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多一點的孩子總是抓人(小朋友)或者推人(小朋友)怎麼辦?

ONLY37325337


我家有兩個寶寶,大寶,男,今年四歲多點。在他“可怕的兩歲”的時期和您的提問簡直不要太像,不是抓別人就是推別人,甚至打人咬人!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寶寶,放心,你家孩子絕對不是那個特殊的唯一。我是怎麼幫他度過這個時期的呢?分享幾點經驗吧。

首先,大人一定要保持冷靜和耐心。在第一時間禁止寶寶的行為後,不要大聲呵斥或者一上來就又打又罵。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可以讓孩子迅速冷靜下來。孩子知道媽媽是愛她的。孩子就能心平氣和地和媽媽交流。你才能弄清楚他這麼做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第二步:弄清楚他這麼做的原因。他是因為表達不了自己的情緒,去抓別人還是因為受冷落去推別人,或者因為想要別人的玩具去打人的。只有搞清楚了原因,你才能做出相應的對策。如果孩子還不太會表達,可能你需要更多的關注他情緒的變化。

第三步:引導他體會別人的感受。我會說你看"你剛才推那個弟弟,他摔倒了疼不疼呀?你呢?你摔倒了會不會疼?"這時候他如果冷靜下來會淚汪汪望著你說“疼的”。當然這對於好動的寶寶來說你得把他拉住抱住這樣說,不要讓他注意力到別的地方去了。

第四步:教會他承擔責任。帶著他去給被打/推/抓的孩子道歉。家長對被打孩子進行關懷,並道歉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學習到犯錯後如何處理。並讓孩子慢慢理解別人的感受。一開始不必逼著他自己道歉,但你最好道歉的時候用“我們”表達,把他也納入進去。讓他來學習你的處理方式,然後學會自己去道歉。一般小孩子情緒來的快走的也快,很快兩個孩子就又會玩到一起。

可能你會說,親愛的你說的道理我都懂啊,可是我還是控制不住我的洪荒之力啊!畢竟寶寶一天推別人不知道多少次啊,我肺都氣炸啦!別急別急,咱們都是普通人,都有管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那麼我們就多瞭解下兩歲左右孩子發育的特點吧,瀕臨崩潰的時候默唸這個時候的小孩都是這樣的,果真是“可怕的兩歲”呢!慢慢穩定自己的情緒,相信在家長們耐心友愛的引導下,可怕的兩歲也會變成“了不起的兩歲”哦。

以上僅代表我的觀點,歡迎您在留言區寫下不同看法哦~


靜昕軒


這個是教育的問題,不要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幾個月的寶寶就會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意願,10個月的寶寶會搶玩具,一歲多的寶寶就知道'喜歡誰抱,不喜歡誰抱。

寶寶第一次推小朋友或抓小朋友的時候我們就要給他樹立正確的觀念,有的說打過罵過還是不管用。好的,你的所謂打可能對他來說不痛不癢,你的所謂的罵可能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舉個例子我們家寶寶六七個月的時候我嫂子家的寶寶大一歲半,兩歲多。她很喜歡小寶寶,但是會趁大人不注意掐寶寶的臉,掐破皮流血的那種。大人打過罵過,但是沒用,這個孩子平時家教就是打罵,這個時候打罵已經沒有教育意義了。後來我們寶寶長了兩顆牙咬了她一口,她後面就不敢掐寶寶臉了。七個月寶寶已經懂得自我保護了。頭幾次受欺負他不懂反抗,我們也沒交過他咬人,但是長牙的寶寶本身會喜歡咬東西。最後一次被欺負,他就反應迅速,在掐臉蛋的小手伸過來立馬咬過去。

有的寶寶愛咬人,推人還是行為喜歡和性格培養問題。

寶寶一歲半上早教班,所有小孩子會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每次只能拿一樣玩具。上課要收好玩具等。分享玩具交換玩具等,這些應為都是慢慢地去培養起來的,所有的前提都是要遵從小孩子意願,大人起到引導作用,不強迫小孩子做他們不願意的事情。

後來來了個男孩,推所有的小朋友,隨意搶玩具、不遵守紀律等等這個小孩子說難聽的就是慣壞了,老師課後,要家長也得在平時去幫助小孩子改變。畢竟家庭環境對小孩子來說才是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環境。上早教班上完了,回家還是放任自流那麼再上多少早教班都是沒用的,最後老師不得退錢讓他們回家。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


菲菲育嬰


這要看孩子是不是攻擊性行為,一般小孩都會有過抓人的行為,及時正確的制止和引導很重要。我家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也這樣,不過只有一個階段,後來就沒有了。當時用了一個狠方法,有點心疼但很管用。


有次掙東西把別人家孩子抓哭了,我就把他關陽臺,讓他自己在那哭一會兒,覺得很傷心,其實他那麼小,估計心裡也不明白為什麼把他自己關陽臺。等他哭了一會然後把他抱進來,他倆玩了一會兒又開始抓人,打人,我看到又把關陽臺一次,這次把他自己關一會,在他情緒穩定的時候跟他講為什麼把他關進去,儘管他不懂,但我還是很認真的跟他講。這樣以來,下次他再抓人,我就指指陽臺,說再這樣把你放陽臺了哦,他就知道了,後來也就慢慢好了。



其實,孩子最開始抓人,並不是攻擊性的行為,只是一種交流的方式。兩歲多的孩子抓人應該是攻擊性的行為,要及時制止。這麼大的孩子跟他好好講是可以的,讓他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具體怎麼制止他以後再出現這種行為,可以根據孩子特點來應。抓住一次機會拿出他最怕的方法治一次吧,比如關房間,站牆角等,儘量不打不罵讓他知錯並且能改。


boya162


兩歲的小朋友喜歡抓人,其實從道德意義上是沒有傷害動機的。

可能的原因有:

1)從交往技能的不發達,孩子可能是用抓人來表達自己的喜愛

2)某種願望受阻並且語言尚未充分發展,就選擇用抓人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情緒

3)可能喜歡某個小朋友想和他們一起玩,但是沒有受到關注或者被冷落


訓斥孩子雖然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卻不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法。

既然說教是沒有用的,責備也不能解決問題。那麼,具體該怎麼解決呢?


解決方法:

1、寶寶抓了家長,家長一定要誇張地撫摩被抓處,向寶寶表達疼痛的感受。同理,寶寶抓了別人,也要這樣讓寶寶感受對方的痛苦,讓寶寶給對方去撫摩,道歉。必要時,可以適當讓孩子自己也體驗一下被抓的疼痛,並經常用寶寶自己感受的疼痛來提醒他/她不能抓人。


2、合理運用“苦肉計”。既然孩子怎麼都不聽勸,可以讓寶寶吃點苦頭,例如,因為抓人不改,就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因為沒人喜歡愛抓人的小盆友;或是因為抓人了,就吃不到喜歡吃的東西,因為做錯了事就需要受到懲罰。


3、不可盲目誇讚孩子!許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以為孩子動手抓人了說明孩子的動手能力很強,甚至還誇讚孩子,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這會讓寶寶誤以為這是與家長之間的小遊戲,沒有不對。從而造成孩子對家長甚至其他小夥伴的進行抓撓。


注意事項:

1、有些孩子可能天生性子急,脾氣大,如果出現抓人的習慣,家長應當儘量及時滿足孩子的要求或減少孩子不如意的機會,發生的幾率就會降低。

2、如果寶寶以前是一個小乖乖,突然表現出抓人的行為,則可能是因為大人最近脾氣不好,不耐心造成的,只要大人及時改正孩子就會得到緩解。

更多兒童教育問題,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滿熊閱讀館(或滿熊閱讀)


滿熊閱讀


看見孩子抓人第一時間要分離孩子,或者把兒子安排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讓孩子冷靜一下,不要當眾教訓孩子。避免惡化孩子的情緒。

第一步:可以用手安撫一下孩子,猜測孩子推人的原因,幫孩子說出他動手時的想法:"寶寶是不是擔心他搶你的玩具,所以你就抓他是嗎"。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可以讓孩子迅速冷靜下來。孩子知道媽媽是愛她的。孩子就能心平氣和地和媽媽交流。


第二步:引導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寶寶剛才抓他,把他嚇到了,你看,他肯定疼了。"

第三步:"我們去看看他吧,我們傷害到他了。"媽媽對被打孩子進行關懷,並道歉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學習到犯錯後如何處理。並讓孩子慢慢理解別人的感受。


第四步,讓孩子自己親自道歉。然後媽媽引導孩子如何一起玩。讓孩子玩得更開心。

兩歲多的孩子,為什麼喜歡抓人推人呢?

一、自我意識形成。自我意識形成階段的孩子開始區分我與他人,他們喜歡維護自己的物品。孩子擔心自己的權益被侵犯,所以出手維護。家長要理解孩子,不要給孩子貼上壞標籤,不要責怪孩子:"你怎麼那麼愛抓人呢?"以免引起孩子的不良情緒。平時可通過繪本和故事,讓孩子學習模仿故事中的主角,慢慢明白分享的快樂。

二、孩子的計劃總被阻礙。孩子充滿好奇心,面對五彩繽紛的世界,孩子都有強烈的探索慾望,兩歲的孩子學會了走路,更是加大了探索的範圍。而很多時候家長擔心臟,擔心安全,總是粗暴的阻止孩子。孩子有苦說不出,就會心煩意亂。試想一下:你想做的事情,總是被人阻止。你會煩嗎?給孩子一片乾淨、安全小天地,讓其自由探索。一個內心總是充滿幸福快樂的孩子,都是安全感滿滿的孩子,不會動手解決問題。因為他們總是樂觀的。



三、孩子不會表達心裡的想法。

兩歲多的孩子剛學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句。他們沒辦法通過語言講出內心的想法和擔憂。更沒有溝通能力。所以有些時候他們心裡是很難受的,只能通過哭鬧或動手來引起關注。家長多點細心觀察孩子,多點去猜測孩子的內心。而不要因為孩子動手而粗暴地強行制約孩子。


記得!教育孩子需要慢慢來,千萬不要操之過急!


兒童心理學與教育


孩子為何常常出現攻擊行為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小攻擊性強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容易犯罪。因此,孩子3歲以後若還經常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切不可掉以輕心。 常見原因: 1、孩子辨別是非能力差是形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之一。另據調查表明,電視上的暴力行為節目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也有很大影響。 2、不愉快情緒的自然發洩,如過度興奮,或一件事總是做不好,成人卻要他做不願做的事。 3、有的父母脾氣不好,對孩子不講究教育方法。孩子做錯事,不分青紅皂白打一頓。孩子捱打後,易產生牴觸情緒。這種情緒一旦“轉稼”到別人身上,就易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攻擊行為。 對於孩子的攻擊行為,僅僅說不該做什麼,或無視、袒護、輕描淡寫批評了事都是不夠的,應積極通過以下途徑幫助孩子克服: 1、創造一個不利於攻擊行為產生的環境。與成人相比,孩子的行為更易受環境的影響。實踐證明,在一個有多種多樣玩具、充裕的玩耍時間及良好氣氛控制的環境中,孩子的攻擊行為會大大減少。因此,應提供足夠的空間、書和娛樂器具等供孩子選擇,儘可能避免刀槍玩具、有攻擊色彩的詞語和攻擊性行為的刺激。 2、教會孩子如何渲洩情感。煩惱、挫折、憤怒這些易於引起攻擊性行為的情感,對於自控力弱的孩子來說,是點燃攻擊性行為的導火線。因此要教給孩子渲洩煩惱、憤怒的方法,儘可能將攻擊性活動減少到最低限度。不妨引導孩子向大人傾訴內心情感;引導其將某些情感遷怒於那些毫無生命價值的“替罪羊”;引導孩子在適當的場合與時間大哭大叫一番;通過活動轉移孩子當時不愉快、壓抑的情感。 3、採用不同方法,提高孩子自控能力。首先使孩子對攻擊行為產生的不良後果感到憂慮不安。其次,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使其設身處地體會受害者的苦痛,抑制自己不再進一步攻擊。 4、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家長不應因自己不順心而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地謾罵或攻擊他人,注意自身修養;對孩子教育要求要一致,既不打罵也不溺愛孩子;夫妻間避免爭吵,言行一致,樹立良好的榜樣。


嗨嘎嘎米亞


過去老人常說:“從小看大”,意思是說,小孩代表大的形象,從小養成的壞貫,如果家長和幼師不及時糾正,到大了就難改了。

兩歲多的小孩,在農村還不上幼兒園,但並非完全不懂大人的規距,小孩不懂事,但是會學事,有些不好的習慣,大人應該管教,不能過於疼愛孩子。孔子曰,"子不教夫子過”。小孩從小就要有良好的教養。到大了有利於社會,有利於道穩品質。做父母的責任重大,別光為了掙錢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啊。



老年之光



wgh花姐說事


兩歲多的孩子,心裡想什麼,行為上就會馬上反應出來。如果行為上都是主動抓或推小朋友,應該有攻擊性的。要麼有性格因素,要麼是一種情緒的反應。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一面,有後天的養成。先天性格多部分是遺傳,另一部分是自身形成。但不管是如何形成的,攻擊別的小朋友,都是不好的。大人發現之後,都應該及時制止,並進行勸說與教育。不能聽之任之,讓其成為一種行為習慣。相信,經過反覆幾次勸導與教育,此行為會得到有效控制的。


心中無苦就是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