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軍為何偏偏不敢和美軍、蘇軍拼刺刀?


刺刀作戰是日軍在二戰中經常使用的戰術,他們在從軍之前,必須經過長達2年的專業化軍事訓練,其中就包括拼刺訓練,這項技能訓練長達8個月之久,可見日軍高層對於刺刀戰的重視之程度。在二戰戰場上,日軍利用刺刀作戰在我國疆土犯下泯滅人性的滔天罪行,可是卻不敢用刺刀與美軍和蘇軍作戰呢?具體原因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著名作家本尼迪克特曾經寫過一本書叫《菊與刀》,書中揭露日本素來高度崇尚武士道精神,即勇氣、流血、犧牲、效忠。也許是軍國主義在部隊中的完美洗腦成功,導致日軍骨子裡就有一種只要戰鬥不死,就往死裡戰鬥的“高尚情懷”!而刺刀見血則是他們在戰場上展示軍人榮耀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他們熱衷於刺刀戰。

當然也有一種更貼切實際的說法,刺刀造價便宜,工序簡單,生產效率高,衝鋒槍成本太高了,精打細算的日軍高層認為這樣可以減少武器彈藥的消耗,為帝國長期作戰做鋪墊。

那麼日軍為何敢在中國使用刺刀戰,而不敢對美蘇軍隊使用呢?情況是這樣子的,二戰時期,我國國力較弱,大部分士兵食不果腹,身體消瘦,武器方面又是步槍等普通軍械,力量薄弱的戰士與訓練有素的日軍拼刺刀,當然是吃了不少虧。據老兵回憶錄記載:“當時要幹掉一個手持刺刀的鬼子需要付出三個士兵的性命”,可見日軍的戰鬥力不敢小覷。因此日軍才敢舉著三八大蓋加30軍刺在中國張揚無比。

可是這招到了美軍那裡就不管用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美日頻繁在東南亞島國交戰,日軍善於搞突襲,常常躲在叢林之中埋伏等待美軍,等美軍一到,快速用刺刀要了美軍的性命。這下可把美軍嚇壞了,為了防止日軍再來這套卑微行徑,美軍改進了柯爾特M1911手槍,生產了250萬支分發給美軍士兵,這款手槍攜帶方便、使用便捷、殺傷力強、射程較遠。美軍高層下令,只要發現日軍,就往死裡打,不給他們任何靠近的機會。

這樣一來日軍的刺刀就作廢了,美軍靠著這款改良過的手槍擊潰不少島上的日軍,有些不怕死的日軍組成敢死隊舉著刺刀衝過來,美軍便架起衝鋒槍,分分鐘撂倒一大片,可見日軍確實是被美軍打趴了。


鄧海春


受抗日神劇的影響,電視劇觀眾都形成了日軍一言不合就拼刺刀的刻板印象。二戰歷史上日軍只有在和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受武士道精神的鼓動,和美軍進行拼刺刀。最著名的是塞班島上3000名日軍發起所謂的“萬歲衝鋒",這種自殺式衝鋒把美軍整得蒙圈,甚至有些美軍都留有了戰爭心理創傷。


日軍和蘇軍在二戰歷史上正面交手只有三次,前期的張鼓峰戰役,諾門坎戰役都是日軍進行試探性的小規模戰役,旨在摸清蘇軍的底細和底線。這兩次戰役日軍都是想控制在有限戰爭的規模,而並不是與蘇軍玉石俱焚的生死戰,日軍此時相對比較理性,拼刺刀成本太大。

在與蘇軍的前兩次交手中,由於日本軍方的資源向海軍傾斜,日軍陸軍的裝備遠落後於蘇軍。日軍由於缺乏重型坦克,火力優勢不明顯。在可以用肉眼看得見的差距後,不是用拼刺刀就可以彌補劣勢。



而日軍在確定選擇南下路線後,日軍和蘇軍一直井水不犯河水。蘇聯直到1945年才對日本進行宣戰,隨後出兵東北,與關東軍進行交戰。精銳的關東軍士兵在派遣到太平洋戰場後消耗殆盡,此時的關東軍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已經大不如前,在蘇軍吹枯拉朽的氣勢下,不到兩週就投降了,根本沒決心和蘇軍拼刺刀。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與美軍交手的場地主要是海上和空中。在海戰和空戰中,陸軍所能發揮的作用較小,根本沒機會與美軍進行拼刺刀。

即使到了後面的海島戰役,日軍主要利用海島的有利地形進行晚上伏擊戰。而到了二戰後期,日軍為了對美軍進行有力地殺傷,身上綁著炸藥包進行自殺式襲擊,在日軍看來,不到最後彈盡糧絕的時刻,拼刺刀只會白白地犧牲。


在拼刺刀的意願上,美軍是萬萬不想的。美軍士兵是比較理性的,也沒有收到類似武士道精神的洗腦。而且拼刺刀是要有互信,美軍在有利的情況下不會甘願冒風險。一個巴掌拍不響,美軍不想拼刺刀,使日軍願意,也只會成為美軍槍下的亡魂。明知道結果還要拼刺刀,無疑就是飛蛾撲火,因此日軍也就很少和美軍拼刺刀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日軍和白種人之間存在明顯的體型差距。據統計,日軍二戰時期的平均身高僅有1.55米左右,握力37公斤,美軍1.78米左右,握力52公斤。在忽略拼刺刀的技術後,兩者幾乎不在同一個級別,日軍的三八大蓋再長,為改變不了輸多贏少的趨勢。



因此,日軍不和蘇軍,美軍拼刺刀是剛開始沒機會,有了機會後雙方其中一方沒意願,雙方都有了意願之後發生的概率就微乎其微了。


梓蕤


總的來說一句話:不是日軍太無能,而是盟軍太強大,鬼子很少有機會接近對方施展刺刀。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現代刺刀最早並非日本人的發明,而是歐洲人的專利產品。在殘酷的戰場上,歐洲的三段式射擊戰術一旦被敵軍的步兵和騎兵突破,就只能選擇與對方拼刺刀。因此拼刺刀戰術也是由歐洲人發明,只是後來傳到了亞洲。中日兩國軍隊其實都喜歡拼刺刀,清末組建的北洋新軍操練的項目就有拼刺刀。但日本卻是把拼刺刀發揚到極致的國家,鬼子從小就訓練拼刺刀,無論性別的差異。

由於長期訓練拼刺刀,日軍的基層部隊擁有許多拼刺刀高手。在抗日戰場上,日本非常喜歡與中國軍隊拼刺刀。日本人覺得與對手拼刺刀是尚武精神,中國軍隊則是被逼無奈,沒有彈藥只能拼刺刀。有充足的彈藥,直接拿槍突突鬼子更加痛快。這裡講個乾貨,日軍拼刺刀前是關閉三八大蓋保險,而不是退子彈,別被抗日神劇騙了。鬼子的三八大蓋傷害不高,但穿透力強,日軍測算過,由於拼刺戰場敵我密集交錯,三八大蓋射出的子彈很容易貫穿對手身體後再擊中自己人。因此,關閉其保險其實是為了避免傷害戰友,而不是所謂的“武士道”。

如果一對一進行拼刺刀,中國軍隊其實是處於劣勢的一方。日本覺得拼刺刀發起衝鋒具有相當強的氣勢,畢竟打起仗來,士氣高漲非常重要。在人高馬大的美國人和蘇聯人面前,矮小的日本人拼起刺刀來也不會吃虧。然而在諾門坎戰役中,在太平洋戰場上,蘇軍和美軍根本不給鬼子拼刺刀的機會。二戰時期的蘇軍和美軍機械化程度高,裝備大量的自動化武器,日軍很難進行近身作戰。所以我們經常會從影視劇中看到,鬼子發動人海衝鋒,直接被美軍收人頭,這倒是真的。

太平洋戰場的日軍都是鬼子精銳,大部分是甲等師團,這些官兵的作戰意志毋庸置疑肯定是效忠天皇。日軍不是不敢和美軍等拼刺刀,而是非常想與對手拼刺刀,因為這樣可以發揮其優勢。不過,蘇軍和美軍則直接用強大的火力教日軍如何打仗。二戰時期,美軍的一個步兵班,配備10支M1加蘭德步槍,一挺勃朗寧輕機槍,一把春田狙擊步槍,還有數量不等的威力強大的自衛手槍。在後期作戰的時候,美軍基層步兵班居然擁有三挺輕機槍。這樣強大的火力可以壓制鬼子一個小隊。火力強大和持續性也有個弊端,那就是對後勤過度依賴。蘇軍和美軍與鬼子拼起刺刀,只有一種可能——沒彈藥了。反過來看,日軍的後勤保障能力更差,最後還是難逃發起萬歲衝鋒的結局。

參考文獻:

1.兒島襄:《太平洋戰爭》

2.赫英斌:《二戰美國單兵裝備》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誠邀,如題。日本是二戰時期亞洲戰爭的主要策劃者,由於其千年的武士道精神,日軍在東亞,東南亞等地戰鬥時多會採用拼刺刀的手段來展現自己的戰鬥意識,然而在與美軍和蘇軍作戰時,日軍卻從不主動白刃戰了,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實際上日軍喜歡拼刺刀,一方面的確是武士道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日軍缺乏資源的無奈。

日本和蘇聯美國不同,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眾所周知,戰爭的消耗是很大的,舉個例子,日軍三八大蓋一顆子彈的價格就是幾塊錢,日軍一天光在彈藥的消耗就是幾千萬,這是日本無力消耗的。為了節約子彈,日本便在白刃戰上苦下功夫,因為日軍在東亞面臨的國家武器都不太好,所以刺刀效果還不錯,日軍的“三八大蓋”步槍前端都配得有刺刀,而且刀身比較長。可見,日本兵已經把拼刺刀作為了他們非常重要的一種戰術。

但是蘇聯和美國可就不吃這套了。

隨著二戰的進行,各國對於軍備的建設重視程度大大加強,新裝備層出不窮,自動裝備出現在了美國和蘇聯軍方的裝備裡。大量自動火器,讓美軍在戰場上能編織其吞噬一切生命的火網,充足的後勤讓其不必擔心彈藥補給問題這時候的日軍若是選擇刺刀衝鋒,簡直是給美軍送人頭,所以日本自然不敢在美國與蘇聯面前耍大刀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美軍表示:憑本事就能衝鋒槍掃射,為啥要用刺刀?

二戰時期,日本的拼刺刀戰術可以說是發揮到了極致,其白刃戰的能力,讓中國軍隊在內的許多國家付出重大代價。但是,為何日本偏偏就不能和美軍和蘇軍拼刺刀呢,其實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而是他們沒有辦法。

美軍和蘇軍與中國軍隊不一樣,他們都是擁有大量的自動火器和重型裝備的軍隊。日軍如果試圖進行白刃戰的話,勢必要在近距離內和美軍蘇軍交戰。日軍和美軍蘇軍的火力差距實在太大,基本上日軍步兵難以前進到距離美軍和蘇軍步兵極為接近的距離,在這之前就會被對方的重型火器所消滅,或是被對方的自動火力所攔截。

即使是到了比較近的距離,美蘇雙方的軍隊都配備有適合近戰的步兵輕武器,例如手槍和衝鋒槍。不到萬不得已,美軍蘇軍都不會和日本進行白刃戰,基本上可以使用槍械來對付日軍。畢竟衝鋒槍和手槍在近距離的使用還是非常好的,相比之下,日軍的手動式單發步槍實在不適合近距離戰鬥。

最後,日本士兵在亞洲還有著身體素質的優勢,但是面對蘇聯或是美軍時,這個方面的優勢完全沒有了,手持工兵鏟的美蘇士兵也不是好對付的。


科羅廖夫


事實恰恰相反,日軍十分想和美軍、蘇軍拼刺刀,但人家不願跟他玩兒,各種輕重武器一起開火,就給鬼子給突突了。

經常看抗戰劇的都知道,無論是國軍還是共軍,在日軍近距離交戰時都會選擇拼刺刀或者大刀片砍鬼子,這並非神劇情節,而是因為我軍裝備太差,普通士兵根本沒有手槍、衝鋒槍等近戰武器,像八路軍連人手一支步槍都達不到,一旦鬼子衝進本方陣地,只能選擇拼刺刀。

美軍、蘇軍就不一樣了。這兩位堪稱二戰期間最富裕、火力最猛的軍隊。當中國戰場的武器裝備還停留在一戰水平時,人家已經是二戰中的頂尖土豪了。

先說說最擅長割韭菜的蘇軍。

蘇聯和日本的交戰時間很短,因為鬼子實在太不經打。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日軍好歹還和蘇軍拼了一把,雙方互有傷亡,但鬼子此後再不敢打蘇聯的主意。

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以後,蘇軍出兵中國東北。經歷過德軍考驗的蘇軍堪稱地球最強部隊,面對號稱日本最精銳之師的70萬關東軍,蘇聯根本不用主力,坦克集群在開闊的東北平原上突擊猛進,打得關東軍屁滾尿流,拼刺刀?根本不給你機會。

即便是步兵衝鋒,鬼子也是送死。蘇軍的波波沙衝鋒槍,射程200m,容彈71發(彈鼓),射速900發/分,鬼子們還沒衝過來,就被割韭菜了,子彈吃不完兜著走。

再說命最值錢的美軍。

美國和日本主要在太平洋戰場打仗,島嶼登陸作戰時的主力是海軍陸戰隊,美軍士兵除了配備最基本的單兵武器——步槍外,還有湯普森衝鋒槍、手槍,最後才是刺刀或匕首。

由於武器裝備落於下風,日軍就喜歡近戰拼刺刀,一開始,美國大兵面對狂叫著衝上來的鬼子也曾拼過刺刀,但他們發現自己根本不是鬼子的對手。

美國大兵很愛惜生命,也很畏懼鬼子的拼命精神,所以美軍給士兵每人標配一把手槍(通常只有軍官才配手槍),儘量避免和日軍近距離接觸。如果避免不了近戰,美國大兵的湯普森衝鋒槍一陣突突,讓鬼子沒有拼刺刀的機會;衝鋒槍沒子彈了,可以用手槍;手槍換子彈時,戰友可以相互掩護,輪流換彈;最後都沒子彈了,才拼刺刀或匕首。

試想一下,如果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擁有美蘇兩國的精良武器和無限子彈,我們的戰士還需要餓著肚子和日本鬼子拼刺刀嗎?所以說中國士兵不是喜歡拼刺刀,而是不得不拼刺刀。他們保家衛國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日軍:我們蝗軍士兵,就是被衝鋒槍掃成篩子,就算是被噴火器燒成烤肉,在軍官的一聲令下也要板載衝鋒! 誒呀媽呀塹壕待著真安全(真香)。

刺刀衝鋒和白刃戰這種一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澎湃的戰術在日軍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戰術意義和精神意義,在奠定日本列強地位的日俄戰爭中,鬼畜乃木希典大將就成功的讓數萬日本年輕人向俄羅斯帝國軍隊發動刺刀衝鋒。雖然戰鬥獲得了勝利,但是損失的人數一度讓所有士兵的母親恨不得把乃木希典剝皮抽筋。

日俄戰爭根本就是拿人命堆出來的

但是乃木希典作為日軍武士道的集之大成者,雖然作為一名軍人他就是個傻子,但是作為一名臣子拉出來作為正面典型還是非常不錯的。因此日本人在一戰和二戰的戰術訓練中非常重視“武士道”精神體現的白刃戰和刺刀術(日文為銃剣術)

(在中國戰場小太爺這種瘸子還能拿刺刀捅死日本兵,只能說小太爺戰術素質太過硬了)

從物質方面講,日本的工業實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在軍隊進行武器設計製造時為了減少後勤的壓力,儘量使用友坂6.5mm子彈。軍隊中的輕武器子彈一律使用8mm南部手槍彈和6.5mm以及7.7mm彈藥。武器也是儘量從節省彈藥減輕後勤壓力下手。因此從一戰結束之後,日本就建立了以38式步槍、大正十一式機槍和92式重機槍為體系的輕步兵裝備體系。(雖然這些武器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更換,尤其是歪把子早早就撤裝了)

從精神方面來講,日本士兵訓練時雖然格外重視高精度射擊,但在平時訓練的時候非常重視刺刀見紅的精神,在日本士兵看來刺刀拼殺是一種公平且武士的決鬥。因此從基層士兵到上層軍官都非常重視刺刀術,實際上對於高層來講,刺刀術能夠有效的減少彈藥消耗和後勤補給壓力,這才是最主要的。

刺刀見紅對於日本人在中國戰場上非常好用,大兵團戰鬥的時候日軍的火炮對中國軍隊有著絕對的壓制,面對缺衣少彈的中國輕步兵,發動刺刀衝擊收到的火力壓制比較少,反而還能取得不小的戰果,甚至比高精度步槍射擊好用。

然而面對高度工業化的美國的蘇軍的時候,無論是衝鋒槍還是火焰噴射器,亦或是鋼鐵洪流,任何一個戰爭機器面前日軍的萬歲衝鋒也只能變成自殺衝鋒。在戰爭徹底變為後勤上的戰爭和工業上的戰爭的時候,日軍貧弱的火力已經無法用萬歲衝鋒彌補了。因此即使發動了刺刀衝鋒,也只是給對面送人頭。莫不如從中國戰場學習一下游擊經驗,化整為零逐個殺傷。

二戰日軍在太平洋地區取得的戰果實際上都是從中國學習的經驗:瓜達爾卡納島的戰鬥證明了大規模刺刀衝鋒沒有任何作用,於是使用中國軍隊的游擊戰術,隱藏起來,利用詭雷、陷阱等發動偷襲;而硫磺島戰鬥使用了中國的地道戰,將整個折缽山作為一整個構造嚴密的工事,美軍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才取得了硫磺島的勝利;後來的沖繩戰役更是讓美國人瞭解到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聽說你們日本人向我們坦克發動刺刀衝鋒?你刺刀有我裝甲厚嗎?

天鬧黑卡板載!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成為焦炭)

聽說這裡有日軍?機槍準備好了沒?


軍事觀察員東旭


呃~腦殼嗡嗡嗡,這個問題本身有是錯誤的,別把大家帶歪。日軍不敢和蘇軍以及美軍拼刺刀這種情況顯然是不可能的,而是恰恰相反的是,日軍特別喜歡和這兩個國家的人拼刺刀。接下來,說下筱晨的看法。

首先,我們來說下日軍為何要這樣做。要知道,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之所以和我軍進行白刃戰,是因為當時我軍軍工技術有限,彈藥有限,所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軍只能上刺刀和日軍進行白刃戰,而日軍在這個時候,心態是一種高傲的心態,因為他們知道我軍士兵缺乏訓練,而他們從小便接受這種訓練。所以導致我軍士兵向來從心底裡就怕鬼子的刺刀。

而日軍不論和蘇軍對戰還是和美軍對戰,實際上在軍工技術以及裝備上都要差敵軍不少,說白了,蘇軍美軍用的都是機槍,從來不用愁子彈能夠打光,彈藥會用完。反過來,日軍則是另一種場面,不但沒有機槍,即便是扛著三八大蓋,都得想著如何用一顆子彈殺死一個人。

如此一來,日軍只有吃虧的份。一場戰爭下來,死傷無數,直接顛覆三觀。以日軍的個性,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嘿,白刃戰不就剛好適合這種情況麼!總不能兩軍展開白刃戰,機槍還能派上用場吧。所以,在那個時候日軍最喜歡的就是白刃戰,因為他們最拿手,反之,這是蘇美士兵最討厭的交戰方式。



軍武視界


這個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

太平洋戰爭中的美軍也有刺刀,但是不怎麼精通。人家主要靠炮火覆蓋。

事實上,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曾經多次和美軍拼刺刀的。在阿留申群島的戰役中,或者硫磺島戰役,以及瓜島戰役等,總是經常出現這樣的戰況——白天,美軍先是以壓倒性的火力優勢把日軍打跑,然後美軍登島據守。而日軍則於夜間悄悄摸到島上的美軍陣地跟前,趁美軍不備發動突然襲擊,舉著三八大蓋哇哇叫喊著衝向美軍。美軍雖然有火力優勢,但是鬼子衝得太近太猛,加上是夜間,尤其是美軍真的不怎麼練習刺殺術的,畢竟手裡火力太猛,誰跟你練刺刀術?因此美軍反而在肉搏戰中吃了不少虧,只能選擇撤退。當然,到了白天之後,美軍再次以火力覆蓋島上日軍,日軍再度被趕跑。如此來回往復。整個太平洋戰爭幾乎就是美軍和日軍圍繞著各種島嶼的爭奪戰,只要美軍登錄島嶼,就有可能面對日軍的自殺式衝鋒,日軍跑來和美軍拼刺刀的事情不在少數。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前夕的沖繩登陸戰中,美軍也多次遭遇日本鬼子的這種自殺式的衝鋒。


鬼子的步槍連帶刺刀的長度幾乎和鬼子的身高等同,他們非常注重刺殺術。

為什麼身材矮小的鬼子那麼“喜歡”和人高馬大的美軍拼刺刀呢?說起來,這事就說到了鬼子的痛處了。

痛處在於,日本資源奇缺,金屬製品幾乎全部靠進口,所以你看日軍的標配三八大蓋,完全是一戰時候的技術水平,就是因為沒有那麼多銅鐵來造子彈, 所以就只能用單發步槍了。也正因此,鬼子非常注重槍法的訓練,力求做到“彈無虛發”。在亞洲戰場上,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可以頂至少五個國軍士兵,就是這麼來的。但是這點水平也就能欺負一下裝備落後體質羸弱的國軍,到了美軍的火力覆蓋面前就只有送死的份。為了揚長避短,儘量避免和美軍火力對峙,日軍總會尋找各種機會和美軍打近戰,比如前面所說的趁夜偷襲。有時候兩軍對噴,日軍被壓得抬不起頭的時候,往往也會一鼓作氣(死)的突然從戰壕中暴起衝向美軍,想搞近身肉搏,結果自然是被美軍掃得血肉橫飛。能活到美軍陣地跟前的沒幾個。


當然,鬼子雖然沒有物質資源,但是他們有武士道精神啊。他們對刺殺術的嚴格練習是秉承著武士道精神的,因此他們的刺刀、劈刀的水平遠高於國軍,基本可以做到以一打三。這也是我軍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在亞洲戰場上依靠白刃戰屢次得勝,日軍把這種自信也帶到了太平洋戰場上。當然,這種“自信”也是無奈的表現,因為火力拼不過美軍,只能依靠偶爾發起的白刃戰稍微挫一下敵軍銳氣以漲自家威風。

然而,這種“便宜”註定了只能偶爾佔點,因為美軍不僅正面火力兇猛,到後期,為了應對那些突然從地堡、掩體、山洞或者樹林裡面竄出來拼刀的鬼子(已經彈盡糧絕),美軍為自己的士兵每人配備手槍一把,遇到日軍拼刺刀,就用手槍斃掉鬼子,因為手槍方便操作,不易誤傷友軍,在近戰中是完全可以壓制鬼子刺刀的。

美軍練習手槍射擊,專門對付拼刀的鬼子。

歸納起來看的話,面對美軍或者蘇軍這種人高馬大又火力兇猛的對手,鬼子是非常矛盾的——純火力對抗,必敗無疑;自殺式衝鋒,九死一生。但是又要為天皇效忠啊?如何是好?只能依靠武士道精神和藥物(日軍給自己士兵服用興奮劑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加持,想辦法切近戰模式,拼得一兩個人頭,或許能贏得一兩場戰鬥的勝利。對於和美軍拼刺刀這種戰法,日軍是又愛又恨的,愛是因為沒有別的致勝辦法了,恨是因為這種辦法代價過於慘重,幾乎九死一生。所以,日軍既不願意和美軍拼刺刀,因為能活到和美軍過兩招的機會實在不多,但是他們很多時候也不得不用刺刀戰拼死一搏,否則更加難以獲勝。簡直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太淒涼!


獨釣寒江


美軍、蘇軍的裝備都是衝鋒槍和突擊步槍,經濟實力的差異決定裝備上的差異,讓日軍在諾門坎戰役慘敗,那場戰役樹立了蘇軍對日軍的心理優勢。

長期以來一直有這麼一個說法,日軍在進行白刃格鬥前都要先進行一輪齊射,也就是要儘量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否則至少也要打亂敵人隊形,以便在肉搏中佔據先機。用刺刀進行白刃戰,這也許跟他們的信仰有關,很多日本男子從小就要接受刀術訓練,在戰場上有白刃之戰的必要時,也是彰顯他們對武士道精神的忠誠,以及拼死一搏的決心。

▲二戰日軍三八式步槍

儘管如此,由於二戰時日軍的單兵裝備落後,同期的英蘇雙方可算是強國軍隊,已經進入速射武器時期,日軍仍舊使用仿造德國1898年的產品,也就是所謂的三八式步槍,而美軍、蘇軍的裝備都是衝鋒槍和突擊步槍。美蘇雙方的軍隊都有配備適合近戰的槍械,試問當手上有更好的保命利器,怎麼會用刺刀比拼呢?除非萬不得已,基本上不會與日本進行白刃戰的。相對而言,日軍的手動式單發步槍確實不適合近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同美軍及其盟軍在亞洲太平洋戰區進行的軍事行動。當時美軍 在 近身武器裝備上就沒有日軍那麼精良。日本兵又仗著身體矮小,在島嶼上的草叢中埋伏,叢林密佈有效地掩護了他們的前進,美軍被突如其來的襲擊沒有任何防範,所以被捅死很多,最後只能潰逃,損失相當慘重。

美軍在後來研製了一套近身戰術,也給士兵配備了手槍。那種手槍的射速沒有步槍快,但是方便攜帶和使用較為靈活。雖然在中途遭受了災難性的失敗。但過了九個月後,美國航母與艦載機的數量都將是日本兩倍,經濟實力的差異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結果,美軍擊敗日本的手段,全靠強大的空中優勢,戰爭後期對日本的戰略轟炸。並且日軍的戰術思想也不如美軍,日軍不裝備衝鋒槍,總強調近身肉搏,其結果就是人還沒有接近,就被美軍的M1湯姆森衝鋒槍發射的彈雨掃倒。後期就是裝備上的差異讓他們不敢跟美軍拼刺刀。



血戰諾門坎事件,那是日本東線廝殺損失慘重後還是沒有善罷甘休,再次向蘇軍發動進攻,其第一次炮火急襲就發射了200噸彈藥,蒙古大漠上炮聲隆隆,火光沖天。日軍步騎兵開始衝擊蘇軍陣地,這時關東軍炮兵團團長內山突然臨時決定延長炮擊時間一小時,結果猛烈的炮火準確地落在了發起衝鋒的日軍隊伍中,加上蘇軍從正面鋪天蓋地壓上來的毀滅性炮火,日軍的進攻部隊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

諾門坎戰役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失敗,這場戰役樹立了蘇軍對日軍的心理優勢,也奠定了蘇聯遠東邊境地區的穩定,它也是日本放棄“北進戰略”,美軍的軍事力量又不容小覷,這也許就是日軍不敢再想跟美蘇雙方拼刺刀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