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

有料全球英語


馬太效應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凡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真是個殘酷的法則,它意味著"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這個術語後來被引入經濟學界,以反映貧富的反向運動,贏家通吃的分配不公的現象。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把這個法則放在任何現實環境中,都一定會令大多數人絕望,它幾乎就是讓人承認"分配不公"有理,認命貧困與富裕的註定,慫恿人安於現狀。其實,馬太福音裡的那則寓言所含的道理也並非如此,它是在教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己的才智去改變現狀。

從個人角度來說,誰願意安於貧困?誰不想改變自己的現狀?誰不想自己的未來光明燦爛?這是人之常情,是心的張力使然。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馬太效應似乎處處皆是,履見不鮮。君不見,在今天的各種媒體、網絡媒介中,名人效應充斥其間。名人的名下,粉絲如雲;名人的廣告,佔盡熒屏。富人們做事,真好像隨心所欲;富人的成功,真好像信手拈來。一句話,名人富人總可以那麼隨性任意,總可以那麼愜意光鮮。如果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你是羨慕,嫉妒,埋怨呢,還是真的認為這是上天註定,屈服命運而安守本分?可以想見,恐怕沒有人是樂於貧窮,安於艱辛的本分。

其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命運,比如他出生在富足之宅,你出生在貧困之家,這是個人無法自主選擇的條件,這就是命運中的命。但是,命和運應該分別來對待。命是自然生就的,是定點定位的,而運就是動態的,變化的,是可以改變的,就是說命運是可以憑藉個人的努力而改變的。

要改變命運,首先就得從自己的心態做起,有什麼樣的心態,眼前就有什麼樣的世界。有樂觀向上的心態,眼前的世界就會充滿生機,看到了勃勃生機,就可以發現其中蘊藏的機會。所以,不一樣的心態,就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其次,正確認識自己,如自己的興趣及自己的能力,以確定好自己的方向。沒有方向,前路將一片迷濛,而迷濛中的人,誰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去。因而行動者,不能讓自己處在迷離之中,要抹掉自己眼前的灰塵,讓前行的路,清晣展開在自己的腳下。其三,欲成功者就必須努力,而努力並不是叫人把重點放在瘋狂尋找一切機會上面,那樣會讓自己變成一個鑽營取巧的投機分子。努力是讓人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識量,彌補自己的不足,以擴展自己的才能,或者說,就是要努力準備自己。能成大事者,必定是有足夠準備的人。

另外,要改變命運,還需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夠經得起現實的磨礪,能夠與人相處,並具有協作精神等等。所以,如果一個人要破解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不甘心屈服於命運的擺佈,首先,就得有一個積極和陽光的心態。其次,要認清方向,把握好的自己。再次,就是要準備好自己。要相信,如果你想要改變,就有可能改變,一切取決於自己。


笑月6


馬太效應的名字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故事: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馬太效應”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簡單介紹馬太效應的來歷,下面我就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提出馬太效應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這種現象為什麼會出來。

一、《新約·馬太福音》中的寓言故事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內在的文化內核;

首先從《新約·馬太福音》中的寓言故事來說,這個寓言故事是典型的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下產生的。它在故事中設立三個前提:第一,強者為主,弱者為僕。第二,財富主要是有主人賞賜。第三,主人有權根據自己的喜好決定財富的分配權。只有在這三個前提,《新約·馬太福音》中的寓言故事才可以講的下去,然而這個設定的前提並不是通用的。

而在華夏文化中,財富從來不是靠某個“主”賞賜的,財富是廣大勞動者在勞動中創造的,我們的幸福都是靠自己的雙手奮鬥出來的。所以我們的故事是:山若擋路,我們就有“愚公移山”;河若肆虐,我們就有“大禹治水”;海若不平,我們就有“精衛填海”;太陽不時,我們就有“后羿射日”;天若破碎,我們就有“女媧補天”。

所以在華夏文明中,陳勝吳廣在兩千年前就發出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互?”的詢問,孟子能提出“君輕民貴”思想,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認識到,社會的財富是有廣大的勞動者創造的,不是靠“主”的賞賜,所有的勞動者都是偉大的、尊貴的,社會中的人雖然能力有大小,但是都應該是平等的。所以《新約·馬太福音》中的寓言故事,只能在西方文明主導的文化中傳承、流行,並且作為寓言、寓教的故事來教育民眾。

二、“馬太效應”產生的原因:

雖然“馬太效應”的寓言故事只能在西方文明主導的文化中傳承、流行,並且作為寓言、寓教的故事來教育民眾。但是“馬太效應”這種現象卻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存在,那這又是為很麼呢?這後面有隱含著什麼不為人知的原理?

1、選擇、考核的標準不公開、不透明、不統一,是造成“馬太效應”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拿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寓言故事來說,主人在離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告訴三個僕人給他們銀子幹什麼,也沒有告訴他們回來“考核”他們的標準。

2、因為標準的不公平。因為標準的不公開、不透明、不統一,使得標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巨大的運作空間。我們還是以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寓言故事來說,假如主人平時喜歡一個僕人,那麼不管那個僕人做什麼,他回來都按那僕人做的為標準,那麼對其他人都不公平。在原來的故事中他是按第一個僕人的標準,但是因為標準沒有沒有公開,只有主人自己知道,他回來完全可以按第三個的標準來考核!

3、信息的不對稱。因為標準的不公開、不透明、不統一,所以存在信息不對稱。我們還是以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寓言故事來說,如果主人平時喜歡第一個僕人,在他在離開的時候,他就告訴了第一僕人回來考核的標準,而其他兩個根本不知道,這樣的選拔肯定不公平的,肯定會導致馬太效應。

根據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想要破解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必須要做到如下幾條:

1、標準必須公開、透明、統一。

2、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籠子,接受群眾監督。

3、解決信息的不對稱性。

但是以現在的技術條件,文明程度要做到上面的三條確實很難,比如信息的不對稱性,名人的信息來源廣、及時,同時名人的信息傳播的更廣更快。在比如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可是很多公務人員的非法操作都是在下班、私人會所內完成,這給監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所以在目前文明及技術條件下想完全消除馬太效應是做不到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人民當家做主,讓權力遠離資本,不受資本的影響。正如習大大說的,“當幹部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當幹部”。

最後謝謝大家,這裡是白說世界,用數學的思維,科學的方法跟大家一起對文化知識追本溯源。原創不易,如果大家對我的觀點有不同的想法,請在評論區留言交流;你若關注、我必回應,互關互動!


白說世界


如何破解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效應?

該問題說起來比較複雜,咱就不說個人啦,只說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每個國家發展道路,執政方針,政策,領導人的領導能力不盡相同。經濟發展不平衡,另外這個國家地處地球上的地理位置不同也有關係,有的國家處在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的沖積平原的糧倉地帶。國內礦產,有色金屬等礦藏異常豐富,除本國使用外又能大量出口賺取外匯。而國家的領導人又有頭腦,人民又勤勞智慧,這樣的國家經濟騰飛,人民富裕,國家穩定,有錢了軍事投入就多,軍事國防強大反過來又保護國家的發展利益,一環扣一環國家將越耒越強大。

相反,有的國家地處窮山惡水,資源貧脊,氣候異常的地帶,國家長期貧困,債臺高築,疾病流行,自然災害頻發加之長年內戰,經濟低迷不振,民眾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有的國家受外敵入侵,難民如潮,國家領導人貪汙腐敗,不管民眾死活。這樣的國家靠聯合國難民暑救濟也只能解一時之需,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國家若想強大,只有靠自已奮鬥,靠別人施捨和恩賜終究不是辦法。

學習中國吧!中國百年前也是個受人宰割的國家,近代又受到外敵入侵達十四年。打退日本帝國主義之後又內戰,中國共產黨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將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新中國,經過近七十年的不懈奮鬥,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聯合國五常之一,科技及建設成就蜚聲國際。所以說強大靠自已一代接一代的奮鬥,不靠神仙皇帝,靠我們自已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越來越強大,實現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復興的中國夢指日可待。


發燒友959


破解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原則上是有突破口的,但是也要面對實際,不能泛泛而談。分而談之,比較切合實際。

首先,在成長期時,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都是有生長機會的。大樹可以參天,小草亦能肆虐,你又分得清哪個是強者,哪個是弱者?找尋自己的空間,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你便可以找到自己的強身之路。此刻,自強、慎獨,尤為重要。

其次,敵強我弱,韜光養晦、彎道超車也不失為一種策略。強者越強,不會一直強,弱者亦不會恆弱。強者強到一定程度,也許會自大,也許會膨脹,更可能對某些事物造成大的影響。一旦不被控制,肆虐生長,便是消亡來臨之時。弱者便可以趁機發展,叨上幾口小菜。

最後,強者真強,沒有勢弱的趨勢,弱者確實一直在減弱甚至是消亡,這便是自然的規律,不可逆轉,便隨波逐流即可。

凡事勿強求,學別人,做自己,終有所成。


文美人懶


北歐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可以給我們解決這類問題提供參考。

北歐的福利是面向全體國民的,是普遍的、廣泛的,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的每個階段都享受著各種各樣的社會福利。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從學費到吃住都免費或享受高補助。全民享受醫療保險。老人有養老保險,政府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專門的公寓,有優質的護理。失業者有失業救濟金,失業救濟金每月可以高達1800美元。總而言之,人們無需為孩子上學、個人就醫、贍養老人發愁,也不必攢錢養老。即使沒有工作也有飯吃。醉鬼也能住上低價房屋,一切弱勢群體都能得到照顧。

北歐政府靠龐大的稅收支付各種各樣的福利開支。“羊毛出在羊身上”,福利來自納稅。不過,納稅的多少是不一樣的,收入高的人納稅多(由於稅收累進制,瑞典高收入者的70-80%所得要用來繳稅),收入少的人納稅少,但所有的人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是平等的。

高稅收、高福利政策,縮小了人們之間的實際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財富不均、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但對高福利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認為這是一種貧富“拉平”的政策,不利於調動勞動積極性。例如美國等不實行高福利政策的國家創新能力經濟增長能力明顯要強於北歐。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顯然不符合現今的人類社會平等價值觀,但是如果只是簡單的劫富濟貧顯然也會阻礙社會進步。

如何求得“刺激勞動積極性”與“實現社會公平”的平衡,如何做好勞動機制與福利機制的調節,這是各國政府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北歐的高福利建立於其國家的高度發達,發展中的國家顯然無法照搬。


科學大廈


規則平等,機會平等,公平競爭,裁判公正,法制保障每個參賽者的權利的情況下,強者恆強受尊敬,併成為榜樣引領者,只有鼓勵,無需改變。弱者若不是特殊原因(如殘疾、智障、因災等)同等條件下懶惰不努力,賭博又揮霍,胡整無計劃等造成弱者也無需改變(扶持),這樣才公平,好心辦壞事,擾亂了秩序,破壞了規則,扶貧有問題,不精準,政策不接地氣,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不精準、大呼隆、不公平、形式主義、優親厚友、腐敗、浪費財力、人力、物力慣懶人,破壞了規則,好鋼未用到刀刃上。


文學者277


看問題太片面,

太侷限,

放大了看。

結果就不一樣了。

何況事物都具有雙面性。

不展開說了,

確實比較簡單的道理。

PS:

提示:事物有很多屬性,

不要孤立某個或多個屬性來看問題,

那樣你只看到一個點,

或者一片點。

提升你的維度,

關聯的去看問題。

簡單的說就是上帝視角。


紅月視聽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弱者要不停地實踐,思考和總結,找到機會點和突破點。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強者不會恆強,弱者不會恆弱。不然現在統治地球的就是恐龍而不是人類。互聯網領域就是微軟和網景,而不是FLAG和頭條。

弱者要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點,進行持續積累,深挖洞,廣積糧,結硬寨,打呆仗。


基因與概率


有時候強者不一定真正的強,只是臉皮厚,手段毒辣,才變所謂的強,弱者有時候只是循規蹈矩,才不明不白的成了這樣,可見已是亂像叢生,有待撥亂反正


wztdzj


道路找對了弱可變強,道路不對強也是弱!抗美援朝能勝就是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