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讀黃仁宇的《汴京殘夢》?


我剛好昨天剛看完黃仁宇先生的《汴京殘夢》。這是一本歷史小說,圍繞《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寫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的事情,一直寫到靖.康.之恥,汴京失守,皇室被金人劫持北上。

一、黃仁宇先生簡介

黃仁宇先生1918年生於長沙,曾在國民黨軍隊任職,並經歷抗日戰爭。後赴美攻讀歷史,1964年獲得博士學位。我很喜歡他的書,不過只讀過他的《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黃河青山》,另外就是這本《汴京殘夢》,又買了幾本還沒來得及讀。



二、《汴京殘夢》用一個參與《清明上河圖》創作的畫官徐承茵的經歷和觀察,把宣和、靖康年間的歷史面貌展現出來。

作為小說,這本書設置了一些人物形象,身份有一定代表性,性格也有對比。比如柔福帝姬、徐承茵的小妹蘇青、妓女樓華月,分別代表上層、中層、下層的女子-她們的命運都不能自主,都很不幸。柔福愛情失敗,國破家亡中被虜北上,蘇青的未婚夫陸澹園是妓院的常客,而且為攀高枝曾對蘇青退婚,後來落魄才回頭娶的蘇青。樓華月十四歲被賣入娼家,從不適應哭泣到後來的誇嬌賣俏,到四年半之後,僅僅十八歲便落得跳河自盡。

小說裡的人物形象有對比性。三個學子徐承茵、陸澹園、李功敏形象有對比。先後主持《清明上河圖》工作的劉凱堂、何敘、張擇端的形象有更鮮明的對比。人物形象都很生動。



三、如果在歷史和小說兩個標籤之間選擇,我覺得《汴京殘夢》更側重於描述歷史,雖然它有小說的外殼。

整本書作為小說基本不是用具體的事件推動,而是用主角的思維跳躍或者作者對歷史背景的描述推動,而主要人物可能只出場兩三次或者一兩次。書裡整頁整頁在寫歷史背景,甚至只是在講《清明上河圖》的構圖方法。所以雖然這本書設置了作為小說的一些要素,但我更願意把他當作歷史書來看。雖然它沒有小說那麼緊張激烈,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很多歷史知識。

書中提到了徽宗欽宗王安石蔡京童貫李綱等人。但本書對那段歷史和歷史中人有獨特的視角,作者不給人貼標籤。我們往往受傳統史書和小說影響太深,看王朝的末代帝王,不是昏君就是暴君,而末代的大臣,則非忠即奸。這時我們總是忘記現實中人物的複雜性。

《汴京殘夢》沒有這種非黑即白的斷語。而且作者指出給對方貼標籤的黨爭對政府和社會的消耗。對立的黨派無論誰佔了上風都被視為正義,而對方是奸臣,如果時世輪轉則正義邪惡的標籤被反過來,而雙方都要置對方於死地。從這些事件看去,讀者又會對那些歷史人物的忠奸有更多的思考。



四、歷史性和文學性巧妙融合

《汴京殘夢》有一點給我印象很深,就是作者把黨派之爭的歷史現象和人物形象的對比交織在一起去寫,讓人物更鮮明,也讓黨爭這件複雜的事變得形象而容易理解。

比如最先主持《清明上河圖》工作的劉凱堂對畫學員粗蠻刻薄,要求細節完全寫實而且細緻入微,學員偶有失誤便聲色俱厲,好像審賊問贓一樣嚴厲,甚至逼著學員蹲在大廳柱子前觀察其所畫屋柱,並揪著學員的頭皮怒吼。

劉凱堂不但挑剔部屬,而且經常得罪同僚和上司,最終去職,被何敘代替。何敘和劉凱堂完全相反,劉粗暴急躁,但都是為了一絲不苟地對待工作,何敘貌似溫良恭儉讓,但完全不工作,每天只在公事房自斟自酌,在飄飄欲仙中道法自然。

這兩人並非簡單地為了對比而對比,而是把他們的形象作為和朝中黨爭交織在一起。劉凱堂去職,很可能和棚戶訴冤之事有關,因為他要求的作畫的真實和細緻必定會暴露社會下層的諸多問題。

而何敘的上任乃是皇帝寵幸的道士林靈素推薦的,林慫恿徽宗廢佛倡道,並稱皇帝為高上神霄玉清王,乃上帝之長子。何敘的不作為和作畫理念則是把世間諸種矛盾視而不見,含混帶過,而且何敘提醒男主角徐承茵全憑己力做事未必成功,還得有人提引。

林靈素表面上未乾政,實際上已在干政。等到林靈素祈雨失靈,又激起民憤被毆打,且不知檢點,竟與皇太子爭道,於是皇上不再容忍,將其奪職並押解回原籍,他所推薦的官員也就一律去職。畫學正何敘也就捲鋪蓋走人了。



本書還追敘到王安石和蘇軾、司馬光的新舊黨爭,把蘇軾司馬光的一切大而化之和王安石的重功利不馬虎相對比。而讀者可以看到其實他們都想造福百姓,但當他們陷入黨爭,互相就要置對方於死地,攻擊極為刻毒。又寫到後來鄭俠對王安石的攻擊,及鄭俠倒臺後就連司馬光的繪像也不被放過而被撤毀。

本書還提到哲宗趙煦朝( 即位時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太皇太后事歷三朝,功成身故,只因近日黨爭,臣下猶敢追罪於她,請追廢她為庶人。哲宗身後劉皇后雖加銜為太后,最後卻被逼自盡。(118頁)



作者很巧妙地把以上事件巧妙地散落在整本書裡,讓我們看到北宋朝黨爭之反覆和危害。而作為主線的《清明上河圖》最後一任主持張擇端,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創作,他既有整體的設計又能在局部通融,有辦法也有能力完成這幅巨大工程,他為人也善良,對徐承茵也友好照顧,但唯一一點是他並非完全按自己的主意,他是遵守皇上聖意工作的,而在許可的範圍內進行調和。他完成了《清明上河圖》的宏幅鉅製,而在汴京圍城前逃返東武縣。

整本書中穿插了宋江方臘造反,蔡京改革,童貫伐金等事,最後寫到金人北上時擄走的人口和珍寶,包括張擇端所做《清明上河圖》。

尤其讓人痛心的是,朝廷的朝令夕改,時戰時和,又不戰不和,令武將們不知所措,最終汴京失陷。而就在京城失落前這一年,徽宗被迫退位,太子登基,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不被新朝所容之人便聚居在太上皇身邊,而朝廷在靖康元年金軍北撤之際,趁機把太上皇原有寵臣一網打盡,如蔡京、童貫、王黼、高俅等人皆死於非命,被定為反派。

黃仁宇先生在講述這些歷史現象時娓娓道來,穿插得巧妙自然,令人看後猶陷入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