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的荒地越來越多,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山農村民笑哈哈


農村的土地撂荒現象,確實很嚴重,翠花妹在基層走訪中發現,造成農村土地撂荒現象 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土地貧瘠,自然環境較差;在這樣地方的農民多數選擇外出打工,孩子在城市上學,家長去城裡打工,家裡的責任田就撂荒了。雖然分給農民的責任田很多,但是由於資源較差,農民收不回種地成本,所以大都棄慌了,或者種上了不太需要打理的苗木,因為貧瘠的土地用於耕作收穫來養家餬口可以,要想增加收益就很困難了。

責任田面積太小,支撐不了家庭開銷;翠花妹的老家就是這樣的情況,人均不到0.3畝地,種的糧食剛夠吃飯,家裡的花銷需要靠打工來收益。如果兩口子在外面每天賺三百元,不種地也是划得來的,這樣就有很多人把責任田送給親戚鄰居去耕種,自己全家在外面打工。那些家裡沒有老人的,就直接把耕地撂荒外出打工了。但是在陝西北部的果區,這樣的情況就很少,經濟林果的收入還要好於打工的收益,果農對自己的土地、果園還是很愛惜的。

靠近城市,流轉土地經營失敗;在靠近城市的地區,也有大片的土地被撂荒的,多數是有人流轉了土地,卻因為經營不善又無力轉型,致使大片土地荒蕪。這一類的撂荒是最可惜的,土地資源好,交通便利,卻人為撂荒是很浪費的一種行為。

因為無力耕種的情況;在農村也有這樣的情況,年輕人不會種地,也不願意種地,而老人又沒了勞力,幹不動了,這樣把土地撂荒的。這樣的情況其實更需要政府的引導,讓土地流轉到有能力的人手中,這樣才會物有所值。

總體來說,土地是最優質的資源,是金山銀山,是聚寶盆。土地的撂荒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個巨大損失,對於這種現象國家和相關部門應該有一些對應的措施,使得資源不得浪費,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地,才是鄉村振興戰略裡面最美麗的藍圖。

歡迎關注農業科技翠花妹,帶你一起了解美麗的鄉村。


農業科技翠花妹


以我的觀點來看,造成這個問題的是農村老一輩的種不動,而年輕人不願意種,而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農村人經濟壓力也在不斷上升中。


記得我小時候家人在家也就種個地,偶爾在周邊打個零工,雖然掙得也不多,但是生活等開支完全夠用,那時上學費用也比較低,也不用進行補習班什麼的,結婚彩禮也不是很多,結個婚也就蓋個新房子用一些成本,其他的都不是很多,醫療什麼的也相對便宜一些,老一輩人也鍾愛種地。

而再看下現在,老一輩人已經上年紀了,已經種不動地了,而年輕一輩的人不願意種,一是因為種地對他們來說也挺辛苦,二是種地對的收入對他們來說遠遠不夠,小孩從出生到結婚,哪一步都需要不少的錢,尤其是農村呢結婚風氣,房子彩禮都是一大筆開支,種地的那點收入遠遠不夠,而對他們來說,外出打工一月份工資可能比他們在家種一年的地收入都要多一些,而辛苦程度跟在外打工區別也不是很多,這樣誰還願意種地呢?



所以說,農村種地收入主要是因為低才導致的許多人不種,而外出打工,導致的土地大面積荒廢。

各位看官,您有不同看法嗎?


鳳凰號


我家是農村的,首先是種糧食,我們這一年兩熟,小麥畝產1100斤左右,玉米畝產1300斤左右,小麥和玉米每年價格基本差不太多,每畝收入2000元左右。

再說成本,澆地每畝150元左右,化肥每畝200元,收割機每畝130元,播種機每畝70元,刨地機每畝80元,農藥每畝30元,種子錢每畝300元,總計960元。不算人工。

也就是說每畝地一年收入1040元,而且是按產量中上等,沒有算自然災害。2018年我們這因為冬天乾旱,小麥平均畝產500斤。

我們這每個人1.8畝地,在全國來說地應該不算少。也就是說一個人每年收入1872元左右,趕上年景不好,收入更低。

年輕人隨便在城裡找個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不難吧?一個月收入比種地一年都多,誰還願意種地。所以現在村裡種地的都是55歲往上的人,還有就是殘疾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批人都種不動了,肯定就沒人種了。地就荒了。土建施工的工人也一樣,年輕人越來越少,基本上沒什麼年輕人再願意學,願意幹。


紫葡萄葉子


農村荒地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三農問題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也是嚴重影響農村發展的關鍵一環,究其原因:

1.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淘汰落後的生產力。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糧食短缺問題已經基本不存在,當年朱鎔基總理在答記者問時,中國的糧食庫存可以滿足中國13億人口三年不吃不喝,這麼多年過去了,中國的糧食庫存只會更多,供求關係的變化決定了糧食價格,糧食價格又直接影響了種植面積,從而導致撂荒率的增加。

2.農村空心化,糧食的收益率不足以滿足農村生活所需導致農村壯勞力全部外出打工,剩下的全是老齡人口無法從事繁重的勞動,從而導致土地荒蕪。

3.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目前農村的水利基礎設施都是五六十年代興修的。幾十年來,國家在農業基礎設施上的投入不夠積極。農民靠天收的局面沒有解決,常年的入不敷出導致農民種地的積極性越來越低。

4.土地的零散化不適合農業的集約化,現代化,生產率極其低下,這也是國家最近幾年提出家庭農場的主要原因。

那麼撂荒解決的途徑又有哪些呢?

1.科學規劃,實施土地的集約化,農業的現代化,打造高標準農田。鼓勵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實施產權,所有權,經營權三權分立。

2.大力興修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補上短板,實現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3.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養老,有機食品等循環農業,激活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鼓勵返鄉農民創業,努力開拓農產品外銷渠道以達到可持續發展。


溪溝紀哥


今天親戚開車一起由成都去蒲江西來鎮,沿途所見,農村繁榮興旺,並非有人講的淒涼破敗景象,也沒有發現大片撂荒的土地。道路兩旁,綠樹濃蔭,田園禾苗青翠,油菜已花落結籽,小麥正生長拔節。一方方園林,銘牌昭然。有草莓園,葡萄園,金桃園,櫻桃園,還有觀光農業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園內林木成陣,暖棚成行。在田間勞作的農民三五成群,旁邊整齊地擺放著輕型摩托,田間小路上,農用車耒來往往,一旁的挖土機正在平整土地。古鎮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飯店裡食客滿座。將近一公里的河邊茶座人滿為患,遊客們品茗閒聊,顯然十分開心。河上廊橋內有人打牌助興,有人在橋邊觀賞河中游魚,氣氛祥和而平靜,不時還有西方遊客在橋上指指點點,嬉嬉哈哈。沉思良久,感從中來。想想戰火粉飛的中東,內鬥不斷的南美,我們還不是生活在太平盛世嗎?


陳老師224723857


1.糧食價格低,化肥,農資,人工費用高,不掙錢,種一畝三分地還不如工地搬磚強。

2.土地碎片化,東一塊西一塊,機械化程度低,費時費工,經濟效益低。

3.水利設施滯後,農村中大部分水利設施都是毛澤東時代修建的,損毀嚴重,無人維修,各地水利部門成為擺設,農田基本上無水可用。

4.即使有部分農民想耕種土地,現有家庭承包制嚴重製約土地成片化經營,從經濟層面算,划不來。

大概是這幾種原因吧。


18971775590


耕田不如掃馬路,打個比方:一個人一天掃五公里馬路,(掃五公里壓力多大?沒有做過的人不會懂,)月工資2000千,一年就是24000元,憑一個人力耕5畝田,就說種稻谷吧,畝產一千斤,一年兩造就是一萬斤,一百斤稻穀賣200元也只賣到20000元(一百斤200元有這麼值錢???)每畝種子兩斤,每畝化肥一班需要約250元,顧人機械打田一畝140元,顧工插秧一畝200元,收割一畝130元(種子一斤40元一年就要800元,加化肥2500元,農機1400元,插秧2000元,收割1300元,20000元除去成本8000元,剩餘12000元。)中間要除草,施肥,灌溉,收割,涼曬,這一造五畝地一個人的工作量,誰願意耕田?


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這個就是資源分配不均問題了,北上廣深發展成為一線超大城市,各項資源都是最好的,這就吸引了更多的人,農村人口都往城市走,農村就只剩下老人與小孩,而城市人口已經嚴重超過城市的承受範圍,最為突出的就是交通問題。上下班時間基本一致,交通無法在短時間內運送這麼多的人,這是城市內部的情況;到節假日就是城市外部的情況了,城與城之間,省與省之間。特別是到了春節,那就是最為嚴重的了,有很多人都無法回家,回家的也是在路上過的節。春節城市就出現空城現象,而鄉村開始熱鬧了起來,如果資源分配均勻,這些問題就是不存在的了。現在所提出鄉村振興計劃,怎麼振興?靠村裡的老人跟小孩去振興嗎?國家還是要把年輕人召集回來自己發展,以特色項目吸引投資,從而吸引更多的人。








小桃子536


打開《三國演義》首頁,“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年土地下戶,實行生產責任制,老百姓的勁頭十足,再苦再累心裡高興。而今大量土地撂荒,令人不解的是: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每一天消耗大量糧食,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竟然不缺糧?而且源源不斷?我們村是當年的糧棉區,全村六千七百多人,連續八年,沒種一苗小麥,但白麵卻滿足需求。老年人想不通:真日怪?哪來的糧食?原來是自給自足,現在開放啦,無非進口!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競然靠進口糧食餬口,這本身就很可怕!還可能有一原因:我們九百六十萬國土,局部種糧就滿足供應,因為轉基因產量驚人!怪不得老輩人感嘆,現在的麵條、饅頭吃起來沒有過去的自然香味,在肚子裡也下得快了,不實在!就如同97#油變成了90#油,吃多拉多!


青山綠水


農村出現了荒地多的現象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只不過是農村經濟模式轉變的一個過程而已。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農村農業從打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後,沒有更大的發展,農業的技術進步也明顯落後於國家各個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了攻堅階段,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和農村發展成為國家全面發展面臨的最大課題。農民不能再靠那點土地維持簡單的生活了,國家也不能再靠補貼低水平維持低水平的農業經濟模式了,因此不能足以養家的土地被拋棄,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向城市,隨著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技術進步,在先進的農業技術的支持下,耕地一定會脫胎換骨,換髮出新的魅力,當我們迎來現代化的農業模式的時候,集中大面積的土地就有了更大的優勢,因此這種現象只不過是我國農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個短期過程,雖然這中間有很多農民的無奈,農業的感嘆,但是相信農業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