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健:心怀感恩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大财富

最忆是清明 | 李自健:心怀感恩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大财富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在这个缅怀故人的日子里,亲人遗留物件背后的故事,传递着思念,也传递着温暖,让人备感温情。

睹物思人,追思逝者,传承精神,感悟生命。

李自健美术馆馆长李自健口述

出国前的一天,我让您坐下来,给您画幅侧面的写生头像。我正画到兴头上,您竟然睡着了,鼾声大起,您是太辛苦了。不忍心唤醒熟睡中的您,我只得凭着记忆和感情,继续画完心中的父亲。您是一位平凡普通的中国老人,但在您的身上,却聚集着我们这个苦难、坚忍的民族许多伟大的精神与品格。

父亲,您的这幅肖像,后来跟着我的巡展去了全球40多个城市,有200万观众看过。亲爱的父亲,您拥有的坚韧、感恩、善良、勤奋、正义和豪爽,融铸到了我们兄弟姐妹的血液之中,让我们朝着人类大爱的目标去奋斗、去创造。这是您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最珍贵的、也是永远用不完的精神遗产。

最忆是清明 | 李自健:心怀感恩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大财富

李自健与油画《父亲》

最忆是清明 | 李自健:心怀感恩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大财富

历经坎坷却满身正义

我真正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是从1967年冬天开始,当时父亲历经十年铁窗,终于出狱回到家里。

那时,我的家庭历经风雨飘摇,早已门庭冷落。为挑起生活重担,我与父亲,老父少子两人一起搬运黄土,合干一天活只算一份工,有时两人辛劳一整天,仅得六角钱。

父亲患有长年不愈的慢性病,劳累的苦工加剧了他的痛苦。工地上,他咬着牙挑土步履蹒跚,只有作为儿子的我才知道父亲这不为人知的苦楚。在给父亲装土时,我总是少装一两铲,每每被工头看到,便换来一顿呵斥。

父亲挑着沉甸甸的黄土,常与倒土归来的我遇上。那是一幕永远抹不去的心酸记忆,陡峭崩裂的黄土壁下,父亲佝偻着身子,豆大的汗珠从满布皱纹的脸颊上滚下,喘着气踉跄地移动着沉重的脚步。

父亲出身贫寒,自小跟随祖母笃信佛教,乐善好施,慷慨助人。在战乱频频的年代,他曾为家乡一次性捐助2万银元。他还崇尚教育,心系贫童,1936年给乡下小学捐赠大批图书,首建图书馆培育新一代。

最忆是清明 | 李自健:心怀感恩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大财富

1985年,83岁的李自健父亲参加5000米长跑比赛

父亲仗义疏财,一身江湖正气,常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侠举,曾两次救起掉队的红军战士和遭活埋后奄奄一息的共产党员。他还曾自组车队,运送南下的中央苏区张云逸部队转移。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父亲的车队突破封锁,从日军占领区运回了30多万担浙盐,广济湖湘。

父亲一生敢作敢为、正气凛然。在一次搭乘公共汽车时,有扒手公然作案,满车乘客冷眼旁观,唯有八十高龄的父亲挺身而出、毫无畏惧,奋勇夺下尖刀,保护了车内妇孺,一时传为古城佳话。

80多岁时,父亲还喜欢上了长跑,球鞋跑破了几双,俨然成了一个“老运动员”。1985年,父亲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全省老人运动会”,83岁的他坚持跑完了5000米全程。当这位场上年龄最大的运动员最后一个跑到终点时,便成了《大众摄影》杂志里的“体育老明星”——“最后的冠军”。

那一年,全国评选出160位幸福老人,父亲光荣上榜。

晚年的父亲常感慨:“我一生历经三朝,看尽沧桑,中国人的日子从来没有这样好过,要好好珍惜。”

写给儿子的88页书信

在众兄弟姐妹中,我与父亲相处时光最多,父亲看到了我学画成长的全过程。他把自己后半辈子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倾注到我这个被他认为最有出息的儿子身上。

他为我编列出好多计划。从帮助家乡建学校、修图书馆、老人活动中心,到画好《南京大屠杀》,再到把这幅画带去东京、巴黎、联合国展览。

最忆是清明 | 李自健:心怀感恩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大财富

1991年春,父亲病情恶化,身在大洋彼岸的我却无法回家。为了能等到儿子归来,病入膏肓的老人在病塌上以最大的意志力支撑着。他压抑不住对我的思念,足足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睁着几近失明的双眼,摸着纸笔写了一封长达88页的书信,寄给了远在美国的我。

这是一部世上最让人感动的遗书。在异国的土地上,收到这封沉甸甸的家书,我哭红了双眼,回想起1988年那个深秋透凉的夜晚。

那一夜,亲友聚集为我远赴美国送行。资江河畔的旧木楼前,父亲拖着虚弱的身子移步楼口,那时他生病已经下不了楼,只能倚栏默泣。这位一生刚强的老人,此刻竟老泪纵横,他颤抖着抬起手向我挥手道别,看着我步步走远,仍在呜咽:“六毛,好走,等着你的好消息!等着你回来!”

脸上挂满泪水的我一步一回头,父亲那虚弱而亲切的身影连同那座熟悉的木楼,终于渐渐地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没想到,这永生难忘的一幕,竟成了我们父子的诀别。

深夜伏案,我泣不成声,写下一封父亲永远也无法读到的回信:“亲爱的爸爸,此刻,我不能在您老临终时刻尽一份儿子的孝道,这将成为我一生的疼……我曾经恨过您、骂过您、一点也不理解您。世道也给了您许多深重委屈与折磨,然而您老人家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内心那份对儿女、对故乡、对祖国、对民族深沉的爱。即使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您老想到的还是国家,想到的还是别人,在您老88页的长信中,居然没有一句提到自己的病情与需求……”

而今,父亲去世已经20多年,长眠的那片翠林对面,破旧的山村小学被一栋现代的教学大楼所替代,大楼正前方的墙上“春生教学楼”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这是我对父亲的承诺,用他的名字为家乡捐建教学楼。

受尽苦难,父亲仍对生活、对时代深怀感恩。心怀感恩,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大财富。我放弃国外惬意舒适的生活,回到祖国,回到湖南,建公益美术馆,引进筹备一场场高规格的展览,都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走得再远都是飘零,回到故土才是家。

END

文|湘声报记者李飞整理

美编|李丽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