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李靖滅了東突厥的消息李世民為何先是大喜、然後震怒、最後才給予獎賞?

xiaodi1990


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的功臣都逃不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結局。但凡事都有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在穩定天下後,大部分功臣都得以善終。而造成這種君臣和諧畫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李世民高超的帝王馭下之術。



李世民大喜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東突厥出兵攻打唐帝國河西地帶。不過由於各地守將堅壁清野的政策,突厥人無功而返,這件事讓李世民找到了攻打突厥人的藉口。

同年十一月底,李世民在張公瑾的建議下調派了十餘萬大軍,分六路北上反擊突厥,這六路大軍全部受時任兵部尚書的李靖節度。

次年正月,李靖率軍3000出馬邑,進屯惡陽嶺,對突厥人產生了直接的威脅。突厥頡利可汗始料未及,他認為李靖絕不敢孤軍深入,後面必然有大軍緊隨其後,所以急忙撤退。



李靖探聽消息後,誘降了頡利可汗的大將康蘇密。康蘇密降唐後,獻定襄城,住在定襄城內的蕭皇后,以及隋煬帝楊廣的孫子楊政道被俘。

蕭皇后和楊政道被俘後,李世民從蕭皇后手中拿回了象徵中原王朝正統的傳國玉璽,這件事標誌著隋朝最後復國的希望被滅。

當然,李靖大敗東突厥,李世民更加高興的是一雪前恥。當年李淵剛剛稱帝時,突厥經常犯邊,迫於軍事壓力,李淵甚至對突厥上表稱臣。即便到了唐朝統一後,由於軍事實力不濟,李世民面對突厥兵鋒直指長安城時,也被迫在渭水結盟。

如今,李靖大破東突厥,可以說是給李世民長足了面子。一來可以向已經退位的李淵顯示自己的能力,二來可以讓天下人淡忘玄武門事件。



李靖大敗突厥後,緊接著更加震撼的消息再次傳來。由於唐軍的勇猛,頡利可汗一敗再敗,頡利可汗竟然準備上表稱臣,請求歸附唐朝。

李世民接到頡利可汗的降書順表後,猜透了他的心思,那就是暫時投降,等到春暖花開,青草遍地之後再次捲土重來。於是李世民將計就計,為了援助李靖,想出了一條妙計助戰,派遣唐儉和安修仁去撫慰頡利可汗。

唐儉和安修仁到達突厥後,頡利可汗必然放鬆警備,此時如果李靖等人出兵,必然可以出其不意的滅亡東突厥,把唐軍的損失降到最低。



李世民的計策非常好,但涉及到了唐儉和安修仁的人身安全,所以不能明說,因此很多人看到李世民派人接受頡利可汗的降書時,都放棄了進攻突厥的計劃。

但此時李靖揣摩到了李世民意圖,力排眾議,並且說能夠徹底消滅頡利可汗,損失掉唐儉和安修仁也沒有什麼可惜的,於是李靖挑選了一萬騎兵向頡利可汗的殘部火速突擊。

李靖進軍到了陰山,殺敵過萬,俘獲敵十幾萬。頡利可汗雖然逃走,但很快被李道宗擒獲,很快頡利可汗被送往了唐帝國的首都長安。

李世民看到頡利可汗時,知道了以前的屈辱徹底成為歷史,因此召開宴會,和李淵一起分享了這份喜悅,後來還曾令頡利可汗跳舞助興。



李世民震怒

李靖回朝後,遭到了御史大夫蕭瑀、溫彥博的彈劾。內容為李靖治軍無方,一些士兵在行軍過程中劫掠突厥百姓,請求李世民嚴懲。

實際上冬天的草原天寒地凍,將士行軍途中補給困難,即便是劫掠突厥百姓也屬於正常情況。但李世民還是震怒,狠狠的責斥了李靖一番。



在這裡越關猜測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李靖立下蓋世奇功,李世民有必要敲打一下李靖,避免其驕傲。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在敲打的時候觀察一下李靖的表現,如果李靖有什麼不滿,可以迅速採取制約措施。

第二、曾經突厥的百姓和將領,如今已經成了大唐的子民。為了安撫這些異族的不滿情緒,李世民有必要對消滅突厥的主將李靖責備一番,彰顯一下李世民對各民族愛之如一的心態。事實也證明,後來的突厥將領執失思力、阿史那杜爾等人也對唐朝忠心耿耿。

第三、穩定朝中的不滿情緒,李靖在進軍突厥的過程中,殺死了頡利可汗的妻子義成公主。這個人是隋煬帝的姐姐,對蕭皇后有大恩,因此蕭皇后對李靖超產生了非常不滿的情緒,讓自己的弟弟蕭瑀彈劾了李靖。

第四、責斥李靖也不排除做給出使突厥的唐儉等人看。畢竟李靖突擊突厥的時候,唐儉等人在亂軍之中差一點被殺。而突擊突厥造成大臣陷於為難,這個鍋只能由李靖背。



李世民賞賜

自古“胡蘿蔔加大棒”就是帝王馭下之術的必要手段。

當李世民責斥李靖的時候,李靖沒有任何不滿的態度。所以事情過後,李世民也知道了李靖為人忠誠謙卑,便給予了李靖應得的“胡蘿蔔”;

久之,太宗謂曰:“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勳。”

後來李世民賞賜了李靖兩次,不僅增加食邑,還賞賜了很多絹帛。當然李靖得到賞賜後,更加謙卑,甚至經常閉門謝客,這也讓李世民更加器重李靖,李靖也因此善始善終。


我是越關


公元630年,大唐貞觀四年,漠北發生大規模饑荒,致使東突厥內部發生諸多叛亂。在這種背景下,唐太宗李世民決定趁此機會征服東突厥。於是,李世民派遣李靖、徐世勣等人率領十萬大軍遠征漠北。

正月初,唐軍抵達漠北前線,李靖決定趁頡利可汗還沒準備好之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於是,在一個天黑的夜晚,李靖親自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對頡利可汗的大營發起突襲,由於晚上天黑看不清,頡利可汗以為是唐軍主力部隊殺了過來,所以他在慌亂中果斷選擇撤軍,一直退到陰山附近。

在陰山站穩腳跟後,頡利可汗害怕唐軍會趁勝追擊,就派遣使者到長安請罪求和,當然,頡利可汗這樣做不過是緩兵之計,他真正意圖,是希望熬到春天草青馬肥之時,再伺機東山再起,李世民自然也明白頡利可汗的意圖,所以他先是派唐儉作為使者到東突厥商議和談事宜;暗地裡又命令李靖率軍嚴陣以待。



等到唐儉來到漠北後,李靖與徐世勣商議,都覺得頡利可汗不過是想借求和保存實力,還不如趁唐儉去和談的機會,對突厥發動突然襲擊,必然可以將頡利可汗活捉。因為,在和談的過程中,頡利可汗的防備必然會有所鬆懈,雖然這種做法會讓唐儉有生命危險,但為了帝國大業,也只有犧牲唐儉一個人。

徐世勣也非常贊同李靖的觀點。於是,在唐儉前去和談時,李靖派遣蘇定方率二百輕騎兵跟隨在使團後面,自己則率一萬精兵尾隨,大軍只攜帶20天的糧草,悄然向頡利可汗的大營逼近。

當時大霧瀰漫,能見度不過百米,等突厥士兵發現尾隨在使團後面的唐軍時,已經來不及排兵佈陣,慌忙之下只能各自拿起武器迎戰,但這種四處散亂的突厥士兵又哪裡是唐軍的對手,蘇定方更是親自披甲上陣衝殺,突厥軍隊死傷無數。

氣急之下的頡利可汗到處尋找唐儉,打算將他殺死以洩恨,但唐儉見機不對早就溜之大吉。隨後李靖的一萬精兵也抵達戰場,無力迴天的頡利可汗只能選擇再次逃走,躲到了荒山裡,但隨後被他的部下抓住交給唐軍,後被押送到長安。 自此一戰,東突厥宣告滅亡。

消息傳到長安,舉國歡呼,李世民連聲感慨:我終於洗雪當年稱臣的恥辱!當晚,太上皇李淵一時興起,直接親自彈起了琵琶,李世民則親自起舞,大臣們也接連起身舉杯祝賀,一直延續到深夜。



此時此刻,李靖則率領大軍班師回朝,面對這曠古未有的奇功,李靖自己恐怕都是惴惴不安,因為他實在想不出李世民究竟該怎樣封賞他。同樣,對於李世民而言,他也是非常苦惱,因為李靖所取得的這番功勞,是前人從來沒有過的,他也不知道該如何封賞李靖。

李靖當時的官職,是兵部尚書,爵位是衛國公。可以說,李靖作為非李氏皇族成員,已經達到了人臣的頂點,再往上,就只能是李氏皇族或外戚才能擁有的殊榮,李世民顯然是不可能給他更高的封賞。但問題是,李靖此番取得的戰功實在太過輝煌,如果不進行封賞,或者封賞太小,那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更會讓大家寒心。

與此同時,李世民心中也害怕李靖因為這次天功,變得驕傲自滿起來,所以李世民也需要對他進行敲打。在這種背景下,當李靖剛回到長安,御史大夫蕭瑀劾奏李靖治軍無方,在突襲頡利可汗的營帳時,縱容士兵將營帳總的珍寶文物都搶掠一空。

這種罪名,其實就是一種莫須有的罪,你說它嚴重,它也確實嚴重,因為這意味著你目無王法,竟然敢搶原本要送給皇帝的東西。但你說它不嚴重嘛,它也確實一點都不嚴重,因為兩軍交戰之戰難免顧不了這麼多,所以關鍵就看皇帝本人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當時,李世民見到李靖後,一點都不念及李靖剛剛獲得的功勞,他當即對李靖就是一頓狠狠地訓責,李靖也不做任何辯解,只是默默的跪在地上叩首謝罪。對此,李世民很滿意。所以在過了一段時間後,李世民又告訴李靖,他已經查明瞭真相,是有人在冤枉他,於是賜給李靖絹二千匹,提升他為尚書右僕射。

此後,李靖也明白,他現在所擁有的權勢和所獲得的戰功名望,已經到了讓君王感到忌憚的地步,換句話說,他現在已經處於風口浪尖的位置上,處於權力漩渦的中心,在這種背景下,李靖也開始小心翼翼做人,平日裡基本都是閉門謝客,也不和和其他官員來往,最終也得以善始善終。


我是趙帥鍋


這個故事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實際上是體現了李世民和李靖兩個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從這個事例中可以看得出,李世民是一個深通帝王術的皇帝,李靖是一個精通為臣之道的職場智者,所以雙方才能夠維持一種相得益彰的君臣關係,彼此達成默契。

李靖是隋末唐初的不敗戰神,攻無不取,戰無不勝,在建立唐朝和對外戰爭中,他協助李世民可以說是居功至偉,相當於唐朝的白起,韓信,他自己也深知這樣的軍事才能肯定會讓君王有所忌憚,跟白起,韓信不同的是李靖知道收斂,藏巧於拙,就以本文所述的李靖縱兵搶掠,實際上是李靖故意所為,目的就是把自己抹黑,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貪財好色的俗人,這個做法跟當年蕭何自汙的做法如出一轍。因為李靖自己過人的軍事才能和不敗的戰績,是非常容易引起君王忌憚的,韓信其實就是死於自己過人的軍事才華,就是死於劉邦對他過人的軍事能力的忌憚。突厥一直都是唐朝最大的邊患,李淵起兵的時候就曾經屈辱的向突厥稱臣,李世民也經歷過“渭水之盟”,而李靖這一戰,徹底的滅了突厥,又俘虜了隋朝的皇室餘孽,這等於是一舉消除了唐朝最大的邊患和潛在的隋朝復辟勢力,這個功勳真可以說是“蓋世之功”,在俘虜頡利可汗之前,李靖已經因功受封公爵,已經是無上的爵位了。一個手握國家最精銳的軍隊,有著無上爵位的大將,又立下了”滅國靖邊”的不世之功,這讓李世民拿什麼來賞賜他呢?這可是實實在在的“不賞之功”,白起,韓信就是因為這樣的“不賞之功”而遭到了君王的忌憚,而他們自己挾“震主之威”而又不知道收斂,所以“兔死狗烹”的下場就不奇怪了,李靖就是深知這其中的厲害,才對自己立下的“震主之功”深感憂慮,他已經有了無上的爵位,他總不能還指望李世民封他一個異姓王吧,如果李世民對李靖已經賞無可賞,封無可封了,那李靖的日子就算是過到頭了。所以,精明的李靖就幹出了“縱兵搶掠”的勾當,他知道自己乾的這些勾當,很快就會有御史們屁顛屁顛的跑到皇帝跟前告狀去了,他也可以想象的出,李世民接到這些告狀的奏摺肯定是高興的直拍大腿,“好啊,你李大將軍也是個貪財好色的俗人啊,正愁著不知道怎麼賞賜他呢,這下好了,你也有把柄攥在老子手裡了”。於是,李靖就可以安安穩穩的班師回朝了,於是,李世民就得意洋洋的拿著御史們的彈劾摺子,把李靖一頓臭罵,“你看看你乾的這叫什麼事兒吧,堂堂一個大將軍,不尊法度,不守軍規,你想要錢我會少了你了?你想要女人我會不滿足你?本來你立下怎麼大的功勳,我正準備好好的獎勵你呢,你倒好,你看看你該當何罪吧?”,於是乎,李靖就磕頭謝罪,連稱自己罪該萬死,聽憑皇帝處置。於是乎,李世民裝模作樣的發完了“飆”,宣佈李靖功過相抵,又賞賜了李靖一筆錢財,君臣之間的一場信任危機就這樣風平浪靜的過去了。

在這場君臣之間的心理和權術的博弈之中,兩個人都完美的演繹了極高的智商,李靖精通為臣之道,精通帝王心術,精通自保之術。李世民也精通帝王術,精通如何駕馭臣子,他自己也為李靖建立的“不世之功”而揣揣不安,不知道該如何賞賜這個攻無不取,戰無不勝的軍神,李靖鬧了這一出,算是讓他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其實那些突厥女俘虜被誰弄去和那點珠寶他根本就不在乎,讓他解決了如何處理這“不賞之功”的難題,才是最重要的,而後面他對於這個事情的處理也是面面俱到,即維護了朝廷的綱紀,又全了李靖的體面,李世民也以明君聖主的形象得到了朝野的讚譽,可以說是三全其美,讓人不能不佩服這君臣二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狼的影子319


貞觀三年,李靖統領全軍向東突厥發動了剿滅之戰,又以李勣、柴紹、薛萬徹統領十幾萬兵馬分道出擊東突厥,展開了合圍之勢。

李靖於貞觀四年正月發現了突厥頡利可汗的主力部隊藏於馬邑之北,但由於連日下大雪,致使路面結冰,對大軍行進極為不利。

於是,李靖只帶了三千兵馬,翻越雪山小道,出現在頡利面前。頡利生性多疑,猜測天氣如此惡劣,李靖定不敢孤軍深入,他的背後必定跟上了李世民全部軍隊,因此頡利大驚。並且李靖派間諜在頡利的軍中散佈消息動搖軍心來策反頡利的心腹。

在夜幕籠罩之下,李靖再次出騎兵,襲擊了頡利大營,頡利倉皇逃跑,並且俘獲了隋朝齊王與蕭皇后,剪滅了隋朝復燃的希望。李世民大喜封李靖為代國公,並對百官說:漢朝李陵帶領五千步卒進攻匈奴,最後落得歸降匈奴的下場,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騎兵深入敵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這是古今所沒有的奇勳,足以雪往年在渭水與突厥結盟之恥。

頡利在逃跑的路上,又遇上了李勣的大軍,一片廝殺之後,突厥軍丟盔棄甲,損失慘重,頡利帶著剩下的幾萬人馬退守鐵山,又派使臣向大唐求和,想回到大漠,藉機再捲土重來。

李靖看穿了頡利的心思,唐朝使臣進入頡利大營後,頡利以為唐軍答應了他的求和,便放鬆了警惕,這個時候李靖再次出兵一舉端滅了突厥打贏,斬殺數萬,頡利在親兵的護衛下逃跑,先是遇到了李勣的衝殺,之後又是遇到了李道宗的圍剿,最後被活捉。

在李靖班師回朝後,御史大夫蕭瑀彈劾李靖治軍不嚴,縱容士兵貪汙突厥錢財,因此李世民問也不問就大怒,怒斥李靖。李靖也沒有辨別只是叩首謝罪。這在李世民與李靖君臣二人之間,這時候的心意其實是相通的。從滅隋開始,李靖就跟著李世民了,他是個什麼將軍,怎麼帶兵,李世民豈會不清楚?所以,李世民正是借這檔事故意斥責李靖。李靖統帥的是全軍,是大唐所有的軍隊,這在任何一個皇帝看來,都會有擁兵自重的嫌疑。而李靖作為大將,他又豈會不知帝王的心思。

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育人之道也是很優秀的,正所謂先打一個巴掌,再來安撫。對待李靖就是這樣,先斥責他不要“擁兵自重”,罵完了然後再去獎勵他,並且還說出了一番不得不讓人感動的話:隋朝的將領史萬歲打敗了達頭可汗,可是隋朝不予獎賞,因此導致滅亡;朕就不是這樣,應當赦免你治軍無方的罪,記錄你擊敗突厥的功勳。


讀文學史詩


李靖出兵原本是去接受突厥頡利可汗投降的,在突厥大營唐朝的使者唐儉還帶著國書和突厥方面就投降的具體事宜商談著呢。

李靖作為唐太宗任命的定襄道行軍總管,他既十分清楚突厥內部的虛實,知道北方少數民族打了勝仗就劫掠財物而去,吃了敗仗就暫時偃旗息鼓投降,待喘過氣來再重新殺來,他也瞭解唐太宗解決突厥問題的內心想法,以受降為手段還是以軍事出擊徹底消滅東突厥一勞永逸,只要乾淨利落,自己不受到損失,軍事打擊最能體現永久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李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集結一萬精騎,不顧唐使還在突厥地盤,以閃電突襲的戰術奇襲突厥大營。突厥頡利可汗見到唐使,根本就沒有想到李靖會快馬殺來,突厥被斬首萬餘,俘虜十多萬,生擒頡利可汗押送京師。戰後頡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聽說叔父大敗,受到“天可汗”的軍事壓力,也率部投降。

唐太宗聽聞戰果當然高興了,不僅太宗高興,當時太上皇李淵還在,他也樂得蹦起三尺高。想當初李唐初創起兵時,李淵為沒有後顧之憂,只能向突厥稱臣,這段歷史李唐家一直耿耿於懷,在史書上也藏著掖著。


唐太宗對此喜出望外,聲稱國家初期,太上皇不得已向突厥稱臣,自己何嘗不痛心疾首,一心志滅匈奴,寢食不安,現在李靖僅憑一偏師擒獲頡利可汗,迫使突利可汗附降,一雪往年恥辱。

之後李靖受到御史大夫溫彥博彈劾,說到李靖軍隊沒有綱紀,縱兵搶掠突厥財物,太宗大怒,召見李靖,李將軍只能伏地請罪。太宗李世民自己也帶過兵打過仗,兵荒馬亂之際誰能保證不出點岔子,再說了,和突厥打仗都是在北方苦寒之地,根本得不到持續的給養,讓士兵知道攻下突厥老巢能得到點好處,將士就更加用命,自古打仗不都是這樣,你能指望古代士兵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麼。


唐太宗這時候的動怒,是他已經不是帶兵大將,而作為皇帝又是自我標榜的仁君形象,看問題的角度發生了變化。不過唐太宗有自省的執政風格,過了幾天再把李靖召來,明確表示前期是有人講你壞話,希望你不要介意,並“賜絹二千匹,拜尚書右僕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和大家討論一下唐朝大將李靖的故事。當然,我只涉及歷史,不講託塔李天王。


李靖,字藥師,唐朝傑出的軍事家。隋朝大將韓擒虎的外甥。 李靖善於用兵,多有奇謀。初仕隋朝,後效力唐朝。從平王世充和竇建德,與李孝恭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為唐王朝的立下赫赫戰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貞觀二十三年,李靖病逝,終年七十九。冊贈司徒、幷州都督,陪葬昭陵。

我們看看李靖滅東突厥之戰。

隋朝末年東突厥勢力強大起來,屢屢威脅中原,還曾圍困了隋煬帝。但因東突厥汗國的殘酷統治,國內發生變亂,又恰遇暴風雪,因而發生了饑荒,族人紛紛離散。

貞觀三年,李世民決定出擊東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對東突厥發起進攻。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精騎,冒著嚴寒,突襲東突厥。頡利可汗萬萬沒有想到唐軍會突如其來,他和大臣們無不大驚失色。李靖迅速進擊,一舉攻入定襄城,頡利可汗倉皇逃跑。李靖因軍功進封代國公,增加食邑三千戶,李世民也非常高興。



在李靖勝利的同時,李勣率領的唐軍也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頡利可汗一敗再敗,損失慘重。他派執心腹入朝請罪,請求舉國歸附唐朝。其實,他意欲詐降以贏得時間,獲得喘息之機,以捲土重來。

同年二月,李世民使者去撫慰頡利可汗。李靖對張公謹說:“使者到了頡利可汗那裡,突厥必定會放鬆戒備。我們就乘此良機,選拔精騎襲擊突厥。”張公謹不同意,說陛下已經許和派了使者,但李靖沒有聽從。

頡利可汗見到唐使臣,果然放鬆了戒備。唐軍前鋒蘇定方率領的騎兵乘著大霧,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帳幾里的地方才被發覺。頡利可汗慌忙逃走,突厥軍也四散而逃。李靖大軍隨之趕到,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不久,頡利可汗被擒並被送到京師。東突厥從此宣告滅亡。

我們看看李靖滅了東突厥後李世民的態度。

太宗初聞靖破頡利,大悅,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恥其雪乎!”於是大赦天下,酺五日。

唐太宗一開始很高興。因為突厥是他的心腹大患,在隋末就很猖獗,一直向內地侵擾,並兩次進犯關中,進逼長安,算是唐朝的心腹大患。並且隋朝唐朝迫於形勢一直對東突厥採取守勢,李淵起兵時也對東突厥虛與委蛇,並且屢遭東突厥的干涉與侵擾。被動挨打的感覺一直讓李世民很不開心,終於打敗了東突厥,他確實有發自內心的高興。

五月,御史大夫溫彥博害其功,譖靖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太宗大加責讓,靖頓首謝。久之,太宗謂曰:“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勳。”詔加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真食邑通前五百戶。未幾,太宗謂靖曰:“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為懷。”賜絹二千匹,拜尚書右僕射。

之後李世民為啥生氣並責怪李靖呢?表面原因是李靖軍紀不好,東突厥的珍寶散落了。可是僅僅是因為這李世民就對這位數有大功的將領“大加責讓”嗎?

肯定不是的。李世民批評李靖,包括之後他又安撫李靖,首先是為了打壓他,殺殺他的銳氣,怕李靖居功自傲。李靖多次立功,如果只是表揚,那他尾巴還不翹到天上去。李世民肯定不希望看到李靖坐大,甚至威脅到他本人。李世民也對尉遲恭等人有這樣的點撥之語,希望他們能收斂一下,隨時提醒他們我李世民才是老大。

第二是李世民想給自己找個臺階下。李淵李世民沒把東突厥搞定,被東突厥搞的狼狽不堪。他李靖平定了東突厥,如果沒啥批評,就顯得李靖這事不但幹了,還乾的很完美,很漂亮,這不是打李世民的臉嗎。所以李世民總要找個小瑕疵,搞一搞李靖。

第三,我覺得最根本,就是李靖和李世民的關係並不是太好。他最多算唐朝的大將,而不是李世民的大將。他根本沒打入李世民的小圈子。當時李世民和李建成鬥得你死我活的時候,李靖兩不相幫。玄武門之變,李靖明確表示不參與。李世民登基後,長孫無忌多次請求退休李世民不允許,但李靖一提出退休李世民就很高興地允許了。所以,李靖根本不屬於李世民的私人圈子,所以受到李世民的打壓也是很正常的了。


歷史漫談君


李靖攻滅東突厥後,得知消息的李世民大喜,他大喜的原因有三:其一、終於擊滅了勁敵東突厥,一雪前恥;其二、獲得了傳國玉璽,唐朝名正言順了;其三、剷除了隋朝的復辟勢力,特別是將隋朝皇室一鍋端了。李世民震怒的原因是聽聞李靖縱兵劫掠突厥百姓,還殺死了頡利可汗的妻子隋朝義成公主,更在突襲突厥的過程中讓唐朝的和談大臣身處險境!李世民把李靖一頓狠批,好好的敲打了一翻,平息了各方面的不滿!事情過後,李世民見李靖毫無怨言,更加謙卑恭順,於是先後兩次賞賜了李靖。



突厥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他的實力十分強勁,曾經給隋朝和唐朝沉重打擊。李淵開國當了皇帝后,面對突厥的精兵不得不上表稱臣納貢;李世民當了皇帝后,面對突厥的鐵騎也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唐朝初年,突厥對大唐的壓迫一如漢初匈奴對大漢的壓迫;更令唐朝不安的是突厥還收留了前朝皇室,傳國玉璽還在前朝蕭太后手中。因此李世民時刻都在準備擊滅突厥,一雪前恥;在李靖攻擊突厥的過程中,李世民還安排兩員重臣去安撫突厥可汗,麻痺突厥人。



李靖對於唐朝而言是就是護國長城,他帶兵有方,作戰有度,是大唐的常勝將軍,內鬥外戰無一敗績。李靖跟白起、韓信相比,軍事能力或有不及,但是在侍奉君主方面顯然比他們高出了許多,跟大秦名將王翦一樣是一個軍神兼人精。李靖已經獲得了人臣的最高爵位,也就是獲得了公爵,再立滅國大功就只能賞賜王爵了,但是王爵只能是皇族子弟可以獲得,外人不得封王。因此李靖自汙其名,自減其功,在擊滅突厥後他縱兵劫掠突厥百姓,又不小心殺死了義成公主;因為這些罪過,李靖遭到御史的彈劾,功勞被扣下不表,先追究罪過。


李靖縱兵劫掠突厥百姓,是為了就地解決糧草問題,然後快速追擊突厥逃兵;李靖誅殺義成公主,那是因為義成公主是堅定的復辟隋朝者,殺之以絕後患。蕭皇后就深知隋朝不可能復辟了,李唐皇朝已經安定了天下,因此唐軍一到定襄,蕭皇后就率領皇族投降了,還把傳國玉璽獻給李世民。因此李靖沒有誅殺蕭皇后以及隋朝皇族,而是禮遇有佳的把他們送回長安。和談的大臣在亂軍之中差點身死,這份罪過也只能李靖來承擔,不可能推到李世民身上。李靖做事如此精明老道,跟李世民一唱一和,雖然遭到批評,但是不但性命得保,後來還加官晉爵,得以善終!



大秦鐵鷹劍士


李靖大唐名將,初唐建立,北方有賴世民,南方幸有李靖。帥才將才於一身,建功立業,揚名立萬。

說說突厥,隋王朝時就是北患,李淵起兵就是先向突厥稱臣,穩定後方,即便是到了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初登大寶,渭水一役,正史如何美化,也逃不掉納貢稱臣的恥辱,不納不稱,兇悍生猛的突厥人不會撤兵!

在一代雄主身上出現這樣的窘況,忍一時可以,絕不會忍一輩子!休養生息四年,於貞觀四年,這對君臣上演了一部滅東突厥的好戲。

冷兵器時代,冬天是忌諱用兵的,天寒地凍的,一個大正月裡,李靖,獨帥三千鐵騎,直搗突厥老巢,想想突降漢兵,突厥人懵了,以為是大唐主力殺到,商量半天還是議和吧,認個臣子,緩一緩吧。

唐太宗也被李靖的英勇善戰而開心愉悅,積極的響應了突厥人的議和,對於這種罕有的勝利,太宗應該是持開放的態度,派出了使臣,去商量如何讓突厥人稱臣。

就在這一來一回的時間流逝,另一員大將李世績按約與李靖兵合一處了,這下真的是大部隊了!名將眼裡有的就是戰場上的勝利,不會過多考慮其他政治因素,有的就是戰略戰術的可行性分析,當機會來的時候,他們恐怕眼裡只有戰勝的血性了!

李靖,在不顧眾將的反對,在默棄議和使臣安危的情況下,下達了一戰全殲的命令,果然,奇謀奇兵,一戰而滅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

當勝利全殲的消息彙報到長安的時候,舉國歡騰,太上皇李淵都出來了,李世民怎麼會怪責李靖的不請示呢?!更何況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帶兵打仗的名將,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審時度勢,勝利贏的沒的說!

等待李靖的迴歸,恐怕這情況下,李靖也是意氣風發吧!殊不知《舊唐書》有記載,溫彥博參奏李靖治軍無方,有財物私扣的情況,結果太宗由此大怒,不但沒有獎勵,而且還是斥責!

從李靖角度,治軍嚴格,從其本人來講,只在意戰場得失,只在意青史留名,其他的政治訴求淡泊之。說偶有不聽指令的將官,趁混亂有貪財物的,或許有,但無從考。面對太宗的斥責,李靖欣然接受,對於他來講,我是武將,我只忠於戰場,接受聖上的指令,帶領戰場勝利這就夠了,之於官場功名都可以隨意處之。

從太宗角度,一個功高蓋主的大捷,適當的打壓,是他為君之道應該做的,事後,看著李靖的反應,後期又給予了後補式的獎賞!

偏偏在《資治通鑑》裡,上奏彈劾的是蕭禹,估計司馬光他老人家自己內心很糾結,最後也相信了溫彥博的人品,用了喜歡察言觀色的蕭瑀一說。

史家糾結,小弟就不絮叨了。簡單說幾句。不站朝代位置,從國家史進程來講,這次大捷是用了武力,可是對於我大中華的融合是起了相當作用的,至於誰參誰沒參,人家李靖都沒計較!

可是,對於一個人的歷史評定,聲譽來講又是很重要。溫彥博,老臣,經歷坎坷,也被突厥俘虜過,但骨氣硬,不降。作為朝臣,能力強,官拜中書令,可以理解為宰相了,而且溫彥博的陳奏是出了名的不錯,小弟相信,如果是有李靖下屬的私扣財物的事,呈報到溫彥博那,溫是職責所在,小弟相信他是對事不對人,基本可以還溫彥博的歷史人品。

至於是不是太宗正好利用了這件事,玩了一個為君之道,或者說是不是蕭禹察言觀色到了太宗的顧慮,而彈劾李靖,真的很難考證,坦白說,蕭瑀一個老臣子了,從高祖朝,到貞觀,還在宰輔的行列,史書評價,也是心高氣傲,剛直不阿的一人。

去揣測何人所為,不如相信大家是各司其責,如果每個朝代的每一位官員,能盡職盡責,何愁國家不強大?!


黑人文史


我個人認為,唐太宗,是希望東西突厥制衡,而他剛開始聽到這個消息,大喜,是因為,一個隱患消失了,那就是東突厥,第二反應震怒,應該是因為東突厥一消失,西突厥便沒了制衡者,原來東西突厥相互制衡,作為另一個大政權,李世民可以從中得利,但最後,他又封賞,是因為他需要李靖平定邊亂,既然東突厥已滅,西突厥沒人制衡,就需要有大將來鎮守邊關,當然如果能把西突厥滅了更好。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錯誤,敬請指正。


45喥卬朢暒涳


李靖建曠古未有之蓋世奇功,當此之時,找點茬敲打敲打,無非考驗和觀察其反應,若因功高反受責心生怨冤,則需馬上解除兵權,亦不可委以重任,若功高不氣傲,受責不生怨,則足見其心胸寬廣,格局宏大,堪稱帝國棟樑。

李世民在大搞慶功宴舉國歡慶的時刻,卻唯獨讓立此奇功之人跪地接受責罰,不是李世民昏庸胡塗,而是在考驗和評估對其新的任命,領袖之首要職責在於舉賢任能,所以沒隔多久,李世民親至李靖府上,婉言道歉,再授以尚書右僕射之職,李靖必感恩戴德!

這就是李世民之所以能領袖群雄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