慕容復的祖先曾在青海建立過吐谷渾政權嗎,青海王國最終是如何滅亡的?

文史磚家


西漢的時候以大鮮卑山和烏桓山為界,西邊是強捍的匈奴,東邊是鮮卑。這個界限基本就是現在所說的大興安嶺。大興安嶺以東,嫩江流域是鮮卑的地盤,南邊饒樂水流域是烏桓的地盤。

公元四世紀,西晉時匈奴大勢已去向南遷徏,退到陰山以南,也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以南,而原來西漢時匈奴的大片領地都歸了鮮卑。鮮卑的勢力越過阿爾泰山到達了巴爾喀什湖以及烏魯木齊,再往西就是烏孫的地盤了。鮮卑也有幾個部,和烏孫相鄰的是西部鮮卑,勢力大的還有拓跋鮮卑、宇文鮮卑。在鮮卑勢力的範圍的邊緣地帶,東南角,宇文鮮卑以南,遼河西岸,居住著慕容鮮卑。

西晉時慕容鮮卑的酋長,名字叫慕容涉歸。慕容涉歸的庶長子得到了父親所分給的七百戶,在慕容涉歸死後,慕容吐谷渾為了不和成為新酋長的弟弟起衝突而率部西遷。吐谷渾率領部族到達隴地的枹罕,現在甘肅臨夏縣一帶,又到甘松,就是現在甘肅迭部縣東南白龍江北岸,向南到達昂城、龍涸,即今天的四川阿壩和松潘。從洮水(發源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傾山東麓,於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西南到白蘭。吐谷渾部西行轉南數千裡,一路逐水草而居,睡廬帳,食肉酪,《北史》上說“西北諸雜種謂之阿柴虜”。

吐谷渾的孫子葉延說自己的先祖弈洛韓曾受中原王朝封贈為昌黎公,那麼他就是公孫的兒子,按照中原的禮法,可以用祖父的字作為“氏”,於是“得以王父字為氏”,從此就以吐谷渾為氏。吐谷渾這個曾經在公元四世紀西晉時期建立的政權地處黃河上游,祈連山以南,青海湖以西。南北朝時期北魏與南齊南北對峙階段,西方之國吐谷渾的國土西到且末,也就是塔里木盆地的東南邊緣,東到松潘也就是青藏高源的東邊邊緣,北到祈連山,南到巴顏喀拉山,地域非常遼闊。

唐初時吐谷渾可汗伏允仍然與唐朝保持遣使通好。吐谷渾這時候的內部形勢也很不好,首領年老,邪臣惑亂專權。在唐太宗時期扣留大唐使臣,於是唐朝出兵會同突厥以及鐵勒合而擊之。因為吐谷渾從遼東遠徏西北,建國時間長,所以不忍滅了它,於是唐朝又扶持了諾曷缽做吐谷渾可汗,太宗把宗室女封為弘化公主嫁給他。

唐高宗時吐谷渾與吐蕃互相攻伐,都向唐朝申訴求援,高宗對誰的請求都沒有答應,看著吐谷渾和吐蕃互鬥。吐谷渾和吐蕃都在太宗時與唐聯姻,這時吐蕃沒有得到唐朝的支持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滅了吐谷渾。作為唐朝駙馬都尉的諾曷缽失國之後帶著親信數千投奔唐朝。

諾曷缽被授為安樂州刺史,又傳了幾代,安樂州被吐蕃攻陷不再屬唐朝,原來吐谷渾的舊部便繼續東遷,散落於朔方、河東。唐德宗的時候曾經以朔方節度副使、左金吾衛大將軍同正慕容復為襲長樂州都督、青海國王、烏地也拔勒豆可汗。等到慕容復死去以後就沒有人再承襲他了。吐谷渾從西渡洮水到建國群羌又滅於吐蕃,一共歷國三百五十年。


沅汰


號稱七絕聖手的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有一組《從軍行》七首,其中第五首寫的“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吐谷渾是誰?曾經是個人名,後來就變成了國名。

《天龍八部》裡有個慕容復,立志想恢復統治過北方的大燕國。吐谷渾和慕容復同一個祖先,都是鮮卑慕容部的。慕容部在公元三世紀二十年代遷往遼西。慕容涉歸時徙居於遼東,在遼東的西拉沐淪河與老哈河流域一帶遊牧打獵。涉歸有兩個兒子,庶長子取名吐谷渾,是老哈河古稱烏侯泰的同意異譯。二兒子是嫡長子慕容廆,是西拉沐淪古稱饒樂的同音異寫。大位只能傳給嫡長子,但老爹也不能虧了吐谷渾,給他1700戶部眾。

可是,最高權力沒了,吐谷渾總覺得低弟弟一等,兄弟倆沒少互相拌馬腿。有一次,吐谷渾的馬匹在吃草時,和弟弟慕容瘣的馬匹發生衝突。慕容瘣心裡不爽,當面嘲諷大哥說:父親不是給了你1700戶部眾嗎?有本事去尋找新的牧場!吐谷渾是個要強的人,聽弟弟這麼諷刺,一怒之下說:你容不下的,不是我的馬,而是我。我有真本事,去了萬里之外照樣餓不死。

吐谷渾帶著他的部眾,以及馬匹,踏上了遙遠而未知的人生旅程,向西,再向西。等慕容瘣冷靜下來後,想勸哥哥回來,但瓷器出現了裂痕,又怎麼能彌補得上呢?吐谷渾沒有回頭。

經過長途跋涉,吐谷渾先是到了陰山,這裡水草豐美,這裡已有鮮卑拓跋遊牧,不能搶人地盤。但吐谷渾在陰山呆了足足二十年才離開,然後再向,向南,最終來到了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此時已是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但是,這裡也有人生活,就是諸羌。諸羌自然不想讓外人來分自己的一杯羹。雙方關係緊張,但都還好,保持著最後的理解。諸羌和吐谷渾在衝突中逐漸融合,成為一個大家庭。當然,這個過程非常漫長而曲折。

吐谷渾活了72歲,特別能生,兒子就有六十個。吐谷渾死後,位置由長子吐延繼承,但吐延被羌人首領姜聰刺殺身亡。吐延死後,由其子葉延嗣位,成為吐谷渾第三代首領。葉延認為本部還沒有正式的國號,但定什麼國號好呢?葉延崇敬自己的祖父吐谷渾,那就以吐谷渾為國名,時刻不忘祖父的恩德。

此時的吐谷渾(以下指國名)實力並不強大,但由於河西有西秦與北涼混戰,整個河西混亂不堪,這就給了吐谷渾發展壯大的機會。吐谷渾由原來的青藏高原東北一角,逐漸向外擴展,開始染指具有重大戰略地位的河西走廊了。只能說吐谷渾命不好,中原又出現了一個更加強大的帝國——北魏。北魏能打得強大的南朝宋灰頭土臉,更不用說小小的吐谷渾了。北魏控制河西后,吐谷渾只好退回青藏高原,繼續等待時機。北魏崩潰,隨後繼承北魏西部的西魏(北周)同樣比吐谷渾不知道強大多少倍,吐谷渾還是沒機會。能不被強大的北周吃掉,吐谷渾就已謝天謝地謝人了。

隋朝滅北周後,“在位百年”的吐谷渾可汗(自稱)呂誇死了,兒子伏繼位。伏明白一個道理:有主的乾糧不能碰。河西對歷代中原王朝來說是那保命的地盤,自己根本沒有實力去爭奪,老實認命才是上策。吐谷渾向隋朝示好,並娶了隋朝的光化公主。伏被殺後,伏允繼位,繼續做光化公主的丈夫。

隋煬帝即位後,伏允和楊廣鬧彆扭。楊廣可不是吃乾飯的,率大軍親討吐谷渾,幾乎把吐谷渾地盤全部吞掉。吐谷渾舊地,被隋朝設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要不是煬帝自己作死,伏允早就成亡國奴了。隋末大亂,無暇西顧,伏允趁機收復舊地,又成了中原大患。

唐朝志在四方,河西走廊是通向西域、西亞、歐洲的必經之路。可吐谷渾正好卡在河西走廊的“腰眼”上,對河西構成了極大威脅。一代英主李世民豈能容他人在自己臥榻之側酣睡打呼嚕。

起初,李世民想用懷柔之策,讓吐谷渾稱臣,雙方保持一個相對穩固的關係。這其實對吐谷渾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他們哪裡是大唐帝國的對手?可惜,吐谷渾當時執政的宰相天柱王,是個強硬的鷹派人物,他認為應該奪下河西,給唐朝造成致命一擊。

嘴上說的好聽,吐谷渾向唐稱臣,但吐谷渾到處出兵,掠蘭州、鄯州、廓州等地,嚴重威脅了唐朝邊境和絲綢之路的安全。

唐貞觀八年(634年)十一月,吐谷渾大軍再次襲擊涼州,扣留唐使,李世民派人多次交涉無果,李世民忍無可忍,決定出兵,徹底平定吐谷渾。

次年,唐軍以戰神李靖為帥,分五路大軍,合圍吐谷渾,勢如破竹。吐谷渾潰不成軍,可汗伏允兵敗自殺。伏允死後,李靖上報吐谷渾平定,並奏請立伏允嫡子慕容順為繼任可汗,得到了李世民的同意。吐谷渾復國,還娶了唐朝的公主,但吐谷渾能威脅到唐朝的軍事能力,已被徹底打掉,再無威脅唐朝的可能。

吐谷渾從此死心塌地跟著唐朝混。青藏高原的吐蕃強勢崛起,首領松贊干布向唐朝求婚,多次被吐谷渾絆馬腿。松贊干布大怒,把吐谷渾揍了個鼻青臉腫。要不是唐朝出面,吐谷渾早沒了。

對於吐蕃來說,要控制青藏高原,就不能容忍吐谷渾的存在。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首領祿東贊再發大兵,慕容順之子諾曷缽帶著弘化公主和殘部千餘人逃入涼州。吐谷渾滅亡,但諾曷缽的子孫世襲安樂州刺史,直到唐德宗時才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事實上,在青海建立吐谷渾的並不是慕容復的祖先,而是慕容復祖先的兄弟!

在《天龍八部》中,有兩個人是很出名的,那就是“北喬峰,南慕容”,而南慕容,也就是慕容復,其心心念念想要復興的是燕國!


歷史上,鮮卑慕容家建立了前,後,西,南,北多個燕國,史稱“慕容氏諸燕”,而吐谷渾的建立者慕容吐谷渾,則是前燕的建立者慕容皝之父慕容廆的兄第!

由此可見,慕容復這一支鮮卑人與吐谷渾人是一個祖宗發下來的,即都是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之後,但兩支鮮卑人從慕容廆與慕容吐谷渾這裡就分道揚鑣了!

原本慕容廆與慕容吐谷渾的關係很好,但由於慕容廆受到小人挑撥,逐漸疏遠慕容吐谷渾,於是乎,慕容吐谷渾便帶領自己手下一千七百戶人西遷,公元313年左右遷徙至甘肅臨夏一帶,後向西發展,建立吐谷渾!


吐谷渾在西晉末年的313年建立,後,吐谷渾曾被隋朝和唐王朝多次擊敗,逐漸開始衰落,到了唐朝時的663年,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共存在三百五十年!

慕容復想要復興的燕國,與吐谷渾是有很深的血緣關係的,但嚴格說起來,慕容復的祖先應當是慕容廆,而不是慕容吐谷渾。
也正是如此,慕容復才會心心念唸的想要復興燕國,而不是復興吐谷渾!且鮮卑慕容氏曾建立多個燕國,而慕容復想要復興的究竟是哪個燕國就不得而知了!


汶與川


在《天龍八部》中,慕容復念茲在茲的願望,就是光復數百年前已經滅亡的燕國。其實,慕容復口中所提到的燕國非指一國,而是在兩晉年間,四個由慕容氏建立、以燕為國號的政權,即前燕、後燕、南燕和西燕,而隨著南燕的滅亡,慕容氏在中原的勢力便做煙消雲散。


但是鮮為人知的,慕容氏創建的政權並非只有四個燕國,他們同期還在青海、甘肅、四川一帶創建過一個方圓數千裡、存續時間長達350年的大國,這個國家便是吐谷渾。那麼,吐谷渾是怎樣創建起來的,它有著怎樣不平凡的歷史?



吐谷渾的初創之君慕容吐谷渾,是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的庶長子,前燕政權奠基人慕容廆的異母兄。慕容吐谷渾由於是庶子,所以沒有權利繼承首領職務,但作為補償,慕容涉歸將從部落中劃出1700戶牧民,讓他另組小部落。等到慕容涉歸去世後,慕容廆便繼承了首領的職務。


慕容吐谷渾跟慕容廆之間的關係本來很好,但後來不斷有小人在兄弟間進行挑撥離間,導致慕容廆開始猜忌、疏遠哥哥。某次,慕容吐谷渾和慕容廆的牧馬之間發生了爭鬥、互咬事件,慕容廆聽說後很是氣憤,認為哥哥是存心如此,於是派人把慕容吐谷渾叫來,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是一頓數落,並讓他帶著部眾、牧馬滾得遠遠的。



慕容吐谷渾被弟弟這一頓搶白,心中也是氣憤不過,於是便跟弟弟講馬匹互鬥本是畜牲間的常情,何必要遷怒於人呢?既然弟弟想要自己滾蛋,他服從命令就是。慕容吐谷渾越說越激動,最後撂下一句重話,說自己準備遠遷到萬里之外,此生再不會跟弟弟相見。


吐谷渾與若洛廆二部馬鬥相傷,若洛廆怒,遣人謂吐谷渾曰:“先公處分,與兄異部,何不相遠,而馬鬥相傷!”吐谷渾曰:“馬是畜耳,食草飲水,春氣發動,所以鬥。鬥在馬而怒及人,乖別甚易,今當去汝萬里之外。”見《魏書·卷一百一·列傳第八十九》。



慕容廆其實沒真想把哥哥趕走,他所說的不過是氣話,可如今聽聞哥哥率領全部西遷,心中懊悔不跌,馬上派人去追趕慕容吐谷渾,並請他返回故地。怎奈慕容吐谷渾被傷透了心、去意已決,於是拒絕弟弟的好意,繼續馬不停蹄地向西遷徙。


慕容吐谷渾大約在公元283年左右到達陰山,此後邊遷徙邊放牧,30年後到達今天的青海、甘南一帶,在隴西枹罕(今甘肅省臨夏縣)設置廬帳,一年四季逐水草而生,並於當地的羌族人雜居通婚(“於是遂西附陰山,後假道上隴...吐谷渾遂徙上隴,止於枹罕暨甘松,南界昂城、龍涸,從洮水西南極白蘭數千裡中,遂水草,廬帳而居,以肉酪為糧。”引文同上)。



吐谷渾到達枹罕後,以此為據點,不斷地吞併周邊的羌人部落,漸漸地便發展成強大的部落。等到其孫慕容葉延時期(329-351年),開始以祖父吐谷渾的名字作為族名、國名。60年後,慕容阿豺又利用五胡十六國局勢的混亂,在四境大力開疆拓土,最終建立起一個地跨青甘川三省、方圓數千裡的龐大部落國家(“阿豺兼併羌氐,地方數千裡,號為強國。”引文同上)。


從兩晉到唐朝初年,吐谷渾雄霸西陲長達300多年,期間多次接受各個王朝的冊封,與中原之間大致上保持著和平的局面。隋煬帝為開疆拓土,一度派兵征服過吐谷渾部分地區,但又很快丟失。等到了貞觀九年(634年),唐太宗又派李靖率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等一干名將出徵吐谷渾,歷盡艱難險阻才征服對方。從此,吐谷渾開始變成唐朝的附屬國,其國君被唐朝賜封為青海國王。



然而唐朝控制吐谷渾的時間並不長,29年後其故地又被強盛的吐蕃帝國吞併,至此立國350年的吐谷渾實際上已滅亡。吐谷渾被吞併後,國王諾曷缽率殘眾投奔唐朝,數年後被安置在長樂州,子孫仍世襲青海國王稱號,直至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才被廢止。巧合的是,最後一任青海國王也叫慕容復。


貞元十四年,以朔方節度副使、左金吾衛大將軍慕容復為長樂都督、青海國王,襲可汗號。復死,停襲。吐谷渾自晉永嘉時有國,至龍朔三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絕矣。見《新唐書·西域上》。


史料來源:《晉書》、《魏書》、《隋書》、《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確切地說,應該是慕容復祖先的親戚,創立了吐谷渾政權。《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一生立志光復大燕,所以他應該不是吐谷渾慕容氏的後裔,而是東晉時期逐鹿中原的“四燕”的後代。

慕容氏鮮卑族的姓氏,鮮卑族出於東胡,東胡被匈奴擊敗後分裂為烏桓與鮮卑,烏桓曾強盛一段時間,後來被曹操所滅。鮮卑部族很多,曾兩次短暫統一,後來又分裂,匈奴衰落後,鮮卑逐漸強大起來,其內部可分為西部鮮卑(乞伏部、禿髮部)、中部鮮卑(拓跋部、柔然)、東部鮮卑(慕容部、段部、宇文部),其中拓跋部是五胡十六國終結者北魏的創建者,而慕容部則在十六國中建立過前、後、南、北四燕,以及西燕(立國十年,未列入十六國),此外,慕容部的另外一支,向西遠遷,建立吐谷渾,控制青海甚至河西走廊,一直到唐代才被唐軍攻滅,旋即又被吐蕃吞併。

慕容部的吐谷渾西遷,發生在慕容部內遷之前。當時慕容部首領是慕容廆,慕容吐谷渾是他的哥哥,吐谷渾因為是庶出,所以無法繼承父親慕容涉歸的首領之位,但也分得了一千七百戶。本來兄弟倆關係挺好,但畢竟地位不同,結果因為二人所統領的部落馬鬥而生了嫌隙,慕容廆說了哥哥幾句,吐谷渾一怒之下,發誓帶領部落遠離至萬里之外,他說到做到。慕容廆很快想明白了,派人去追,也沒追回。

到西晉末期,其他部落都在逐鹿中原的時候,慕容吐谷渾則保留了遊牧傳統,在青海紮根,並建立國家,到其孫慕容葉延時,就以爺爺的名字為族名、國號。

吐谷渾一直野心不算大,又地處偏遠,所以吐谷渾一直存在了三百五十年之久,是中國最長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到隋唐統一天下後,才將目光移到了吐谷渾身上,隋煬帝曾兩次出兵征伐吐谷渾,使之受到重創,隋末天下大亂,曾被隋煬帝擊敗的吐谷渾首領慕容伏允捲土重來,但很不幸他遇到了唐太宗。638年,唐太宗派出段志玄、李靖、侯君集等名將領軍攻伐吐谷渾,伏允窮途自縊。其弟弟伏順被唐朝冊立為平西郡王,仍佔據其屬地,吐谷渾成了大唐的藩屬。不過此時的吐蕃已經迅速崛起,從656年開始,就屢次襲擾吐谷渾,到663年徹底征服吐谷渾全境,慕容伏順之子諾曷缽帶領部分族人前往涼州,被就地安置。自此吐谷渾最終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