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No.224」深聊一下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與產品邏輯

【導讀:企業的成功往往離不開合理有效的商業模式,這是·[情報通]·商業模式系列第[224]篇文章,歡迎閱讀】

「商業模式No.224」深聊一下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與產品邏輯

“知識付費”的模式十分火爆,湧現出一大批的內容付費形式。相信很多同學都用過或接觸過一些“內容付費”相關的產品或社群。

首先我們來聊一下“知識付費”,怎樣定義“知識付費”, 簡單理解就是:你想知道、但你還不知道的,都是知識。為這些內容買單,就是知識付費”。

那麼第1個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內容會激起你的付費慾望?or 你願意為哪些內容買單?

總結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有意思的內容或者自己感興趣的

2.對工作有幫助,專業度較高,有利於個人成長,節省時間

3.大V或者偶像的分享。

付費意識需要養成,單用戶也不會為所有內容付費。

第2個問題,想問下目前大家接觸到的內容付費的產品都有哪些?順便說一下你在這些產品上看哪些內容?

目前主流的知識付費產品主要有:

1.得到

2.知乎live

3.分答

4.在行

5.豆瓣時間

6.喜馬拉雅

7.微博問答

....

說到這些,我們選取三個代表不同模式的產品聊一聊“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

得到: 專欄付費訂閱模式

知乎live: 線上沙龍內容付費模式

分答:付費問答模式

1. 首先聊一下得到,得到類專欄付費模式

“得到”是2015年底羅輯思維團隊打造的內容付費產品,吸引了包括羅振宇、李笑來、李翔、劉雪楓等大咖的加入。

得到的商業模式是,自己找人、找資源策劃製作高質量專欄售賣,然後,收入分成。這個模式的好處是,不需要太依賴大V、大咖等資源,尤其不需要一直維護他們,讓他們在平臺上保持活躍。

只要完成專欄策劃,建立好團隊,制定好工作流程,專欄持續更新就ok了。而且,內容一旦完成,還可以重複售賣。

得帶從一開始就是定位收費的,需要有能力、有資源製作出高質量的內容,尤其其價格相對較高(199/年),用戶付費了之後,對其用處和價值是有期待的。

199元是一年的費用,日平攤下來,還不算多,對於得到app上的高知識、高追求的精英用戶來說,是完全划算的。因此,李笑來的《通往財富之路》,有超過12W人訂閱。

同樣模式的還有喜馬拉雅FM,但是平臺上除了付費內容,也都有免費內容。

2. 再說一說知乎live: 線上沙龍內容付費模式

知乎在2016年推出了值乎、知乎live這兩款明星付費產品,為廣大知識/技能擁有者,提供了便捷的知識變現方式。

知乎live的產品模式可行性明顯好於知乎。

知乎live的主要商業模式是,各行業達人入駐平臺後,可以自主就某一話題發起一場live,然後設置簡介和內容大綱,以及開始時間、參與票價,用戶看到後,如果感興趣可以支付報名。Live開始後,是通過語音直播的形式進行,主講人可以發佈語音、文字、圖片等內容,並與用戶實時互動。

知乎live參與門檻也較低,例如分享者只需要提交內容申請就可以發起live,用戶也只需要付出幾塊到幾十的成本就能參與到live中。

知乎live的熱門內容不像其他平臺由明星或知名大咖發起,而是 由各垂直領域的達人發起。 並且話題也趨於多元化,並非集中在情感、職場、理財等幾個方面。

與得到的專欄模式相比,它不但內容生產成本低,而且可以更好地滿足各種個性化需求,而這更能迎合知識盈餘、知識共享等長遠的發展趨勢。

3.講一下分答:付費問答模式

分答是由果殼網推出的產品, 2016年5月因為王思聰等大V入駐平臺而迅速爆紅網絡。打響了“知識付費”的第一炮,成功引起了國民的關注。後面各種付費產品層出不窮。

分答的商業模式,主要是知識大牛入駐平臺,自行設置回答問題的費用,然後,用戶可以通過支付相應的費用向喜歡或者想諮詢的大牛發起提問(文字形式),大牛收到提問後,以語音的形式回答。

其他用戶可以選擇支付1元偷偷聽大牛對某個問題的語音回答,這1元提問者可以獲得0.5元的分成。滿足了許多用戶的獵奇心理。

微博問答就是相似的一款產品,有抄襲的嫌疑,但是架不住微博用戶的龐大基數,已經發展得紅紅火火。

缺陷就是分答類的答案質量很差,可短短几分鐘或幾百字怎麼能解決提問者的問題呢?

這裡面也涉及到人性的心理,焦慮、浮躁、好奇等等。

我們大部分人習慣把牛人神化,習慣把自己碰到的問題推給別人來解決,習慣想著通過得到一個神奇的招式立馬解決,期望走捷徑。

說實話我認為這類產品很難沉澱用戶,平臺上很難獲得實際有用的知識,大部分人使用知識為了獵奇等原因,等付費之後,意識到和自己期望的相差太多,就很難再次使用。

我們來看下知識付費的用戶畫像。

根據百度指數統計,這類知識付費產品的用戶年齡分佈大致相同,用戶年齡在20-49歲,其中主流用戶集中在30-39歲年齡段,該年齡段用戶人數佔總人數的55%左右。男女用戶比例為7:3。

這個主流用戶群的表現可以歸納為“中產階級的焦慮與恐慌”。

哈哈,這個定義可能招一些同學鄙視了。

30歲到39歲這個群體,他們大多是在職場數年的工作者,處在社會層級新舊交替的階段,因此,他們急需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補充新的知識,以提升自身技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同時他們的經濟條件也相對比較好,對消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高品質或高服務的商品擁有較好的付費意願。

還有20~29歲這個群體,我將這個群體定義成“中產階級的預備役”,正是在社會壓力下渴望快速成長、對知識高度需求的階段,但是經濟實力並不強,對知識付費的產品較為挑剔。從百度人群畫像可以看出,“得到”(高成本)在這一群用戶中比例遠低於30~39歲。

介紹完“知識付費”產品的商業邏輯,我們再聊一聊知識付費的產品邏輯。

“知識付費”分為前置付費和後置付費。

前置付費:付費之後再獲取知識,例如知乎live、微博問答等都是“前置付費”。這樣的產品在於用戶對分享者的個人認可,很難保證實際分享的內容質量。

後置付費:先看內容再付費。例如微信公眾號、簡書的讚賞。這類產品對運營方和用戶端都要求較高,後置付費挑戰較高。

但是“知識付費”在某種程度上是創造出的需求,是快餐式消費、營銷式產品。“知識”是一個持久性過程,很難說用戶在一篇文章、一次演講、一段課程中真正獲得了知識。

如何去強化用戶的心理滿足感就成了“內容付費”產品的重要目標之一。

“知識付費”產品的運營邏輯和電商產品類似:

1. 尋找更多“知識”需求、經濟實力較好的目標用戶。

2. 提高訂單數量(付費率),客單價(付費成本),重複購買(復購率)

3. 保持吸引力,持續更新內容,通過有吸引力的專題內容或知識來吸引用戶。(提高DAU/MAU)

目前所有“內容付費”產品中最缺乏的是內容評價機制,用戶無法辨別內容是否真正有“料”。建立對分享者的評價體系和內容的反饋機制,是付費產品必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如同淘寶店的星級和店內商品的評價,可快速建立用戶與分享者之間的信任感。


【注:[情報通]致力於成為新時代互聯網優質信息的發佈空間,圖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即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