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背後的故事

《赠汪伦》背后的故事

李白這一首小詩裡,蘊含了真摯的友情,是送給好朋友最棒的禮物啦!

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叫汪倫的人,與李白素不相識,卻寫信給李白,熱情地邀請他去涇縣遊覽:

“先生好(好:喜歡)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

李白雖沒有見到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想來是受到了汪倫熱情款待,所以當李白興盡離開時,才有了前面那首同樣熱情洋溢的小詩。

《赠汪伦》背后的故事

李白用千尺之深的桃花潭水,來襯托汪倫的殷殷情意,以一個“不及”表達了他對汪倫深情厚誼的感謝。

而當我們在為這熱烈的友情所感染的同時,卻似乎很少意識到:汪倫那“十里桃花”的“欺騙”,在李白詩中,其實已經不是欺騙了。

《赠汪伦》背后的故事

天才的詩人李白清楚地知道,在不同情境下,需要不同風格的詩篇來傳情達意。

比如面對爽朗好客的村民汪倫,最好是寫給他一首充滿民歌風味的絕句,用來比情意之短長的桃花潭,似乎也是李白目之所見的景象,就像民歌詠唱者常常做的那樣。

你看,桃花潭,是一個潭水的名字,在現實中並沒有桃花盛開的景象。

然而,文字的妙用卻引領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我們心中展開了桃花盛開的燦爛畫面。

《赠汪伦》背后的故事

假如,李白漫遊的不是涇縣的桃花潭,而是北京的黑龍潭,李白還會將潭名寫入詩篇來歌詠友情嗎?所以,這虛寫的桃花,在詩中卻承擔了營造氛圍的重任。

中國的古典詩歌中,不同的花往往被賦予不同的內涵意蘊:菊之清雅,梅之孤傲,牡丹之雍容,水仙之高潔……

桃花,自從《詩經》頌其“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以來,則一向被視為熱烈、燦爛的象徵,充滿了欣欣然的春之生意。

《赠汪伦》背后的故事

李白便有《憶秋浦桃花舊遊》詩:“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沒。搖盪女蘿枝,半搖青天月。”

從秋浦到涇縣,春水映襯下的滿樹桃花,還鮮活地開放在腦海中,便又感受到了汪倫像桃花一樣熱烈的友情,於是才有了這熱情的歌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夭夭:花朵盛放、美麗繁華的樣子。之子:這位姑娘。于歸:出嫁。宜:和順,親善。(fén):碩果累累的樣子。蓁(zhēn):草木繁茂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