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門今昔 文

北院門今昔   文/史研

北院門北頭的石牌坊 記者尚洪濤攝

西安市級機關大院曾有“南院”、“北院”之分。南院指的是西安市委所在地,北院指的是市政府所在地。

從古至今,北院及其周圍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官衙的集中區域。1949年西安解放後,“北院”為西安市人民政府駐地。2011年3月市政府北遷到鳳城八路,2012年10月這裡成為蓮湖區機關大院,但人們仍習慣稱這裡為“北院”。

從“北院”大門口往南到鼓樓什字北側的一段街道名為“北院門街”(俗稱“北院門”)。查諸資料,鼓樓北原為唐尚書省所在地。明初修建鼓樓後即形成此南北縱街,長約520米。明代為宣平坊,北院門得名於清代。解放初稱北院門街,並向南延伸至鼓樓南到西大街。

鼓樓,是這條街的歷史見證

唐朝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就坐落在今北院門街的西南部。唐代以擊鼓司辰,尚書省官員上下班都以擊鼓為令,故稱敬時樓。敬時就是敬事、敬業。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尚書令,坐鎮在這裡的都堂,就在此街正中。1985年,唐城考古發掘隊曾對尚書省部分地域作了勘察,確定今鼓樓附近為尚書省正門。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宏偉建築鼓樓就是在唐代敬時樓的基礎上,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的,比鐘樓年長4歲,與鐘樓東西相望,相距250米。樓北架有一面大鼓,稱“聞天鼓”,每日傍晚擊鼓報時,與鐘樓起著“晨鐘暮鼓”的作用,故稱鼓樓。

1996年,國務院公佈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方便遊覽並凸顯鍾、鼓二樓,西安市政府先是於上世紀90年代在兩樓之間闢建了“鐘鼓樓廣場”,後又於2005年闢建了鼓樓西廣場。駐足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聲光噴泉瑰奇變幻,雄渾的鼓樓與優雅的鐘樓於廣場兩端相望矗立,猶如兩尊擎天神柱,撐起了西安的漢唐風骨,也昭顯了西安的現代輝煌。

北院門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各有其特點。鼓樓門洞及北院門的路原是土築的,到清代中期,有位姓晁的大富戶為了做官,捐銀子鋪成了石條路。清末,慈禧一行在北院住了近一年之久,跟隨逃難的王公大臣也都在北院門一帶租房居住,各省進貢的銀兩、物品也紛紛運到西安,形成了這一帶的繁榮。慈禧迴鑾後,此街雖大不如前,但仍有旅店、古董鋪多家和一些糕點飲食、青乾果行等經營。民國年間,陝西省政府駐北院,附近仍是商業比較集中的地區。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北院門經過改造,又恢復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現代化的市政設施使街道整潔有序(原鋪石條路面也已經翻修為新石板路),個體經業多樣化,有書畫、瓷器、工藝品等,特別是傳統飲食,更是豐富多樣,數不勝數。

北院門的大門外是個小廣場,現在這裡建起了南北兩座風格不同的石牌坊,上面鐫刻著陝西著名書法家題寫的楹聯。在石牌坊的南面,有一組銅雕,塑的是一個大力士正在舉石鎖,旁邊有幾個人在觀看,反映了回民尚武的風習,每天吸引著不少遊客照相留念。小廣場往南兩邊,形成一條端正的街道,仿明清的門面房陪襯著高大雄偉的鼓樓,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感受。

北院門街西有三家“望族”

北院門街西有幾條巷子。由北向南,第一條街叫“大皮院”,“大皮院”街東口北邊的“金家水盆”非常有名。從大皮院街往南走不遠有一條街巷,叫“西羊市”,“大皮院”與“西羊市”均系回民聚居區和回坊風味食品街。

過去在北院門流傳著“高家的牆,馬家的房,米家的金銀拿斗量”的俗話(三家都在街西側)。“高家”指高嶽崧(漢族)故居,現為北院門144號,又稱“高家大院”。高家大院是西安城內一個官宦人家的宅院,滿載著跨越400年時空的動人故事,是西安“家”文化的一個縮影。遊客們走進宅院時,可以產生跨時空、到數幾百年前的鄰家去串門的親切感,這裡曾經拍攝過《大紅燈籠高高掛》《西安事變》《家族》《聊齋》等知名影片。

“馬家”,指馬百齡、馬平甫家,在高家南鄰。馬平甫的先祖馬百齡在清朝咸豐年間為官又經商,很富有,房舍富麗堂皇。馬平甫(1898-1960)是西安著名回族紳士,解放前擔任過中國回教救國協會陝西分會理事長、清真大寺“總社頭”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與人聯合在渭南開辦機器(棉花)打包廠,這是陝西回族第一家引進洋機器的工廠,為陝西發展民族經濟做出了一定貢獻。解放初曾擔任西安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56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馬家大院的前院現為蓮湖區交通局等單位所有,內宅(轉角樓)現歸回坊文化愛好者白璋先生所有。白璋先生對內宅進行了徹底的落架大修,揭瓦亮椽,油漆彩畫一新,加以保護。

“米家”,回族,指米小亮家,房產在北院門路西馬家大院南,臨街的房九大間(現為商店所用),米家以經營古董發家致富。傳說米家與朝廷內的大官

(一說皇帝)有交情,對於發財致富起了重大作用。米家開有若干商號,置了許多房產,很有錢,並以樂善好施著稱,故有“米家的金銀拿斗量”的傳說。

這三家“望族”再往南就是化覺巷,東起北院門,巷西段南側有著名的清真大寺,又稱“東大寺”。此巷如今是著名旅遊景點,尤其是古玩工藝品一街兩行,琳琅滿目。

北院門街東的知名小吃

“北院”大門外的東邊,首先是西華門外大街的西口。從這裡往南有一“樓北樓”牛羊肉泡饃館,規模較大。“樓北樓”往南有一“糧道巷”,原是清陝西當局“督糧道署”駐地,故名。筆者退休前的工作單位即在此巷內,現已大部分拆遷改造。該巷口南,在路東的中段,現在是西安市回民中學,其前身是老“省立三中”,創建於1944年初,是陝西地區最早出現的民族學校。校門前有一古槐,傳為唐槐,但資料顯示實際是清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種植,距今已有300餘年了,參天大樹見證了北院門的人文歷史。

回民中學往南,是“賈永信”臘牛羊肉店,並經營糕點等清真食品。“賈永信”是西安的著名商標,在西安開有多家分店,生意興隆。“賈永信”往南,便是名頭大、字號響亮的西安小吃——“賈三灌湯包子館”。

北院門近年每天接待著成千上萬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故有“到西安,不到北院門回民街,等於未到過西安”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