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課》學習筆記,第一課什麼是積極心理學

《幸福課》學習筆記,第一課什麼是積極心理學

其實,我很早就聽說了《幸福課》也知道,哈佛的《幸福課》的聽課人數已經超過了曾經一直位居榜首的金牌課程《經濟學導論》。這實在是一件讓學心理學的人覺得開心的事情。大家對幸福快樂的需要居然超過了賺錢的需要。

但我一直沒下決心去認真的看這門課程。因為作為我本人來說,我可能並不需要別人教我如何獲得幸福。

我本身雖然是個悲觀主義者,但,我又實在是一個容易開心的人。且,我慢慢發現,我的記憶是很神奇的,那些難過的事情我會記得事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難過的情緒會慢慢消散,反倒是那些溫暖的開心的事情,那些記憶會慢慢變得更深刻。於是基於這樣的生理原因,我想我應該會一年比一年開心一些,因為收集的快樂在增多。

但,生活中,我卻發現,有些人的先天基礎和我不一樣,有些人太難開心和覺得幸福了。於是,剛好,也打算系統瞭解瞭解所謂科學的研究幸福是怎麼一回事,於是就打算每週學一節課,記錄下筆記。也許會有新的感受呢。


1.每個人都可以幸福

我們總容易陷入一種思維裡,“我只有【擁有了....才能快樂,幸福】.擁有的後面每個人有每個的定義,或許是錢,性,食物,奢侈品...

但真正讓它們變成你內心的快樂的,還是你自己,你自己由內而外的【轉化能力】是快樂和幸福的本質


課上,Tal(TalBen shahar教授)分享了自己被採訪的經歷,因為畢竟幸福課火了嘛,電視臺媒體就採訪他,希望知道【為什麼是幸福課成功了】

然後就時常面對被主持人問【Tal,你講的很好,但是別誤會,你和我想的不一樣”

Tal被問了很多遍後已經不在意了,不過還是會禮貌回答【那不一樣呢】

大部分人會說【我以為吧,你會更外向一些,不應該是內向的人】

Tal本身確實是一個內向的人,看他的課就知道,他說話溫吞,語速有點慢,偶爾的笑話也是溫和的。確實不像那些成功學勵志師那樣,神采飛揚。


但他現在確實很快樂,他最初是學計算機的,在哈佛,那時他的成績很好,運動也很好,人際關係也處理的不錯,但不知為什麼,他不快樂,於是為了研究如何快樂,他轉向了哲學心理學系。漸漸的他變得快樂了。這份快樂一方面來自於他接觸了一個新的領域,而且他決定把這些都分享給其他人。這份快樂是一種可以無窮生長的,且不斷的被他實踐著行動著。


但其實社會主流對快樂的理解其實是有傾向性的,那就是如果一個人快樂幸福,他應該是活潑,開朗的,樂觀的形象,而“安靜的”“內向的”“不善言辭的”這樣的人怎麼快樂呢?

但為什麼不可以呢?

幸福的定義不應該如此狹隘的,因為一旦我們將幸福的定義變得狹隘之後,那可以想象,我們追求幸福的路,將會變得多難。

內向的人大概佔40%左右,如果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幸福,那內向的人難倒只能變得外向才能幸福。

這明顯不靠譜嘛、所以呢,積極心理學肯定不是通過讓人變得外向而使人快樂,不管你是哪種類型的人,也不管你有何種經歷,更不管你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快樂的感受都是一視同仁的。因為你一定還記得,你很小的時候,燦爛微笑的樣子。

只不過長大了,接受了社會的主流期待,信了別人說,外向的,或者有錢的或者怎樣怎樣才能幸福。

其實老實說,如果你現在感受不到幸福,你真的覺得你得到了一些東西,你就幸福了。

也許會也許那時你依然關注的是其他你沒有的東西。

就像Tal,也有媒體人說,“你和我想的不一樣,我想象中,你應該更高一些“

Tal自嘲到,“難倒身高1米7的男人就每有資格擁有幸福嘛?“

學生鬨堂大笑。

我卻有些心酸。其實生活中,大部分人不就是這樣想的麼?

“我漂亮點,就會幸福了“

“我再多賺點錢,我就幸福了“

“我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我就幸福了“

……

可事實是怎樣的呢?當我們把幸福的可能性掛在目前還沒有擁有的外在條件下,

幸福就變成了只有在未來才能享受的狀態,如果我們永遠有缺失的東西,那麼幸福就永遠是缺席的,一直在遙遠的地方“

當然,我肯定不是說,不要去賺錢和變漂亮。這些同樣是幸福的組成部分。

這裡的關鍵是,不要以為幸福只有在這些全部實現之後才存在。

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也是可以存在的。

我總覺得,小學時光才是每個人創造力最旺盛的時光了。那時候,我記得似乎每個人都會自己設計遊戲,然後吸引同學一起來玩。

那時候,我看到別人有買的那種彈弓看起來好好玩,但那時我沒錢,我就自己去砍樹,撿來皮筋仿造著弄了一個彈弓,我還不滿足,又弄了個弓箭。

最後鬧得那個買的人都和我換。

我當然換了,玩他的彈弓也同樣開心。

所以,快樂與否和十分擁有某種東西並非一定是因果關係,他們間有聯繫,但並不是【只有。才】的關係。

關鍵是,你地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和想象力。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有一個人終於去看了【五月天的演唱會】然後淚流滿面,別人問他為什麼哭,【他說,這十年我一直想看他們的演唱會,我現在看完了,我不知道,未來還有什麼讓我開心的】

我內心,嗯,不知道怎麼說,怎麼有人對未來的期望,就只有一場演唱呢?這樣的生活是否太缺乏想象力了。

希望大家可以享受沒錢時的開心也可以享受有錢時候的開心。甚至可以享受失敗時的開心。

加油,

2.享受安靜,不尷尬,也是一種幸福。

Tal,在上課的時候設置[time-in]的時間,就是會暫停1-2分鐘。讓大家安靜的沉澱一下剛剛思考的內容,或者放空一下。他說,這可以有效提升我們對於知識的吸收和領悟水平。

他分享了一個實驗。

“David Foster和Matthew Wilson教授。都來自麻省理工大學。他們研究證實了"練習時間"的重要性。開始內省的時間。他們在老鼠處在迷宮中及脫離迷宮後。分別對它們進行了腦掃描。以下是他們的發現。

實驗結果表明 當某種經歷正在進行時。即老鼠進行迷宮時。真正的學習階段。是當你嘗試分辨。什麼才是重要的 什麼捨棄什麼保留。這些發生在經歷之後。進行安靜的自省時。他們的實驗表明。接連不斷反覆進入迷宮的老鼠。比進行一次迷宮後。稍事放鬆 來點小酒的老鼠。學到的少得多。經歷 享受安靜。

這很能說明問題 對人類也一樣。不僅僅是實驗小白鼠。所有人類都是。他們認為"重現可能形成一種學習記憶機制"。包括學習 理解。記憶 保留。當我們思考時 我們重放素材時。更容易保留。記住之前的經歷。所以休息時間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視。

Parker Palmer在他的教學著作《教學的勇氣》一書中。提到了以下一段話。語言不是教學的唯一媒介。安靜同樣可以進行教育。安靜讓我們有機會反省我們所說所聞。在真正的教育中。安靜為學生進行內省提供可靠環境。是一種最深層次的學習媒介。而安靜恰恰是我們文化所缺失的。很多人可能讀過《萬里任禪遊》。作者Robert M Pirsig。還寫過另一本書。沒那麼知名 叫《尋找萊拉》。

這本書是對印第安人的人類學研究。將他們的文化與美國傳承的歐洲文化進行對比。兩種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印第安人崇尚安靜。他發現和印第安人坐在一起。他們圍坐在篝火邊兩三個小時。一句話也沒說。只是坐在那兒。看著對方。微笑 享受美好時光。內省。就這樣幾個小時。他指出 在我們文化中沉默。讓人不適。我們試圖打破沉默。這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差異。我們為缺乏安靜付出了代價。我們會重點討論這一代價。涉及到戀愛。美德與道德。以及快樂與幸福感。”

這點我是深表贊同的,我之前也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北歐人民為何會那麼幸福,除了他們的物質環境不錯之外,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安靜。

安靜會讓人放鬆而放鬆會讓人專注,而專注,則有可能帶來幸福。

這樣說,大家可能理解了為何正念冥想最近那麼火,某種程度上,這是我們人為的為我們自己建造了幾分鐘的安靜時光。

3.不止傳達信息,我們要學會轉化

Tal說,這門課不僅僅只是傳達信息,他認為現在很多教育都在傳達信息。而學生是容器,裝入比如成功 自尊 動機水平兩性關係及其質量是如何影響幸福的並不夠,我們還需要,把這些轉化成,自己生活中的實踐。

他這裡舉了個例子,說你參加運動會,目標是前三但你拿了第8名。這個是信息,

但你會如何解讀,你可以解讀“這太糟糕了,我輸了,然後變得十分不開心。”

也可以解讀“我學的了什麼,我還可以提升哪些方面“

同樣的信息。截然不同的解讀。一個認為是災難。另一個則當成機遇。一個讓人失去動力。另一個增加動力

有時候解讀信息比得到信息更重要。

他說了一個關於大衛的故事“有人問米開朗琪羅怎麼雕出大衛的,米開朗基羅回答。很簡單。我去了趟採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我只要鑿去多餘的石頭。只留下有用的。“他表示理解了這個故事就理解了這門課的核心。即鑿除多餘石塊。也就是擺脫限制 阻礙。或者對失敗的恐懼。這些東西在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如今卻出現在了大多數人身上。要鑿除削弱甚至傷害我們的完美主義。鑿除勝利的能力。因為我們可能害怕勝利。可能對生命中一些東西感到內疚。這些都會反過來限制我們。也許甚至還要鑿除兩性關係中的限制。尤其是帶來消極面的時候。

果然嘛,積極心理學是從人本主義的基礎上再發展的。

這裡估計說的是,我們本身就有實現自己的潛能和幸福的能力,但是被“多餘的東西“限制了,比如對失敗的恐懼,過度的完美主義或者害怕勝利,內向的愧疚等等,

這一點我相當同意,我諮詢的過程中,實在是常常發現有些人,嘴裡說的是要幸福,但做的事,想的想法都是,讓自己痛苦的東西。當然這裡不是說他們故意這麼幹。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自己沒有意識到的。

有時候,他們一旦意識到了,真的可以瞬間開心起來。每次這樣的時刻我都覺得有些神奇。

關注幸福,其實就是關注自己,把自己當作最好奇的對象來研究。鑿掉一些束縛和限制,去實現最好的自己,這個過程是幸福。

4情商的本質是搞定和琢磨自己

我們常常苦惱於人際關係的複雜於是想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情商,把握別人的心理狀態。

可是這個方向反了。

如果你擔心自己的情商不好,很可能不是你沒有把別人研究透,而是你對自己都一知半解。

當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有各種喜怒哀樂,當年知道自己為什麼拖延無法堅持,當你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夠自信的時候,你才基於對自己的瞭解建立了可以參考的人性模板。這樣把自己當作鏡子,才可以更好的理解更復雜的社會和其他人。

我們學過數學就知道,你得有個參考系你才能更好的理解這個點這個面究竟在什麼位置。

因此如果你沒有把自己琢磨透,而只是通過遇見的每個去建立座標系的化,你知道的,沒有基點,建立的座標系可能是錯誤的。

這點我明白,就像做諮詢,要先去做來訪者。

老師是說,你得當好一個合格的“病人“你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之後來找你的”來訪者“

是啊,所以第一次諮詢的時候我焦慮不安的時候,讓我自己靜下心來關注對方的一句話是“要知道,你的來訪者肯定比你更焦慮“我想起我第一次去找諮詢師的自己。

我瞬間就對我的來訪者共情了。都是焦慮的娃啊。

這份理解,就基於對自己的理解才引申出來的。

5改變是一點一點發生的,雖然速度慢,但會改變的

Tal被問道“你可以分享一些讓人變積極的方法嗎?“

於是Tal搜索了自己腦子裡的各種素材,給出了很多建議。比如【鍛鍊身體,冥想,關注積極面,運動等】結果還沒說完的時候便被打斷了【Tal,這些雜誌都寫過了,你就沒有什麼爆咋性的方法麼,那種大家都沒聽過,用了就非常見效的那種】

Tal笑了笑然後說【哎,哪有什麼爆炸的方法,改變從來都是一點一點發生的,速成法,至今沒人研究出來,但關鍵是,已經老生常談的方法,大家真的好好用過了嗎?】

他說,1998年,核磁共振研究,大腦是可以改變的,且一生都在改變。很早就有的詞,【神經可塑性】是通過實證研究的,我們的思維方式,感受快樂和痛苦的方式,都可以改變。

這早已不新鮮了,但卻被很多人遺忘了。

大家還是想要尋找什麼爆炸性的改變方法,也會真的有人用一些匪夷所思的爆炸性的方法欺騙著人。但大家原意相信這真的沒辦法。

說到這裡我實在很有感觸。

老實說,我的來訪者裡真的最後改變的,是那些,從一開始就試著相信一種簡單的方法,無論是堅持一段時間的諮詢的人,還是堅持去做自己可以接受的某種方法的人。

他們有些沒抱太大的期望,卻反而最後有了驚喜。

反倒是,那些一味的想讓我提供建議的,但我只能提供那些1大家常常提過的建議,比如運動比如跑步,比如冥想。

他們不屑於顧。覺得壓根不可能。於是都是同樣說的,最後他說自己完全沒變化,我問,你有堅持過任何一種方法嗎?

他們都表示沒有。

那我沒辦法了。

有時候,簡單的相信,改變可以一點一點發生的時候,改變真的可以出現。

這樣說來,我想從現在開始打卡一些什麼呢,或許腦神經都可以修復呢。

只要可以改變,慢一點也沒關係的

6怎樣幸福是常識,幸福課做的是不斷提醒你別忘了

Tal在課程的最後,跟大家說,如果聽完這個課想要表達感謝

Don’t say “Thanks for teaching me something new”

Please say,”Thanks for reminding me something that I’ve already known”

意思就是,很多東西大家其實都已經知道了,是常識。

只是迷失在了對新鮮刺激的信息的追求中,所以他希望通過課程不斷提醒大家,已經在每個人心裡熟知但忘記的東西

像米開朗琪羅一樣,鑿去多餘的石塊,擺脫限制,阻礙或對失敗的恐懼,走向快樂,幸福,自我實現的路。

看完第一節課,除了吐槽課真長之外,其實覺得還不錯,雖然大多都是我已經知道的,但被再說一遍還是覺得很有感覺。

其實也要感謝積極心理學之父“賽靈格慢”教授,是他改變了心理學潮水流動的方向。

以前心理學的論文都在研究焦慮,抑鬱等負面的情緒。

而積極心理學的興起,讓我們看到了心理學更大的視野,比如成功,自尊,自我實現,幸福,快樂等等這些方面,都研究起來了。

甚至改變了我們對於健康學的看法,以前是,病理學,就是你有病了,就要去治療,治療好了就健康了。

關注點在病上。

但現在,我們更發展了。我們不僅僅要不生病,不痛苦,還要更幸福。

注意快樂並不是否定痛苦就行了。

我想大家其實應該知道,我們不痛苦了,並不意味著我們幸福了。

幸福不是和別人相比的事情也不是痛苦的對立面,它是一種體驗和存在。

也只能和自己比較

所以Tal說。【注意這不是關於幫助我們自己和他人變得幸福。而是關於變得更幸福。為什麼? 因為很多人問我。"那麼Tal你幸福嗎?"。我真的不能回答那個問題。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幸福?。是和別人比較?。是不是存在一個點 超過之後就變幸福了?。幸福不是二進制的非此即彼 0或1。要麼幸福要麼不幸福。幸福存在於一個連續統一體。

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我幸福嗎?"。我今天是否比我15年前剛開始關注幸福時更幸福。15年後我當然希望自己能比今天幸福。幸福是終身的追求。】

嗯,這就是第一節課的內容了。下週再看第二節課吧

下期預告【為什麼要學積極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