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白石湖東社區中心·沿南側堤壩視角 攝影:何煉

山水城林,基地自然資源優渥

項目基地位於寧波城南,東錢湖度假區穀子湖北岸。基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南臨環湖道路,場地資源條件得天獨厚。寧波“山水城林”的融合是城市的基礎地理特徵,在面積上超過西湖的東錢湖水域遼闊,和寧波市域內的江河一起構築起寧波特有的水網體系,而環湖區的山脈河道村莊水鄉則構建起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景區。同時,白石仙坪山提供的高差使未來的建築和場地擁有良好的視野,湖山的空間層次構成了極佳的自然人文風景。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項目區位圖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湖面遠眺 攝影:何煉

基地周邊的植物種類相當豐富,常綠溫帶林木和落葉植物交錯,加上掩映在原始地形中的數棵桂花樹,豐富的四季林地景觀提醒我們這裡是城市和自然的邊界。基地的高差也加強了林木和湖區景觀的互動,從開始踏勘場地時我們就意識到建築規劃和環境存在兩個層次的互動:首先,訪客從湖面的幾個方向接近基地,這一過程中視點的轉換會使觀察到的建築體量關係發生變化;其次,接近2000平方米的建築如何以合適的體型與背景山體、前景湖岸融合。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小商業空間處植株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樣板房回看示範區·豐茂自然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售樓處西南小鳥瞰·與基地的互動 攝影:何煉

整體規劃策略:邊界與融合

由於地塊條件相對地產開發較特殊,在長達數月的方案論證後,萬科管理團隊對這個項目周邊的社區定位判斷髮生變化,其功能從旅遊度假轉變為高端城市居所;因此項目作為居住區配套功能的定位也從旅遊服務改為體驗型商業及會所。在新的目標下,業主要求對地塊做出相應的整體概念設計,同時突出建築與景觀結合的一體化特色體驗。

白石仙坪和穀子湖共同形成了用地狹長而不規則的形狀,大住區位於地塊西側較為平坦的場地,我們認為“邊界”是這塊用地最顯著的特徵。在有限的空間以及建築(住區)、山林、湖泊三者的碰撞中,特定的場所產生。考慮到環湖路是進入基地的唯一道路,我們希望用建築的手段加強這個邊界的表現力,以三道清水混凝土牆體將建築平面輪廓和沿湖立面輪廓清晰地展示出來,延長的“牆”亦形成了進入場地乃至住區戲劇化的第一層景觀元素。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邊界”生成分析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延長的牆 攝影:何煉

“邊界”的意義還在於融合場地各種元素,同時“邊界”本身亦是反饋環境後生成的場所。從功能上,場所提供的線性空間串接了“社區公共入口—訪客接待—商業內街—會所”這一重要的體驗流程。最後的決定是用單一體塊組合的基本建築語言,去適應功能、流線、風格等一系列複雜的需求,並通過角度、方向、材質的控制,積極與山體及湖面產生對話。我們希望“牆”內外形成不同的感受,和沿湖一側對比,山景一側形成較為疏離的空間來呼應繁密林地構成的山景,這一處理最後實現的體驗效果是理想的,從外部到內部,訪客的行進過程形成了不同的視覺焦點和體驗。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沿環湖路人視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商業次入口 攝影:何煉

空間尺度與動線

抵達建築本身的過程也是一個體驗建築和湖山交互的過程,驅車從東錢湖南側進入基地是最舒服的路線,也最能完整體驗未來居住社區和環境的互動。向北遠眺便能看到湖邊輕盈的會所,接下來一路上是豐富的湖山景色和多年形成的四季山體植被;行車至山前,建築群才配合著一側湖光徐徐展開。

“牆”的空間勢能在於從自然感到都市感的導向。西側公共入口設置了兩組院落,第一重偏於城市廣場概念,強調開放性和商業特徵;在一側連續的工業玻璃牆體引導進入二重院落,尺度的收縮體現出社區的管理的轉換。對面的接待大廳體量在這裡將軸線進行90°扭轉,“邊界”產生的場所在這裡展開,與其他商業體量一起形成線性的組團空間。每個商業單體的尺寸定為9x14米,兩兩組合,之間通過平臺形成空間限定,一端的會所一層為同樣尺寸的商業單體,參與整體序列;二層為14x32米的較大體量,作為整組建築的高潮,也承載著展示區會所部分的主體功能。會所的朝向主面朝東錢湖偏轉,形成最佳視線管控效果。從規劃空間角度,“牆”建立起的領域感,使整組建築體量融合舒展;沿湖界面形成豐富跳躍的圖案關係,整體輪廓突出了二層的會所的可識別性。另一方面,對於“邊界”的空間化和功能化,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會所體塊生成分析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示範區入口一進廣場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示範區入口二進廣場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商業主入口廣場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小商業空間 攝影:何煉

離開接待大廳,規劃設置了引導訪客的沿山步道,穿梭於自然林木之中。這個設計一是考慮場地高程的現狀,從入口高程沿等高線緩緩抬升,比較容易到達會所二層的標高,從而會所體量上下功能可以分離;二是希望整個社區中心組團形成一個動線迴路,適當地轉換視角高度可以在進入會所前觀察到坡地建築體量豐富錯落的屋頂,本身也是有趣而讓人愉悅的體驗;到了接駁會所二層的空中玻璃連橋處,則是俯瞰整個建築群落的最好視點。規劃從高差入手的幾組空間轉換,使訪客不斷地在自然和都市之間轉換,豐富了場景體驗。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售樓處二層連橋 攝影:何煉

整體的空間概念同樣確定了社區中心作為住區開發示範區的動線:由遠及近竹林甬道的領域感建立沿湖弧形牆的引導進入主入口後的商業廣場更進一步的接待前場接待後場的上山步道連橋進入二層會所會所體驗洽談樓梯回到一層商業街導向實體樣板房參觀。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建築動線示意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售樓處西側人視日景 沿湖弧形牆的引導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預接待入口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售樓處一層入口灰空間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沿山棧道視角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樣板房陽臺回看示範區 攝影:何煉

現代建築質感與傳統園林相結合

海派商業文明使寧波人眼界廣闊,紮實的製造傳統則令當地工匠技藝細緻。業主希望能把細緻的工藝和材料表現融入到整個建築語言和景觀環境中,會所的玻璃表皮採用1500x4500米的整塊通高無框玻璃肋支撐幕牆,定製的彩釉玻璃通過豎向線條在立面不同朝向的疏密變化中管控對外的視線,同時形成外觀上的旗艦感受。玻璃上下線腳收邊的控制材料構造分離的原則,確保立面不出現不同材料現場膠結的做法。屋頂結合中庭位置設置了一段坡屋頂,我們希望在室內空間中植入一個空間層級,與環境產生呼應,站在住宅區陽臺上眺望社區中心,屋頂肌理得到完整延續。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模型推敲立面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坡屋頂構造大樣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幕牆立面頂部構造大樣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幕牆立面底部構造大樣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售樓處無邊泳池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售樓處洽談區 攝影:何煉

建築群體的高度幾乎都控制在6米內,所以坡屋面的形式和材料需要能仔細控制,最後採用直立鎖釦的鈦鋅板以便在質感和構圖上較好地融入環境。日式雨鏈的運用要求我們對建築和景觀構造做出相應節點連接處理,最後獲得了不錯的現代化傳統情境效果;金屬百葉的形制是帶弧線訂製的T型截面,使建築在不同的角度能呈現細緻的光影變化;木色的簷下金屬吊頂做了三次不等分收分,目的是削弱鋼結構屋頂厚度,增加建築輕盈感。不管是以上細節,還是整體建築在空間組合上對日本式庭園尺度的偏向,除去營造情景的考量,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切入點,也是可以將現代建築的質感和相對傳統的園林景觀進行結合的表現手法。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售樓處東側人視 攝影:何煉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總平面圖

融於湖山:社區中心景觀設計 / 易亞源境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鳥瞰 金笑輝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示範區前眺東錢湖,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南臨環湖路。示範區由五個獨立商業和一個售樓處組成,遊人可由售樓處遠眺東錢湖,風景如米芾的米氏雲山,目之所及山巒出沒,林屋隱現,姿態萬千。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示範區面對煙波浩瀚的東錢湖 金笑輝

項目的景觀設計策略有三:

1. 景觀定位:通過景觀營造凸顯城市的便捷,弱化郊野感;

2. 景觀氣質:都市表皮,自然內核,溫馨商業;

3. 景觀格調:有設計感,有簡約的細節與精緻的園藝植物。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題眼 沈忠海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策略 金笑輝

融於湖山的負景觀,斷舍離的現代東方美學

“融於自然”,景觀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既有東錢湖和白石仙枰山獨一無二的湖山,飄逸雅緻的建築,景觀營造要與自然、東錢湖、建築、森林融為一體。“負景觀”是來源於隈研吾“負建築”的概念,“建築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所有建築都要成為地標性建築,只要是與環境相融合的建築都是好的建築。”房地產的景觀絕不是那些帝王府邸高牆大院大門樓,氣派奢侈,雍容華貴。景觀應該謙遜地放下自我,把自己作為大地的一部分,作為自然湖山的一部分,作為建築的一部分。建築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景觀應該成為這幅美麗圖畫的畫布。負景觀不意味著沒有設計,而是希望在每一個細節上都經得起推敲,有精緻感,有細膩度,有深刻的內涵。

“斷舍離的現代東方美學”,當下應該對地產流行趨勢進行一種斷舍離。現在清一色的新中式風格,被迅速複製和炒作,最後氾濫成災。所謂“斷”,就是斷絕繁瑣的設計;所謂“舍”,就是捨棄不需要的裝飾;所謂“離”,就是擺脫內心的執念和糾結,創造出遊刃有餘、乾乾淨淨的空間。 項目景觀設計的手法可概括為極簡,剋制,留白,想象——化繁為簡,做減法,做出負景觀。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設計理念 沈忠海

參觀動線

設計用景觀語言來規劃到訪者的參觀動線,實現自然場景與都市體驗之間的不斷轉換。

首先從東錢湖風景區道路來到小區入口,濃密竹林夾道,並配以湖岸邊蒲葦、水稻田等自然風景。然後進入以高牆圍合的廣場,看到極具都市感和現代感的建築群。接著,訪客從接待中心跨過圓形的棋盤水景,在樹林中進入登山小徑,從山林中的廊道內可以隱約看到山下的建築群和遠處的東錢湖。此時的景觀構築物是自然的一部分,甚至一些大樹也是從廊架旁邊生長出來。而後一座橋和售樓處建築物從幾株老樹後躍入眼簾,這是從自然景觀又過渡到建築的都市感之中。然後,從售樓處通過商業街區走向樣板房,會經過懸瀑空間和綠島空間的現代親人尺度。最後來到森林環抱的樣板區,再次經歷從建築的都市感到自然生態景觀的轉換。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總體概念草圖 俞昌斌

場所體驗

深山幽簧漫步,突現東錢浩瀚湖景。基地的右側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山林竹海,在保留原生地貌的同時,我們在基地內道路與市政路相接的地方設置一條百米竹林夾道,與原生竹林遙相呼應,通過原生態的竹林到人工化的竹境的氣氛變化,將把訪客逐步引導到示範區的場地內。通過竹林夾道後,我們採用軸線感更強的香樟樹陣作為視線通廊直視東錢湖,同時通過道路的坡度來實現視覺上的藏與露,隨著坡度到達頂點,整個湖面都將映入眼簾。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夾道竹林 沈忠海

門開,庭現,合院啟幕。入口區域從門到開放的庭,再到半開半圍的合院,形成三進的禮儀空間,讓人從自然到達都市的居住之地。

一進,高牆突現——門,引導訪客進入商業區內部: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一進,高牆突現——門 沈忠海

二進,入口廣場——庭,在市政路至接待處短短30米的距離裡存在1.2米的高差,為層層遞進的入口迎賓空間。而懸橋作為兩個空間鏈接的線索,也是正式進入售樓處空間的啟幕: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二進,入口廣場——庭 金笑輝

三進,合院——採用開敞式的空間佈局,湧泉水景一路而至。U型玻璃後是挺拔的竹子,搭配精挑細選的造型黑松: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三進,合院 金笑輝

由園入山,是山間望遠與俯仰之間的雅趣。遊人從接待中心跨過一塊圓形的水景,尋徑而入山。通過夾道、山軒與折巷,看見一座飛橋,然後進入售樓處。涉水登山時有山水間雅趣,小歇可遠觀東錢湖水,樹影斑駁之間俯瞰整個商業街區,抬頭則仰望群山與森林。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尋徑入山 沈忠海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趣橋 沈忠海

而在懸瀑之院中,通過鋪裝原木與石材的切換,以及綠島大樹對空間的切分,並結合建築設計的商業包裝以及雨鏈的細節把控,景觀設計與建築設計共同營造出親切放鬆、自然與城市風格共融的氛圍。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懸瀑之院 金笑輝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登樓 金笑輝

我們根據寧波東錢湖的瞬息萬變,探討東錢湖水的四種“變化”——從“層波疊浪”到“水平如鏡”,再從“湖光瀲灩”到“秋水回波”,然後把這四種變化運用到該項目的景觀設計中。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金笑輝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概念故事草圖 俞昌斌

寧波萬科白石湖東社區中心

設計節點推演草圖 俞昌斌

項目名稱:寧波萬科白石湖東

地址:浙江省寧波市東錢湖白石仙坪

項目團隊:

寧波萬科:喻志軍、楊耀陽、尹禮仁、徐雪芬、麻響箭、張喆、王曉田等

建築規劃設計:沈禾、楊紀華、馬新領、朱梁斌、吳橄等

景觀設計:俞昌斌、孫迪、畢宏超、王皓、羅建輝、範永海、錢浩、周譯華、溫麗娜、許思捷等

景觀施工單位:浙江雅林工程公司,周良駿、董楊君等

建築攝影:何煉

景觀攝影:金笑輝、沈忠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