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和土地廟的區別是什麼?

今年不結婚


城隍廟和土地廟,顧名思義,廟裡各供奉著城隍爺和土地爺,兩者皆為道家神靈。

兩者廟內所供養的城隍神和土地神,均可在天上、人間、地府自由出入,在三界裡均有自己的香案神籍。


城隍廟與土地廟的區別在於:城隍爺為地方神靈也,蓋水為隍,庸為城,乃曰城隍。

農曆五月十一聖誕日,道教以城隍為“剪惡除兇,護保幫”之神,稱他能應人所求,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以保谷豐民足。

又以城隍為管理亡魂之神,當建醮超度亡魂,需發文書祈請城隍,方能拘解亡魂到壇。城隍廟的建立制度,為縣、市級以上。


土地爺又稱土地社神,也稱福德正神。土地社神,農曆二月初二為聖誕日。

土地之主也,、蓋各地凡有里社必祀土地之神。土地神之像,老而鬚髮皆白,左手端一大元寶,右手扶杖,以能招財與守財。土地廟可建立遍佈神州各地。


緣圓起名


城隍廟與土地廟的區別非常大,供奉的是兩種不同的神。這首先要從兩者的本意開始說。

城隍廟裡供奉的神是城隍,而城隍的本意是城池。在中國古代,一般用土來築城牆,城牆的四周會挖有塹壕,用來阻止敵人進攻,其中有水的塹壕被稱池,沒水的塹壕被稱隍。所以“城隍”就是城牆與塹壕的合稱,是用來保護城市安寧,抵禦外敵入侵的。顧名思義,城隍這種神就是城市的守護神。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相當於人間的地方官。比如縣城的城隍是縣城隍,相當於知縣,府城的城隍是府城隍,相當於知府,省城的城隍是都城隍,相當於巡撫。城隍基本都是由朝廷冊封,國家認證,都有爵位。都城隍一般是公爵,威靈公;府城隍是侯爵,綏靖侯;縣城隍是伯爵,顯佑伯。擔任城隍的大多是真實的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歷史人物,比如東南三大著名城隍:蘇州城隍春申君黃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城隍的職責是保境安民,獎善懲惡,管理人死後的亡魂。所以城隍也承擔了一部分閻王的職責,城隍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牛馬將軍、枷鎖將軍等等,設有陰陽司,可以拘捕臨終之人的靈魂,並根據人生前的善惡進行獎懲。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一般是民間鄉村自發建設的小型建築,造型簡單,規模很小,往往極為簡陋。土地廟裡供奉的自然是土地公,又被稱為福德正神。其實土地公就是中國古代土地崇拜的人格化。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而土地能生五穀,是農業的基礎,是人類的“衣食父母”,人們為了祈求豐收而祭祀土地,這就是土地公和土地廟的起源。中國古代祭祀“社神”,這就是最早的土地神,是管理一小塊地面的神。

土地公顯然沒有辦法與城隍相比。最低級的城隍相當於知縣,掌管著一個縣的安寧,而土地公則只能管理一小塊土地,相當於村長、里長。所以土地廟是中國分佈最廣的祭祀建築,各地鄉村均有分佈。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歡迎關注我,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讀文史


雖說都是廟,但城隍廟和土地廟可相差大了,不僅供奉的神不一樣,神的等級也不一樣。

先說土地廟

土地廟供奉的是土地爺,中國人一向重土安遷,這種對於土地、故鄉的眷戀來源於數千年的農耕傳統,土地,是中國人的根!

中國人擅長造神,自己的根自然也要造一些神來,土地爺便應運而生,這種來源於民族習慣的信仰可謂遍佈全國,基本上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多多少少總會有土地廟。

廣泛的好友往往是低級,由於村村有土地廟,自然不能奢望土地廟有多麼豪華。這些土地廟多是村民自發修建,官府一般不出面,因此資金就比較缺乏,也造不出什麼高大上的建築。

土地廟造型大多簡單,簡陋的就是在路邊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中間一塊石頭刻上字,那就是土地公公了,在我家鄉的土地廟就是如此。

國人的等級觀念也是比較深的,簡陋代表著土地爺的等級不太高,作為基層信仰,土地神分佈廣泛,在神之間的等級也比較低。

如果將神類比成官員體系,土地神類似於現在的村官,都是村民合計出來的,不是上面委派的,他乾的也是村裡的小活,比如登記誰做了好事,誰做了壞事,保佑村裡的收成、村民的財運等等。

土地爺一般沒有降妖除魔的本事,出現在傳說中也多半是因為邪靈侵佔土地廟、活人褻瀆土地廟遭天譴之類的,很少有土地爺出來懲治惡人的,因為他不管事。

再說城隍廟

顧名思義,城隍廟供奉的是城隍,又稱城隍爺。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城隍跟城有關,跟流離於廣大鄉村地區的土地爺不同,城隍爺是庇護城池(有水的護城溝叫池,沒水的叫隍)的。

城隍是道教的重要神祗,最低界限是縣,因為縣以下就沒有城了,這跟古代皇權不下縣一樣,涉及不了那麼遠。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將城隍從之前的單純神位規定為與人間陽官相對的陰官,併為人們所接受。這種官府插手的情況導致城隍廟的等級要高得多,像南京城的城隍爺更是被封王爵,府城隍正二品,州城隍正三品,縣城隍正四品。

相比於土地爺的沒品,城隍爺碾壓。

而且職權上,城隍爺是有一套班子的,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將軍、範謝將軍、牛馬將軍、日夜遊神、枷鎖將軍等。

如果誰對城隍爺不敬,無需城隍爺出馬,牛馬將軍半夜就來了,如果是大惡人,有枷鎖將軍出馬,把魂枷到城隍廟,就有文武判官把你罪狀列出來,該怎麼罰,怎麼判,自有分說。


平沙趣說歷史


城隍廟和土地廟,顧名思義,廟裡各供奉著城隍爺和土地爺,兩者皆為道家神靈。

兩者廟內所供養的城隍神和土地神,均可在天上、人間、地府自由出入,在三界裡均有自己的香案神籍。

城隍廟與土地廟的區別在於:城隍爺為地方神靈也,蓋水為隍,庸為城,乃曰城隍。

農曆五月十一聖誕日,道教以城隍為“剪惡除兇,護保幫”之神,稱他能應人所求,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以保谷豐民足。

又以城隍為管理亡魂之神,當建醮超度亡魂,需發文書祈請城隍,方能拘解亡魂到壇。城隍廟的建立制度,為縣、市級以上。人家管商品糧。土地爺又稱土地社神,也稱福德正神。土地社神,農曆二月初二為聖誕日。

土地之主也,、蓋各地凡有里社必祀土地之神。土地神之像,老而鬚髮皆白,左手端一大元寶,右手扶杖,以能招財與守財。土地廟可建立遍佈神州各地。嚴格滴說:土地廟只管老農民。


    大風起兮偶飛揚


    城隍廟多建於城裡或有一定歷史的城鎮,建築規模較大較講究,有豪氣大氣之氣魄。供奉的是“城隍爺"。

    土地廟多建於山間鄉村或村頭村尾大路旁,規模較小較簡單,全國所有的各種廟宇當中,土地廟是最簡單矮小的廟,90%以上的土地廟矮小到連參拜的人都不能進人,只有在門外參拜。

    土地廟供奉(安座)的是“土地公"即土神,而絕大多數土地廟裡簡單到連神臺都沒有,把土地公神像放在墊高的地上,因土地公是不離開地面,上不了神臺的。

    其他地方有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我地區二月初二稱為“土地公誕",二月初二拜祭土地公(廟)。因有很多土地廟簡單到連小屋都無,在路旁當天的地方造個象墳墓形式的形象,隨便安放上一個“土地公"。

    二月初二"土地公誕"拜祭時,定會給土地公戴上一頂紙紮的帽子。如果當天有雨下,淋溼了土地公帽,預示當地在一百天內以多雨潮溼天氣為主,百天內晴天日子較少,據說很靈驗。


    言由心聲5


    城隍最早顯靈的記載是在南北朝的時候,根據《北齊書·慕容儼傳》載: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儼鎮守郢城時,被南朝梁軍包圍,梁軍以荻洪斷水路供應(荻,像蘆葦一樣的植物,製作成障礙物,用來阻塞航道),形勢危急。這個時候身邊的士兵告訴他城裡有一座神祠,俗稱城隍,不管什麼事都有求必應。這個時候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於是聽從士兵的意見,率領身邊的人一起前去祈請城隍,希望能幫助他們。沒過一會兒,天上便颳起了大風沖天而去(應該是龍捲風),水中也是驚濤駭浪,一下就把障礙物給沖斷了。下為原文: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須臾,衝風歘起,驚濤湧激,漂斷荻洪”

    城隍是自然神,在古代凡是有城池的地方,就會建有城隍廟。城隍的職責為守護城池或者國家,同時也會幫助陽間的官員管理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等。據清朝黃六鴻《福惠全書》記載,凡事新來的縣官上任,都要在前一天或者三天到城隍廟齋宿一晚,這樣以便在夢中請教所管轄的區域內是否有懸而未決的冤案。

    城隍的級別隨著行政區級別不同,官職大小也會不同,下為明朝官方“城隍階級封號”的說法:

    京師城隍(王爵,福明靈王)

    都城隍(公爵,明靈公):掌管省

    府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府

    州城隍(侯爵,靈佑侯):掌管州

    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但是沒有城池的街道或者行政區域,可是又有奉祀守護本地的神祇怎麼辦呢?則會把城隍, 改稱為“境主尊神”。而各地的城隍供奉的並不是同一人,一般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是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或者忠良賢達之人,也有些是符合儒家標準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城隍這個名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復於隍城隍神,勿用師”。在古代“城”是指挖土築的高牆,而“隍”是指沒有水的護城壕,用來保護城內的老百姓。城隍也是儒教《周宮》八神之一的“水庸”,“水庸”就是護城河的意思。


    而土地神的來源則是“社神”,社稷的社,這可是真大神,與稷神后稷併成為社稷之神。主管大地山川。在古時候皇帝會專門祭祀社神,以求保佑社稷江山。《孝經援神契》有載:“社者,五土之總神。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

    據《禮記·祭法》載,當時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級之分,文稱:“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民間的百姓希望土地同樣能有好的回報,自然只能祭拜小社神了(土地神)。現代供奉土地神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同時土地神也兼職“財神”一職。有些地方安葬死人建造墳墓時,也要在每座墳墓同向左側安置“土地之神”,勒石豎牌,像配置一座小墳一樣,希望能幫助守護墳墓。

    隨著歷史的發展,一直到唐代的城隍信仰盛行後,土地神所管的範圍逐漸縮小,成了城隍的下屬。到明代後,土地神已遍及全國每個鄉村,甚至倉庫、草場中皆有土地祠。凡是有土地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到了現代,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供奉的人會比較多,有些地區基本家家戶戶都有供奉。

    所以城隍廟與土地廟的區別在於所轄範圍大小不同,等級制度類似於人間行政制度,但是其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一方水土的平安,也都是值得我們恭敬的。


    方見


    城隍廟和土地廟有什麼區別。

    問題的答案是這樣的,在神話的故事中,神靈也是有級別的,據我所知,就有城隍和土地的區別。

    那麼城隍和土地有什麼區別呢!

    它們的區別是這樣的在古代,人間的官職有縣,有里正,縣以下就是里正(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鄉長,或者是村長)。

    在古代神話中官職的區別有城隍,有土地,城隍的官職就相對於現在的縣府,土地就相對於現在的村長或者是鄉長,那時候縣府以下就是里正。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明白了城隍廟和土地廟的區別了吧!

    是的,你說的不錯,城隍廟就是在神話中的城隍收香火的廟,土地廟就是神話中的土地收香火的廟 。

    那麼城隍廟裡供奉的是城隍,土地廟裡供奉的是土地公公。

    在山裡的山神廟裡供奉的是山神爺爺。


    初來乍到197180235


    首先,城隍所處的,應該稱為廟,而土地所處的,確切點說,應該稱為“祠”。

    就像,主要供奉佛祖的叫“寺”,供菩薩的都叫“院”,供著羅漢的那叫“堂”一樣,比較正式的分類,通常把人民供奉的神祇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由於神祇信仰產生在封建時期,因而有著明顯的階級痕跡。

    在道教的理論中,將天、地、人三界分得很清楚,天有十三層,一層有三萬裡,天外的地方就稱為無極,而天內的天就稱為太極。太極的天分為五天,即東、南、西、北、中,玉皇大帝是宇宙中最高無上的神靈,而所有神靈皆須聽令於玉皇大帝。其餘,各按章法,依次排序。

    供奉各類神仙,便以閣、廟、臺(亭)、祠、壇來區別各個神仙的地位。

    自古,祭祀有“八神”。據《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記載: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二曰地主,祠泰山樑父……三曰兵主,祠蚩尤……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萊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時主,祠琅邪。

    城隍歸於“陰主”之列,而土地公則歸於“陽主”之列。也就是說,土地比城隍,要低一等。

    在神話中,城隍的職權範圍是“一城之轄”,不僅是主城,包括城池所管轄的村鎮,都在城隍的權力籠罩之下,是專職。城隍手下,還有頗多可以供其指揮調動的屬下;

    土地,則是“一碑一地”,即,一個地名,就有一位土地神,並且還可以兼職。例如,岳飛,就兼職著臨安太嶽的土地神。土地神沒什麼屬下,混得好的也不過有個老婆傍身而已。

    在官方信仰中,城隍得到的封號也比土地神高。例如,明朝時,將京師城隍敕封為“福明靈王”,以王爵祀之。都城隍,封“明靈公”;府城隍,封“威靈公”;州城隍,封“靈佑侯”;縣城隍,封“顯佑伯”。

    在爵位中,從小到大依次是男、子、伯、侯、公、王、君,再往上就是“帝”,那就是皇上了。城隍所獲的封號,都是高級貴族。

    很顯然,土地公也遠沒有這般待遇了。

    因此,受這樣的封建階級觀念影響,土地神雖然在民間很廣泛,但地位著實不高。也因此,城隍廟,就算不是金碧輝煌的高達殿堂,起碼也是間正經房屋,而土地公,雖然有些也處於廟宇之中,但大多數土地,只好委委屈屈住在低矮的小祠裡了。


    純鈞LHGR


    城隍廟、土地廟是兩個虛空法界 神仙的辦公場所 ,有卻別又有共同點;

    各路大仙辦事的時候一要重視二需分明,多記著給無家無業的、路過的散仙和當地的城隍土地多給燒點資金為好啊!別拿村長不當幹部!一縣一城隍、一寸一土地。

    一.城隍廟與土地廟的共通:

    1.兩者廟內所供養的城隍神和土地神,均可在天上、人間、地府等三界自由出入,在三界裡均有自己的香堂神籍。城隍神和土地神只是仙職稱呼,不是具體仙家名號。

    2.世上活物降生之前和死亡之後,其元神魂魄均需先到城隍廟和土地廟中,在城隍神及土地神法駕前,註冊登記和銷戶撤案後,方為合法,繼續六道。

    3.城隍廟和土地廟是虛空法界駐紮在人間的中轉站,是溝通三界的辦事處。兩者廟內均可如法供養佛、道、仙等神靈。一切神靈到人間辦事,均需先去兩廟內登記備案。

    二.城隍廟與土地廟的區別 :

    1.城隍廟和土地廟的建制不同,一般縣、市級以上等地方可修建城隍廟;土地廟則不限,可遍佈神州各地。兩者神職高低需按照當地建制具體來看,不可單一評論。

    2.分工不同,城隍廟管投胎去向、管死後去向;,土地廟管五穀收成、一方氣候災情。

    3.城隍廟裡的城隍神具有相關審案、斷案等神權;土地廟裡的土地神具有相關巡查、記錄等神權;兩者相輔相成,各司其責,互不犯衝。

    馬上就快來到三月三了,各路大仙考試升級、旗令印劍……請關注,下次詳談。



    聞而思之


    城隍廟在一個地方規模是很大很氣派的,據說就是上天派來管這個城市或者地區的。土地公公就沒有那個待遇,往往在農村地頭或者路拐彎的地方,在小土堆前摳出來個龕,供上一個泥巴做的神像,就是土地菩薩。土地菩薩乾的話也小,給七仙女主婚是最風光的一件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