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雲南西盟“龍摩爺聖地” 揭祕佤族“獵人頭祭谷”背後的故事


西盟,佤族,許多朋友或許會感到非常陌生。但只要一提起阿佤山,提起那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人們多會恍然大悟。原來,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地方就是西盟,有著美麗多情的火辣辣的佤族姑娘的地方就是西盟,會跳“木鼓舞”和“甩髮舞”的民族就是佤族。除了國內的佤族同胞,還有一部分佤族生活在緬甸的佤邦。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只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變成了緬甸的土地。

西盟,中緬邊境雲南省普洱市的佤族自治縣,一個人口僅8萬的邊境小縣。70年前,西盟的佤族同胞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後,佤族直接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社會。

勐梭龍潭,位於西盟縣城。在勐梭龍潭,藉著微光穿過一條崎嶇的林間小路,來到了一個異常寂靜的小山谷。走在最前頭的朋友突然停步不前。我抬起頭,剎那間驚呆了。牛頭。放眼望去,我的目光所及之處全是白骨森森的牛頭。我們站在一塊只有幾平方米的佈滿苔蘚的平臺上,兩邊的樹上、懸崖上、木樁上、石頭上、祭壇上都掛滿了牛頭,足有上千個。許多牛頭經過長時間的風化從白骨直至長滿青苔。


有的樹幹從上到下掛滿了牛頭;有的木樁、樹幹腐朽後轟然倒地,牛頭滾落在地,掉進水中無人理會。在牛頭的包圍中三、五成組地立著竹樁,頂部扎著錐形竹籠,裡面黑乎乎的似乎盛著什麼東西。四下裡一片死寂。這麼多曾經有生命的骨骸集中在同一個地點,在同一個時間躍入人的眼簾,突然覺得頭皮發緊,一股寒氣衝了上來。

朋友看到了一旁的介紹,原來我們無意間來到了佤族的聖地-龍摩爺。 從介紹中我們得知,龍摩爺是西盟佤族舉行剽牛和祭鼓儀式的中心。佤族用吉祥物牛頭祭祀龍摩爺,久而久之龍摩爺便成了佤族心目中不可侵犯的聖地。於是我們唸叨著,對不起,打攪了,風一樣地離去。

回到酒店之後,與熟知佤族風情歷史的朋友聊起。朋友告訴我們,我們今天去的那個地方,在佤族人民的心裡,神聖無比。在諸多牛頭旁邊,那些高高樹起的竹樁,就是傳說中的人頭樁,那些殘破不堪的竹籠,在以前是用來盛放人頭的。這就是佤族人為了糧食豐收而進行的祭祀活動-“獵人頭祭谷”。因為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後來以牛頭代之。


為什麼會有“獵人頭祭谷”的存在呢?“獵人頭祭谷”是早年佤族人的一種祭祀活動。據說當時種穀物收成不好,想盡各種辦法穀物也生長不出來,後來有神仙託夢告訴佤族人,要用人頭祭祀神靈才成。而且選的要是男性,年輕健壯,長相英俊,最好是有絡腮鬍子的那種美男子。於是他們真的用人頭祭祀,結果這一年風調雨順,莊稼真的長勢良好,獲得了大豐收。

剛開始用人頭祭祀是有人獻身的,願意把自己的頭顱獻給神靈,為族群和百姓造福。後來自願獻頭的人少了,就使用戰爭中的俘虜。再後來沒有戰爭,也沒有了俘虜,就用“獵人頭”的辦法,出去殺一個人,然後把人頭帶回來。就到山裡找人,看到一個人的腦袋還不錯,一刀砍下去提著腦袋,回到寨子祭祀的地方供奉起來。在那個時候,砍人者是不犯法的,被砍者算倒黴。

自1958年起,佤族野蠻而又殘酷的“獵人頭祭谷”徹底禁止廢除了,但萬物有靈的信仰和鬼林禁忌依然存在。佤族同胞將“獵人頭祭谷”改成了牛的頭顱。


牛是佤族的吉祥物,鏢牛是件很神聖的事。精心挑選來的牛是很吉祥的,會給人們帶來平安、帶來好運。每當舉行重大活動或者部落之間需要解決矛盾和糾紛時,就把水牛作為慶祝活動最好的吉祥物,舉行盛大的剽牛活動,伴隨著一系列的祭祀儀式,並把牛頭保存在“龍摩爺”,漸漸地“龍摩爺”裡的牛頭越來越多。走進“龍摩爺”,映入眼簾的到處都是奇形怪狀、千姿百態、極具震撼力的牛頭,無形中給“龍摩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如今,在佤族很多村寨會看到很多懸掛的牛頭,掛在家裡顯示富裕,如果掛在祭祀點則是奉獻給神靈的。此外佤族同胞們認為門口掛牛頭還有辟邪的功能。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