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盾弒其君”一事反映了什麼君臣觀念?

秦汝鵲


趙盾與晉靈公的關係,類似曹操與漢獻帝,奸雄挾天子以令諸侯。

一、荒唐的晉靈公

晉靈公令屠岸賈於絳都城內,修築一座花園,遍求奇花異草,種植其中。惟桃花最盛,春天怒放,爛如錦繡,名曰桃園。

桃園中築起三層高臺,中間建起一座絳霄樓。畫棟雕樑,丹楹刻桷。四圍朱欄曲檻,憑欄四望,市井俱在眼前。晉靈公不時登高遠望,張弓彈鳥,與屠岸賈飲酒取樂。

一日,晉靈公招來絳都城著名的戲子,在高臺上表演,桃園外的百姓紛紛聚集到牆邊來觀看。

晉靈公突發奇想,對屠岸賈道:“寡人與卿比試一下,我們用強弓射出石子,擊中圍觀百姓腦袋為勝利者,擊中手腳不算,如果沒有擊中,就罰喝一斗酒。”

屠岸賈依其言,兩人開始比試。弓如月滿,彈似流星,人叢中一人彈去半隻耳朵,一個左臉被削去一塊皮。嚇得眾百性驚逃嚷擠,齊叫道:“石彈又來了!”

晉靈公玩的不亦樂乎,索性令左右會放用弓的,一齊都放。石彈如雨點一般飛去,百姓躲避不及,有破頭的,傷額的,彈出眼珠的,打落門牙的。啼哭號呼之聲,耳不忍聞。又有喚爹的,叫孃的,抱頭鼠竄的,推擠跌倒的。倉忙奔避之狀,目不忍睹。

晉靈公在高臺上看到這個景象,將弓往地上一丟,哈哈大笑,對屠岸賈道:“寡人數次登高臺,唯今日最樂也!”

晉靈公這般喜歡遊戲,趙盾自是打心裡高興,晉靈公越讓人失望,趙盾就越能隻手遮天。

二、伏擊趙盾

東周人送了一條猛犬給趙盾,趙盾轉送給晉靈公。此犬名叫靈獒,身高三尺,色如紅炭,長的跟一頭獅子差不多。飼養靈獒的人稱為獒奴,每天用十幾斤羊肉餵食,靈獒就聽獒奴使喚。

晉宮之中,晉靈公看誰不順眼,就叫獒奴牽著他的靈獒來咬誰。獒奴為了取悅晉靈公,每次在靈獒咬人之前,先餓它一頓,因此靈獒咬人特別兇狠,被它襲擊的人絕無生還可能。

靈獒一下子成了宮中人見人怕的魔鬼,宮女宦官見到靈獒,無不遠遠躲閃,內心驚懼不已。

又一日,晉靈公令御廚做一個紅燒熊掌,給自己下酒。熊掌很難熟,晉靈公催了幾次,御廚不敢怠慢,獻上做好的熊掌。

不料晉靈公發覺當日的熊掌味道不如以往,似乎沒有熟透,一怒之下令人殺了御廚,並且肢解成幾大塊,丟到山野喂狼。

晉靈公如此暴虐,趙盾心知肚明,卻樂意如此。若晉靈公像商紂王一般,百姓內叛,人心不附,那是最好。

晉靈公與屠岸賈一番密謀,約定某日,先伏甲士於大殿兩側屏風,待趙盾進大殿後一舉砍殺,要死的不要活的。

趙盾批紫袍掛寶劍進殿,戎右提彌明緊隨其後,不過提彌明並沒有佩劍,因為只有趙盾有帶劍上殿的特權。

提彌明乃晉國第一勇士,其人力舉千鈞,身懷絕技,是趙盾的戎右,在戰車上負責保護趙盾,離開戰車則對趙盾寸步不離地保護。

兩人大跨步進入大殿,到達玉臺之下,提彌明止步,只有趙盾一人跨步上玉臺。

此時十幾個死士立時從屏風後殺出,直撲趙盾與彌提明二人。

一道黑影閃過,趙家軍奔進大殿之前,晉靈公的猛犬靈獒以越過眾人飛馳入大殿,後面的趙氏侍衛為之色變。

結果提彌明犧牲,趙盾得以倖免,靈獒也陣亡了。

三、刺殺趙盾

屠岸賈府中,收留了一位貧窮的武士鉏[chú]麑[ní],此人武功高強,家貧如洗之時受屠家恩惠,每思捨命報效。在屠岸賈授意之下,頂級刺客鉏麑行動了。

一個連月亮都看不到的黑夜,正是刺殺的好天氣,鉏麑躲過所有崗哨,悄悄潛入趙府。

燈光影影中,鉏麑見趙盾依然朝衣朝冠,端坐書房辦公。

鉏麑立生敬佩之情,閃身而出,拱手道:“趙主莫驚,下人雖受人之託刺殺,然趙主乃民之主也,下人不忍刺殺。下人不殺趙主,是為不忠;若殺趙主,是為不信。不忠不信,何以立於天地之間哉?”

說罷,鉏麑跳出門外,往門前一株大槐樹上一頭撞去,腦漿迸裂而死。

原來鉏麑是個忠義之人,他早知道趙盾除了排斥異己、獨攬大權之外,內政外交處理得都不錯。這些年晉國對外戰爭節節勝利,有恢復晉文公霸業的趨勢,自然不忍殺之。而那晉靈公,名聲不是太好,難堪大任。

後世的殺手多是以金錢為目的,而春秋時期的殺手,多數都有國士之風,殺人是需要理由的。碰上那種惡貫滿盈的地痞流氓,殺手不收錢都會去為民除害。刺殺名聲好的人,多少錢都買不動這些殺手。

春秋時代,是一個金錢不能使磨推鬼的時代,不光殺手不為金錢殺人,後來戰國猛將吳起在衛國,花重金也買不到官做。

鉏麑死了,死無對證。趙盾也不知道誰要刺殺他,他在晉國的仇家肯定是不少。

四、趙盾弒君

公元前607年,趙盾對外宣佈,由於國君猜忌自己且多次欲加害,他放棄晉國執政的權力,並立即返回封地。

此舉頗有點高風亮節的意味,晉國上下真以為他為了保命放棄權力,一時間晉靈公放鬆了警惕,公卿百姓也為趙盾犧牲自己保全國家的做法口口相傳。

趙盾這一招叫做“以退為進”,他離開絳都之日,也是晉靈公死亡倒計時開始之日。

趙盾一走,晉靈公的舅舅趙穿立即進宮,獻上幾個絕色美女,還向晉靈公表達了一番脫離趙盾,向晉靈公靠攏的衷心。趙穿娶了先君(晉襄公)的公主為妻,此人除了懼怕趙盾三分,對其他人從不放在眼裡,平日狂妄自大。

趙穿道:“昔日齊桓公年過六十,又新娶六位夫人,而文公雖然出亡在外,也是妻妾成群。主公乃大國之君,何不多選良家女子充實後宮,使明師教之歌舞,以備娛樂,豈不美哉!”

趙穿一番言論,正合晉靈公之意,他立即令屠岸賈:“不拘城內郊外,有顏色女子,年二十以內未嫁者,都是海選對象。”

屠岸賈這回被趙穿算計到了,他不得不四處搜刮美女,完成國君的任務。

屠岸賈忙碌去了,趙穿可不會錯過良機,他先命身穿晉軍軍服的趙家軍包圍宮殿,再率領兩百勇士殺入宮廷之內。趙穿也是聰明人,他也想借刀殺人,借晉軍之手殺國君。

晉靈公,這位荒淫暴虐,厚斂於民,廣興土木,好為遊戲的國君,終於被臣子弒殺。

晉靈公一死,趙盾立即返回絳都,伏於靈公之屍旁,“痛哭”一場,哀聲聞於園外,為晉靈公演了最後一場戲。

五、太史記錄:趙盾弒君

屠岸賈正在遠方一處城池,捱門捱戶搜索美色女子,忽聞“晉侯被弒”,隨即消失,不知所蹤。

當時天下稱這一事件為趙穿弒君,但是晉國太史(職責之一是記錄歷史)董狐在竹簡上刻道:“秋七月乙丑,趙盾於桃園,弒其君。”

時間,地點,人物,說得清清楚楚,言簡意賅。

春秋時期的文人,我們不得不向他們致敬,寧可犧牲生命,也絕不歪曲事實,這太史董狐,記錄真實歷史,不卑不亢,值得我們後人敬仰。

沒過多久,齊國也發生大夫崔杼弒殺齊國國君的事情,齊國的史官也直接寫道:“崔杼弒其君。”大夫崔杼連殺兩個史官,第三個還是堅定地寫上:“崔杼弒其君。”

用性命保存真實歷史,是那個時代普遍的特質,決不是個別現象。庸史記事,良史誅意。寧斷吾頭,敢以筆媚?卓哉董狐,是非可畏!

趙盾終於發現這一卷竹簡,令人請來太史董狐,恭恭敬敬地問道:“太史誤矣!吾已出奔河東,離絳城二百餘里,怎知弒君之事?而太史歸罪於吾,不亦誣乎?”

豈料太史董狐剛正不阿,正色道:“大人雖離開絳都,卻未離晉,返回絳都又不討弒君之賊,此事若不是大人主謀,誰能信乎?”

趙盾見董狐正氣凜然,語氣軟了下來,問道:“太史,竹簡還能改嗎?”

董狐冷哼一聲道:“吾頭可斷,此簡不可改也!”

趙盾無奈,他不能處罰太史,因為他還要取信於晉人,歷史真相得以保留下來。

參考資料:《史記地名考》《竹書紀年》《春秋》《趙國史稿》《古史地理論叢》


地圖帝


趙盾弒君,是春秋時期一件著名的事件。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其《正氣歌》中寫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晉董狐筆,即是讚頌晉太史董狐不阿權貴,秉筆直書趙盾弒君的歷史典故。而孔子也曾感嘆道:董孤,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趙盾諡號為宣),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孔子雖讚許了董狐秉筆直書的做法,但也為趙盾受弒君之惡名而惋惜。

那麼,趙盾弒君案,趙盾究竟是不是背後指使呢?此乃絕頂私密之事,不但事關個人名譽生死,也干係著全族性命。當然是慎之又慎、三緘其口,很難找到實證,故只能通過合理性的推測。

此事的緣起,乃是晉國執政正卿趙盾與晉靈公不能相容。晉靈公幾次欲害趙盾而未能得逞,於是,趙盾便逃亡。但是,趙盾還沒有逃出晉國,趙盾的堂弟趙穿就弒殺了晉靈公而迎回了趙盾。因此,晉國太史董狐乃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趙盾為自己辯駁,而董狐卻說道:您身為執政正卿,逃亡沒逃出國境,回來了又沒有討賊,不是您?又是誰?

而趙盾卻引用《詩經》中的“我之懷矣,自詒伊戚”以作回覆,意思是說:我是對祖國家鄉留戀呀,才走得慢了一點。此亦孔子所言:惜也,越竟(離開國境)乃免。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春秋時期的君臣關係,跟帝制集權時代顯著不同。春秋時期,是世卿世祿制,卿大夫有自己的封邑,自己的家兵,乃至獨立的政令,實際上為國中之國。而現今“國家”一詞,就來源於諸侯之封地稱國,卿大夫之封邑稱家,這兩者的統稱。

故而,流亡並不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那麼簡單,而往往決定著整個家族的興衰存亡。因此,趙盾能走得快嗎?

趙盾是晉國曆史上第一位集軍權、朝權於一身的執政正卿,而趙氏能獲得如此地位,也不是就那麼光明正大。先後經先克、陽處父等兩番進諫運作,才獲得如此地位。此後,趙盾又通過狐、趙之爭,而將狐氏(晉文公的舅舅家族,也是輔助晉文公的最大功勳家族)徹底排擠出了晉國的朝堂。

而一旦趙盾離開了晉國,就意味著放棄在晉國獲得的權勢與家族地位。那麼,即便晉靈公被弒,其他世卿家族主政,也不可能再迎回趙盾,故而,趙盾不可能不反撲。再則,沒有趙盾的背後支持與默許,而以趙穿的地位,即便弒殺了晉靈公,也穩定不住晉國朝政。第三,從事後趙穿自恃有功於趙盾,屢屢向趙盾請求卿位來看,趙穿也應是得到趙盾指使的。

參考史籍:《國語》、《左傳》


有知社


春秋時代,有很多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故事,譬如成形於元朝的雜劇《趙氏孤兒》。作者以傳奇手法寫春秋,隨著戲臺的演繹,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趙氏孤兒前期有一段趙盾弒其君的故事。

於趙盾弒其君這件事,總共牽扯五個人主要人物,晉靈公,趙盾,趙穿,屠岸賈,董狐。

首先,介紹一下這幾個人物,國君,晉靈公,晉國國君,這是晉文公稱霸之後的第三位國君。非常年幼的時候即位,趙盾輔佐朝政。

趙盾,輔佐晉文公稱為霸主的五賢之一的趙衰的兒子,晉文公之後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一身。

趙穿,趙盾堂弟,趙氏旁支,當時晉國的邯鄲大夫。弒殺晉靈公的主角。

屠岸賈,晉國卿大夫,在晉惠公,晉襄公事情,他的先祖都立有大功,也是世家大族。本人是教唆晉靈公的奸臣,後來晉景公時期操作趙氏孤兒的主角。

董狐,晉國太史,也就是記錄國政的筆記官,“趙盾弒其君”的著作權人,享有唯一解釋權。

從這幾個人物上看,這次的弒殺大概就是一次晉國高層的內訌,對當時的局勢沒有多少明顯的影響,首先,被殺的晉靈公惡名昭彰,雖然沒有什麼十惡不赦的大罪,但是每天惡作劇不斷。

國君這樣的作為對於朝臣來說可以說棒極了,國君不務正業,簡直朝臣的福音,可是也得分時候,這位晉靈公分明遇人不淑,他自己貪玩朝臣不僅不高興,反而一而再在而三的規勸,然後呢青春叛逆期的他於是一個勁的逆反。

當時,趙盾權傾晉國,國君還是個小娃娃,所以,屠岸賈走上舞臺,本來就是卿大夫之一,這時候上臺也是來規勸,不是規勸修好,而是來挑撥離間,幫著晉靈公如何搞惡作劇。

晉靈公的惡作劇玩的有些大,直接丟掉了晉國霸權,而且君臣不和,紛爭不斷,趙盾再次不識時務的規勸,屠岸賈另一半於是迎合晉靈公出了兩次注意刺殺趙盾,但是都未果,既如此,趙盾不得不放下執政的地位,選擇流亡。

突然權傾朝野的趙盾不幹了,這一些趙氏的旁支趙穿不樂意了,可謂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趙盾流亡之後,趙穿利用公式女婿的身份 親近晉靈公說了很多趙盾的壞話,取得信任之後擔任禁衛軍的頭,然後和屠岸賈比這出餿主意,建議晉靈公擴充後宮,於是,晉靈公派屠岸賈前去選美,隨即,在遊玩的時候,殺掉晉靈公。派人迎接趙盾主持大局。

趙盾回國後派人迎接公子黑臀即位,是為晉成公,晉成公沒有追究趙穿弒殺晉靈公的事情。好像都沒有發生。

但是這個時候太史董狐出來記載這件事情:“趙盾弒其君。”趙盾當然不樂意出來辯論,但是不了了之,也就是說他自己默認了。反正這件事就了了。

所以這件事情反應了什麼?歪史以為只是反應了當時歷史事件記載的真實。太史的正直。


歪史


這句話是典型的“春秋筆法”,指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比如,表示殺的動詞就有三個:殺、弒、誅,各有不同意義,比如,殺指無罪而殺;

誅是有罪而殺、有理而殺;弒指以下犯上。

具體到趙盾弒君這件事,是這樣的:晉靈公繼位後,對權臣趙盾產生猜忌。在晉靈公十三年(公元前612年),開始搞小動作:趙盾率軍討伐不順從霸主命令的齊國,行軍途中,突然傳來國君要退軍的消息。

趙盾一頭霧水,撤軍回去一問,才知道靈公拿了人家的錢,這個玩笑開得有點大,更要命的,這明白無誤地告訴天下人晉國君臣不和。從此,中原諸侯都知道晉靈公比趙盾好說話, 於是趙盾和晉國霸權都成了個笑話。

此外,為了滿足自己的窮奢極欲,大造宮室豪宅。趙盾等群臣只能好言相勸,這下小國君樂了,更加荒唐。不但荒誕還很殘暴,他就喜歡站在高臺上用彈弓射擊過往的行人,看著人們抱頭鼠竄的樣子,靈公內心酣暢淋漓。

幾次苦勸之下,晉靈公不僅沒有改變,反而對趙盾起了殺心。不久。靈公先派遣殺手行刺,結果殺手看到趙盾那麼勤政,感動的自殺了。

靈公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設宴款待趙盾,席間派刀斧手放惡狗,趙盾的車右提彌明與靈公陣中有一人叫靈輒的拼死保護趙盾,趙盾逃出晉都。

不久,趙盾的堂弟趙穿弒了靈公。乙丑日,趙穿殺靈公於桃園。趙盾回到都城,迎立公子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太史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夷皋。”趙盾說人不是他殺的。史狐曰:“子為正卿,入諫不聽。出亡不遠,君弒,反不討賊,則志同。志同則書重,非子而誰?故書之曰‘晉趙盾弒其君夷皋’”。

此事趙盾在道義上沒有錯,但畢竟是以下犯上殺死了君王,雖然不是趙盾直接指示,但趙穿動手,趙盾也難脫干係,所以史書還是記上了“趙盾弒君”。


毛劍傑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小的時候看白話版東周列國志,最難受的一幕就是三家分晉。那個時候最崇拜的兩個人一是鄭莊公,二為晉文公。在我幼小的心靈中,一直以為始皇嬴政是個暴君,唯一能夠跟秦對剛的晉竟然被瓜分了。這件事對我的打擊僅次於唐朝滅亡。

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期間一大幫賢良追隨其後,更有介子推割大腿肉給重耳吃。在流亡期間,重耳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也和當時的楚秦等大國君主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可以說,從重耳之後,晉國已經隱約為諸國之首。重耳登上國君之位後,當時國君一脈元氣大傷,之前跟隨重耳的賢良佔據了高位。

趙盾的父親趙衰就是賢良中的一員,論關係,其實趙盾還得叫重耳一聲小姨夫。由於趙衰歷經兩朝,提拔了無數了無數棟樑,在晉國極具聲望。當趙衰死後,趙盾繼承了父親的政治遺產和人脈。而且最重要的是,當時除了趙衰,其他有聲望的老臣幾乎前前後後都去世了。後來,等到能壓制趙盾的晉襄公撒手人寰,趙盾順理成章的成了晉國頂樑柱般的重臣。

事實上,趙盾雖是一代權臣,幹出弒君之事。但是趙盾在史書上評價並不低。晉襄公死前託孤,讓趙盾立夷皋為君。然而趙盾並沒有,反而想立襄公的弟弟雍為君。

然而事與願違,在夷皋母親的不斷施壓下,不勝其擾的趙盾最終還是將夷皋立為國君。這個時候的趙盾已經是晉國實際上的君主了,扈地會盟的時候,趙盾的威望權勢已經完全是霸主做派了。

正是這樣的背景下,夷皋長大了。這位晉國國君並不甘心當一個擺設,但是夷皋這人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政治手腕相當幼稚,先派出殺手行刺趙盾,結果殺手被趙盾策反。隨後又安排鴻門宴,結果趙盾從宴會中逃出。

後來趙盾堂弟弒殺夷皋,這就是趙盾弒其君。趙盾自己並沒有動手殺夷皋,而且趙盾很長時間都是能官幹吏,可惜遇到昏君。如果趙盾和夷皋一直相安無事,估計這對君臣會變成史上一段佳話吧


中年男人不油膩


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事件。晉靈公此人荒唐無恥、奢侈暴虐,而趙盾進諫,所以晉靈公要殺趙盾,趙盾出逃。在趙盾逃出國境之前,趙穿殺死了晉靈公。然後趙盾和趙穿迎回了公子黑詐,立為晉國國君,也就是晉成公。晉國太史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 。”趙盾說,不是我殺的。太史董狐說:“你在正卿,逃沒有逃出國境,返回來又不為君報仇,不是你殺的是誰。”這就是此事的大概背景。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此事的時代背景,和它所反應的君臣觀。

這個所謂的:“趙盾弒其君”一事,發生於春秋時期。就在此事之前的70年左右,晉國晉獻公娶了他的庶母,後來殺死了他們的孩子,太子申生。申生死前說:“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也就是說,即使人人都知道晉獻公錯誤,也不能對晉獻公造成影響。因為申生是晉獻公的孩子,所以就有了“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

而在晉獻公之前,衛國的衛宣公,同樣娶了自己的庶母,生了太子。後來太子長大,為太子娶妻時,看到太子的妻子美麗,衛宣公又搶了太子的妻子。又過了幾年,衛宣公開始不喜歡太子,就派人把太子殺死,同時還誤殺了另一個兒子。人讓太子逃走,太子同樣說:不可,曰 :“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

那麼晉獻公和衛宣公,會受到懲罰嗎?當然不會,這就是周朝的貴族制,也是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親無論多壞,都是父,子都不能討伐,不能議論。君主無論多麼荒唐,臣子都不能傷害,同樣更不能“取而代之”。否則,就是“亂臣賊子”。


歷史八卦陣


春秋時晉國太史董狐,直書權臣“趙盾弒其君”(事見《左傳·宣公二年》),在當時就已贏得孔聖人的高度讚譽。孔子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董狐也成為中國古代史書實錄原則的最早代表。

此事具體的經過,前面已有答主介紹,在此我就不贅了。

我只說一個人們(包括孔子)都忽視的關鍵細節。

那就是,董狐作為“良史”,“趙盾弒其君”作為他唯一可知的一次記史活動,竟然不是歷史事件的如實記錄——弒君者並非趙盾!

當事人趙盾當時就責問他,弒君者不是我,你為何寫我弒君?

董狐說,作為執政大臣,你沒有及時討賊,這口鍋就該由你來背——他還將不實的記載“示於朝”,讓大家都來看,以為對趙盾的鞭策。

我在《“義理”之作:孔子《春秋》為“經”的意義》一文中寫道:

董狐以堂堂之“義”歪曲了史實,違背了“實錄”與“信”的基本原則。顯然,孔子以“良史”之冠加諸董狐,本不在表彰“董史”真實可信,而在董狐知“義”,敢於化史筆為撻伐上位者之鞭,發揚了歷史的懲勸功能。

董狐那麼寫,正是為了重申“君臣之義”的首要原則,即大臣(尤其是執政大臣)必須以為被戕害的君主報仇為第一“義”,同仇敵愾,立即展開行動。

趙盾被栽上弒君的黑帽子,就是因為他沒有及時地去“討賊”。君父之仇,不同戴天。董狐就是要通過寫史並“公之於朝”,來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壓力,逼使他去討賊。不討賊者,就是賊,其罪不下於弒君。

通過這件事,我們看到的是,在春秋時期,君臣之義已嚴(不單是周天子與諸侯,也包括諸侯國內的君主與其陪臣)。“趙盾弒其君”本質上是一個政治文化事件,具有政治史的意義,而三千年來,人們受孔子的誤導,都看差了,以為它只是一件與史學史有關的小事。(皇帝不稱朕/胡丹答題)


皇帝不稱朕


文人風骨不可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