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到底是搞笑第一,还是教育意义第一?

郭德纲有句名言:相声不搞笑,那可就太搞笑了!这话说得没毛病,如果非要吹毛求疵一下的话,无非是有一部分比如《八扇屏》、《绕口令》等段子是不需要包袱,卖得是嘴皮子。而其他的相声,一定得有包袱,一定要逗,一定要可乐,这是相声的基本定义。

相声到底是搞笑第一,还是教育意义第一?

只是,这个定义却是在老郭成名之后才被重新定义的,在老郭之前,有那么个大约20多年里,相声被包装成了宣传手段、政治砝码、教育课程、鼓吹方式,让观众无奈欣赏、无力吐槽、鸡皮疙瘩、酸味倒牙。你个穷酸艺人,凭什么教育我?我想,那大概是相声低谷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声,大致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经典的传统相声,这还仰仗于在旧社会里摸爬滚打的老前辈的肚囊,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毫无疑问是张寿臣大师;

相声到底是搞笑第一,还是教育意义第一?

由于社会的动荡、政策的变动、时代的不同,旧社会的相声内容已经不容于后来的发展,因此以侯宝林大师为首的前辈们开始了相声的改革,从而文明的、高雅的、富有知识涵养又有趣味性的相声出现了,相声之所以没有消失在文革中,侯宝林大师的率先垂范是彪炳史册的;

相声到底是搞笑第一,还是教育意义第一?

改革开放之后,马季先生首创歌颂型相声,也许这类相声的趣味性大打折扣了,但是却把相声又抬高了一个层次,在许多重大场合,歌颂型相声的出现,无异于使相声的受众更广加广泛,在早期的春晚上,相声是晚会的主导,虽然歌颂,却不做作,虽然高调,却是那辈人的有感而发,马季先生无愧一代大师;

相声到底是搞笑第一,还是教育意义第一?

这之后,准确地说是在90年代之后,相声开始走向了下坡,甚至将要灭亡,究其原因,一众相声演员都想要再拔高相声,完全摒弃了讽刺,超越了歌颂,变作了教育,甚至说出了‘没有教育意义的相声,就是没有灵魂的相声’,这是方向的错误,从逗普通老百姓开心,到逗有文化的人开心,到逗高层开心,无论如何,相声还在老百姓的中间,而现在要凌驾在百姓之上,成为了传道者,这便让人接受不了了,这方向性错误的始作俑者便是以姜昆等人为首;

相声到底是搞笑第一,还是教育意义第一?

在相声眼见将要消失于历史的时候,郭德纲的出现开启了第五个阶段,即重归剧场、重拾传统、重新开始,这十余年里,相声焕发了新春,又再度成为观众最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根本原因在于老郭的相声把人放在了第一位,把逗变成了核心内容,这其实是个轮回,由于时代的不同的轮回,张、侯、马三位大师,包括老郭都是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为相声的繁荣添砖加瓦,只有姜是在观众已经改变的时候,自己却没有改变,险些毁了相声。

相声到底是搞笑第一,还是教育意义第一?

那么,相声到底该不该有所谓的教育意义呢?

是该的,但绝不是我掰着你的耳朵,喊出一些肉麻糜烂的口感,这样会让人反胃,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言传,在于体悟。

相声是一门讽刺艺术,在讽刺之后,你能有什么样的思考。这跟表演者无关,高明的表演者让你听完,所有的观众的感想都是相同的,这样他的‘教育意义’也就达到了,比如张寿臣大师的《揣骨相》,当真是无以复加的辛辣讽刺,在讽刺之后,张先生要表达的爱国、正直、诚信等内容跃然纸上,听者无不拍手称快,这边是达到了表演者的思想情怀。

而不高明的表演者,演出过后,令人茫然无措,比如一段《反七口》,功力不足的演员,时常演成了逗哏狡猾,捧哏可怜,且看少马爷的版本,则是捧哏矫赖,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这才是这个段子的真谛,而并非一味地在伦理上找便宜。

相声到底是搞笑第一,还是教育意义第一?

而那些如同‘教育家’的相声演员们,水平更低,他们已经无法用作品本身来换取观众的共鸣,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只能够在演出的最后,自己说出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至于观众们是否认同,则与他无关了,这是最低等的表演,也是最拙劣的艺术。

当你看一本小说,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时候,同一个人物有人爱也有人恨的话,那说明这个小说写得好,人物丰满,如果坏人就一定是坏人,好人就一定是好人的话,那是最初级的童话故事。

其实,相声有所谓的教育意义,我看没啥大不了,想表达什么就让作者表达什么呗!这是创作的自由嘛!

只可惜,现在的演员水平太差,纵然是好剧本也演不出好效果,因此走个捷径,我高喊出来多么地轻松啊!

教育别人,先教育自己,教育无罪,无奈你水平太差,教不了别人。一个小学生要去给博士上课,教怎么和稀泥?

相声到底是搞笑第一,还是教育意义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