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別喜歡發脾氣,怎麼解決?

張曉家


學會描述情緒

兒童發脾氣是有原因的,我們需要引導兒童學會合理的描述情緒。如家長可以問兒童:“你現在的感受如何?”“你是在生氣嗎?”“為什麼生氣呢?”當家長引導兒童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時,可以達安撫兒童鎮靜下來。要讓兒童懂得把自己的情緒狀態表達出來,才能得到幫助,問題才能解決,才能擺脫不好的情緒。當兒童體驗到合理表達情緒的好處後,兒童才會養成不亂髮脾氣的習慣。

關注兒童需求

兒童有自己的心理需求,我們需要給予適當的回應和合理的關注。給兒童持續的關注與陪伴,使兒童得到心理安慰,兒童就不會通過亂髮脾氣來表達需求。如,父母正在忙於準備晚餐時,兒童興奮地跑過來詢問問題,這時父母可以暫停手中的事,認真傾聽兒童的需求,並給以回覆,兒童就不會因為被冷落而發脾氣。理解和同情兒童,並關注其需求,才能使兒童平息心中的怒火,使兒童的不安和不開心消散,安撫兒童的情緒。

提供宣洩途徑

當兒童有不良情緒,想發脾氣時,需要給兒童提供情緒的合理宣洩途徑,將兒童發脾氣的情緒釋放出來,轉移注意力,脫離發脾氣的對象和環境。兒童可以通過捶打枕頭、大哭一場直接發洩自己的情緒。家長也可以帶兒童去打球、跑步、做遊戲,運動可以有效釋放身體的內啡肽,讓人感到放鬆;讓兒童傾聽舒緩的音樂,使呼吸平靜、心跳減慢,有效緩解壓力和緊張,用積極情緒取代消極情緒。

進行“冷處理”

如果兒童發脾氣屬於無理取鬧,一定要進行“冷處理”,等兒童不哭不鬧以後,再滿足他。要讓兒童明白,合理的表達和發洩自己的情緒,需求才能得到滿足,問題才能解決,無理取鬧不會有任何好處,只會讓別人遠離負能量的自己。家長暫時對兒童“冷處理”,還有利於家長平復情緒,之後再心平氣和的與兒童相處。

建立規則

在兒童愛發脾氣的事上建立規則,明確告訴兒童這樣做的後果。如兒童吃飯總是很拖拉,這時家長可以制定一條關於吃飯時間的規則,規則制定好以後,家裡所有人都要遵守。建立規則時還需要了解兒童對這項規則的認識、理解是怎樣的,要讓兒童真正認同規則背後的益處。家長制定的規則不能太多,容易讓兒童感到無所適從,不僅影響兒童自主意識的養成,而且放鬆以後規則很難繼續執行。

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的言傳身教會直接影響兒童的言行,所以家長要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調節,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家長對兒童有什麼要求,要通過良好的溝通交流來實現,而不是打罵怒吼,當想對兒童發脾氣時,最好離開情緒現場,找個安靜的地方做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當感覺平靜、放鬆時,再與兒童溝通交流。家長作為兒童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示範對兒童最有效。


兒科醫生鮑秀蘭


我們要先分析一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然後再提出解決的方案。

1.

孩子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一個孩子。作為一個人有脾氣是很正常的,那麼就先去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成年人為什麼發脾氣?很多人都說,成年人發脾氣是因為無能,話很難聽,但確實是真理。從心理學角度來剖析,一個人發脾氣的原因無外乎內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未得到預期的重視。

那麼,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發脾氣,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他無法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孩子們掌握的詞彙有限,他們很弱小,因而時常感到無助,因而,當他們遇到挫折,無法按照自己內心的標準去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就會出現大喊大叫發脾氣的現象。

而造成他們受挫的原因,才是最應該去關注的。

首先,父母要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是不是對孩子太過忽視了?是不是沒有及時的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記得我大侄女小時候,有一次她跟三歲的老二一起玩,玩了半天,老二忽然哭了起來,我嫂子二話不說,呼啦啦跑過去就把她胖揍了一頓,大侄女當然是很委屈了,可是她不知道怎麼去表達,又氣又跳腳,最後趁大人們不注意,把老二的腦袋踢了一腳。雖然說後來發現她這一腳並沒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她當時表現出的憤怒已經顯而易見了。最後我悄悄問她,為什麼要發那麼大的脾氣,她說,本來是妹妹要搶她東西,她玩的正好好的就沒給,妹妹就哭了,可是作為媽媽卻過來打了她,她很難過。

是的,她很難過。孩子能表達的也僅有這些詞彙了,剩下的表達就交給吼叫和拳腳了。這事兒講的透徹點,孩子們都沒錯。錯就在我嫂子,她沒有在給予公平和公正,也沒有了解孩子們的需求,忽視了兩個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大侄女。因而,大侄女才有了後面的那“凌厲一腳”。

不被理解的孩子是很無助的,同樣,忽視他們的情緒,也是一種糟糕的行為。孩子心裡不痛快,發脾氣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種反抗父母的情緒。

再者,如果父母對孩子做到了足夠的關心,孩子依然會有發脾氣的現象,那麼就有可能是孩子的敏感期到了。

敏感期會形成多個點分佈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遇到一些需要突破的自我意識,塑造出屬於自己的性格。但,他們同樣會受挫,會疑惑,會跟自己的困難抗爭。所以,發脾氣也就不足為奇。

前段時間,一個比較好的朋友就說她的女兒最近總是發脾氣,但是她自認為挺關注女兒的心理需求了,為什麼還會這樣呢?我就問她:“你女兒發脾氣有沒有什麼具體的事兒啊?”她說:“嗨,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出去玩,她要紅薯,我就買了一塊剝了皮給她,可她愣是不要吃了,哭的直打挺。昨天,她要吃餅乾,我尋思她也吃不了一大塊,就給她掰下來一點給她吃,她又是一通發脾氣。”

這位朋友的女兒就是典型的敏感期到了,這個階段的小朋友開始形成一種“完美”意識,她認為紅薯是一整個兒的,認為餅乾也是一整個兒的,這就是她眼中的“完美”,但是大人完全不知道,破壞掉了這種“完美”,她接受不了,所以才發脾氣。這就像是有很多人有潔癖,見不得一點灰塵的心思。但是,這個敏感期不是一直存在的,早晚會過度過去。家長們做到細心呵護,不要太過譴責就好了。

2.

還需要意識到一個問題,孩子發脾氣就一定不好嗎?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說,孩子發脾氣正是對父母的一種依賴和信任。

《美國育兒百科》裡有這樣的一段話:當媽媽不在的時候,照看孩子的人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你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所以,孩子們之所以能夠在父母面前大喊大叫發脾氣,那是因為他們知道,父母不會傷害自己,他們可以毫無保留的將內心的情緒釋放出來。其實,這也是孩子們對父母的一種愛的渴求,家長們完全可以冷靜下來傾聽一下孩子的需求,或者從他們憤怒的情緒中窺見到一些寶貴的東西,這對於促進親子關係來說也是非常有用的。

3.

那麼,當遇到孩子發脾氣時,作為家長該怎麼辦呢?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懂了嗎?孩子在發洩情緒的時候,千萬不要刻意打斷,更不要用家長的威嚴去“震懾”他們,這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

只有讓孩子宣洩自己的情緒,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他才能夠逐漸形成完整的人格。

那麼當孩子的要求很無理時,家長該怎麼辦呢?

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提倡“挫折訓練”。

有一次,李教授的女兒想要買一個東西,很沒必要的那種。她拒絕了,然後女兒便開始大哭大鬧。但不管女兒怎麼哭鬧,李教授都不為所動。到家後,她陪著女兒待在房間,此時,女兒繼續哭鬧,李教授還是很冷靜,但她遞給了女兒一條熱毛巾,給她擦了擦滿是淚水的臉。然後,繼續靜靜地坐在她跟前,看著她哭,一直等到她哭得沒有力氣了。

這個過程,李教授看似沒有做什麼實質性的事情,但她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又讓女兒發洩了自己的情緒。遞毛巾擦臉這麼個小動作,更是讓女兒明白了一件事情,瞧,不論發生什麼,媽媽還是愛你的。

張弛有度,堅持對的,糾正錯的。育兒之路很漫長,但家長對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愛和理解。






羋九


孩子容易發脾氣,這個怎麼破?

這是父母們都非常關注的問題,我們用了太多時間在和孩子鬥智鬥勇。其實,孩子發脾氣是個表象,就是冰山上的一角,是我們肉眼可以看得到的行為。



你是不是在想,讓孩子不要動不動發脾氣。有一個誤區我們需要思考一下:

小孩子是不能動不動發脾氣的,發脾氣是不好的,你是這麼想的嗎?

原來我就是這麼想的,這讓我感覺很不好,孩子也感覺不好,最後越加煩惱。身體不由自主地被情緒控制,經常失去理智。

有一種父母會讓孩子越來越愛發脾氣:喜歡嘮叨、指責、說教……不懂孩子心裡想什麼,總控制,希望孩子聽自己的話的父母。



懂孩子的父母都很容易贏得孩子的心,不當行為就會減少和消失。

具體怎麼做?

1.父母心態平和,不容易做到,要修煉到至少九九八十一天,方法➕態度,二者缺一不可。

2.真正地去學會讀懂孩子,瞭解任何一個不當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孩子的行為是撒謊,其背後目的~是為了不讓自己受罰,受批評和羞辱才做了一個父母認為不好的決定,但他的想法是對的,感受是擔心和害怕。如果感受被父母看到並理解,不會懲罰孩子,大部分孩子就不會有顧慮擔心,然而就不會撒謊了。



你的孩子行為是發脾氣,那就需要去看看具體是什麼事情讓他如此愛發脾氣,我相信他的感受是真實的,一定很憤怒😡,他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制止,而且理解和被傾聽。因為任何人都會有情緒,這是被允許的,生活中大部分成年人都不允許孩子有情緒,他們都在教孩子壓抑情緒,這對身心也是不利的。

孩子只有在感受到被愛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感覺好起來,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然後再引導孩子共同來關注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和孩子共同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贏得他人的合作,如何管理情緒?你的所作所為,將決定孩子怎麼想,怎麼做,他怎麼看待父母,看待自己,看待世界。這將是孩子受益一生的品格技能。


靈動育兒


孩子特別喜歡發脾氣,怎麼解決?

感謝您的提問。

愛發脾氣是很多孩子都會有的行為,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但確實有很多孩子頻繁發脾氣、無理取鬧的行為令父母們非常焦慮,卻不知如何解決。

今天我們就從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說起,並推薦給父母們處理孩子發脾氣的正確方法:

1. 孩子愛發脾氣的生理原因

想要了解孩子愛發脾氣的生理原因,我們就不得不瞭解一下“掌中大腦”的概念。什麼是掌中大腦呢?

“掌中大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積極心理學家及腦科學的先鋒丹尼爾·西格爾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提出的。這個概念藉助我們的手掌深入淺出的介紹了複雜的大腦,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一下。


伸出手掌,掌心靠近手腕的地方就是腦幹。腦幹負責這我們的基本的生理機能,如呼吸、心跳等,所以這裡也被譽為“生命中樞”。

把大拇指彎向掌心,大拇指代表中腦。

中腦是情緒儲存的地方,比如恐懼、憤怒、瘋狂、自卑感或者不安全感等。這個狀態下的大腦與原始動物的大腦十分相似,因此也被稱為“原始動物腦”或者“爬蟲腦”。

將其餘四個手指合攏,形成一個拳頭,這個拳頭就代表人類的大腦。

拳頭中手背的部分代表的是我們的大腦皮層。拳頭的前面也就是大腦皮層的前面代表額葉,額葉是大腦用來思考的部分。

四個手指指甲所在的部位,是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所在的位置,這個位置對應我們大腦實際的位置大概在額頭部位眉毛處。

前額葉皮質與中腦、腦幹的位置非常靠近,是大腦中負責控制和調節情緒、人際關係、自我意識、和社會認知的區域。因此我們說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個掌管情緒的開關,這個開關就是指:“前額葉皮質”。

當一個人生氣情緒無法由自己掌控的時候,前額葉皮質就沒有在”工作“,這個時候的大腦狀態就如同掌中大腦中四指張開時的狀態,我們稱為“大腦蓋子打開的狀態”(四個手指相當於大腦蓋子)。

這個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是在交由“動物腦”(爬蟲腦)來掌管情緒。我們經常戲稱當兩個人使用怒吼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是”獸與獸的戰爭“。

還有的時候,我們發現兩個人中只要有一個人處於情緒無法掌控的狀態時,另外一個本來情緒很平靜的人也就很快的被“捲入”了戰爭,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大腦中有一種神奇的物質叫做鏡像神經元。

舉例來解釋:你看到別人打哈欠,很快的你就會跟著打哈欠;你聽到別人流著眼淚講悲傷的事情,很快的你也忍不住想要流眼淚。。。

這就是鏡像神經元在發揮作用。

所以,即便是兩個人中只有一個人在怒吼,但由於鏡像神經元的作用,憤怒的火焰就很容易燃燒到另外一個人的身上,導致兩個人陷入“戰爭”,比如孩子發脾氣的結果通常都是以被父母吼叫、打罵一通來收尾。


當孩子無理取鬧發脾氣時或者我們和孩子都在怒火中時,首先要做的是什麼?

——當然就是首先啟用我們大腦掌管情緒控制的開關——前額葉皮層質。

但是打開開關這件事,該由誰來先完成呢?我們,還是孩子?

有人會說:孩子吧,孩子聽話了、不鬧了,我們的情緒不也就好了嗎?

如果你真得這樣想,那可就錯了。

因為人類並不是生下來”前額葉皮質“就能夠很好地工作的。事實上,這個部位的成熟是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成熟的。

前額葉皮質真正發育成熟的年齡大約在25歲。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25以下的人,被你憤怒的情緒挑戰而“應戰”了——那是他正常的身體反應;

但是如果你(假設你已經超過了25歲)被一個25歲以下的人挑戰而“應戰”了,那你可能需要有意識的讓自己學習一下情緒的管理了。

這個時候,抽離“戰場”,喝喝茶、聽聽音樂、練練瑜伽、找朋友聊聊天、看會書或者做一些其他能讓你感覺好起來的事情,都會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現在你明白為什麼小孩子會因為吃不到一塊糖而無理取鬧幾個小時,而正常的大人堅決不可能這樣的原因了吧?


2. 孩子愛發脾氣的家庭原因

瞭解了掌中大腦的概念之後,仍然有很多朋友會有疑惑:同樣是孩子,為什麼有的孩子就會表現的性格溫和,而有的孩子就會表現的時常發脾氣、無理取鬧呢?

所以,孩子愛發脾氣的行為不僅與其生理原因有關係,更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成長環境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

具體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 父母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養育者對孩子過於驕縱。


在過於驕縱的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們,長期得到長輩寵溺,無法忍受有任何不和他們心思的情況發生,因此表現得稍有不順就發脾氣也就成了見怪不怪的事情了。

  • 家庭成員之間關係不融洽

很多家庭中父母之間的關係、或父母與他們的長輩之間關係不和,導致孩子長期處在緊張的環境下。這樣的孩子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會成為釋放他們平日由緊張帶來的壓力的導火索,脾氣爆發。

  • 父母經常打罵孩子

有一些孩子平日做什麼事似乎都不能達到父母的期待,因此經常會得到父母的批評甚至打罵。

長此以往,這樣的孩子便會認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有問題只有用吼叫、打罵的方式才可以解決。自然遇事靠發脾氣來解決問題便會成為他們的處事習慣。

3.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該如何做?

  • 平復情緒:

不管是父母與孩子中的一方還是雙方處在情緒的當下時,父母首先要做的便是察覺自己和孩子的情緒,然後選擇先平復心情。

一個人只有感覺好才能做得好。平復情緒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

  • 描述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確保孩子以及父母的情緒都處於平靜的狀態下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進一步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同時將導致情緒產生的問題描述清楚。

比如:我對你剛剛對我大吼大叫的行為感到很生氣。是不是因為媽媽沒有答應給你買那個玩具,你感覺到很委屈?我們能一起想一想今後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好嗎?

  • 約定新方法試行的時間並互相監督提醒

當通過上述步驟引導孩子想出問題的解決辦法時,與孩子約定一個試行的時間,並在下次問題再次發生時提醒孩子遵守約定。

4. 處理孩子發脾氣的問題父母該注意的3點:

  • 以身作則

相信掌中大腦的概念已經幫助您理解了以身作則的作用。

  • 循序漸進,多多鼓勵

脾氣不管是好還是壞,都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因此改善孩子愛發脾氣的狀況也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比如:孩子以前每次發脾氣要持續10分鐘,通過引導每次發脾氣的時間縮短到了五分鐘;或者孩子以前一天要發三四次脾氣,通過引導現在一天只發兩次脾氣了,這些都是進步,家長們要懂得看到孩子的進步,並及時的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 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和睦的家庭氛圍是培養一個溫和的孩子的重要基礎,因此父母們要多注意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祥和的家庭氛圍,來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


擁有良好的性格,將會讓孩子受益終身。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您培養一個會解決問題、情緒平和的孩子。


我是梅子,關注@梅子說育兒 助您解決更多育兒難題。也歡迎您將此文轉發給身邊更多需要的朋友,支持原創,非常感謝!


梅子說育兒


孩子脾氣暴躁,易怒,暴怒發作時往往聽不進任何勸阻,甚至大聲哭鬧、在地上打滾,或撕扯自己的頭髮、衣服,或拖著成人不放,除非成人滿足他們的要求,否則會僵持下去。面對孩子這種情況,家長很是煩心,甚至有些家長情急之下“以暴制暴”,用發脾氣對發脾氣,這是不正確的做法。那麼孩子脾氣暴躁怎麼辦呢?廣州兒童心理諮詢為您指導。

  小浩,今年8歲,雖然個子不高,長得瘦瘦的,但脾氣卻不小,在學校裡脾氣暴躁,易怒,如果哪個男生因為一點小事而惹到他了,他就會氣的攥緊拳頭,滿臉通紅,要與人幹一架的樣子。平時上課也不認真聽講,喜歡悄悄搞破壞,老師發現批評,他就要生氣,還經常逃課。在家裡,家長教育他,你說他一句,他就會反駁你十句,他父親覺得他太叛逆了,經常忍不住要打他。這樣下去怎麼辦才好?去醫院檢查身體裡所有的微量元素指標都正常。

  廣州兒童心理醫生

  小浩的這種情況通常問題與家庭有關。

  在諮詢中,經常有父母為孩子脾氣暴躁,難以管束而前來諮詢。這些孩子常在家長沒有滿足他的慾望時大聲哭鬧,甚至有些會在地上打滾,或撕扯自己的頭髮、衣服,或抱著成人的腿不撒手。暴怒中的孩子往往不聽勸阻,除非成人滿足他們的要求,否則會僵持下去。面對孩子這種情況,有些家長忍無可忍的時候也會“以暴制暴”,通過打或大聲呵斥,讓孩子暫時停止。然而,如果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改善,很多孩子下一次會“變本加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鬥不斷升級,最後往往是父母妥協。

  孩子出現問題通常與家庭有關,心理學認為,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暴躁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是家庭不和睦,夫妻之間常因家庭瑣事鬧矛盾,輕者吵鬧,重者打架;

  二是父母與長輩關係不和,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薰陶,思想和行為受到影響,形成不良性格;

  三是父母教育觀念固執落後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獨斷專橫,孩子受到影響。

  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喜歡發脾氣是天生的”,孩子的身心雖然發展還不成熟,天生氣質也不同,但孩子情緒良好的控制能力更多的是後天環境的培養。

  1、無論孩子天生氣質如何,父母要學會接納,根據孩子的性格特徵、能力水平採用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對孩子有不同的期待,循序漸進。

  2、家長要做出自我控制的好榜樣。父母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現好的話,孩子也會受到影響。有個來訪者她自身比較急躁,在等個公交車的時候都很不耐煩,三歲的女兒也受此影響,想要什麼東西立馬就要得到,沒有得到滿足,就發脾氣。為了女兒能夠有個好性格,她開始學著改變自己,控制自己的急躁而不是對女兒或身邊的事物發脾氣,剛開始很難,但她努力超越自己,半年之後她的脾氣好了很多,人也寬容了不少,女兒變化更大,做事情很專注,很有耐心。

  3、要讓三歲以上的孩子學會延遲滿足。當孩子想要一樣東西時,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往後推一段時間再滿足他的要求。注意,延遲滿足與不滿足是兩碼事情。比如,孩子路過一家玩具店很想要一個玩具,但這個玩具孩子已經有了,爸爸媽媽不想給他再買,但按照以往的情況,如果這時拒絕,孩子一定會鬧騰,最後父母不得不買。爸爸媽媽可以不拒絕,先帶孩子進店看看其他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買其他的玩具給他或晚半個小時再買這個玩具給他;或者,可以跟孩子共情,表達父母對他渴望買這個玩具的理解,過幾日再給他買。通過類似的方式,幫助孩子不知不覺中學會剋制自己的願望,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孩子的自控力、自律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4、要讓五歲的孩子學習規則。三歲之前孩子的需要,父母要儘量滿足,但三歲之後就需要幫助孩子走出與母親的“二人世界”,讓孩子探索世界,進行社會化。五歲的孩子需要具備一定的規則意識,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告訴孩子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完;要按時上學。這些規矩經過訓練,孩子就會逐步在自己的內心形成規則,知道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慢慢成為一種習慣。當孩子把遵守這些規則當成自己的本分,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剋制。如果父母沒有教會孩子一些規則,孩子進入學校後難以聽從老師的教導,容易惹是生非,出現一系列違紀違規問題

  5、不過於溺愛孩子,對孩子的物質條件適當的剝奪。父母的溺愛、豐富的物質條件容易使得孩子覺得自己想要的一定可以得到,得到後不懂珍惜,挑三揀四,無理取鬧。因此,對孩子的物質條件適當剝奪,比如,吃東西的時候給什麼就吃什麼,如果不願意吃就捱餓;不該買的玩具既然決定不買,孩子怎麼鬧也不答應。爸爸媽媽應意識到,孩子的性格習慣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是通過點點滴滴的小事情累積起來的,在小事情上父母也要堅持原則,悉心教導。


聽說吧心理諮詢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比如想引起關注;內心有壓抑;受到挫折……但是一般所有原因背後其實可以歸結為一個心理需求:需要愛。

我們一般的觀念裡孩子發脾氣,哭鬧都是很不好的事情,第一反應都是儘快讓孩子平靜下來,我以前也是這樣的,但是後來經過學習,瞭解到孩子的哭鬧其實也是一種情緒的自我療愈,所以一定要利用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充分地釋放情緒。

可以分這樣幾步:

1.家長首先從心底接納“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這個觀念。別被孩子的情緒影響而情緒共生。

2.為孩子的情緒命名和配對。如果是比較小的孩子,一般都不清楚自己的心裡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所以,我們要為他們的情緒命名,比如,寶貝的積木被碰倒了,你的心裡很難過,很傷心是嗎?媽媽知道了。

這個動作可以讓比較小的孩子知道自己心裡怎麼了,漸漸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

3.陪伴孩子流淌情緒。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一定很難過,難過你就哭一會兒吧,我在這裡陪著你,你很安全,媽媽愛你。並用手撫摸他的頭和後背。

如果他們不想讓你陪或撫摸,就在旁邊一定距離內陪著他們,但最好不要走開。如果是大點的孩子想獨處可以給他們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4.給孩子時間學會處理情緒。越是情緒可以被充分接納和得到流淌而不被壓抑的孩子,將來應對自己情緒的能力會越強,即使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也會知道使用恰當的方式釋放和緩解壓力,而不會做出極端的事。

也千萬不要期待一次這樣的傾聽孩子就能學會,耐心地去多做這樣的陪伴,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他們才會慢慢學會。

而那些早期內心有很多壓抑的孩子會有更加劇烈的情緒釋放過程,可能會歇斯底里,拳打腳踢,做出一些我們覺得“出格”和過分的行為,也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流淌自己的情緒,將之前壓抑的都釋放出來。無論怎樣,都要去接受,不要指責,打罵孩子,就讓他們徹底將情緒釋放和發洩出來。

經過這個過程,你會看到他們會迴歸到平和愉悅的狀態。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育兒情緒教養篇(1)---昨天,我這樣平息了兒子的暴脾氣》的文章,裡邊就是我的親身經歷,有整個過程詳細的介紹,如果感興趣,可以找來看看,希望可以幫到你。

我是育兒領域創作者---成長型寶媽“一枚有墨香的書籤”,感謝關注,見證成長。



一枚有墨香的書籤


家裡大人有特別習慣發脾氣的榜樣嗎?

如果有, 請改正 ,給個溫柔耐心的好榜樣。

如果沒有,那很好,可以解決。

孩子發脾氣,源於自己認為自己不被理解和接納,自我概念的樹立需要得到周圍大人的支持,那麼當他發脾氣,大人就不要以毒攻毒,要讓他的爆發力打在棉花糖上,他發火,你溫柔,他吼叫,你不聽,他糾纏,你走開。然後在他情緒平靜下來的時候告訴他,人與人交流,需要在平靜理性發氛圍下,衝動情緒之下不適合溝通,也不適合做決定。

任何時候,只要他願意談,父母都可以,前提只有一個,平靜下來,就事論事,談不攏沒關係,改日再約。

會好的,加油!


作家李媛媛


孩子喜歡發脾氣,是習慣養成還是希望被關注,還是確實心裡有問題得不到解決

如果是習慣養成,那這成了他的一種發洩方式,家長還是不要無原則的由著他的性子來,家長要學會說不,有事說事。畢竟孩子在家裡是個寶,走入社會,沒人會寵著他,會讓他不斷遭受挫折。

如果是希望被關注,那家長可以心平氣和的跟孩子溝通一下,最近可能忽視孩子了,多跟孩子互動下,過一會可以提醒孩子這種想被關注的方式是不科學的,會引起父母的擔心

如果是有問題沒解決才導致的脾氣不好,家長可以當沒有發生,過一會可以假裝不經意問一下孩子,好久沒一起聊天了,可以說說話,做一個傾聽者,孩子只要給你說,在說的過程中他已宣洩了情緒


跟瀟瀟讀點心理學


孩子喜歡生氣,應該先要看看孩子在什麼階段吧,如果是小寶寶,剛開始學會生氣,其實不是什麼壞事,因為這個時候寶寶開始對事物有自己的預測、期望和想法,會主動思考了;他也開始學會堅持自己、想辦法達到目的;如果寶寶開始主動出擊,他其實是在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抗爭了。

更何況沒有人可以始終開心的,我們做父母的也只是普通人,不可能讓孩子保持開心,我們無論被照顧得多周到、生活多優越,孩子總有不順心、不如意的時候,自我調控能力又弱,所以容易生氣、哭。

我們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孩子生氣、哭,對身心發展有益!可以提醒照看人關注孩子的需要,可以幫孩子宣洩挫敗和不快,可以促進孩子反思“我怎麼了,我要什麼,我該怎麼做”。

有時候,我們如果能站到孩子的角度看一看他們發脾氣的原因,也許更能夠理解他。

我們當家長的走過的橋比孩子吃過的鹽還多,我們積累的經驗和孩子完全不是一個層次上的,對於我們來說司空見慣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幾秒鐘的等待,痛苦程度可能堪比成人“望穿秋水”,尤其對基本生理需求,如渴、餓、困、疼等。可是孩子雖小,也有自己的意願、想法和期待,也有運動和自主的能力,喜歡做自己想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當心願沒有被滿足(立刻喝到奶),期待沒有發生(希望父母把杯子放在自己手裡,而不是地上),行為受干擾(自己吃得正香,突然被餵飯打斷了)時會失望、生氣、淚崩。於是對於孩子來說很大、很重要的事,在家長看來真的“算不上事”,然而這些“小事”卻關乎著孩子預測、嘗試、檢驗、成功或失敗的體驗。

我們為什麼那麼“煩”孩子脾氣不好?

有時候孩子一哭一鬧,特別是帶孩子在外面的時候,“連個孩子都看不好”這樣的話可能就陸陸續續的壓倒我們身上了,這個時候就是考驗我們家長的時候了,我們是願意為了孩子去承擔壓力,還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說孩子不聽話呢?

還有就是我們有些家長小時候因為生氣、哭鬧被長輩狠狠“教訓”過,那種痛苦、無奈、委屈、壓抑的感受被觸發了,這時候腦中自然浮現一句話“打一頓就好了”,於是就會不自覺的在自己孩子身上輪迴。

我們更多家長是不知道如何應對,因為從小沒有人教過自己,自己又不想延續長輩的錯誤做法(比如批評、懲罰),繼續傷害孩子,自己在矛盾中糾結與無奈。

當孩子生氣、哭時,我們可以嘗試這樣。

當孩子發脾氣、當孩子哭的時候,允許孩子哭,只要沒有傷害別人(踢人、打人、咬人、大喊大叫吵人)、傷害自己(用頭撞牆、打自己耳光)、傷害環境(把東西摔壞,踢打小動物)就行。但是在孩子疏解情緒的過程中,大人需要在孩子視線內,給他安全感。

我們如果孩子傷害自己、別人、環境,要立即握住他的手、抱住他的身體制止,同時引導他用別的方式宣洩,比如,允許孩子扔沙包、打枕頭、摔發洩球、撞柔軟的墊子、在小房間或者偏僻的角落哭、喊,直到他情緒平靜下來。

在用一些可以引導調節情緒的繪本多給孩子看看,讓他在故事中學習發脾氣可以怎麼做,最後和孩子一起想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可以做什麼,是接受現實、表達需要、請求幫助,還是自我調整……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過在閱讀的時候千萬不要藉著繪本說教、講道理、批評孩子,否則會適得其反的。


羽言VC


一般,我孩子發脾氣,我都是安靜看著他發洩,然後憤憤不平,然後慢慢平靜,最後自己消化掉。

從來不會多說一句,或者自以為是去幫他出主意。

因為沒有人清楚他自己在乎什麼,為了想要的要學會什麼,付出什麼,認識到身邊事物和自己相處的分寸,不論愉快的或是不開心的。

他只有從一開始自己學著去把握分寸,一次又一次,總有一天他能夠學會自制,也懂得理解他人,拿捏好分寸。

父母的分寸永遠是父母的分寸,不論教的多麼嫻熟,多麼努力,多麼用心,遠遠不如孩子自己實踐得來的來的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