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90後修理工正在加速逃離維修行業,剩下想走而走不了的老師傅


80後90後修理工正在加速逃離維修行業,剩下想走而走不了的老師傅



聽說過逃離北上廣,還沒有聽說過逃離維修行業的說法?別急,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曾今的摩托車電動車維修工作絕對是吃香的行當,令許多人羨慕的行業,即便找塊地攤修鞋修自行車,也比種地收益好,一年下來算一賬,甚至要比工地當小工,或者工廠流水線的收入多強,更何況那玩意還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性,不受上級管理者的指指點點,罵罵咧咧。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很多年輕的修理工在加速逃離這個行業。尤其是80後,90後早已忍受不了這行業的辛酸苦辣,恨不得立刻改行轉業。據很多業內同行反映,一些三四線城市的許多年輕的修理工都關門歇業了。在他們看來,與其一個月起早貪黑,忍氣受累賺個四五千元,還不如去東南沿海工廠上班來得快,還能交保險,弄得好,還能泡個妞,娶個媳婦過年回家呢,何樂而不為,非要幹這又髒又累又吃力不討好的修車活?

修車行業出現這種局面,究其原因,無非就是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行業式微,競爭激烈,市場殘酷,門店發展舉步維艱。這些年,大家都感覺到整體市場經濟的冷淡,不論是門店還是售後維修行業,難得一見顧客盈門的現象出現。很多時候,摩托車電動車一條街冷冷清清,門可羅雀。同行之間沒有更好的途徑去引流顧客,只有不斷地壓低價格,以期引起貪小便宜者的關注。不論是整車銷售,還是電池以舊換新,或者是檢測維修,上門服務,各個環節大家競爭最多的都是價格因素。這種惡性循環的競爭環境,迫使許多門店發展舉步維艱,一批又一批的銷售門店倒閉了,一批又一批的修理門店也歇業了。

其二,社會對修理行業普遍存在著一種歧視和偏見。修理行業是草根行業,輿論的話語權很小,或者說壓根就沒有輿論權。一些社會媒體反覆抹黑修理行業,一部分社會名流精英多次指責修理行業,他們把維修行業描述成黑社會,小病大修,亂換配件,坑蒙拐騙的“壞人群體”,這就使得普通民眾更進一層的對這個行業的偏見和不理解。一些修理工同志在平日的工作中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為了一點生活費用,忍氣吞聲,負重前行。一部分同行不堪其煩,只得黯然離開。

其三,產品結構和消費習慣發生了改變,修理行業逐漸被邊緣化不論是摩托車,還是電動車,乃至是一輛自行車,你會發現做工越來越精緻,質量越來越完善。伴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多年前一雙鞋子爛了,還要修修補補再穿,一輛自行車修了再修,不用個十年八年時間是不罷休的。

但是如今人們手頭閒錢多了,鞋子穿幾天,新鮮勁兒過了就仍開,再賣新鞋穿;同樣的情況,一輛電動車用個一年兩年的,往往不用修,直接換。況且現在的車子比較耐用,質量也大幅提高,損壞的幾率變小,這就迫使一部分修理門店生意冷清下來了。毫無疑問,這種情況將伴隨著電動車新國標的實施而愈發地加劇,屆時,恐怕仍有一批修理門店要關門歇業了。


80後90後修理工正在加速逃離維修行業,剩下想走而走不了的老師傅



年輕的小夥子輕裝而行,選擇多,彈性大,他們可以隨機應變,說來就來,說走也可以就走。但是總有一批人要堅守這個行業,這片領地。這些人,要麼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已經老成持重,有所作為了,他們對這個行業懷有崇敬和感情,並樂其中,放心吧,他們不會離開的。

還有些人想走而走不了,他們已經將無盡的心血投入其間,多年的青春歲月灑落於此,他們除了會修車,還是會修車,雖然時局艱難,但也只能咬牙堅持,他們上有老下有小,牽一髮而動全身,已經經不起從新再來了。也許,默默堅持也是一種成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