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逃跑的華容道到底是現在的湖北監利還是鄂州華容區,還是湖南華容縣呢?

NO667788


關於“曹操敗走華容道”中的華容道的真實地理位置,坊間一直眾說紛紜。但從一些情況來看,華容道應該是在今天的湖南華容縣境內。這裡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詳細說說。



一、歷史文獻。首先,據宋代出版的《方輿勝覽》中《嶽州》一節記載,華容道在巴陵西。從巴陵的行政沿革來看,宋代巴陵縣就在今天的岳陽市區,而岳陽市區的西邊正好就是華容縣。其次,據岳陽市現存最早的地方誌《嶽州府志》(出版於明弘治元年)記載,當年曹操從華容道逃向荊州,曾把馬摔在了一處懸崖上,後人就把此懸崖稱作“倒馬崖”。

而這個倒馬崖就位於今天華容縣東北方向的桃花山,同時這個地點也與上面提到的“在巴陵西”相吻合。後來各個時期的《華容縣誌》也有記載“倒馬崖”。

二、學者的實地考察。據有關學者對華容縣倒馬崖的實地考察,此處的實際情況無論是地形還是物產,都與《三國演義》所描寫的華容道相差無幾。比如“地形險峻”“竹木叢生”。另外根據學者們對倒馬崖附近村民的實地採訪可知,此處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知道當年關羽在此義釋曹操的故事。


且據村子裡的一些老人描述,在上個世紀70年代修路之前,此處一直都有那次故事遺留下來的痕跡。更具可信度的是,在倒馬崖附近有著各式各樣的三國遺址,像倒馬崖山下的關帝廟、望夫山上的娘娘廟、鼎山上的劉備廟等。

三、曹軍從赤壁撤退的路線。據《三國志》《括地誌》等史書記載,由於曹軍在巴丘染上了瘟疫,加上被孫權打敗,所以曹操當即命令全軍燒掉戰船,乘馬從華容縣返回江陵。從對地理位置的分析來看,曹軍從巴丘乘馬返回江陵,必定會經過華容縣。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華容道剛好位於巴丘到江陵的直線通道上,而且這一路低山丘陵比較多,便於掩護曹軍的騎兵安全通過。最重要的是,走華容道就不必經過長江。

但關於曹軍撤退路線的選擇策略,尚存在著一個疑問:華容縣在長江以南,江陵在長江以北,曹軍從巴丘走湖北監利縣是不是更為便捷?


這個疑問提的很好,但它忽略了一個地理知識。因為如果走湖北監利縣的話,就必須經過今天的荊江,但荊江自古便是一條冬竭夏流的季節性的河流。曹操撤退之時,正值冬季,荊江無水通航。所以曹操他又何必徒增麻煩,不走各方面條件都更好的華容道呢?

綜上所述,華容道應該在今天湖南的華容縣無疑。


夏目歷史君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是《三國演義》的經典章節,羅貫中用傳神的筆法,不僅生動演義了曹孟德被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倉惶潰逃,敗走華容道的歷史事件,更形象展現了諸葛亮的智謀,關羽的忠義和曹操的奸詐,華容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泥濘小道,自此更是名聞天下。

史上對曹操所走的古華容道在哪有不同的爭論,主要有四說,即監利華容、湖南華容、潛江華容、鄂州華容。那麼曹操的華容道到底在哪呢,我覺得應該是監利華容比較靠譜,理由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地名考證。我國地名設置都是有史料可考的,據《資治通鑑》註釋“從此道可至華容也”。說的是通往華容縣的小道,象華容縣城這樣的地名,在歷史上肯定有確切記載的。我們先看監利華容在春秋時為容城國,為楚國的附庸,漢置華容縣,隸屬南郡(今江陵)。湖南華容,也就是今天的湖南華容縣,西漢時屬孱陵縣,隸屬武陵郡, 西晉置南安縣,屬南平郡,後改為安南縣,此為華容建縣之始。隋代改安南縣為華容縣,移屬巴陵郡,由此得名。潛江華容現已不見其名,《潛江縣誌》亦無相關記載,鄂州華容,唐以前沒有行政地名,至唐時傳唐太宗南征至此,取"花容月貌"之意賜名華容。據此推知,古華容縣城在今監利縣城以北約60裡的周老嘴。而華容道則是曹操向華容縣城的行軍路線。其實我到覺得古華容縣管轄範圍應包括現在的監利、華容、石首等地,而華容道。宋沈括雲:“華容即今之監利,非嶽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臺在縣郭中。”

二、路線考證。曹操屯兵的地方是烏林(今洪湖境),曹操逃跑的目的地是南郡(治今荊州城),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華容城正好在這條直線上,曹操要逃回南郡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佳路線。而且曹操的兒子曹植當時在華容縣城附近(位於周老嘴鎮魯橋村一帶)修建有倉庫垸,便於提供糧草補給。當時由於沼澤湖泊阻隔,曹操從烏林到華容城無直路可走,乃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縣境內,再向西北折奔華容縣城。這裡所說的沼澤地帶即今湖北監利汴河至毛市一帶湖區小路,全長7.5公里,穿過今沙湖和白灩湖之間。《三國志》注引《山陽公記載》:搬“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贏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贏兵為人馬所踏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三、史蹟考證。監利縣至今沿途尚有諸多傳說遺蹟,《監利縣誌》也收集了華容道的諸多傳說。 比如,華容古道古碑,位於上車灣鎮境內曹橋村,為監利縣人民政府1982年立。此處的“華容道”南起汴河鎮曹橋村,北止毛市鎮毛家口長達10公里 ;曹鞭港,據監利縣誌記載,曹軍退到這裡,適逢大雨,人不能走,馬不能行。曹操喝令人馬從倒下的士兵身上走過去,死者不計其數。從此,得名“曹鞭港”。 位於毛家口的“放曹坡”為關羽義釋曹操地,過了放曹坡便是去華容城的大道。

以上只是個人依據相關記載推測考證演義而已,提供個人觀點,供大家參考。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要想搞清楚華容道,先得搞清楚“火燒赤壁”到底發生在哪裡。

請看地圖。

曹操的大軍,

一開始是自西向東順江而下。

他也怕被夾擊。

所以,江兩岸有陸軍搜索前進。

長江裡的兵船也是分成兩隊,齊頭並進。

在江東岸的陸軍部隊,首先和孫劉接火,這個地方,叫赤壁鎮。

曹操一看不好,把所有的部隊撤往江對岸,烏林鎮。

孫劉聯軍火燒的就是烏林鎮的曹家大軍。

所以,火燒赤壁不存在,火燒烏林倒是真的。

曹操哪吃過這麼大的虧啊,一個勁的給自己打圓場,說是自己要退兵的。和孫劉的進攻一點關係沒有。

大家都知道,兵敗如山倒,退兵也是要講究的。

曹操的目標很明確。

只能到南郡的當時的郡治,江陵。

那裡曹操留了兵,也留了船。

江陵呢,幾乎在烏林鎮的正西方向。

那麼今湖北監利縣正北偏西的上坊東村附近就成了必經之路。

漢時,此地稱為:華容縣。

至於今天的湖南省華容縣是三國時吳國的南安縣,

後在隋朝時,不知道為啥改為華容縣。

黎東方先生稱這位改名的隋朝官員為:“不學無術”!

大家可以看到,地圖中老陳標的那條紅色的直線,可以說是從烏林撤到江陵最近的一條路了。

關注不迷路,陳到底每天推出好玩有用的歷史問答,點個贊再走唄。


我叫陳到底


曹操逃跑的華容道在今日的湖北省監利縣城以北約25公里的周老嘴附近!據《監利縣誌》記載,周老嘴鎮歷史上也先後為古容城國、成都王國、華容縣、監利縣的治所。

《資治通鑑》註釋中的說法,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

現在的周老嘴已經是魚米水鄉,但在當時卻是一片異常難走的沼澤溼地,《山陽公載記》中記載: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這一描述倒是與《三國演義》記載相符。

後世大詩人陸游曾從此經過的時候寫道“自是復無人居,兩岸葭葦彌望,謂之百里荒”。此時距曹操兵敗已經過了900多年,華容道一帶尚且如此荒涼,曹軍當時的艱辛狼狽之狀,就可想而知了。

華容真正走向繁華是在元朝以後,時至今日,早已看不出當年的泥濘。

鄂州華容區日慕鄉關去過很多次,因為靠近武漢,土地便宜,成為許多物流企業華中地區選址的新寵,唯品會,蘇寧等等都在華容區設立物流倉庫,一派欣欣向榮。

至於湖南的華容縣,三國時期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但當時的華容縣歸屬於吳南郡孱陵縣,並不叫華容,也沒有形成獨立的屬地,所以並非曹操逃亡的華容道。



日慕鄉關


建安十三年,曹操烏林之戰敗東吳,經華容小道北歸許昌。乘敗舟上五十里至華容縣東山洪山境內,徑小道入桃花山脈,曹敗逃的小道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華容道”。當地土族民很早就有曹操戰敗途徑華容道的傳說種種。故,三國時期曹操之敗走過的“華容道”實屬湖南的華容縣。


苦咖啡242088194


曹操這段事件,華容道因小說名垂青史,歷史上多有爭議,其實華容縣那時候叫華容縣,也和江東華容毫無關係。

後期華容縣和監利縣為一縣,治所為監利容城鎮,歷史上有華麗的容城一說,後來依江分開,南方的地段順應舊名叫了華容而已。(具體時間和朝代手機寫時沒查細節,但這個事實如此)。

曹操逃跑,湖南華容縣是不可能走的,江北大戰,失敗了跑到江南來,尤其是軍隊,所以湖南華容非華容道。

本人是華容縣人,所知的華容道大體如此!


岳陽季兵


監利的來回答一下😁

雖然大多數都指認監利華容

但我得保持中立性認真審題

嚴謹規範作答

我覺得:

曹操應該是先北上監利華容道,然後敗走潛江華容,接著繼續南下湖南華容,最後乘舟順江而下,敗走鄂州華容。



遺忘的風2011


宋沈括雲:“華容即今之監利,非嶽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臺在縣郭中。”

潛江和監利同屬古荊州、古江陵,近年考古發掘出了古章華臺! 百度下就知道了

所以,三國時的華容是江北的古荊州一帶。


25820695


鄂州市有華容黃卅有赤壁怎麼考證這個歷史?


劉老古


鐵山,甲鋪嶺,華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