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摩羅群島早就獨立,為何法國還佔據一個島?你怎麼看?

藍冰天雪


地處非洲大陸東南部的科摩羅聯盟,原本是法國殖民地。上世紀70年代,當地大部分脫離了法國,然而其中的馬約特島並沒有離開法國。

20世紀70年代,科摩羅群島上的居民進行投票,其他各個島嶼超過95%選擇從法國殖民下獨立,唯獨馬約特島,65%的馬約特島居民竟然反對離開法國,最終脫離了科摩羅,而維持了與法國的特殊關係。

2005年,馬約特島再次投票,正式從法國的集體領地成為海外省,馬約特省成為法國第101個省。


最早的科摩羅群島由馬達加斯加島上的馬拉加什人統治,直到1843年法國正式殖民。最開始,科摩羅群島與留尼汪島、馬達加斯加島構成了法國在東南非洲的殖民地,直到1975年,科摩羅群島北部三個穆斯林佔主體的島嶼單方面宣佈脫離法國,而由穆斯林與基督徒共有的馬約特島仍舊留在法國。

法國決定將馬約特島單獨管理,與科摩羅群島其他地區分開,並且賦予特殊地位——集體領地。


當年的科摩羅群島著急獨立,也就管馬約特島。1976年,法國在馬約特島再次進行了投票,沒想到這回99%以上的馬約特島人都要求留在法國。法國很無奈,馬約特島不願意斷奶,結果科摩羅還說法國肯定有問題。最後問題鬧到了聯合國,雖然14國同意科摩羅,不過法國一票給否了。

面積僅僅300多平方公里的馬約特島,人口超過20萬,馬約特島年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雖然不算髮達,只相當於巴黎的16%,法屬留尼汪的三分之一,但卻相當於科摩羅的十倍左右。

如此一來,馬約特島民眾更加願意做法國人而不是科摩羅人。馬約特島在地理上屬於科摩羅群島一部分,但是法國管理的歷史遠遠比科摩羅這個國家出現的還早,既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是情理之中。


澹奕


科摩羅聯盟位於非洲東南印度洋上、莫桑比克海峽的北口。它東、西與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差不多等距離隔海相望,是由4個主島(火山島)和諸多小島、珊瑚礁組成的群島國家,面積2236平方公里,人口79.5萬(2016)。

科摩羅人屬多民族融合的結晶,史上非洲班圖人、阿拉伯人、馬達加斯加人(東南亞和非洲混血)、東南亞人、波斯人等混血融合,現有居民的97%為其後裔,其他為歐洲人和印度人。科摩羅語就是這種融合文化的最好體現,它以東非斯瓦西里語為主幹,摻雜阿拉伯和南亞多種語言,用阿拉伯字母拼寫,因此,科摩羅文化以阿拉伯文化為主導。憲法規定科摩羅語、阿拉伯語、法語為官方語言,伊斯蘭教為國教,絕大多數居民為穆斯林。

火山島資源匱乏,旅遊業有一定潛力,遠遜於塞舌爾和毛里求斯。唯一的亮點是香料,19世紀法國人佔領後,引種依蘭花、香草、丁香等大品種香料作物,產品主供法國香水業,“香料之國”聞名遐邇。2016年科摩羅實現GDP6億美元,預期壽命63.5歲,一直徘徊在最不發達國家行列。

公元16世紀,歐洲人開始涉足該島。17—18世紀,英國、荷蘭、法國、葡萄牙都想在這個印度洋的中間站立足,最終是佔領周邊島嶼的法國先入為主。1841年,法國侵入最東邊的馬約特島後建軍事基地,隨後威逼其他三島。1886年,三個島嶼的蘇丹被迫接受法國“保護”。1912年,科摩羅正式成為法殖民地,1946年成為海外領地,1975年7月,科摩羅宣佈獨立。

法國控制科摩羅一為在印度洋有軍事立足點,二為獲得穩定廉價香料供應,因此至今佔有馬約特島,這讓科摩羅很是不爽。科摩羅20世紀60年代自治到獨立至今先後有5版國旗,不變的是綠色阿拉伯主調、象徵伊斯蘭教的一彎玄月和代表4島的4只星星,雖然聯合國承認4島的科摩羅,但法國就是不歸還其“海外省”馬約特,並在法國議會兩院各給該島一名代表席位。該島及附屬小島共約390平方公里,族群、文化、語言與三島一致,只是法國文化、經濟影響更直接。


ruixuezhaofeng


馬約特島,是法國海外省。曾經舉行公投,絕大多數人選擇留在法國,人均收入比科摩羅多好幾倍,該島有法國海軍基地。


user7180526371794


人民幸福感好,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