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城——達濠古城,還有一個感人的民間傳說,你聽過嗎?

2006年12月,中央電視臺CCTV-4《走遍中國》攝製組來到 達濠古鎮,拍攝電視專題片《走進 ·達濠古城探秘》,專題片用40分鐘的長度介紹了這個全國保存最完整的袖珍城—— 。專題片播出後,引起了海內外極大的關注,很多外地遊客專程前來探訪古城。一時間,達濠古城成為文化旅遊和各大媒體關注的一個熱點。人們議論最多的是:古城為什麼要建這麼小?能發揮禦敵的作用嗎?關於建古城的民間傳說有依據嗎? 人對古城的感情為什麼這麼深?

袖珍城——達濠古城,還有一個感人的民間傳說,你聽過嗎?

為什麼要建設達濠城

達濠城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熟悉歷史的人知道,康熙朝非常重視海防建設,每年都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構築海防設施,尤其是康熙五十到六十年達到高峰。這都可從東南沿海大量海防設施的建造年代得到印證。關於達濠城,《 縣誌》(光緒甲申本)載:“國朝康熙五十六年奉旨建達濠城,城在縣東30裡招收都,周圍142丈,高1丈5尺”。招收都指的是古代達濠、馬滘等地域的行政建制,與相鄰的砂浦都合起來相當於現在的濠江區全境。與達濠城建造同期,還在 岸線上建有炮臺三座,分別是:“廣澳炮臺,在縣東50裡;蓬澳炮臺,在縣東60裡;河渡炮臺,在縣東50裡。”在此之前,達濠島已建有磊口汛營、礐石汛營、狗母涵汛營、沙浦汛營、弓鞋石炮臺等設施,總兵員達417名,建制為“水師達濠守備營”,隸屬 總兵府。

如此密集的海防設施用來抵禦什麼樣的海上軍事力量呢?有一個說法是為了對付臺灣的鄭氏集團。實際上是錯誤的。

達濠島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險要,正好扼住韓、練、榕三江的出海口,與大陸緊鄰相隔一條窄窄的海峽,稱為濠江。濠江通向南海的岬口叫“門咀”,為進入大潮汕的水上門戶,島上丘陵逶迤,植被豐茂,漁、農、鹽饒熟。所以,達濠島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北宋以來,歷朝歷代均構築了大量海防設施。這一戰略要地,當然也是盜匪、海寇覬覦的。明、清之際,海上巨盜(比如林道乾、張禮等海盜)常常勾結倭寇侵掠東南沿海村鎮,甚至縣城,百姓苦不堪言。達濠島處戰略要衝,寇禍尤甚。在下尾寨就曾發生過匪徒殺人取血造船這一駭人聽聞的事件。

明清交替之際,鄭成功軍事集團擁臺澎及東南沿海以抗清,為擊敗鄭氏集團,康熙元年,清政府實行“遷界”政策,即沿海居民全部內遷百里,把沿海變成無人區,以斷絕鄭軍的給養。達濠人 聚眾反“斥地”,踞濠抗清,後歸附鄭氏,曾受鄭氏命於達濠設“大明 府”。康熙十九年,邱輝在達濠兵敗退踞臺澎,達濠方收歸界內,正式列入清政府版圖。康熙二十年,設“達濠營守備署”。康熙二十二年,清軍攻克臺灣,完成統一。從以上史實可知,建於康熙五十六年的達濠城及其他海防設施和對付臺灣鄭氏集團毫無關係,目的在於抵禦海盜倭寇,保境安民。

袖珍城——達濠古城,還有一個感人的民間傳說,你聽過嗎?
袖珍城——達濠古城,還有一個感人的民間傳說,你聽過嗎?

關於建城,有一個感人的民間傳說

考諸史籍,沒有更多關於建造達濠城的記載。在潮陽縣誌中僅有上面引用的極簡的一句話,但在民間傳說中卻豐富鮮活得多。傳說是這樣的:為加強海防,康熙五十五年(1716),兩廣總督楊琳上奏朝廷,請求在達濠島建城以抵禦敵寇。朝廷遂下旨著南澳總兵府負責建城事宜,任務落到一位稱“許公”的地方官身上。按當時的城防規劃,是將聚居人口較為集中的赤港、青林、達埠(均有寨,俗稱“三鄉”)三個村圍在城內的,這樣的話,要建一個很大的城(起碼都要四、五平方公里)。許公進行實地考察之後,發現了兩個大問題:一是達濠以漁鹽業為生,依潮汐流水生產作息,城建成後,城門開關有制,必定給民眾帶來極大不便;二是達濠民眾生活困苦,大興土木建一大城實在是勞民傷財。許公便想出一個應對的辦法:在海邊建一個袖珍小城應付,花費不多,又可向朝廷交差,然後把結餘下來的建城經費用於修築防潮海堤和避風港,造福民眾。

達濠城修建了大約一年多。一開始在建築材料的選用上還是傳統的青磚和石條,當地的居民告訴許公,用貝灰三合土來壘夯,牆體更堅固也更便宜。許公採納了他們的意見,方法是把海貝殼裝在灰窯中煅燒一天一夜,澆水發成貝灰,摻入山上的黃產土,然後在厚實的夾板中壘夯,再用煮熟的糯米湯澆灌。這樣,時間越久牆體越堅固。在 ,舊時代建房子很多都採用這種建造方式。事實證明,經歷三百年風雨,達濠古城牆體依然堅不可摧。現在仍可清晰看到夯土牆中的貝殼和粘土,粘合度堅韌如故,要在城牆上打一個釘子都非常困難(中央電視臺採編人員在拍攝專題片時還不相信,找來鐵錘釘子,一錘下去,釘子彎曲了)。

故事的結局是:許公因違旨而畏罪吞金自殺,濠民感念其恩德,自願集資建“許公生祠”於城前,永世祭祀紀念。現存有“許公祠”殘址。

袖珍城——達濠古城,還有一個感人的民間傳說,你聽過嗎?

民間傳說的真與假

首先,許公是誰?有一位文化人提出,“許公”即許穎。依據是《潮陽縣誌》(光緒甲申本)中職官表載:“康熙四十三年,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人許穎任達濠營遊擊。”由此斷言城是他建的。但此說極不嚴謹!姑不論康熙四十三年與建城的“康熙五十六年”相差十三年(一任遊擊有十三年以上的任職期嗎?),可能性不大。考諸志書,許穎任達濠營遊擊在《潮陽縣誌》(康熙本)已有記載。“康熙本”縣誌編撰於康熙二十六年,也就是說,許穎任達濠營遊擊是在康熙二十六年以前,距建城時隔了三十多年,這是完全不可能。“光緒本”縣誌和“康熙本”縣誌存在著嚴重不相符的記載,而以史實“先載為取”的原則,應採康熙本之說。由此可見,許公即許穎不成立。建城官或者為另一許姓官員。由於史料闕如,恐怕這一點將成歷史之謎了。

第二個問題:許公擅自改變城建規制嗎?這不可信。許公受南澳總兵指派,到達濠建城,從規劃、設計、請款、投建到竣工需要一系列文書手續、報批程序,整個過程歷時一年半,許公能一手遮天?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城池啊!在建設過程,上級(至少是南澳總兵府)多少次派員督查,難道沒有發現?城池建成後,不合原規制的達濠城為何仍正常投入使用?要不出了這麼大問題,除了殺頭懲治,應即安排重建,事實上沒有。或許,原來規劃的達濠城就這麼大。這樣規模的達濠城與沿海十餘處炮臺、汛營構成防護網絡,同氣連枝、互相策應,在軍事上是完備妥善的。反之,把三鄉圍在城內的說法顯然極不現實。因為當時達濠島上村居四十餘處,星羅棋佈,單獨把三鄉保護起來有什麼意義呢?

第三個問題:許公自殺了嗎?現存祠址是“許公生祠”,“生祠”就是供奉活著的人,與許公“吞金自殺”是自相矛盾的。建生祠或是紀念許公的其他恩舉。

袖珍城——達濠古城,還有一個感人的民間傳說,你聽過嗎?

三百年來,達濠古城的滄桑變化

應該說,達濠古城的建成,確實發揮了保境安民、抵禦盜寇的作用,達濠再無戰事的記載。一百多年後,隨著汕頭的開埠,發展重心北移,海防設施集中在汕頭埠周邊,特別是 倡建的 建成後,達濠城及相應的炮臺、汛營作用大大下降,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守備府、巡檢司及後來的招收鹽場漸次遷出,古城經歷了歷史的轉型。

在1920年前後,達濠陳氏宗親購得城內西門邊一片地皮建成了“陳氏宗祠”即會宗祠(現存老照片),不久,宗祠改建為群英、盛德小學。1939年日軍侵佔達濠,部隊駐城內,將所有機構和居民(有幾十戶,多為前清來濠的小官吏後裔)請遷,並拆去全部民房。1943年達濠饑饉嚴重(即“餓劫年”),日軍撤防,當地慈善機構建辦慈兒院於城內,收容孤兒。1949年,盛德小學復建。1950年,學校遷出,校址(祠堂)用作達濠區署(後改為達濠鎮政府,達濠人民公社)等機關辦公址。1957年起,先後在城內建影劇院、文化宮、小廣場、籃球場、花圃等,區工會、僑聯、文化館等單位也設於城內。達濠古城成為達濠人民文娛活動中心和文化標誌。

在1958年後,曾經三次拆去城門和東南角、西南角2平臺及部分城牆、石料用於圍海造田,1983年修復城門、城牆,但東門已非原址。現存的古城牆風侵雨蝕,殘破嚴重。

不容諱言,很長一段時間內,古城管理失範,混亂不堪,部分城牆破損日甚,海內外有識之士強烈要求整治古城、修復文物,還城於民。歷屆政府都很重視,把古城的整治修復列入工作計劃,但因種種原因未能付之實施。2014年,濠江區委、區政府下決心克服一切困難整頓古城,即著組“達濠古城修繕管理領導小組”,正式把這項民望甚殷的工作擺上議事日程。2015年3月,開始對古城進行全面整修,修復“陳氏宗祠”,改造“濠城影劇院”,修築園林景觀。2016年元旦,修繕完工並正式開放,城內面貌煥然一新,成為達濠人民一處優雅的、富有人文氣息的休閒去處。

袖珍城——達濠古城,還有一個感人的民間傳說,你聽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