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與夫同殉國前託孤老僕:埋藏百兩黃金盡取走,幼主即隨你姓

见字|与夫同殉国前托孤老仆:埋藏百两黄金尽取走,幼主即随你姓

侯峒曾(1591-1645),字豫瞻,明蘇州嘉定紫堤村(今屬上海閔行區華漕鎮)人。系明末學者,雅好詩文。曾任浙江參政。

對家僕的囑託與對守明的託付

追溯侯峒曾的一家,從曾祖父到父親,他們一家三代都是一個講求忠孝的世家。因此在他及他的兒女成長環境裡,氣節與尚義都是侯家一脈傳承的根基。

而侯峒曾夫人李氏,也為“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堂侄孫女,其祖父李先芳為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刑部給事中,父繩之以孝名,也可謂是書香門第。這麼說來,兩人都是出生於文人風骨之家。

本應幸福相伴,但只可惜恰逢朝代鼎革,無疑充滿著殘酷與悲愴。動盪時代的別離,來得更突然、更殘忍、更決絕。而這些不捨,往往橫亙生與死的距離,一別就永遠無法回頭。

清軍入關後揮師南下抵達嘉定,侯峒曾率領10萬嘉定軍民奮起抗擊直至城破。引發了清軍前後三次大規模屠城,

侯峒曾和兩個成年的兒子壯烈殉國。

见字|与夫同殉国前托孤老仆:埋藏百两黄金尽取走,幼主即随你姓

對於士大夫來說,在這樣的關口,要麼求榮變節,要麼退隱守節,要麼捨身殉節。而明末學者侯峒曾,卻毫不猶豫選擇了第三種,不畏艱難,浴血奮戰,堅守孤城。

在城外鄉下避難的侯峒曾夫人李氏,聽到自己丈夫殉國的消息悲憤不已,毅然決定自盡殉夫。臨終前,她給跟隨家裡多年的家臣侍女寫了封遣散信,又給同樣準備以死殉主的老僕人柳恩寫了一封密信,把侯家最後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兒子託付給了他。

见字|与夫同殉国前托孤老仆:埋藏百两黄金尽取走,幼主即随你姓

在這兩封不過百字的書信裡,是侯峒曾夫人李氏屢次面對死亡後作出的抉擇。在殉節之前,她對於這個世界,唯一舍不下心的是家僕與小主人守明。

決意已做,便給家中婢僕寫下兩封遺書。一封是交代家中婢僕們各自設法逃命避難的囑咐信,另一封則是單獨寫給忠僕柳恩的託孤信。後者只為著易拜託“義僕”柳恩,定要撫養自己當時仍在襁褓中的獨苗守明長大成人。

從“為國殉難”到“為夫殉節”

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之時,侯峒曾就嘆道“臣若在都,當以頸血殉梓宮,今無死所矣。”第二年,清兵下蘇州,攻嘉定,峒曾率吏民死守,盡散家財,與眾同甘苦。城破,嘆曰:“嘉定亡,餘何忍獨存”。

江南一帶,數揚州、江陰、嘉定等地抵抗最烈。於是,史書上便有了關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記載。侯峒曾父子就是“嘉定三屠”中的傑出英雄。

作為著名的抗清將領,侯峒曾秉燭苦讀,文筆一流。在英勇抗敵之前,

他就始終保持著耿直坦蕩的性格,不隨波逐流,不違背自我。

我們無從回溯到最清晰的歷史,但在侯峒曾禮儀傳家的大戶家庭裡,在與夫人李氏扶持走過的人生裡,侯峒曾夫人無疑也有著與他一致的抱負與信念——同赴國難。

见字|与夫同殉国前托孤老仆:埋藏百两黄金尽取走,幼主即随你姓

於是在這兩封短短的書信裡,我們所見的夫人李氏,並沒有把赴死渲染得濃墨重彩。似乎在她的觀念裡,這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她帶著對丈夫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選擇了結自我,又帶著對家僕的責任、對守明的責任寫下這兩封沉重的託付之書。

见字|与夫同殉国前托孤老仆:埋藏百两黄金尽取走,幼主即随你姓

正所謂“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面對死亡,夫人李氏一系列如此周詳的考慮,反而特別具有力量。

於主僕情誼,她道,你們吃的是我家的糧食,不是國家的,對朝廷你們沒有名分的約束,你們接著好好過自己的日子。我為夫殉節,是我自己的事情,與你們無關。作為一家之主,她的姿態是,

赴死交給我,這些不需你們替我抗。

见字|与夫同殉国前托孤老仆:埋藏百两黄金尽取走,幼主即随你姓

於忠僕情誼,她說,殉節容易,撫養孤兒卻難,你能勉為其難,答應我照顧好小主人守明嗎?小主人以後隨你姓,別爭功名,只要當一個農民,那就是你重重報答了我們。

短短几行囑託,飽含感謝、妥帖、坦然與情義。

见字|与夫同殉国前托孤老仆:埋藏百两黄金尽取走,幼主即随你姓

丈夫與兒子的慘死,我們難以想象給她帶來怎樣沉痛的打擊。在女性史料記入匱乏的時代,在她只以“李氏”為名的時代,我們亦無從得知,她如何應對親人接連的噩耗。

见字|与夫同殉国前托孤老仆:埋藏百两黄金尽取走,幼主即随你姓

這封對家僕的囑咐與對守明的託付之信,就像一條我們可以抓住的線索,透過她那從容、絕望又堅定的字裡行間,重新拾起她那時的形象和心境。

而透過她,透過侯峒曾,我們看到的也是一個家族在面對時代考題時所給出的偉大答案。

附:信件原文

我就只有把守明託付於你了

侯峒曾夫人李氏寫給老僕柳恩等人

1646年

【譯文版/現場版】

各位:你們的主人是明朝的臣子。他為國殉難,是分內之事。我,是你們主人元配的夫人,我為夫殉節,也是分內之事。你們雖然在我家有主僕的情義,但對朝廷你們卻沒有名分的約束,所以你們沒必要也去死。剛剛收到了諜報的密告,徐州總兵李成棟恐怕是要叛變了。如果真的這樣,那就一點希望也沒有了,你們還戀戀不捨地想做什麼呢?進士黃淳耀,和你們的主人同赴國難。他們家的女傭僕役早已遣散,還沒聽說有誰受到傷害。敵人還挺看中你們主人及黃進士的人品,想用點恩惠招募他們,這真是太荒唐了。唉,沒有時間了,你們白白去死沒有任何好處,都快點離開吧。各自去找到新的主人好好幹,別再想念我這個老東家了。

下面的這封信,是專門給老僕人柳恩寫的。

柳恩:從你祖父、你父親到你,在我家已經三代了。其他的人都有離開的意思,偏偏你要跟人說,主人殉國,我也要殉主。我聽到後流下了眼淚。你不愧是個忠誠的僕人呀。但是古人說,殉節容易,撫養孤兒卻很難。我今天想讓你勉為其難,你能答應我嗎?小主人守明,還沒有離開襁褓,我想著把他託付給誰,也好延續侯家的一脈香火。以前是因為一直沒有得到囑託,也就沒想這事兒。當年,趙氏孤兒因為程嬰、公孫杵臼而得救。現在,你真的就是我家的程嬰、公孫杵臼呀。我把守明託付給你。東廂房右側的牆角底下,埋藏著黃金五百兩。你等著形勢平穩了,回來把它們取走,作為小主人飲食教誨之用。小主人以後就姓你的姓,將來也別讓他去爭得什麼功名,就當一個農民,那就是你重重地報答了我們家了。

主母李氏泣諭

【原文版】

明候峒曾夫人李氏殉難前諭遣婢僕書

爾主,明臣也。殉國難,分也。餘,爾主元配也。殉夫難,亦分也。爾等於餘家雖有主僕之義,而於朝廷則無名分之系,固不必死也。頃據諜者密告,李軍(即李成棟)恐有變。若是,則生機盡絕。爾等尚戀戀何為哉?進士黃淳耀,與爾主義同生死。其婦僕役,已早遣散,未聞有一人遇害者。蓋敵頗重爾主及黃進士人品,欲市恩招之,豈非大謬。嗚呼!事急矣,徒死何益?爾等速行,其各善事新主,毋以餘家為念。

又托幼孫泣諭老僕柳恩書

嗚呼!柳恩,而祖而父暨爾,在餘家三代矣。他奴皆有去志,爾獨語人曰:“主人殉國,我亦殉主。”予聞之泣下,蓋不愧義僕也。然古人云:“死節易,撫孤難。”今予欲爾勉為其難,爾其許予乎?幼主守明,未離襁褓,思欲付託於人,藉延侯氏一脈。曩因未得所託,故計不及此。今爾實予家之程杵也,將守明托爾。東廂右隅,埋藏窖金五百兩。侯事平後,爾可回取,為幼主飲食教誨之用。幼主即姓爾姓,將來勿令其取功名,為一耕傭,是即爾之重報予家也。主母李氏泣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