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為什麼會吐奶?

紅色旅程


新生兒吐奶的常見原因:

1、生理性吐奶的原因

從解剖學上來講,胃的上端與食道連接,這個連接的部位叫賁門;胃的下方與十二指腸連接,這個連接的部位叫幽門。

新生兒的胃腸功能,不能與我們大人相比。新生兒的胃腸功能發育還不太完善。寶寶的幽門括約肌比較緊張,關閉比較緊。

而上方的賁門括約肌又比較松馳,所以寶寶吃進去的奶進入十二指腸少了,胃的容量就比較淺,賁門一鬆馳,這樣寶寶就容易吐奶了。這種吐奶是生理性的,等到寶寶稍微大一些,慢慢就好了。


但是,如果寶寶吐奶非常嚴重,比如說吃進去100ml吐出來就有80ml,那麼這肯定就不正常。很可能會與寶寶幽門閉鎖或梗阻有關,要及時去看醫生的哈!

■護理方法:無須特別護理。

2、胃容量小的原因

新生兒出生一個月之內,其胃容量還是非常小的。出生1~2天,寶寶的胃就像一個豌豆那麼大小;到寶寶出生3~6天,胃的大小才像一顆葡萄;等到寶寶滿月也不過像個較小的葡萄。

所以如果寶寶吃得過飽,奶量超過胃容量太多了,那麼奶水就會自然外溢;或者如果吃奶時吸入過多的空氣,寶寶就會打嗝,打嗝過程中氣流快速衝擊將奶帶出來,這樣寶寶就吐奶。

■護理方法:多給寶寶拍嗝,並且注意餵奶的姿勢要正確,儘量抬高寶寶的頭部;另外,如果是奶瓶餵養的話,不要劇烈晃動奶瓶,要等到泡沫消失之後再餵奶,並且要讓奶水完全充滿奶嘴,以預防寶寶吸入空氣。

3、病理性吐奶的原因

寶寶病理性吐奶一般與寶寶感冒發燒、胃腸道感染,腦部疾病或神經系統病變,寶寶消化道畸形或者腸梗阻,等等這些因素都可導致孩子吐奶。

■護理方法:如果發現新生兒寶寶吐奶量特別多,吐奶時呈快速噴射狀,並伴有體溫升高,寶寶疲軟乏力精神差,噁心乾嘔比較嚴重,那麼需要及時去醫院新生兒科接受檢查。

希望以上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如果還有疑問,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給我留言。


爸爸不講理


導語:新生兒吐奶是常見現象,相信大部分寶寶都有過吐奶經歷,常見的吐奶現象為生理性吐奶,然除此之外,許多人為原因也會導致新生兒吐奶。
新生兒吐奶原因
成年人的胃部是豎著的,食物進入胃部後,不易造成迴流,而新生兒的腸胃還未發育成熟,胃部成平躺狀且胃部與食管連接處鬆弛,食物進入胃部後,稍微搖晃就容易導致食物迴流,造成吐奶。
以上這種原因屬於生理性吐奶,生理性吐奶不可怕,這跟新生兒身體構造有關,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發育日漸成熟,食物迴流的現象會逐漸消失。真正可怕的一些家長因為育兒經驗不足,因自身某些行為習慣,導致新生兒吐奶。
新生兒最害怕的四件事,難怪寶寶不舒服、愛吐奶!
1.哺乳時躺著餵奶
許多新手媽媽面對軟小的新生兒,顯得無從下手,甚至很多媽媽不敢抱自己的孩子,怕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因此在哺乳時選擇躺著餵奶,認為既安全還舒適。殊不知,這樣平躺著餵奶,非常容易導致新生兒吐奶。新生兒吐奶原因中提到,新生兒的胃呈平躺狀,再加上新生兒活潑好動,極易造成“奶水倒流”。正確的哺乳方式應將新生兒抱起,身體略微傾斜,可緩解寶寶吐奶。
2.喂完奶接著讓孩子平躺
喂完奶後,媽媽跟寶寶都會有疲勞感,部分媽媽在喂完奶後,會直接將寶寶放在床上,讓他平躺著休息一會兒,看似是為寶寶好,其實這種喂完奶就讓寶寶平躺的做法非常危險。寶媽們忽視了拍嗝的步驟,寶寶吃飽喝足後,若大人不給寶寶進行拍嗝,吐奶的幾率非常高。喂完孩子後,應先進行拍嗝,將寶寶豎立著抱一會,再讓寶寶平躺。
3.奶瓶餵養姿勢不正確
千萬不要忽略了奶瓶餵養姿勢的重要性,姿勢不正確,會導致寶寶吸入大量空氣,引起吐奶。用奶瓶餵養時,應先將奶瓶倒立,將奶水充盈到整個奶嘴,而且餵養過程中,奶瓶的底部要略高於奶嘴,其目的是將奶瓶內多餘的空氣排出,避免寶寶吸入大量氣體。
4.換尿布跟餵奶順序顛倒
新生兒日常:吃喝拉撒睡,每當寶寶哭鬧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寶寶餓了,此時,趕忙抱起孩子餵奶,等到寶寶吃飽喝足後,才發現寶寶需要換尿布,經驗不足的媽媽會第一時間給寶寶換尿布,雙腳一抬,尿布換了,同時寶寶也吐奶了。面對這種情況,寶媽在餵奶前可以先檢查一下寶寶是否需要換尿布,先換尿布再餵奶,這才是正確的順序。
重要提示:新生兒吐奶雖是常見現象,但是吐奶帶來嚴重後果不容小視,生活中有太多因吐奶導致孩子窒息的案例,家長們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新生兒餵奶後一定要及時拍嗝,莫因為自己錯誤的行為習慣,給孩子帶來傷害,造成一生的遺憾。
今日話題:你還知道哪些行為習慣會導致新生兒不舒服、愛吐奶呢?

【格格親子讀書會,讓孩子形成一生的讀書習慣。 寬度看到全世界,廣度看到五千年! 讓你建立起系統的親子共讀體系!如有任何親子共讀問題,請給格格留言】


格格巫育兒


你好,我是兒童營養師魏維,很高興有機會回答您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


寶貝剛出生10幾天,還是新生兒寶貝,這個階段的寶貝在生長髮育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殊性,新生兒期是寶貝生理功能進行調整並追逐適應外界環境的階段,這是寶貝脫離媽媽開始獨立生活,適應外界環境的關鍵時期,由於寶貝從母體分離來到這個世界,內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上寶貝生理調節和適應能力還不夠成熟,所以,這個時期的保溫、餵養、清潔衛生等等就十分重要了。

新生兒寶貝在吃奶的時候,很多媽媽會發現寶貝會現溢奶的現象,這是因為,新生兒時期的寶貝消化系統功能發育可以適應出生後純乳汁的營養攝入,並具有最基本的進食動作,也就是覓食反射和吞嚥反射,但是在吞嚥時,食道不蠕動,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不關閉,所以,新生兒會出現溢奶現象。

如果寶貝的生長髮育各方面的指標都是良好的,沒有難受的表現,各項生理指標也是正常的,這種情況下寶貝吐奶可以考慮為生理性的吐奶,媽媽在餵奶的時候注意不要喂的太急,餵奶量不要太大,餵奶過程中避免吸入空氣,餵奶中間可以暫停片刻,以便讓寶貝的呼吸更順暢,餵奶後,可以把寶貝豎直抱起趴在媽媽的肩上,輕輕拍寶貝的背部,幫助寶貝排出吸入胃中的空氣,而且剛喂完奶也不要讓寶貝過多的運動,也不要隨意的晃動和搖動寶貝。


寶貝出生幾周後,小腸細胞的滲透性極高,小腸以吞飲式的形式在吸收,這個階段的寶貝容易出現過敏和感染,所以寶貝如果出現的吐奶,家長要及時清理,如果奶水由食道反流到咽喉時,就會出現嗆奶,量大的時候,會導致寶貝呼吸不暢,甚至會危及生命。


兒童營養師魏維


我女兒小時候也經常溢奶的 ,喝完過一會兒嘴巴里流出來。只有偶爾幾次是吐出來的 。自己多注意 不要喝到空氣,喝完不能立即大動作的活動,大人手輕拍寶寶背部,注意手心空起來(不知道怎麼描述)。我們後來喝奶瓶的 ,注意奶瓶空氣排一下,寶寶喝的時候空氣不要吸進去太多。

不過,寶寶小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媽媽們不要太著急,要相信寶寶的能力遠遠比你想象的強大。

首先要弄清楚寶寶是吐奶、還是溢奶,這兩者的含意不同,原因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吐奶的量比較多,可發生在餵奶後不久,或半小時以後,吐奶前孩子有張口伸脖、痛苦難受的表情。溢奶則量少,多發生在剛吃完奶時,一般吐出一、兩口即止。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象,有兩方面的原因所致:

一是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時的一個症狀;

二是嬰兒胃腸首的解剖生理特點容易發生吐奶。

總的來看,由於第二種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較常見。 由口腔吃進去的奶,先經過一條管道叫食管,然後進入胃內。胃有兩個門,一個是與食管相連接的叫賁門,即胃的入口,另一個是與腸道相接的叫幽門,即胃的出口。嬰幼兒食管肌肉的張力較低,容易引起擴張,同時蠕動比較慢,故而食物容易淤積。賁門比較鬆弛,關閉不緊,易被食物衝開。當胃內食物稍多時,可以衝開賁門而倒流回食管。幽門關閉較緊,容易受食物的刺激而發生痙攣,使出口阻力更大,食物通過緩慢或難以通過,食物則由幽門處反流到賁門處,破門而出。 另外,嬰兒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這樣可使胃的容量變小,存放食物少,同時也容易返回到賁門處。由於上述種種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正常情況下,因進食過多,吃奶後立即平臥,乳汁也容易衝開賁門,經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孩子偶爾吐一次奶,精神也很好,不一定是有病。如連續吐幾次,每次餵奶時均吐,應注意孩子是否有發熱,大便情況如何,精神有無改變等等。可能胃腸道本身有問題,也可能其他系統有病變存在,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漾奶多半是由於嬰兒在吃奶時吸進了空氣。空氣進入胃後,因氣體較液體輕而位於上方,容易衝開賁門而出,同時也會帶出一些乳汁,這樣就引起漾奶。所以,在餵奶時,要讓孩子的嘴裹住整個奶頭,不要留有空隙,以防空氣乘虛而入。用奶瓶喂時,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奶頭,不要怕奶太沖而只到奶頭的一半,這樣就容易吸進空氣。喂完奶後,最好讓孩子趴在大人肩上,用手輕拍孩子背部,可使吸進去的空氣跑出來。喂完奶後,抱起和放下孩子時動作要輕,活動度要小些。搖晃太厲害,就容易漾奶或吐奶。漾奶時的量一般較少,對孩子生長髮育不會有多大影響。隨著月齡的增長,自然就好了。


AI浮雲


【新生兒餵奶後吐奶正常嗎?如何防止孩子吐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968d0006d9c87076bffa\

醫學微視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象,有兩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時的一個症狀;二是嬰兒胃腸道的解剖生理特點容易發生吐奶。總的來看,由於第二種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較常見。


  新生兒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也就是說,大人吃飯時,當食物進入胃部後,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

減少嬰兒吐奶的方法

  1、適量餵食,切勿過多。

  2、少量多餐,以減少胃部所承受的壓力。

  3、每次餵奶中及餵奶後,讓寶寶豎直趴在大人肩上,輕拍寶寶背部,這個動作可將吞入胃中的空氣排出,以減少胃的壓力。

  4、餵奶時不要太急、太快,中間應暫停片刻,以便寶寶的呼吸更順暢。

  5、奶瓶開孔要適中,開孔太小則需要大力吸吮,空氣容易由嘴角處吸入口腔再進入胃中;開孔太大則容易被奶水淹住咽喉,阻礙呼吸氣管的通路。

  6、在餵食完畢後,不要讓寶寶馬上平躺,先把上半身挺直坐一會兒,並輕拍其背部。在躺下時,也應將寶寶上半身墊高一些,最好是右側臥,這樣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7、在餵食之後,不要讓寶寶有激動的情緒,也不要隨意搖動或晃動寶寶。


蓮子132496037


親愛的,這是生理現象,請放心。吐奶——大點就好了。當然了,其中還是有些經驗學問的。3個月內寶寶的吐奶並不是非常可怕的事,相反,大部分吐奶都是非常正常的、不需要擔心受怕的事。我家寶貝小時候也吐奶,有兩次吃太多,吃完沒有拍嗝,直接噴射出來,吐的到處都是,但是吐完奶觀察一會兒小傢伙表情淡定,完全沒有不適現象,我才放心。吐奶,特別是小月齡寶寶吐奶是生理現象,是因為胃沒有發育完善,引起胃食管反流,其實就是小嬰兒在出生之後最初的幾個月,吃完奶之後,動一動或者打個嗝就會吐出來一些。小寶寶的胃部和成年人胃部的位置、角度都不太一樣,胃部和食道連接處的賁門(防止食物逃跑用的)也還比較松,整個胃部和賁門的配置簡直就是為了吃進去的奶水能方便的被吐出來一樣😊需要注意吃完奶以後拍嗝會好一些,只是好轉並不會因此不吐奶,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別一哭就餵奶完成餵過量,而是看是否飢餓。

有一點需要爸爸媽媽們注意:千萬不要好驚恐,好誇張的衝上去查看寶寶狀況。很多媽媽有過這樣的體驗:寶寶吐完奶本來挺淡定,一看家長的反應,當時就嚇哭了。祝寶寶身體健康快樂成長。


羽媽-明會


吐奶是指寶寶吃奶後,奶水從口中急速湧出到口腔外為吐奶,多數與上面講到的寶寶胃部發不完善有關。

❶ 寶寶的胃呈水平狀,胃底平直。當胃內有氣體存在時,氣體即上升到胃底部,再從責門溢出,同時將奶帶出,就會造成吐奶。

❷ 寶寶的胃部賁門肌肉發育不如幽門處完善,造成胃的出口緊而入口松,造成寶寶容易漾奶、吐奶。

另外,如果家長餵養和護理不當、 寶寶餵奶前哭鬧,造成大量空氣吞入胃內,也會引起吐奶。


★預防吐奶小妙招★

1、喂完奶先別躺

在寶貝吃奶的過程中,不要讓他吃得太急,餵奶中間媽咪可以拍一次嗝;給寶貝喂完奶後,媽媽也不要立即把寶貝放到床上。

而應該將寶貝豎直抱起,讓他趴在媽媽肩頭,用手輕拍寶貝背部,讓胃裡的空氣排出(即打嗝兒),再放寶貝躺下。


2、 檢查是否需要清潔鼻腔

餵奶前媽咪先看一下寶貝是否鼻腔阻塞,如果是,最好先清潔鼻腔再餵奶,避免寶貝吃奶時,嘴巴鼻子都堵住而難受;要避免寶貝過餓或大哭後餵奶。另外,媽咪在給寶貝喂完奶後,別急著逗寶貝玩兒或者大笑,否則也會容易導致寶貝吐奶。


3 、掌握好餵奶的時間

一般乳汁在胃內排空時間約為2~3小時,所以每隔3小時左右喂1次奶比較合理。如果餵奶過於頻繁,上一餐吃進的乳汁還有部分存留在胃裡,必然影響下一餐的進奶量,或是引起胃部飽脹,以至吐奶。


4 、坐著餵奶更適宜

因為懷抱裡的寶貝身體傾斜,胃的下口便相應有了一定的傾斜度,吸入的奶汁由於重力作用可部分流入小腸,使胃部分騰空。躺著餵奶的寶貝稍一晃動便易造成奶汁向食管迴流而吐奶。


5、 吃奶的口型要正確餵奶時,媽媽應注意將整個乳頭和大部分乳暈都塞入寶寶的口中,而不是僅僅將乳頭塞入,否則寶貝吃奶時容易吸入空氣。


6奶瓶餵養要注意

首先,媽媽一定要挑選適合寶貝月齡的奶嘴。如果奶嘴的孔過小,寶貝就要用力吸吮,容易導致空氣與奶汁一起吸入,引起吐奶;如果奶嘴孔過大,寶貝吸吮時又容易被嗆著而引起咳嗽。

餵奶時,注意將奶汁充滿奶嘴後再給寶貝餵奶,餵奶時奶瓶後部要略高於前部,讓奶汁始終充滿奶瓶前部,不留進空氣的間隙。

如果寶貝吸吮奶水的速度太快,可以每吸15~20口時將奶嘴移開,輕拍寶貝的背部以排除過多的空氣,休息一會兒後再喝。


6、 最好右側臥

寶寶右側臥位時,胃的賁門口位置較高,幽門口的位置在下方,乳汁較易通過胃的幽門進入小腸,可防止吐奶。


7、頭部可適當墊高

兩個月以內的寶寶,一般不用枕頭,但最好床墊是傾斜15度的,頭高腳低。

如果寶寶的床無法傾斜,可在頭下墊一塊摺疊的毛巾,放下時頭偏向一側,以免溢奶時奶水嗆到肺裡。



芝士媽媽


0-6月齡的寶寶很容易吐奶,吐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剛吃過奶後馬上就會吐奶,另一種是吃了奶過了一段時間才吐奶,這時媽媽就會發現寶寶吐出來的奶與剛吃去的奶是不一樣,看起來像是酸奶的樣子,還會有些絮狀物,也就是常說的吐奶瓣。

奶液進入胃內後立刻就會與胃酸進行反應,奶類中富含的蛋白質會在酸性環境中變性,形成絮狀沉澱,當這些絮狀物經上從口中吐出或經下與便便一起排出體外時,就成了肉眼所見的奶瓣,也就是常見的寶寶吐奶瓣或便便中有奶瓣,而解決寶寶吐奶瓣的辦法在於減少或緩解寶寶吐奶的情況。

吐奶其實又分為生理性溢奶和因身體不適而吐奶兩種情形。生理性溢奶是由於寶寶生理結構所致,屬發育中問題,會隨著寶寶不斷長大而改善緩解。一般來說,男寶寶比女寶寶更容易出現生理性溢奶。生理性溢奶一般在寶寶4-6月齡後會逐漸緩解。針對生理性溢奶的情況,媽媽應在每次寶寶吃奶後將他豎抱並輕拍其後背,讓寶寶打出1-3個嗝,排出與奶液一起吃進去的空氣,然後讓寶寶呈側臥位躺在床上。而寶寶頻繁或大量吐奶則可能代表寶寶有過敏、腸絞痛、腸脹氣或其他消化道疾病,需要爸爸媽媽予以重視。


吳明鳳35028109


新生兒容易吐奶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新生兒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也就是說,大人吃飯時,當食物進入胃部後,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 怎樣有效防止寶寶吐奶 寶寶吐奶現象較為常見,因為寶寶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連接食管處的賁門較寬,關閉作用差,連接小腸處的幽門較緊,而寶寶吃奶時又常常吸入空氣,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媽媽第一次看到寶寶吐奶時可能會很擔心,不知所措。其實只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就可以防止寶寶吐奶。 一、採用合適的餵奶姿勢:儘量抱起寶寶餵奶,讓寶寶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裡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腸,這樣會比躺著餵奶減少發生吐奶的機會。 二、餵奶完畢一定要讓寶寶打個嗝:把寶寶豎直抱起靠在肩上,輕拍寶寶後背,讓他通過打嗝排出吸奶時一起吸入胃裡的空氣,再把寶寶放到床上,這樣就不容易吐奶了。 三、吃奶後不宜馬上讓寶寶仰臥,而是應當側臥一會兒,然後再改為仰臥。 四、餵奶量不宜過多,間隔不宜過密。 寶寶吐奶之後,如果沒有其他異常,一般不必在意,以後慢慢會好,不會影響寶寶和生長髮育。寶寶吐的奶可能呈豆腐渣狀,那是奶與胃酸起作用的結果,也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但如果寶寶嘔吐頻繁,且吐出呈黃綠色、咖啡色液體,或伴有發燒、腹瀉等症狀,就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