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為什麼?是有病嗎?

一個菇涼一家人


在物質壓力和精神壓力的加強下,人們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反而開始冷卻了,忙於工作忙於生存,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在空閒下來的時間獨處,不交朋友也不聯繫別人,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性格問題,有的人性格內向不擅於和人交流,很長時間都是自己獨處,在適應一段時間後他們反而習慣,但內心還是希望能交到新朋友,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說和交流。

其次時間問題,有的人工作每天朝九晚六,還要不定時加班根本沒多少休息時間,所以一閒下來就喜歡好好躺在家休息看劇,給自己充電,省得出門耗時耗力。

最後就是遭遇問題,有的人在人際關係這方面吃了不少虧,對交友實在是不敢再冒險,與其每天和別人互相猜疑嫉妒吵架,不如自己一個人讀書逛街看電影,又輕鬆又自在還不用生氣和受氣。


小夥伴愛生活


實話實說我現在狀態就是這樣,從來不去打擾別人,也不喜歡別人打擾我,白天睡醒了喝杯咖啡吃點餅乾上班,累了收拾收拾回家,晚飯後跟我的小狗下樓溜達溜達,聊聊天,我說它聽。

一個人獨來獨往,這種感覺並沒有別人說的多孤單,反而覺得很舒適,這就是我要的生活方式。

有人會說你是不是內向或者心裡有病?其實不是,我很樂觀,也可以這麼說跟我在一起玩久了是女人哪怕是年齡很大的阿姨都會愛上我,不是吹牛,是真的,有我的地方絕對有笑聲和正能量,每天都能逗她們嗨皮,但是我不喜歡去深挖別人內心的東西,我也不喜歡別人跟我之間刨根問底,可能與我的經歷有關吧。

十幾年前我有很多朋友,男女都有,誰過生日也好,失戀也好,我出手都是很大方,在MP4剛上市期間,一個月工資千兒八百的時候,我都可以很敞亮的花一千塊買個大屏送給朋友,更不用說吃飯唱歌,基本都是我掏腰包,從來沒有有求於他們,那時候我覺得有朋友的感覺真爽,我以為我們會是一輩子的朋友,還曾無數次幻想等老了一起組團旅遊養老,後來因為變故我落魄了,一夜之間所謂的朋友消失的無影無蹤,甚至於開口跟我感覺最好的朋友借五百塊臨時救救急都被拒絕,不只是這樣,曾經很不錯的朋友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不但不幫還編排誹謗與我,字字戳心。

人可能也只有在絕境中才會成長,才會看清楚一切吧,我醒悟了,也可以說是頓悟,那種絕望感讓我揪心的痛,從此之後朋友這倆字在我心裡是貶義詞,是讓我感覺很噁心的一個詞語,我從不提起。

儘管我爬起來之後她們又陸陸續續想要靠近我,都被我的冷漠趕走,她們又開始編排我說過富了眼眶子高了,不認人了,不爭辯,不解釋,也無需跟誰去解釋,因為她們不值得我去解釋。

從此以後我的世界裡只剩下我一個人,很喜歡這種感覺,也不用再去在意誰開心與否,我養一隻狗養三天它能記住我一輩子,整天我走到哪裡它跟到哪裡,我養一群人十幾年卻換不來一顆真心,這就是人性,赤裸裸的現實,所以我寧可把所有的好東西給我的狗吃,我也不去同情任何一個人!



青島丫丫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不聯繫別人不交朋友,不可能是有病,而是覺得一個人能夠更好地生活,並且生活更有規律,對身體健康更有好處。我本身就是這個類型,我七十多歲了,每天早上冬天睡到八點起床,夏天七點或六點多起床,上午只買菜,有太陽八點多曬背半小時,然後邊看股市行情邊在家活動,下午閉目休息半小時,二點或三點開始走路六千步到一萬步,然後有太陽再曬半小時,再撞背半小時,活動到五點鐘回家,天天這樣堅持,從未間斷,身體好起來的心情促使自己堅持這種規律生活,從不寂寞,當然,每天有一個收音機或隨聲聽播放音樂伴隨!


手機用戶58605400941


喜歡獨處的人,普遍都是淡泊心靜之人。如果說是半脫紅塵也不為過。這類人,退休賦閒的人居多。一個人如果喜歡參與社交活動,多半是耐不住寂寞。尤其是一些曾經當過領導的人,生怕被社會遺忘,生怕獨處會悶岀病來,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人和人的習性不一樣。

我就是退休賦閒的人。有朋友約我聚一聚,岀去轉一轉,我都會答應。如果沒人約,我也很少主動約別人,要約,也是回敬對方的邀請,所謂禮尚往來。獨處時喜歡看書和看今日頭條。其他就是喜歡每天做一次飯。再就是岀去游泳或散步,每年和老伴兒岀去旅遊一兩次。岀去多,覺得累,生活也不規律。所以外岀不宜多。這種生活,我覺得開始不適應,後來慢慢適應了,體會就是忘記過去,專心當下,把身體保養好。


手機用戶13688672191


這是我現在的狀態,特別封閉。我本身是內向,但上大學前大家都沒有壞心眼沒有利益掛鉤,所以朋友也挺多的,男生女生都有,平時一起吃飯,聊天,玩。一上大學我也比較上進每年拿獎學金,本身我不去招惹誰卻沒想觸碰了一個差生內心,她想拿獎學金,有了利益掛鉤,開始在背後說我壞話,搞我。那時起開始覺得內向的人其實挺被動的,被動著讓別人欺負,卻也不是不敢對抗而是自己覺得也不想和那個人一般見識。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更覺出來內向型人格的被動。慢慢也就不想再多交朋友了。然後,現在結婚後也就兩個朋友了。可我有家人,有愛人,竟也不覺得多孤單。


荷子啊


沒有誰規定說非得事事都結伴同行啊,我就喜歡獨處,不是性格孤僻也不是不合群不善交際,只是我覺得該給自己留點空間,自己一個人待著很自在啊 不用顧及別人什麼,我初中就喜歡獨處,但朋友就會覺得我是冷落她,有些人確實是不能忍受自己一個人呆,性格不一樣吧。而且自己一個人久了會形成自己的一套體系,自己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能幹什麼都很清晰,像是一種平衡狀態,肯定不想被打破啊,別人硬加進來的話就會有那種不自在或者說像是自己的領地被窺探了一樣。而且一個人久了之後,面對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更坦然更能接受,也會學會很多東西和技能,更獨立,成長速度很快的,但這也像是個弊端,因為看什麼都很明白所以有時候挺沒意思的。如果非說是一種病態的話,那也是一種社會延伸的病態連鎖反應,一個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逃避現實。


你也美滋滋的睡一覺


那些來找我的人都是有目的的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對你好 曾經有一天五個人上門找我 有的叫我介紹電影導演給她 她想拍電影 有的看我有名氣了想蹭熱度 有的想讓我給她們寫歌詞 一天下來 疲憊不堪 還不如一個人 喝喝咖啡 吃吃零食 看看小說 也有很好的朋友 和她無時無刻在一起 無話不說 這感覺很好 有事不用自已撐下去了 然後 有一天我很難受 我就去找她 我二話不說,抱著她 她沒說話 所以我想 著最很多朋友幫不是走總是在一起吃喝玩樂 而是 打電話 可以直奔主題,兩個人在一起不說話也不尷尬,我總覺得只有這一時間和誰玩的好 沒有誰會和你一直玩下去 出門不是騙就是坑

習慣在家了

在家可以做的事太多

看小說 看漫畫

聽音樂 畫畫

對你真心的人太少太少

人心難測啦

當面一套 背後一套的人太多

還有人設計圈套坑你

這樣相處下去太累

但是你也不能封閉自己吧

我會選擇性的珍惜那些對我真心的人啦

說到底

一個人獨處最好

一個陌生人

你永遠無法想象對方有多難纏

不太喜歡接觸人

朋友不多 真心就好啦


意大利語不過a2不改暱稱


說到這個問題,我想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功利性的增強,處一個真正的朋友確實太難了,!你想以心換心,獲得純潔的友情,可等你的很多時候是人家早已挖好的陷阱。你仗義執言的忠言,在人家心裡可能卻是不懷好意的居心叵測……時間久了,碰的釘子多,也就失去了耐心、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勇氣,長此以往,就習慣了孤寂獨品!

其次,隨著社交網絡化的大趨勢,人們早已習慣了把大量的社交時間放在了網絡上,交流、談心,寧願與陌生的網友互動,也不願與身邊的人接觸。當網上交友成為一種習慣時,其實我們的社交能力卻在下降。網絡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也不可否認的帶來負面的煩惱!

以上觀點,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希望能夠在這裡與大家共同探討!



漠海聆濤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這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同事、朋友或親戚,在金錢利益的驅動下,逐漸失去了本真,變得自私自利、唯利是圖、不講誠信,勾心鬥角。一些人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真情遭遇假意,善良橫遭欺凌,這些遭受過各種程度不同精神傷害與正當利益受損的人,逐漸變得心灰意冷。為了少受傷害和精神折磨,不得已而選擇的一種逃避方式,所以才會選擇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

如果一定要認為是一種病,那麼本人更願意相信這是一種社會病。一個正常人誰不需要親情友情,如果再努力也換不來親情友情,人情淡薄,也只能選擇少受傷害。兩害相權取其輕,這種個人釆取的處世態度及行為可以理解,沒大毛病。


木兩土gyc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叫朋友不聯繫別人,不是這個人有病,而是說這個人有病的人有病。喜歡獨處的人,恰好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知道如何可以得到。

現在資訊越發達,越讓人無所適從。微信從最初的可發圖文、聲音、符號等便捷及時的特點而受大眾吹捧,時至今日,還有多少人每天更新朋友圈?有很多人完全屏蔽可見功能,即使自己的朋友圈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設置成“近三天可見”。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因為信息太氾濫嗎?

其實不是這樣,信息每天都會產生,而且總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你不在這裡看到就會在另一個地方看到。人們這樣做,只是慢慢發現那些低質無效社交會嚴重干擾自己的生活,影響自己的思考深度,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於是,他們選擇逃離,選擇獨處,選擇不叫朋友不聯繫別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身體和自由安全空間,在安全空間範圍內,自己是輕鬆自由舒服的,如果超出這個範圍過近或過遠都會讓人嫉極度不輕鬆不自由不舒服。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就是為了讓自己的空間距離恰到好處,既不影響別人也不妨礙自己。

這恰好是聰明的人的明智做法,永遠不要小瞧喜歡獨處的人,獨處不是孤僻,更不是病。如果說是病,那也是社交的病,社會的病。一個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能完全成為他自己。他思他所思,他想他所想,他做他所應當做,他追求他所應當追求。他旁如無人,只為追求內心安寧;他心靜如水,只為追求真實的自己。

獨處不等於不合群,不等於沒有朋友被孤立。恰恰相反,獨處是一種十分優秀的生活方式。有人說過,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獨處可以讓我們的精神和心靈都得到充足的修養,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找回最初的自己。不忘初心,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寧靜獨處,才明白自己究竟怎樣繼續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