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巨人——俾斯麥戰列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於1936年7月開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當時德國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戰列艦[2]。1941年5月26日,俾斯麥號遭到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起飛的劍魚攻擊機的空襲,遭魚雷擊傷舵機後被英軍以優勢兵力擊沉。

該艦艦長241.55米,艦寬36米,最大吃水9.99米,標準排水量41,637噸,滿載排水量50,300噸,最高航速30.12節,最大續航力8,500海里。艦上裝備8門380毫米主炮,12門105毫米副炮和36門機關炮,是二戰時期著名的戰列艦之一。

1935年,德國宣佈廢除禁止其建造軍艦的《凡爾賽和約》,並建議德國海軍總噸位限制為英國海軍的35%,英國同意並與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這為德國建造大型戰艦鋪平了道路,隨即開始籌備俾斯麥級戰列艦。

1941年5月24日凌晨5時,德軍艦隊準備離開丹麥海峽,“歐根親王”號的聲納探測到在左舷處有2艘未判明艦隻。德艦立即做好了戰鬥準備。英國攔截艦隊包括剛完工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及“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由蘭斯洛特·霍蘭海軍中將指揮。英國編隊由“胡德”號打頭陣,“威爾士親王”號殿後。“胡德”號被視為皇家海軍的主力,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巡洋艦,但其弱點是甲板裝甲相當薄弱,藉助其弱點將其擊沉。

英海軍調集42艘戰艦圍殲“俾斯麥”號,其中包括2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巡洋艦和5艘戰列艦。5月25日,負傷的“俾斯麥”號為了掩護“歐根親王”號南下執行海上襲擊任務,轉變航向,朝追擊的英艦衝來交戰。晚10時,天空烏雲籠罩,狂風呼嘯。英“勝利”號航空母艦的甲板上起飛了9架雙翼劍魚攻擊機但投下的9枚魚雷,僅命中1枚,且未炸到要害部位。


絕望的呂特晏斯在給希特勒的電報中說:“艦已不堪操縱,將戰至最後一顆炮彈。”希特勒回電:“戰列艦‘俾斯麥’號全體將士們,全德國與你們同在。拿出你們堅決的勇氣來,把能做的盡力而為。”最後,該艦在戰鬥到最後選擇了自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