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陳氏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一)舜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 紀傳體的歷史典籍,其中全面而系統地記述了舜帝文化。《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因此舜帝文化是中國道德文化的創始人,是推行以德治國以德安邦的奠基者。在三皇五帝中,尤以“孝感動天”的舜帝,為世人崇敬。他攝政和繼帝位之後,行大道、舉賢能、驅腐惡、明賞罰、教民耕、施教化、制律令、興教育、行禮樂、開言路、講和睦,實現天下長治久安,創建了輝煌的“虞舜盛世”,被尊為“東方聖人”,成為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是文明古國的奠基人。


陳氏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特別是舜帝施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德文化,構成人倫文化的基石,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美德,他率先垂範,遂為中國二十四孝之首,堪稱中華民族“道德楷模”,舜帝偉大的道德精神和文明風範成為永遠為世人所崇敬的聖祖,尊稱聖德。

  

舜帝作為中國陳姓公認的血緣太始祖,裔孫倍感自豪和榮耀。舜帝文化成為陳姓宗族的傳家至寶。

(二)祖地文化是陳姓宗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我們的根在哪裡?”這是海內外舜裔共同關注的首要問題。考其聖祖舜帝、得姓始祖陳胡公滿的故里、國都和陵園,至今猶存,歷歷在目,此乃是陳姓的祖地文化,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為後人尋根竭祖提供真實的依據。

舜帝的故里,史籍記載:“舜生於姚墟”,姚墟,後為徐鎮,過去是屬山東省的鄄縣,現屬於河南的濮陽縣。濮陽縣現存的有關舜帝的出生地、故里、早期活動的遺蹟及有關舜帝故事傳說,舜帝的故里就是現在河南省濮陽縣的鄄城,這就是聖祖的根,亦是中華舜裔最早的祖根。

舜帝的國號虞,建都蒲坂,今為山西省永濟縣東三十里舜郷,所以蒲坂城內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附近有歷山、媯水。

舜帝與娥皇,女英二妃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湖南寧遠縣九嶷山,是為零陵。零陵就是舜帝陵。舜葬于山陽,其子商均葬于山陰。山南有舜廟,前有石碑,附近有舜峰、女英峰、旁有娥皇峰、下有舜池。因九嶷山系舜墓之所在,被道教列為二十三洞天。九嶷山舜帝陵就是陳氏血緣親族史上最早的祖墓。因此,舜帝陵便是海內外舜裔尋根竭祖之聖地。

陳氏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得姓始祖陳胡公滿的故里、國都、陵園,也都有明確的記載和真實的遺址。

夏禹曾封虞舜的兒子商均於虞城,即今河南省虞縣,後又移封於商,讓他遷到陝西的商縣,而商均的後人虞思仍留居在虞城舊地。媯滿則是虞思的裔孫,於是虞城舊地乃是陳胡公滿的出生地和故里之所在。

陳胡公滿建都於宛丘,宛丘歷史上稱為太昊之墟,曾是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太昊的故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全部領土位於豫東的一片大平原上,土地肥沃,是古代物產豐富、文化發達的優越地域,歷來被視為中原地區一塊寶地。所以陳國在西周初期諸侯國中,可算是一個富強的大國,後遷都於許昌、潁川。因此,宛丘、潁川這一帶便是陳姓的發祥地。

陳氏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陳胡公滿的墓就在今河南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1995年在故地上修復“陳胡公陵園”,此乃是海內外陳姓裔孫尋根竭祖之聖地也。

綜上所述,陳姓家族的祖地文化如此豐富、如此完整,確為中華姓氏史上少有的,這是海內外陳氏宗親的福份。當以精心保護,傳承千秋萬代。

(三)譜牒文化是記錄家族歷史的典籍。


譜牒文化源遠流長,始於西周,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朝。一部族譜,記錄著一個家族起源、演變、遷徙、繁衍的歷史,可以說一部族譜是一部與時間並存的生命史,是一部有始無終的源流史、繁衍史。因此,編譜歷來為陳姓家族所高度重視,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優良傳統,代代相承,綿延不斷。

族譜全面記載整個家族的方方面面:論概況、敘源流、記世系、贊名賢、載文獻、述祖訓,幾乎成為家族的百科全書。因此姓氏族譜是姓氏文化集中體現。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它維繫著整個家族的生存和發展。

陳姓祖先歷來高度關注自己家族的生命史,歷代的開基始祖、德高望重的先賢總是率先倡導續修族譜,並親自撰寫序言,至今猶存的最早的譜序有:晉永嘉二年最早入閩始祖陳潤於晉咸和六年(331年)親撰《閩中草寓記》、興化始祖陳邁於隋恭帝元年(617年)親撰《陳氏譜序》、唐入仙始祖陳齊於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親撰《續修陳氏譜序》,這些名序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獻,它反映了所處時代的種種特徵,它真實記錄家族起源、遷徙、繁衍的歷史,它為我們子孫後代樹立了光輝榜樣。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蒐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

陳氏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陳姓家族有著代代編譜的優良傳統,以使從古迄今代代相傳,綿延不斷。《中華姓氏通書》引述湖南有的陳姓家族從舜帝起已傳到135代了,仙遊陳姓家族也傳到135代,最快的已傳到145代了。那麼,為什麼能做到“宗祖不忘,家族不散,世系不斷”呢?竟其原因,就在於“由有譜之力”也。把古今一部部優秀的族譜銜接起來,就是一大部完整而翔實的陳姓宗族生命史、源流史。因此,族譜是姓氏文化豐富多彩的文化載體,譜牒文化是宗族文化的綜合體現,是家族文明、和諧、昌盛的象徵。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族譜是根、族譜是史、族譜是紐帶、族譜是教科書、族譜是傳家寶。譜牒不可不修,編譜不可不慎,族譜不可不續,譜志不可不存。

(四)祠堂文化是姓氏的祖根和聚族繁衍的象徵


祠堂文化發軔於夏商周,盛於唐宋,普及於明朝,以致發展到“族必有祠、祠必有產”(祭田),成為姓氏家族活動的中心和祭祀聚會的場所。

祠堂歷來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場所,是姓氏的祖根和聚族繁衍的象徵。祠堂文化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一朵奇葩。


我國曆朝歷代,因以孝為德行之本,於是祭祀祖宗成為一種崇高的道德行為,古人說:“入祠祭祖的意義,在於入祠思敬之意焉”。祭祖與祭神的內涵不同,祭神是出於畏懼心理,而祭祖是出於愛敬的心理。

祭祖的作用在於強化同姓子孫的血緣親情觀念;強化同一宗族的認同意識,生髮出同一祖根的自豪感,增強同一宗族的凝聚力,促進家族和睦團結、和諧發展,激發族親重振雄風、共鑄輝煌,增進“同根同祖務必同心同德,興家興族更須興國興邦”的理念,為家族的興旺發達作出不懈的努力,這就是祭祖的神聖目的。

祠堂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於以血緣親情為精神紐帶,把普天下姓氏宗親凝結成一體。一箇中國人,不論從事何種職業,不管飄泊多遠,尋根認祖,入祠祭祖,託庇列祖列宗的福廕,總是他最大的心願。因此,祠堂文化具有最廣泛的認同感、最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祠堂文化被賦予新的使命,充實新的內涵,拓展新的功能,實行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活動形式,展現時代精神和時代特色,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為倡導文明新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發揮積極的現實作用。

考其各地祠堂志,其實一座祠堂,就是一部家族史。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最近閩臺兩岸宗親攜手合作,編纂了《閩臺陳氏文化?祠堂卷》二冊,入編閩臺七百多座陳氏祠堂,這是閩臺有史以來第一部的光輝史冊,其中以豐富史料,足證閩臺陳氏宗親系同根同源同祖同宗、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為此兩岸宗親理應共同努力,為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作出積極的貢獻。

(五)名人文化是陳姓家族的寶貴財富。


所謂名人名賢,當然不是唯權貴為標準的,而主要是指他有非凡的業績和高尚的品德而聞名於世的人,他們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作出傑出貢獻而又德高望重,深受人民敬仰的傑出人物,才稱之為傑出名人、名賢。

陳姓家族史上,代有英豪,精英輩出,古代有一大批明君、名臣、將帥、英烈、文豪、愛國僑領等,各地也都一批進士世家、名臣世家、將軍世家、教育世家、科技世家、文藝世家以及英雄模範人物、民間鄉賢等,他們是陳姓家族史上的傑出代表。

陳姓的名人文化豐富多彩,在民間也比比皆是,各地的方誌、族譜、祠志中也多有記載,名人文化突出體現在名人的疏表、奏章、詔書、敕令、傳略、著作、詩文、碑記、遺訓、題刻、碑坊、匾額、楹聯等,在這方面義門家族,開漳家族,玉湖家族存有豐富的珍貴的文獻。所有這一切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陳氏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在近代現代史上,陳姓家族也湧現一批批傑出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科學家、教育家、文藝家、政要人士和英雄模範人物,他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愧為國家的棟樑,民族的精英,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和紀念。

在民間世世代代也都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名賢,諸如樂善好施、建學堂、辦書院、樂育英才者;修橋鋪路,修渠築壩,為民造福者;助學扶貧、濟世救人者;抗震救災、見義勇為者;一塵不染、廉潔奉公者;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者;編族譜、建祠堂的領頭者以及興辦公益事業的熱心者,他們也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懷念。

可以說,一位傑出名人,就是一部史詩。把一大批傑出的名人文化彙集起來,無疑是陳姓家族史上一部壯麗的篇章。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名人文化的效應更是無窮的。名人文化是陳姓家族寶貴財富,是陳姓家族繁榮昌盛的不竭動力。陳姓家族正是在名人文化薰陶激勵下,鑄造了一批又一批成才報國、創業興邦的仁人志士,從而不斷鑄造家族新的輝煌,不斷譜寫家族史的新篇章。

(六)書院文化是陳姓宗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國運盛衰繫於教育,家族興旺發達關鍵在教育。教育出人才、教育創文明、教育帶族風、教育促和諧。陳姓宗族歷來具有重教興學、詩禮傳家的優良傳統。早在唐代江州義門家族創辦的東佳書院是家族教育的成功典範,培育了430多登科舉、仕官吏者,尤其鑄造一大批國共兩黨的政要人物。陳元光建州後以興學為要務,創辦松州書院。傳播華夏文化,在我國教育史上最早是學府,福建興化人才濟濟,名相陳俊卿答唐高宗曰:“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名言,道出“窮則思進”的哲理,極大地激勵家族重教辦學,子孫“勤奮讀書,成才報國”的熱情。從而辦私塾、建書院、創家族學校之風,席捲八閩大地。長樂書院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興化的金石書院、莆陽書院,陳姓家族造就了400多位進士,因此,興化素有“科甲之盛冠八閩”之美稱。明代陳天高捐獻巨資創辦金石書院,被朝廷“聖旨”建“樂善好施”石碑坊,予以褒獎。清朝陳寶琛退隱後,親任福州鰲峰書院山長,創辦東文學堂、師範學堂、政法學堂、商業學堂,後創辦福建優級師範學堂(即福建師大的前身),則是面向全民教育的一位傑出長老。尤其近代陳嘉庚先生把畢生艱苦創業的全部資產用於創辦廈門大學、集美學村,是我國重教興學的光輝旗幟。

陳氏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八閩大地陳姓宗族創辦書院之舉,培育一批又一批傑出人才,因而福建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美譽。書院文化是陳姓宗族文化一大特色,是家族走向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七)道德文化是陳姓宗族的傳家至寶


自古迄今,我們的祖祖輩輩最關注的就是教育子孫成才,期盼家族興旺發達,於是總是念念不忘給自己家族立祖訓、書遺囑、訂家規家法、族規族約,把傳承道德文化視為頭等大事,生怕子孫不爭氣不成才,生怕不肖之徒敗壞了家族的門風。因之,每次修譜務必把老祖宗的祖訓、家法、族規一而再、再而三,加以記載、代代傳承,以作為家族的傳家至寶。

歷史上的祖訓、家規家法、族規族約,其基本精神是一樣的,都是以“忠孝仁義”為核心,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江州義門的《陳氏家法三十三條》有它的進步性,實際上是一部懲惡揚善、恩威並施的家族法規。義門這麼龐大的家族,長期聚而不散,聚而不亂,確實不容易,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沒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法規,沒有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是不行的,實踐證明,義門家族的發展壯大是和實施這部家法分不開的。至於祖訓、家規、族規,都是祖先給子孫後代制定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告誡後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起著倡導和警戒的作用。潁川族規訂了八條,即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孝”字,因此,祖訓倍受關注,祖訓也可視為遺訓、遺囑,子孫不能不聽,不聽則不孝也。恪守祖訓是陳姓家族的傳統美德。

陳氏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歷史上的祖訓、家規、族規與當今時代提倡的“八榮八恥”“公民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都是希望每位公民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都是貫徹以德治國、以德安邦的方略。

因此,注重道德文化教育至關重要,關係到家庭、家族、民族的盛衰和生存發展的大事。

(八)和諧文化是陳姓興家興族之本


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曆來倡導“和為貴”,提倡和睦、和善、和氣、和藹、和順、和諧、和解、和平。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

陳姓家族史上,聖祖舜帝、潁川始祖陳寔、義門家族祖先,總是大力倡導並率先垂範,遂成和諧之國、和諧之邦、和諧之族的楷模,為世人所敬仰。舜帝之所以受四嶽推舉、八方擁戴;陳寔之所以“三君高名”,海內三萬多人親赴弔喪;義門家族之所以族聚三千多人而不散,聞名天下,竟其原因,就在於崇尚和諧,追求和諧,成為和諧團結的光輝典範。

在陳姓家族史上,每位開基開族始祖遷徙他郡他處,總是和周圍各姓鄉親和睦友善,才得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遂成泱泱大族。實踐證明,和諧文化是陳氏興家興族之本,因此,和諧是家族文明進步的標誌,是家族團結奮進的象徵,是家族興旺發達的動力。

當今時代,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家族至關重要。因此,大力弘揚“以孝治家育人”、“以德敦親睦族”的優良傳統,構建和諧家庭、和諧家族。同時以仁義之情,與周圍各姓和睦友善、互相尊重、平等待人,努力消除舊社會遺留的宗族岐視、宗族糾紛、宗族械鬥的不良狀況,形成鄰里和睦、共謀發展的氛圍,建立社會主義新型的人際關係,以構建和諧社會。

陳氏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和諧文化是陳姓興家興族之本,也是興國興邦之本。和諧文化必將促進子孫後代為創建文明、和諧、昌盛、富裕的家族為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而進行不懈的努力。

(九)開放文化是陳姓走向五洲四海的內在動力


陳姓家族,是一個開放型的家族。從西晉至宋末,中國歷史上四次大規模人口南遷浪潮中,陳潤、陳政總是走在最前頭,成為最早入閩的肇基始祖,他們披荊斬棘、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遷徙東南沿海,在八閩大地上開疆闢土,開創基業、創建家園、繁衍生息。此後一批批裔孫遷徙廣東、海南、臺灣以及東南亞開基發展。

義門家族奉旨析莊,他們依依不捨拜別列祖列宗,卻勇敢走出狹小的空間,走向全國16個省、125縣、338個村莊,像強盛的種子撒向神州大地,為社會演進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陳姓家族不僅撒向神州大地,還勇敢地走向世界各方。

越南古稱安南,南宋時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國與越南,比鄰而居,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南宋時,福建長樂人陳日照(一曰陳京),遷居安南,為安南國大尉陳承(華僑)的義子,娶國王李惠宗之女,成為駙馬,執國柄,後登上國王寶座,建立陳朝,傳十世十五君,歷時182年,使安南國(今越南)陳姓居十大姓之首。陳姓為越南的發展與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

陳氏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明初,陳姓家族加入三十六姓大軍,飄移琉球群島,明初建立中山國,成為中國的藩屬國,莆田籍的陳康等二十位陳姓祖先先後出使泰國、馬來西亞大使,並擔任當地的要職,為琉球群島開發和航海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在明、清時期,福建、廣東、海南的先民,先後大舉東渡入臺,創立基業,繁衍生息。與此同時,陳姓子孫還勇敢地飄洋過海,遷居南洋和南美洲各地,後又逐漸走向世界各方,形成“出國熱”。

那麼陳姓家族為什麼從中原遷到東南沿海後又飄洋過海,走向世界各方呢?在客觀上,由於戰亂避難,由於本地生存空間窘迫,由於海上通道便捷等,但主要是內在的動力,這就是他們開放型的思維,他們志在四方的理念,他們開拓進取的意志,他們艱苦創業的精神,激發起他們勇敢地走向五洲四海的沖天熱情,大膽地去闖、去拼搏、去奮鬥、去完成他們創業的宏圖。這種精神,就是中國人民特有的民族精神。

這幾千萬的華僑、華人、華裔大軍,堪稱海外軍團,他們身在異國他鄉,受到岐視、歷盡艱辛,頑強拼搏,創建了自己的宏圖,然而他們卻心繫桑梓,為祖國的富強、家族的昌盛、鄉親的幸福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祖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本是同根生,皆為一家親”,尋根懷祖總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十)楹聯文化是傳播姓氏文化的有效載體


陳姓宗族楹聯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文字簡練、寓意深遠。它分佈在祠堂、陵園、紀念堂、民宅、族譜、史冊、姓氏志等各個方面,處處展現楹聯文化的風彩和獨特的魅力,它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大家看得懂、記得牢、傳得廣。可以說,楹聯文化是傳播姓氏文化、道德文化的有效載體,是姓氏文化、道德文化之精華所在。為此,本人遴選以下楹聯,以供欣賞。

大孝大賢位居五帝

至仁至聖德號三皇

乃帝王事業非凡開拓者

是文明古國傑出奠基人

 

五千年文明真傳至孝

億萬裡江山盡是篤親

 

祖系本重華

宗璜由潁水

發宛丘巍巍聖績垂千古

立陳姓綿綿子孫遍天下

潁水家聲大

□ □世澤長”“ 潁水流芳”

潁川家聲遠

□ □ 世澤長”“ 潁川流芳”

“潁水衍脈家聲遠

仙谿傳蕃世澤長”“源遠流長”

黨恩天廣大

舜德日光輝

華胄增光 發光州地

廟基穩固 固由固始人

箕裘全子,袍笏文孫,潁川郡鳳毛世胄

南國旌旄,東宮衣缽,李唐時虎拜龍庭

 

集五八姓軍,開拓漳州成沃土

惠萬千赤子,分靈鶴嶺振威風

族聚三千餘人世間第一

居同五百多載舉世無雙

 

一門二丞相

九代八太師

地瘦栽松柏

家貧子讀書

祖訓是傳越數百年於茲猶然身投面授

家聲能振歷幾十世承前而後孝子慈孫

同祖同根務必同心同德

興家興族更須興國興邦

這一幅幅楹聯,多麼精彩、多麼精闢、多麼精確,堪稱精品之作。

這一幅幅楹聯

它是一部激起子孫追憶的壯麗史詩;

它是一股傳遞世人崇敬的偉大精神;

它是一篇倡導後人傳承的崇高風範;

它是一種表達族親心聲的共同理念。

這,這就是楹聯文化的巨大魅力之所在,是閃爍著陳氏家族的光輝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