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南沙河,童年的集丰桥

童年的南沙河,童年的集丰桥

在我的童年,在我家住的门前曾经流淌的一条小河,它就是养育了老一代集宁人的母亲河:南沙河,在南沙河上还有一座石桥,它就是集宁最早的桥:集丰桥。

南沙河发源于集宁西南方向的卧龙山山脉,由几条被集宁人称为二道沟,赵秀沟等的溪水汇集而成,流经卧龙山,老虎山的北麓向东南方向流入霸王河后,又一路南下进入内蒙古八大淡水湖的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的黄旗海(蒙语称昂盖淖尔)

在我的童年,南沙河的河水清澈见底,在京包铁路桥西边人们把这段河称为西沙河,西沙河的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杨柳树,这些树木是平绥铁路通车后的1925年,来集宁驻防时期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在协助平地泉县署规划的发展而动员士兵及百姓种的。每逢夏秋季时清清的河水从种满庄稼的卧龙山下流过,河岸杨柳垂阴,配上黄家梁村上空飘荡着的炊烟仿佛就是一幅美丽生动的山水画。而到冬季河水结冰后就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玩耍滑冰的地方了,在我的家门前春季可不好,这里地势低凹,每当南沙河开河之时就会泥泞不堪,泛滥后的河水一直流向今天的怀远北大街的尽头。

1918年,平绥铁路修到了南沙河,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专供火车通过的石桥,在石桥下游200米处的九龙街南马桥街北口处人们也架起了一座石桥,它就是集丰桥,桥的北口弯弯曲曲的一条土路可直通北霸王河乃至察右中旗的陶林和卓子山等地,桥的南口是通往丰镇,山西,河北,京津等地的一条古驿路,它沿着老虎山及白泉山的山坡一直朝南伸去。在没建这座桥前,一切车马人都得淌河或踩着石头过的。集丰桥并不大,桥面只能通过一辆牛板车,那年代的路呀桥的都是这样单线的,连火车走的铁路也是单线不分上下行共享的。桥的石料是采用产于当地的大青石,由石匠们手工开凿砌成的,桥身由两个半圆的大拱组成,在大拱中间部位有一个伸出桥身的石雕古人称为吞水兽,它是中国古代造任何桥时都会在桥身的迎水水面上建造的,也是根据每条河的水文流量大小设计的。吞水兽是一种神兽,是防止水灾保一方平安的图腾象征,在民间传说是龙子的化身而专门设计在桥身上的。整个桥身全部用的是石料,桥的两边护栏雕刻有唯妙唯肖的各种吉祥物,桥身的四角也雕有镇桥神兽的石狮,桥面则铺着被南来北往的车马行人压踩成黑亮的石头。而在桥身两面明显的大青石上刻有《集豐橋》竖写的三个字。可见这座石桥在当时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地,也算是集宁及后草地的运粮车队通往外地的交通枢纽。

童年时的西山每逢雨季到来时,总是雷鸣电闪,这里的地表及地下不知储存了多少充沛的水量,就连桥西西山下住的人家想挖个菜窖都不行。每当西山有洪水冲下来时总是伴随着轰轰的巨响一泻而下,直震的我家的门窗都在颤动。这时的集丰桥岸边总是聚集了许多前来看热闹的人,只见桥下面的吞水兽迎着浑浊的大浪和巨响把上游冲来的水分开两股,分别从两个大拱中通过,由于石桥的西部铺有巨石,水冲过桥洞时就会把东面的河床冲出个很深的大坑。而洪水冲过后河面又变成了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小河的两岸边长满了各种水草。

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八十年代后期南沙河终于被房子掩埋了,流经世世代代的南沙河也断流干枯。河床变成了污水沟和拉圾场,就连那座集丰桥也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连一块石料也不曾留下,而在西沙河两岸近百年的大树死的仅剩下几棵了。因为在这条河上建起了多座与马路平行的隐身桥,从此,南沙河在集宁人的视线中消失遗忘了。

今天的集宁人及政府终于把治理这条河提上了城市改造的规化,从源头两岸及河道上所有的建筑入手,并把西山边上的黄家梁村全部搬迁,相信这个工程虽然巨大,但深得人心,不久一条集宁人心中的城中河出现在绿水青山的卧龙山,老虎山下,那时的集宁会成为有着三山三河江南水乡的感觉。

由于集丰桥没有任何资料,作者只好找一副差不多样子的桥做为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