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裡,不結婚的年輕人大概都是怪物

在父母眼里,不结婚的年轻人大概都是怪物

在父母眼里,不结婚的年轻人大概都是怪物

網上看到一位網友和母親的交流,印象深刻,給大家講一講:

姑娘離異,某次和父母打電話,她媽電話裡嘆氣說,我誰都沒說,別人問我,我就說你們好得很。

她不解,離婚又不是什麼丟人的事,而且現在的離婚率也算高,話還沒說完就被她媽打算:

算了算了,這個不能說,我怎麼能告訴別人我的姑娘離婚了

她問,離婚怎麼了,自從分居以後,我自力更生,認真工作賺錢,不做虧心事,有什麼不能說的?她媽仍是強硬地說,別人都羨慕我,說我女兒乖,乖是乖啊,可是你離婚了

此刻她才又驚又怒地發現,從分居到離婚這一年的時間裡,她獲得的所有成績,在父母眼裡都是不值一提的。本以為父母會以自己的努力為榮,沒想到到頭來,父母以她離婚為恥

所有的努力,在老一輩父母的眼中,都不如四個字——家庭美滿。

父母這樣的想法放在今天看,我們會嗤之以鼻,但是事實是,大多數家長,都抱著這樣的想法。

在中國,多數未婚男女都逃不過“三十必婚”的魔咒。在他人眼裡,三十歲不結婚,你就是怪物,你的父母就會被鄙視,出門的時候也抬不起頭

在父母眼里,不结婚的年轻人大概都是怪物

這大概也是多數年輕人被逼婚的原因,因為覺得“抬不起頭”,父母們往往會選擇給孩子施壓,輕則多叨嘮,重則道德綁架,扣上不孝的帽子。

而每個節日,是他們催婚最好的時機。春節,是年輕人壓力最大的一段時間,除了父母,每個和藹可親的“親戚”都會問:

“多大了?老大不小了,該找對象了”

“結婚了嗎?男孩子先成家再立業啊”

“女孩子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大概在以父母為代表的老一輩眼中,一個人只有結了婚、成了家、有了孩子,才算是成了一個正常的、被社會接納的人

可是結婚,又不像市場上的買賣一錘子成交,哪是那麼容易的事呢?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提到最近收到好幾位朋友結婚的消息,震驚得我直哆嗦(主要是給禮金給的),問朋友,為什麼身邊人這麼早就願意跳入婚姻的墳墓?

朋友說,也有人不想啊,可架不住家裡催得急啊,尤其是女生。老一輩眼裡,女生一過25歲,身價就噌噌往下掉,那還不趕緊趁著大好年齡把自己嫁出去。

聽起來很殘酷是不是,在目前的婚姻市場,女性就像待價而沽的商品一樣,貼滿了標籤,價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直線下降

在父母眼里,不结婚的年轻人大概都是怪物

仔細想想,為什麼女性在婚姻中顯得尤為被動,因為在傳統的文化價值觀眾,愛情並不是必須品,到了差不多的年齡,找個人組建完整的家庭,才算是完成作為正常人類的使命,反之,就是叛逆、失敗、怪物……

但問題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初出茅廬,

連自己都沒活明白,哪來的基礎和勇氣去開啟下一代的人生

前幾天,看到新聞說,2018年全國結婚率僅有7.2‰,為2013年以來的最低值。可能是宣傳了這麼多年的晚婚晚育,終於發揮了點作用,這一代年輕人都成功接收這一思想,並付出了實踐。

這不禁讓我聯想起前段時間看到的微博:某找房平臺對2018年全國的67724筆房產交易進行了分析,後發現,47.9%的買家是女性

當時看微博,朋友還跟我說,單身女性正在成為買房主力軍,開發商應該多開發一點小戶型的房子(請各位開發商們看到給我打錢)。

在多數女性看來,買房不僅是一種投資,也是為自己的未來加上一道安全鎖,給自己一份保障和底氣。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晚婚甚至不結婚?不結婚的年輕人都在想些什麼?

這點我比較傾向於某專家的言論:經濟條件比較發達的地區人們經濟相對更為獨立,很多人就會認為

婚姻是一種束縛,家庭更多的是責任,而帶來的對個人享受的效益越來越少,結婚率就會下降。

可能是觀念轉變的原因,長期以來,老一輩奉行的思想都是為兒女奉獻一生,只要兒女好,多苦多累無所謂。

而年輕一代的觀念裡,奉行為自己而活。只要自己經濟獨立生活自在舒服,婚姻有無真的無所謂,連自己都沒活好,哪來的經濟能力撫養好下一代?

在父母眼里,不结婚的年轻人大概都是怪物

對年輕人來說,婚姻就像股市裡高風險的股票,如果不能確保自己的生活質量不下降,真的沒必要冒著風險走入婚姻。

記得印象很深的一段話:你不應該為父母結婚,不應該聽外面的那些風言風語聽多了就想著要結婚,你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去結婚,昂首挺胸的,要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

況且,見多了悲劇的家庭組合,你應該明白,在沒有弄清楚婚姻的意義之前,盲目地進入婚姻,都是對自己、對另一半、對雙方家庭的不負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