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平疇織錦繡——會昌縣高標農田建設走筆

百里平疇織錦繡

——會昌縣高標農田建設走筆

春來人勤早。會昌縣小密鄉半逕村鮮花種植基地一片繁忙,一束束鮮花被打包裝車發往市場。該基地負責人說,正是由於當地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才給他們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投資信心也更足了。

會昌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由於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自然風險能力弱,加上田塊小、產量低、溝渠排灌不暢等原因,實現機械化耕作難,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制約了會昌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

會昌縣農村農業局副局長鍾躍毅介紹說:“以前看著撂荒的土地心疼啊。現在農田實現高標準建設以後,田成方、路相連、溝相通、旱能灌、澇能排,機械化作業成常態,生產成本也降低了不少。不僅農民願意種田了,湧現了一大批種植大戶,還吸引了外來投資者參與土地經營,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和土地效益,實現了高標農田高效利用。”

近年來,會昌縣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切入點,通過創新機制、整合資金、提高標準,在項目安排、資金分配上向產業園、貧困村、產業結構調整區、鄉村振興試驗區等區域傾斜,加快推進會昌縣高標準農田、土地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助力脫貧攻堅,促進農業興旺、農村美麗、農民增收。

“建高標準農田好,以後種田方便,土地利用率也高,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日前,會昌縣西江鎮餅丘村村民王冬發激動地說。

今年以來,會昌縣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下達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在該縣西江鎮、麻州鎮、文武壩鎮、周田鎮等15個鄉鎮全面開工建設,到處呈現出繁忙景象。

為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會昌縣堅持工作高位推動、進度常態督導、質量嚴格巡查、資金規範管理,嚴把設計關,要求設計單位多到實地調研,以制定高質量設計方案;同時,積極與鄉鎮、村組、產業經營業主交換意見,實現“少變更”“少糾紛”“多出新增耕地”的新要求和“耕作層保護、新增耕地、生態理念、節水灌溉、高效利用、建後管護”的新亮點,創造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會昌模式”。

項目建設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與貝貝小南瓜特色扶貧產業相結合,項目優先安排到貧困村組,提升貧困村組農田綜合生產能力。據統計,2018年度會昌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28908.79畝,總投資8550萬元。目前已開工建設面積28870畝,惠及28個貧困村2568戶貧困戶,數十萬群眾受益。

會昌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辦公室人員王東有介紹說,2018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以土地平整為主,以新增耕地為抓手,採用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在設計、施工、生態、利用、管理方面上都有較大提升。項目建成後,將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推動土地流轉,提高土地效能,增加農民收入。

高標準農田建設激活土地要素,農民不僅流出了土地,也轉入了效益,還搖身一變成了家門口的“產業工人”。“我家的土地流轉收益好,花棚裡種出來的花還包銷,這是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半逕村村民趙紅紅說,現在大夥兒是種田、顧家、務工三不誤,日子越來越好過。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會昌注重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銜接。推進稻田綜合種養、蔬菜瓜果、花卉、白蓮等特色產業發展,調優農業產業結構。項目區農業結構調整面積達2.55萬畝,產業結構調整面積達到了88%。同時與新增耕地相結合,通過近8個月的尋找勘測,2018年高標準農田計劃新增耕地989畝,新增耕地率達到3.4%。

王東有說,這次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推進蔬菜、稻蝦共作,以及各類經濟作物等特色扶貧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試驗區建設,帶動貧困戶參與種植或就業,助力農民增收。(實習生胡榕 記者溫居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