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沒有去過岳陽樓,為什麼能寫出舉世聞名的《岳陽樓記》?

李禕濛


如果范仲淹參加現在的語文高考,看圖寫作,材料作文,《岳陽樓記》放到現在絕對是60分的存在。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描寫的岳陽樓“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很有節奏感,給人一副氣吞天河的景象。

實際上,這時候放在范仲淹面前的並非真正的岳陽樓,而是一副圖卷《洞庭晚秋圖》,所以范仲淹完全是“看圖作文”,而國畫是寫意的,並非寫實,所以畫卷上的岳陽樓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心思。

所以經過一層“濾鏡”,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繪了自己心中的“岳陽樓”。

(上圖洞庭晚秋圖)

《岳陽樓記》的中心思想並非“岳陽樓”,這不是一篇風景文章,岳陽樓只不過是范仲淹借景抒情的參照物。

古往今來,赴岳陽樓觀洞庭湖景的何止千人,文人墨客不非寥寥,景在心中,觀景與抒情從來都密不可分,有人看洞庭湖感受到喜、有人感受到悲,而面對畫中的洞庭晚秋,范仲淹寫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名句,其胸懷遠大,可見一斑。

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岳陽樓記》的中心思想,抒發了范仲淹心繫天下、心懷百姓的一代政治家的苦心。

所以范仲淹寫岳陽樓,重點不在岳陽樓,而在本心,故依畫作文,成千古之美談。


小屏窺人生


儘管范仲淹沒去過岳陽樓,但卻寫出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樓因文名,在中國不少見,南昌滕王閣得益於王勃的《滕王閣序》,武漢黃鶴樓得益於崔顥的《黃鶴樓》,永濟的鸛雀樓得益於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但是,這三篇都是詩人身臨其境的成果。而《岳陽樓記》卻是完全靠想象力。

范仲淹收到老友滕子京的來信和《洞庭晚秋圖》就浮想聯翩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成就了千古名篇。果然詩人都要有想象力啊,看看人家李白就知道了。更重要的還是范仲淹自身的高尚情操和遠大理想,言為心聲,昇華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直到今日,很多風景名勝還有一些剛開發出來的旅遊景點,都有不惜人力財力邀請知名的散文作家去免費觀光旅遊,然後為其書寫景點文章以獲得旅遊熱潮的經濟效益的現象。



百家姓文化


據說范仲淹其實是沒有到過岳陽的,只因好朋友滕子京託人送了一幅《洞庭晚秋圖》,並且說明要范仲淹寫一篇文章作記,於是才有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

范仲淹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名篇,我想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范仲淹人格高尚,心憂國家,本身境界就很高的原因。常言道,文如其人,大概是不會錯的。范仲淹曾經在西北邊陲帶過兵打過仗,是經歷過戰爭考驗的,對戰鬥的生活有切身的體驗,對底層軍人和普通百姓有很深的同情心。同時范仲淹又是朝中重臣,主持過慶曆新政,擔當過改革重任,知道肩上的擔子,我想這就是他發出"登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潮之遠則憂其君"的歷史來源。

其次是因為范仲淹與滕子京曾經是同事,同為慶曆新政的同黨,所謂的同聲相應,如今滕子京送來畫作並囑咐作記,自然會感慨萬千,有感而發。也就是說靈感來了。如今近千年過去了,讀者仍能感受到其中奔湧而出的豐沛的感情。

再次是因為范仲淹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學修養,所寫詩詞文章俱佳。所以范仲淹讀書是下過苦功的,這種讀書不一定是在環境舒適的書齋裡,或者是在名師的指點下。也可以是在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中,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是也。如今機緣巧合寫就了《岳陽樓記》,也就不奇怪了,一千多年來《岳陽樓記》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的讀書人奮力前行,真是值得稱讚的事。


十年戍邊


《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記。北宋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嶽州。到任一年,滕子京就把嶽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於慶曆五年(1045年)重修岳陽樓,待樓修成,致書同年進士范仲淹(即《與範經略求記書》一文)寫一篇《岳陽樓記》。同為被貶官員,滕子京時常向范仲淹抱怨自身的處境,范仲淹明白滕子京自貶謫到巴陵為知州後,常展露憤恨不平之氣,欲勸勉之,正好滕子京來信求撰記,所以范仲淹在文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抒懷抱也規勸老友。

《岳陽樓記》寫於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在河南鄧州擔任知州時寫的這篇散文,所以推測文章並非登上岳陽樓之時寫就。不過,《岳陽樓記》能夠成為傳世名篇並非因為其對岳陽樓風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陽樓記》一文抒發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情懷。


晨光百科


中國詩歌文章並非一定是要親臨其境才可寫作。唐代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對於讀書人而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意味著自己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關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雖然范仲淹確實沒有親自到過岳陽樓,在寫《岳陽樓記》之前對岳陽樓和洞庭湖的印象只有好友滕子京派人送來的一幅《洞庭晚秋圖》,《岳陽樓記》中對洞庭湖和岳陽樓的描述,如“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都來自對《洞庭晚秋圖》的印象和自己的想象。個人認為,沒有身臨其境,范仲淹卻能寫出千古傳誦的《岳陽樓記》,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洞庭湖不過是因子,借景抒發自己的家國情懷和鬱郁不得志的心情更為重要。借景抒情是文人們一貫採取的寫作手法。《岳陽樓記》之所以成名,不僅僅在於其對洞庭湖和岳陽樓的印象,而在於在湖光山色之外,范仲淹與好友滕子京同病相憐,藉此文抒發自身不得志的感慨。

二是范仲淹作為文學大家,想象力瑰麗,得此佳作。文人寫作是需要天賦和想象力的,優秀的文人身在陋室,才思逸飛,在於六合八荒,就可以運筆於指間,描繪萬物於紙上。

三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寄託的人在偏處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才思打動讀者引發讀者共鳴的關鍵。這種家國情懷本身就可以單獨存在,在洞庭樓臺美景流連之餘,卻還是未忘天下蒼生和江山社稷,“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是《岳陽樓記》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滄海拾遺錄


非常感謝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描寫的岳陽樓“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很有節奏感,給人一副氣吞天河的景象。

實際上,這時候放在范仲淹面前的並非真正的岳陽樓,而是一副圖卷《洞庭晚秋圖》,所以范仲淹完全是“看圖作文”,而國畫是寫意的,並非寫實,所以畫卷上的岳陽樓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心思。

所以經過一層“濾鏡”,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繪了自己心中的“岳陽樓”。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小何先生1993


“小范老子”為何能閉門而造出好車呢?其實其中的奧妙並不深邃。

一:瑜能掩瑕

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古一人之言也!這句話被國人尊崇了千年,我想還會萬年尊崇下去。這才是岳陽樓記名傳千古的最根本原因。

二:愛屋及烏

范仲淹為官清正,關心民生,生活簡樸,品德高尚,堪稱時代楷模。人們敬仰他的為人,自然尊崇體現他人品.胸襟.抱負的岳陽樓記,以致後人把岳陽樓和范仲淹聯繫在一起。

三:揚長避短

這篇文章范仲淹裁剪得當,避開了未親臨實踐的短板。其寫景僅用了“銜遠山,呑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22個字。而把文章的重點放在聯想上,鋪述遷人騷客兩種逈然不同的心情。繼而筆鋒一轉,歸結到作者對人生態度的總結,可謂筆下生花。

岳陽樓予誦讀多年,已能熟背,為之感動的不在寫景,而在寫人情,更在震耳欲聾的一言先後偉音!


原卉詩詞


我沒去過德國,我認識奔馳寶馬奧迪。樓主呢問題不是問題。


王歌笑啊


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

漢字幾千年的發展演變

範老的文學功底、思想境界

以及後人的望塵莫及

所有的這一切加在一起,造就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高塔上的李小白


其實他在文中就寫出了,前人之述備矣,人不在岳陽樓可以文觀之,而且《岳陽樓記》主要寫的是他的思想,只是前面帶了一些對景物的描寫,人在不在岳陽樓就無所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