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語文閱讀理解?

大語文體印君


🎀歡迎來到“老穆說語文”問答領地,老穆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饋您!🎀


老穆解析

老穆認為,閱讀理解要先閱讀再理解,看似一句廢話,但細究起來,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如何才能學好語文的閱讀理解呢?穆老師就先從“如何閱讀講起”,感興趣的同學或家長可以接著往下看!

倘若給你一篇閱讀理解,我們該如何閱讀呢?穆老師就通過一個具體案例給大家做詳細解析。

老穆選取的文章是《教父》,文章內容如下:




【1】帶著試題讀文章

【2】讀到關鍵詞句時,在心中做上標記

試卷要保持整潔,故而在心中做標記

【3】理清文章“主體及事件”

主體:外公、教父、兩個舅舅

事件1:外公和教父關係特別好,情同手足,兩個舅舅對教父也是頂禮膜拜。

事件2:外公興趣廣泛,曾獵過黑熊,總有一件狐皮大衣。

事件3:外公出去捕魚,久久未歸,家人以為其死去,為其辦理喪事。

事件4:教父借喪事之便,騙兩個傻舅舅,拿走了外公的狐皮大衣。

事件5:外公突然活著回來,教父卻不敢相見,外公覺得很內疚。

【4】讀出文章的主題(主旨)

根據老穆為大家整理的“常見主題九大類”,可知本文的主題為“人性善惡”。

文章通過對外公“去世”又活著回來的故事敘寫,揭露了教父的虛偽、奸詐和齷齪的行為,讚揚了外公的真誠、淳樸和高尚的心靈品質。

一篇文章,你能否讀的懂,就取決於你能否理順文章的情節及複雜的人/景/物關係,能否讀出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

接下來,我們再來討論如何答好閱讀理解題。感興趣的同學或家長可以接著往下看!

【1】學會審題,識破考點

【2】掌握並靈活運用考點所對應的知識點

【3】解答試題時,要思維縝密,具有邏輯性,按步驟去答題

【4】答案要具有條理性,層次分明,字跡工整

【5】平時多去練習,學會分析答案,倒推分析過程,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6】準備一個錯題集,將錯誤試題訂正在錯題集上。準備一個知識點筆記本,將閱讀理解常見知識點及答題技巧記在上面。

方法還有很多,穆老師就不在一一列舉啦!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更詳細的閱讀理解知識及解析,敬請關注“老穆說語文”的專欄,穆老師在那裡等著你們哦!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明白了嗎?加油哦!


🎀如果你覺得不錯,記得關注“老穆說語文”,並點個贊哦!🎀


老穆說語文


語文閱讀理解的問題,大約小學生就已經不知道聽了多少遍,教科書教輔材料和大量閱讀書籍更是不厭其煩,講得頭頭是道,這裡再回答這些老生常談的內容,至少在我看來是一點必要都沒有。

真正對個人有效的閱讀理解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那就是一字一句地讀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仔細看清楚標點符號,別把句話的句段搞錯了,這一點是大多數人都會忽略的閱讀小技巧。

讀懂每句、每段話,並不是要揣摩作者的意思,如果這樣閱讀,相當於走火入魔,結果會理解得不著邊際。真正的理解,就是把面前的每句話,按照自己的認識、感受進行對比。相當於回答:“我是否也這樣看?”“這句話、這段意思在我看來是真實的嗎?”“它為什麼錯?或者為什麼對?”,總之,閱讀理解,並非理解作品表達的意思,而是自己怎樣判斷、評價作品表達的意思。

所以,自己怎樣判斷、評價作品表達的意思,才是真實的閱讀理解。


胡氏口語文


閱讀是一個長期的積累,所以這方面的訓練要每天進行。閱讀量上去了,有些句子僅僅憑藉語感就能理解。具體做法是每個月選擇兩本書,可以讓老師或者父母推薦。畫一個表格,橫行劃分為七欄共七天,豎列分為四欄共四個星期。算好每天閱讀的頁數,每天讀完當天的任務打勾,讀完以後還要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或者在腦子裡想一下今天閱讀的內容講了什麼。這樣一個月讀兩本書,形成習慣後可以不用做表格了。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增加到一個月四本書,總之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閱讀能力來訓練自己的閱讀。

下面我想說一下在應試過程中的一些小技巧。

1. 記敘文。

“記敘文六君子”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先把這六個要素找到,時間地點人物找到後不管它,起因經過結果連起來形成一個簡短的故事梗概。記敘文理解相對簡單,側重於作者要表達什麼樣的感情,用什麼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出來,用什麼樣的敘述方式(順序、倒敘、插敘),用了哪種描寫手法(正面描寫,側面襯托)等等。把這些都在腦海裡過一般,大概分析出了這篇文章的各個點。

2.說明文。

說明文會考察學生說明問題的主要方法,舉例子,列數據,繪表格,作對比等等這些方法會出現在文章中,讓學生識別出來是關鍵。另外會考察學生是否嚴謹,作者關於原因分析,功能列舉等方面的句子要特別留意

3. 議論文。

議論文三段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考生要注意議論文中分析問題這一部分,分析出來的原因要用簡單的話總結出來會用得著。

分析問題用了哪些方法來分析,用了哪些論據來證明作者的觀點,每一個論據起到了什麼作用。帶著這三個問題在平時多加練習閱讀議論文,就會一目瞭然。

好了,希望我簡單的分析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斯蒂文做外貿


在實踐中學會閱讀與理解

人們常說的多讀書,其實也大半包括閱讀,成年人多是以獨立閱讀為主的,並在閱讀中學會理解,理解了才能達到讀書的目的。

不論是小學生閱讀還是成年人閱讀,為了從中獲取知識,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A、要理解題目,文章都是圍繞題目去寫的,因此,要深思理解題目的含義,然後在按照小標題理解,之前先要看內容說明,做到讀前對該書有通盤的瞭解,這樣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的去讀書。

B、要抓住重點,每一本書有它的重點,每個章節有它的重點,要圍繞主題,抓住重點讀,有些還要作分析理解,還可做讀書筆記,也可搞搞抄,特別是要學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效果更佳。

C、要寫讀後感,讀書要可取的是收穫,所以,讀後要寫讀書筆記,寫心得體會,寫讀後感,還可以聯繫實際的去評價,在評價中增長知識,提升讀書後的收穫。

D、要讀書總結,一本書讀完了,要進行回頭望,要進行反醒,檢查筆記的收穫,檢測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聯繫實際的能力,都要進行綜合檢測,不斷彌補失誤,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只有多讀書,只有多反醒,只有多提出問題,能解決問題,並能把閱讀與理解能力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這樣你就把書讀活了,你就會收穫很多知識,你就會達到語文的閱讀與理解的目的。


澤孚


回顧我的閱讀改進之路,也走過了一個從關注讀物到關注閱讀者,從關注閱讀者的外在表現,到關注閱讀者的內在思維活動的過程。

我的閱讀改進的最初動機,是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在語文教學中,“多讀多寫”幾乎是個毋庸置疑的寶典,似乎多讀了多寫了,語文素養就會提高。受這個觀念的影響,我最先的閱讀改進,主要著眼於閱讀的量,做的是量的擴張。但這種追求“多快好省”的“快餐式”閱讀,似乎並未能產生我預期的效果。在推進過程中,我越來越感到,除了給學生提供一些信息或感悟,這種所謂的短小精悍的文章,並不能引發學生的更多思考,學習效益有限。而且,時間長了,學生還會滋生一種優越感,居高臨下,輕慢隨意地對待讀物,養成了心浮氣躁、貪多求快的閱讀心理。這也不能全怪學生,畢竟是短文,無論它多麼精緻,它所能容納的思想與思考都是有限的,它的意義空間都是逼仄的。文閱讀需要學生有一個相對安靜的時間,有一個安靜的心境。但在推進過程中,並未能讓學生“坐下來,讀下去,讀進去”。

於是,我開在大量的實踐中,我越來越發現,那些學術傳記類、思想隨筆類、歷史辨析類、哲理思辨類、學人回憶類,等等,受到更多學生的歡迎;而那些勵志類、雞湯類、小清新、小格調,並不被學生待見。我意識到,從認知方式和思維特點看,中學是一個人的邏輯判斷力與理性思維逐漸形成的時期,他們的認知與思維正處在從具體、感性到理性、抽象的發展階段。學生喜歡的,是理性化的,思想的,學術性的,思維含量高的,是那些能夠提供新觀點、新視野和新技法的文章,是那些對他們的智力與思維構成刺激與挑戰的文章。聚焦讀物內在因素,就成了選文三標準,即:

思想認知上高於學生

文化視野上寬於學生

寫作技法上優於學生

在閱讀的推進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隨機的、缺乏整體設計與安排的閱讀,效益必定是低下的。相反如果,有一個清晰的閱讀理念與目標,有一套閱讀的內容安排及其結構設計,閱讀就會產生積極的效益。因此,在閱讀的探索中,我開始有意關注文章與文章的組群方式,亦即文與文的關係。有的是拓展性的,即往前走一步;有的是溯源性的,即往後退一步;有的是比較性的,內容與形式均可構成比較;有的是對抗性的,彼此的立場與觀點截然相反,等等。但在歷史的進程中,人類還是用自己的寬容、理解和智慧解決了這些問題。這樣的文章,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人的複雜性,社會的複雜性,給學生以極大的思想衝擊,而聞所未聞的故事,也讓學生如飢似渴,讀起來也是那麼酣暢淋漓。

在閱讀的推進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隨機的、缺乏整體設計與安排的閱讀,效益必定是低下的。相反如果,有一個清晰的閱讀理念與目標,有一套閱讀的內容安排及其結構設計,閱讀就會產生積極的效益。除了花費大量心血尋找合乎要求的好文章,我也開始關注讀物與讀物之間的關係,希望從群文的“關係”楔入,讓閱讀變得更有吸引力。這就有了前述的群文閱讀和專題閱讀。有的是拓展性的,即往前走一步;有的是溯源性的,即往後退一步;有的是比較性的,內容與形式均可構成比較;有的是對抗性的,彼此的立場與觀點截然相反,等等。在閱讀教學中,讀物本身的質量是必須拷問的,但更重要的,則要看它能否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與不懈探究。一篇短文,用在恰當的地方,也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而一篇質量平平的文章,如果用對了地方,或能發揮獨特的槓桿作用。如此看來,要優化閱讀教學的效益,文章的題材、內容、長短、語言形式均非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讀物及其構成的關係,能夠激發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與學習。

思考才是閱讀中最重要的因素,這個發現對希望藉助文章的主題與內容的壓力,迫使學生進入真正的思考之中,而不要停留在渾渾噩噩、隨意散漫的狀態;群文閱讀,則試圖通過文章與文章的不同關聯與關係,推動學生的推斷、溯因、尋找異同,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專題閱讀,則通過合理的專題設定,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方向與源源不斷的動力。至於經典精讀,因其自身的體量與複雜性,更為思考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空間。在反覆的實踐中,我也越來越感到,經典精讀包含了篇章閱讀、群文閱讀、專題閱讀等閱讀的要素,是一種更高形態的綜合性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