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房價怎麼樣?

讓生活讀一本好書


▲唐代詩人白居易畫像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早年並沒有一份正式工作,在他二十九歲那年,打算去京城找個差事做,就特意拜訪了當時的著名詩人顧況。顧況看到他的名字,就忍不住調侃說京城居住起來可不容易,這雖然只是玩笑話,但卻從側面表露出長安城居住費用的高昂。過了一段時間,白居易終於在秘書省找了份工作,做了宮廷的校書郎,而且又趕上了一輪薪資上調,俸祿約為一萬六千文,按照當時的購買力計算,大概相當於現在月入八千的水平。

▲唐代民居陶塑模型

後來白居易在官場摸爬滾打,時而升職時而被貶,後來做過俸祿較高的京兆府戶曹參軍,每月四萬多文錢,大約相當於現在一年收入三十萬的樣子。然而就算是這樣的收入,要想在當時的京城裡購買房子,也是難上加難。一直到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白居易五十歲的時候,才終於在長安城買下了生平第一座房子,結束了漫長的租房生涯。仔細算來,這已經是他工作的第二十一個年頭。

▲蘇洵雕像

白居易買房已經很難,蘇軾卻比他更艱難。蘇軾的家庭條件原本還算不錯,但是因為其父蘇洵好面子,第一次做官欣喜過度,結果硬是借錢買了一處宅院來充門面。蘇洵病死後,這筆“房貸”就當仁不讓地落在了長子蘇軾頭上。說起來,蘇軾的“錢途”還算順利,年僅二十五就做了鳳翔通判,俸祿也還過得去,後來雖然多次被貶四處任職,但收入還算不錯。不過因為要償還父親欠下的債務,再加上他不管去哪裡做官,都要帶上自己的親眷,一家子人的各種開銷都由他一人承擔。所以蘇軾縱然任職多年,卻沒什麼存款,甚至在杭州做完通判後,臨行時只有幾百貫錢。

▲蘇軾畫像

北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再也無法忍受居無定所的痛苦,也為了給孩子們一個穩定的家,最終他傾盡家財,在宜興買下了自己的房產。不過這也導致了一個尷尬問題的出現,那就是蘇軾居然和自己的老爹一樣,也因買房而欠下了債務。所幸的是,這些錢是問弟弟蘇轍所借,一來沒有利息,二來後者身居高位,也不太在意這些錢,所以蘇軾不需要擔心被催債。不過就算是這樣,相信買房的經歷依然是蘇軾心裡的痛。

▲現代仿建的宋代民居院落

說了這麼多,大家想必對古人買房也有了一定了解。相比於他們奮鬥一生,到老才能住進新房子而言,如今我們已經算是很幸福了,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即使沒有能力全款買房,也可以交付一定的首付,辦個分期,便可以入住新房,從此擁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古人若是得知現代有這樣的業務,想必也會羨慕嫉妒恨吧。

《宋稗類鈔》《白居易傳》


趣觀歷史


古代的房價當然也不低,可以從三大文豪買房看出房價和當時的社會狀況。

NO1.白居易:“北漂詩人”一生只為一套房。

大詩人白居易的才華不容置疑,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屬於典型的官二代。他從小博讀群書,胸懷文韜武略,相傳在他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寫出了一歲一枯榮這樣的句子。當然,白居易的才華都是笨鳥先飛,刻苦努力的結果,據悉,為了讀書,他不捨晝夜,讀書讀的嘴巴都生出了泡瘡,而寫字寫的手都磨出了老繭,而且年紀輕輕就白了少年頭。

然而,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人發跡卻晚。他28歲才中舉人、29歲才中進士、32歲參加了“拔萃科”的考試,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始了仕途生涯。

到了長安為官,他的官職雖然不高,只有正九品,但工資還馬馬虎虎,每月16000錢,按現在的人民幣來換算,大約8000元左右。可是,儘管如此,白居易在長安為官了多年,仍然買不起房,只能長期租房。而且在市中心還居不起,還得去郊外去租茅屋,可以稱之為真正的“北漂一族”。

這有他的《卜居》為證:“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白居易就這樣過了20年的北漂生活,直到50多歲,才用省吃節用省下的錢,在長安買下了一間小房子,讓他在長安終於有落腳之地了。

NO2.蘇東坡:為父還貸終生不買房。

蘇東坡剛出生不久,他的父親蘇洵進京趕考卻名落孫山,只好落沒地回四川老家時,結果途經嵩山時,被嵩山的美麗風景所痴迷,產生了在那兒買地蓋房的想法。只是囊中羞澀,最後只好打消了這個建別墅的念頭。

隨後,不死心的蘇洵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也不知是運氣差,還是心裡素質不過三,才華橫溢的蘇洵無一上榜。直到50歲時的時候,在歐陽修的大力舉薦下,他有了一個小小芝麻官頭銜——霸州文安縣主簿。

因為官小,薪酬也低,每個月只有7貫銅錢。

儘管如此,蘇洵還是馬上在首都開封宜秋門外買了一套洋房。洋房的價格是8000貫,蘇洵當然無力支付,於是想到了借貸的辦法,當時沒有銀行,他便找“私人錢莊”去借——找任大官的二哥蘇渙去錯錢。蘇渙和蘇洵兄弟感情很要好,於是蘇渙便把全部積蓄都借給了弟弟。蘇洵開始走上了漫長的還貸之路。

買房七年後,蘇洵病逝,還債的重任也就落到了蘇東坡和蘇轍頭上。

當時蘇東坡和蘇轍都考上了進士,後來蘇轍留到京城,蘇東坡去陝西鳳翔做籤書判官。當時蘇東坡每月薪水有20貫,外加400畝的職田。他把400畝職田出租給佃戶,每年收租大約在800貫左右。因此,蘇東坡的年收入高達1000貫。但蘇東坡一直沒有買房,原因是他要為父親還債。

再後來,蘇東坡被調到杭州任通判,年收入漲長了1800貫。蘇東坡還是沒有買房,再後來,蘇東坡去密州做官,年收入已經超過了2000貫,他還是沒有買房。這時候父親的債已經還清,但他彷彿對房貸有畏懼感似的,一直奉行不買房。

蘇東坡晚年的仕途遭遇打擊,官職降的厲害,薪水也僅可以養家,更沒有多餘的錢買房了,最終無房終老一生。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筆者早就聽朋友說“房價要降了,要降了”,可是左等右等,一看廣告,房價又漲了。如今大概有不少人跟筆者一個感覺:後悔當初房子便宜時沒搞一套,如今只能“望房興嘆”了。

中國作為人口基數巨大的國家,想在那些數得著的大城市裡找一塊立足之地,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大城市在中國歷史上並非新鮮事物,早在先秦時期,齊國首都臨淄就被描述為“聯袂成雲,揮汗成雨”這樣人口稠密的城市,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都市,那麼,在中國古代的那些大都市裡,房價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漢朝時,由於國都長安在陝西漢中地區,那裡率先得到開發,很快就變成人口稠密、工商發達、交通便利的地區,長安也得以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超級大城市之一,房價也是水漲船高。

根據《後漢書》記載:東漢中期漢中城內房子最便宜的也要1萬錢,貴的高達7萬。按照基層公務員的平均水平來算,一年俸祿大約是9600錢(96斛米)。不過這個價格也算公道,除去平時的花銷,大約兩三年就能在一線城市買到一處房產。

南北朝時期,局勢動盪,房子也變成了奢侈品。南北朝時期的大城市建康(今南京)一套稍大點的房舍價格就有數百萬。而當時百姓的平均年收入只有數千錢。《南齊書》記載:“其民資不滿三千者,殆將居半。”換句話說,當時大多數人年收入不到3000錢,想在大城市買套房純屬做夢,還不如在農村蓋個房子開塊地來得實在。

隋唐時期,社會安定繁榮,房價則變得靠譜許多。唐代拍賣國有房產的碑文上有記載:唐玄宗時期,一座有39間房屋、佔地面積達2.9畝(約1933平方米)的房子,成交價格為138貫。按照如今的購買力,138貫(摺合13.8萬文,一文購買力相當於人民幣3塊錢)差不多就是如今的41.5萬元。如今來看,40萬元出頭就能買這樣一間大房子,也算是良心價了。

到了宋朝,一線大城市開封的一座普通民居就接近1萬貫,貳當時普通文員的收入也就3貫左右,普通百姓則更低。也就是說,一戶普通人家想要在一線城市搞套房子,或者想要“農改非”,差不多要三代人努力,靠攢錢起碼要攢上250年。就因如此,兩宋時期也被稱為“中國房價最高的朝代”。

就連蘇軾那樣的大文豪,拿著各種稿費,究其一生也不過在晚年買了一套普通房子,大部分時間都是靠租房子住。不過兩宋時期官員的“灰色收入”是合法的,看來也就是官員才有能力在開封那樣的大城市裡安家落戶了。

明朝時房價雖然也不低,但跟如今很像。當時國家七品公務員(相當於如今縣長)年薪在300~400兩之間,如果不貪汙,大概要攢15年就可以在大城市裡買套房子。

清朝時,據史書記載,乾隆時期公務員年薪“一品歲支銀180兩,二品150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有奇,從九品、未入流31兩有奇”,而在京城裡上班的可以領到雙倍。而當時北京新街口附近的普通民宅為85兩一間,也就是說,在京城工作的縣長級別官員,不到兩年就可以全款買套房子。

經濟學裡有個說法:當房價超出居民收入的6倍時,就會對居民幸福構成威脅。所以說,房價在一個側面也體現出一個國家社會的安定繁榮與否。南北朝和兩宋時期(尤其是南宋)之所以動盪,從高得離譜的房價中就可見一斑了。


蚌埠吉屋


房價從古至今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都是每個朝代政府關注的難點問題。

現在人們的壓力也是特別大,覺得自己一輩子怎麼苦怎麼累就只能夠 買一個房子,那我們 今天就來看看古代的房產都是什麼樣的,看看古代人的壓力是不是比我們的小,看看人家的行情。

明朝弘治年間

舉幾個小例子,明朝弘治年間,南京的房價到底有多高?

有一個故事,當時的南京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教育部部長,名叫褻瀆,手底下有30多號人,都是無房戶,得租公家的房子來住,30多人的租金就是一筆非常昂貴的開支,褻瀆就動了買房的念頭,按照他的級別算得上是高級公務員,他每年的薪水有兩百兩銀子,不吃不喝三年也就勉強能買一套房,他手底下的那些人,那收入肯定遠遠不如他,他就盤算著把這個房子問題給解決了。他想到一個非常絕妙的點子,集資團購,但問題是錢從哪兒來呢?這就得從牙縫裡省,他把政府給他們配的勤務員、伙伕、馬伕、門衛、抄寫員通通給辭退了,凡事能自己乾的都自己幹,就這樣省下了一大筆錢,然後大夥集資買房,終於是不負有心人,直接買了30多套公家的住宅,從此過上了不用交房租的幸福生活。

褻瀆也算是國家高級領導幹部,一年200兩俸祿,也是年薪級別,買房還是如此吃力,那就更別說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了,明朝房價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清朝

清朝的經濟適用房,清朝的經濟適用房和現代那是恰恰相反的,因為清朝的經濟適用房是專門給特權階層建造的。

清朝初期大批的旗人來到北京定居,清政府把漢人統統搬到外城去住,內城騰出來給旗人來住以顯示身份,內城的房子蓋好了之後,清政府就按級別給旗人進行分配,一品官20間,二品官15間3品官12間,以此類推到九品官和沒有品級的普通旗人一人也有兩間房。

到乾隆年間,這旗人那是越聚集越多,內城地盤不夠用了,房子也不夠分了,更可氣的是分了房子的旗人整天都是吃喝嫖賭,胡吃海喝,領了錢糧不夠用,就把政府分給他們的房子偷偷的賣掉,乾隆皇很生氣,但迫於無奈,一方面他還繼續給這些旗人蓋房子,另一方面開始搞這個房改工程。

出臺了兩項制度

第一項就是國家不再給旗人免費分房子,除非你為國家做出了特殊貢獻,或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像這樣的人才能給你免費分房子,要是覺得房子不夠住了,你得向政府申請購買。

第二條是原來分的房子可以賣,但前提是你得把房子從國家的手裡買回去,把公家的房子變成私產,從原來你只有使用權變成現在擁有權,於是旗人就花了很少的錢把原本屬於公家的房子統統變成了私人財產。

舉小例子,就說乾隆四年一個旗人交給內務府57兩銀子,就買了一個坐落在正陽門外高井衚衕,擁有三間正房和兩間廂房的小型四合院,這個四合院按當時的市價至少500兩銀子。

由此可見,買不起房並不是某一時期的問題,從古至今的高房價一直是大問題,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力量採取不同的方法來為我們解決問題,不管怎麼樣不可能人人買得起,打野不可能把你自己一輩子睡大街,吃穿住行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一切的工作都一民生為前提。

最後,對於人們的貪念沒有辦法滿足,但是對於基本的正常需求都是可以的到解決的,我們也不必每提心吊膽,每天做好自己喜歡做想做的事情,不要成為奴隸,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不要自己過著過著把自己的生活本真過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