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屢禁不止,其實霸凌還發生在單位、社會裡


校園霸凌屢禁不止,其實霸凌還發生在單位、社會里


有一個女孩,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從小到大,其實我只是想和她們成為朋友,可是她們為什麼討厭我?

我以為,這個問問題的女孩,很早就已經消失在我記憶的相冊中,然而,當一個校園霸凌的始作俑者,坐在我諮詢室裡的時候,那個我以為消失的身影,清晰地復活在我的記憶中,那個微弱恐懼的聲音,就好像是剛剛飄過我的耳邊。


01

變化容易激發恐懼帶來的攻擊性

記憶中的女孩,是一個很文藝也很美麗的少女。我閉上眼睛,依然可以看到,她閃爍的長睫毛下面大大的眼睛當中,透露出來的那種濃得化不開的悲傷。

這是一個因為家庭原因,經常要隨著父母遷徙在不同城市的女孩。

從一年級到高一,她幾乎不能叫出任何一個同學的名字。因為,當她還沒有來得及記住那些同學的時候,就又要離開了。

開始,她還試圖壓縮自己熟悉他們的時間,以期待在最短的時間找到好朋友。然而,後來她放棄了。

不僅因為隨著她年紀的增大,和她一樣慢慢變大的同學們,越來越不容易接受新同學,還因為,即便交到了一兩個能說上話的朋友,也會隨著不久之後她的離開,而慢慢淡出她的情感世界。

在這個女孩的內心世界當中,陌生的團體逐漸變得越來越不友好,她自己變得越來越不會和新認識的同學交流。

然而在她內心,覺得那些嘻嘻哈哈、無憂無慮、一起歡笑的女孩子們,是那麼的令她嚮往,在那些看起來開朗陽光的女孩面前,她顯得是那麼的灰暗。

校園霸凌屢禁不止,其實霸凌還發生在單位、社會里


這個女孩的父母我見過,是那種看起來很有教養整潔、一絲不苟的模範父母。

是的,不論從談吐還是舉止,我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的就是得體、優雅、溫和。但是,絕不是溫暖的、親近的感覺。那種用禮貌的方式,保持著遙遠的距離,讓人莫名其妙會有一種壓迫感產生。

女孩說,不論是她,還是她的父母,都沒有真正的朋友。

因為,父母是在政府機關做比較重要的工作,再加上總是調任到不同的國家、城市,所以,父母也總是和所有人都不會有工作之外的交往。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安全的環境,不單純來自於一個溫暖、穩定、沒有暴力的家庭,同時,也來自於他所生活的環境的穩定。

當一個孩子不停地更換生活環境、學習環境,而父母也沒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能夠言傳身教的給與孩子在社交方面的示範,那麼,對於一個渴望有社會關係的孩子來說,會逐漸喪失對於環境(人際環境)適應的能力。

他渴望融入這個環境,但並沒有掌握融入環境的技巧,面對新的環境,他的恐懼、膽怯夾雜在渴望、羨慕當中的時候,比較容易以一個低自尊的討好者、對別人過度配合的姿態來面對環境。

然而,這個姿態並不是總會那麼幸運的被別人珍惜和接受,反而,很容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對於環境來說,新因素的加入,只會打破原有的平衡。

不論學校,還是單位,甚至是家庭,每個人因為要在這個環境裡舒服的待下去,就要在適應其他人、配合其他人的同時,獲得自己需要的資源。

在最初的磨合完成之後,人和人的關係,以及你能給我多少幫助,我能從你那裡得到什麼,大家都已經心裡有數,這時候,在這個看起來沒有任何文字性規則的團體當中,已經完成了大家默認的一些規則和功能。

對於我怎麼使用這個團體,以及怎麼被這個團體使用,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不論這樣的熟悉是不是舒服的,但當它形成了一個模式的時候,其實不論是否舒服,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個環境是安全的。

然而,當一個新人加入這個團體的時候,勢必是要有注入,也要有獲取。

注入新的情感、思想、行為方式,獲取一些人對他的認可、拒絕、幫助、工作任務等等。這時候,這個新人,不論是注入的還是獲取的,都是會讓原有團隊成員已經擁有的或減少,或增加。

總之,會隨著新人的加入,很多東西有可能出現很大的變化。


校園霸凌屢禁不止,其實霸凌還發生在單位、社會里



人們的內在,其實是很恐懼變化的,不論這個變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就會打破原有的安全感。如果內心不是那麼強大的人,面對變化的時候,恐懼的內心體驗就會付諸行動。

比如,新來的這個成員非常聰明,那麼,原有能幹的團隊成員的排序就會發生變化。原有最聰明的那個人,不能允許自己的位置被搶走,就有可能因為自己恐懼出現的變化真的出現,而採取一些自我保護的攻擊性行為。

所以,當一個人不斷的進入新的環境的時候,是需要很好的環境(現實環境和人文環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這不是簡單說不要害怕,堅強一些就有用的。

這也是為什麼,新人容易還什麼都沒有做就會有壓迫感的原因,因為你的到來,本身就是對一個穩定的打破,到來的本身,已經是具有攻擊性的,那麼,環境勢必會因為這個“力”而做出回應。


02

天使&魔鬼

文初提到的霸凌事件的始作俑者,沉默了很久。

那個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成熟一些的、漂亮的、已經有些性感味道的小女孩,突然惡狠狠地說:我就是看不慣她一副可憐兮兮、嬌滴滴的樣子,好像誰欺負了她一樣。看著我就噁心!我很後悔只是抽了她十七個嘴巴,她活該!

如果你沒有坐在我的位置上,我想你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來,一個看起來如此甜美的女孩,怎麼會說出來這樣惡狠狠的話語。

這個女孩的媽媽,非常傷心恐懼的看著,平靜冷漠的說出此話的女兒,而流淚不止。而女兒嫌惡的不再看媽媽,帶上耳機,把抽泣聲隔離在狂躁激烈的音樂之外。

那個音樂聲非常的激烈,聲音大的讓我都隱約能夠聽到。

有那麼一瞬間,我非常心疼這個女孩,她內心應該是有更加劇烈的、無法消失的、絕望的嚎叫,讓她無法忍受,她才會用這麼常人無法忍受的音量,來試圖遮蓋那些撕心裂肺的痛苦。

在我接觸的所有的這類孩子,他們彪悍、強勢、冷漠的內心很深的地方,其實藏著的是,他們無法表達的孤獨、悲傷、憤怒,那所有的痛苦和迷茫的恐懼,甚至讓他們處於絕望的泥潭。


校園霸凌屢禁不止,其實霸凌還發生在單位、社會里



每個人內心的痛苦,都是和他的成長家庭、環境有關,而當這樣的痛苦,是不被允許表達,或者表達之後,並不能讓他獲得理解、支持和幫助,久而久之,這樣脆弱的狀態就變成了一種不可饒恕的錯誤,是自己所厭惡且拒絕接受的。

沒有一個生命,不是渴望被陽光恰當的照耀,被雨水適當的澆灌,沒有一個孩子,不渴望被父母疼愛、尊重。

當所有這些,本應該自然擁有的幸福快樂體驗,因為各種人為的、或者客觀條件有限而消失的時候,悲傷憤怒的人,對於擁有這些美好情感的幸運兒,就會產生非常大的憤怒、嫉妒。

他們要破壞的、打碎的,不是所欺負霸凌的對象,他們真正要打碎的是,那些看起來的“美好”和“幸福快樂”。

因為那些東西不能存在,如果那些東西是存在的,那麼,自己沒有獲得這些東西,就意味著,自己是不好的、不配擁有的、自己是悲哀的。

所以,他們要用暴力來向自己證明,只有擁有暴力,才是安全的和能夠掌控一切的。美好的任何東西,都是脆弱、不堪一擊的,是沒有價值、不值得擁有的。

而當一個人內心的愛和溫暖的期待,徹底消失的時候,對美好求而不得的憤怒,對於擁有弱小錯誤就會被拋棄、傷害的恐懼,讓他變得既沒有能力承受美好東西的存在,也沒有能力承受錯誤和脆弱的存在。

我們會發現,他們不僅破壞美好的人或者事物,他們也破壞弱勢者和孤獨悲傷者。

暴力,成為他們唯一的生存方式。而這,是更加絕望的一種恐懼。


03

暴力者是暴力的受害者

是誰讓這麼可愛的孩子們成為了一個個校園暴徒?

很多人會說,父母行為的不恰當、家庭關係的扭曲、以及父母個人的人格狀態,都會成為孩子感受孤獨、恐懼、被忽略、被暴力傷害的出處。

是的。家庭是我們的根基,在我們還沒有開始接受社會教育之前,家庭就是我們建立自己內在人格結構的唯一來源。

當我們在和父母的關係當中,給與自己很多初步的認識和能力的時候,社會更多層面上(如果沒有重大影響事件)是來配合家庭完成,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認識和習得的能力的驗證。

簡單的說,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是被媽媽爸爸愛護、尊重的時候,他會帶著這個感覺不斷通過社會關係,來完成自己對自己已經建立起來的核心價值的確認。

當和社會發生互動的時候,有些突發事件呈現出來的自我認識,與自己對自己的核心價值判斷發生了偏差的時候,由於有這樣的核心自我認識,他會通過不斷的行為、能力的提升、矯正,來讓現實互動帶給自己的自我判斷,更加趨向於那個核心自我價值判斷。

也就是說,爸媽讓我堅定的相信,自己是聰明、健康、勇敢、堅強、值得被愛、被尊重的孩子,我就會通過和社會的互動,來完成我對自己感覺的確認;如果,社會互動沒有讓我有這個確認,我就調整、提升自己的為人處世、認知,來獲得我對自己感覺的確認。


校園霸凌屢禁不止,其實霸凌還發生在單位、社會里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一定是被愛的,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個災難、痛苦的來源,是一個無能的、令人討厭的麻煩,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害怕被人看到自己的這個真相,通常用逃避社會交往,孤僻獨處或者用過度表達自己(暴躁、易怒、暴力)來掩蓋這個讓自己無法接受的、恐懼的自我認識,用這樣的“力量”來發洩憤怒和隱藏掩蓋悲傷。

非常著名的一部電影《天生殺人狂》講述的就是,一對很年輕情侶,他們一個來自於暴力家庭,一個來自於被性傷害的家庭。命運對於他們各種的摧殘,最終讓他們成為亡命天涯的冷酷殺人狂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人對於悲傷、恐懼達到一個巔峰的狀態時,會以極其絕望憤怒的方式,從受害者變成沒有節制的暴力者。

這在心理學中,是我們被暴力傷害過之後,通過與暴力者認同的方式,來完成讓自己不會被恐懼嚇死,而讓自己活下來的一種現象。

這類朋友成為暴力者之後,通常不會對於自己的暴力情緒和行為有節制,因為,在內心巨大的恐懼控制下,真正讓他憤怒的,不是對面那個人,而是那個人所引發的他自己內在的巨大恐懼。所以,不是他的對手倒下,就是他自己倒下。

人們通常都會選擇讓自己活下來。

所以,如果霸凌事件的暴力者,沒有真正的被理解和被正確對待,那麼,他們會在暴力鎮壓之下,變得更加失控,甚至,長久以往會形成反社會人格特點而真正成為犯罪者。

可是面對這樣的憤怒的天使們,他們原本匱乏的家庭,很難有力量給與孩子們正確的對待和幫孩子尋求支持性外援的介入;而學校和社會,好像也更容易使用,最簡單有效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來讓自己所承受的損失、付出的代價最小化。

那麼,這些孩子的出路到底在哪裡?我想,這不是簡單的人肉出來進行輿論譴責和道德口誅筆伐就能夠有效的,那無疑也是另外一種暴力。

而那些內心渴望和別人成為朋友,但是缺乏社會交往技能,缺乏人格的力量,單純的以為“優秀”“討好”“示弱”“委屈”“悲傷”就能夠獲得別人的好感、友情的朋友,恰好,他們所有呈現出來的特質就是“暴力者”最嫉妒、憤怒、恐懼、自我不能接納的人格特點或行為特點。

因為,這些感受和行為他們都使用過,但是那樣,只會讓他們被更加嚴重的傷害,所以,那種他們曾經自己的弱小的狀態,是讓他們自己無法接受的。

由此,一個渴望朋友,但是沒有能力和心理力量的人,很容易在各個環境當中,被當成攻擊對象(孤立、排擠),或者直接的被霸凌對象。


校園霸凌屢禁不止,其實霸凌還發生在單位、社會里



待續……

然而,霸凌者往往不是侷限於問題孩子,有很多優秀的孩子,會成為被學校老師忽略、默許的霸凌者,或者成為霸凌者背後的主謀。

我會在週五的文章中,繼續揭秘天使的魔性,也會和朋友們一起探索,為什麼有的人,只會偶爾遭遇霸凌事件,而有的人,無論在學校還是單位,卻成為被霸凌體質,而永遠被欺負。




現在,心理專家柏燕誼老師在進行【柏燕誼個人成長小組】的招募中~

在小組活動裡,您可以和柏燕誼老師面對面互動,您可以陳述您關於婚姻、情感、家庭、職場、個人的困惑,您的困惑也會得到柏燕誼老師的現場解答。

柏燕誼老師將帶領小組成員在足夠安全和抱持的環境裡,讓我們舒適自由的與其他成員互動,重現各種現實中的關係與衝突,並在小組互動中解讀關係背後的真相,從而最終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