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為何在早期會撤資國內的房地產市場?

老鳥無敵


關於李嘉誠早期撤資國內的猜想,近些年就沒有停止過,有正經分析的,也有陰謀論的。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在去年李嘉誠宣佈退休的記者會上,他就明確的做出瞭解釋。


李嘉誠稱,無論賣出什麼資產,資金都在公司之下,撤資應該是賣出公司股票才對,而他並沒有賣出公司股票,有這種看法的人是缺少經濟常識。簡單來說就是,沒有撤資,只是正常的買賣資產。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分析一下李嘉誠近幾年的“撤資”的證據。

1.只是買賣資產,並非不等於撤資

從2011年開始,李嘉誠就沒有在大陸拿地,2012年之後就沒有再購入香港的土地,並從2013年開始不斷拋售國內資產。長和系(李嘉誠一些列公司集團的總稱)旗下的四大公司也在2013-2015年間,出售了不少地產和持股。

2013年8月,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以30.3億港元的價格,出售了廣州西城的都薈廣場,2個月後,位於上海的東方匯經中心,被和記黃埔以70億元的價格出售。長江實業旗下的長和投資,在2013年清倉了持股長達20年的長園集團的股票,套現超過27億元。

到了2014年,李嘉誠家族更是頻繁賣出資產套現,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李嘉誠完成8筆交易,包括出售港燈公司50%的權益,屈臣氏25%的權益,出售北京三里屯的盈科中心等待,涉及金額達904億港元。

可以看出,李嘉誠家族確實只是賣出了擁有的資產,並沒有賣出公司股份。即便是2015年長和繫世紀大重組更是扔下的重磅炸彈,也只是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將進行業務合併及股份互換,並在重組完成後在開曼設立新公司。是股權層面上的調整,左口袋倒右口袋地自買自賣,也談不上撤資。

2. 幾乎買下半個英國,抄底成功

作為一個生意人,必須以利益為重。李嘉誠坦言自己創業67年間從沒做過虧損生意,那他獨到的商業眼光也是無人能及的。即便是李嘉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撤資,但這幾年來,賣出的中國資產也有2500億港幣了,背後的邏輯到底是什麼呢?

從國內來看,至少目前為止李嘉誠是對的,我國房地產在完成去庫存的任務之後,增速幾乎停滯,房價想要再度暴漲幾乎是不可能出現。而歐洲則在2011年爆發歐債危機後,經濟迅速衰落,對於李嘉誠來說正是抄底的好機會,在賣出大量資金後,李嘉誠又迅速投資英國。

包括收購英國第二大電信運營商O2,買下北方天然氣公司、Northumbrian 水處理公司等等。據統計,英國近三成天然氣市場、四分之一電力分銷市場和約7%的供水市場由李家控制,致使《每日郵報》撰文稱,李嘉誠快要買下大不列顛了。

而英國經濟也確實在近些年迎來複蘇,2018年,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稱,英國經濟已經達到了轉折點,即將“苦盡甘來”,同時英國房價也迎來上漲,主要城市房價在2017年上漲幅度超過5%。

看到這裡,不得不佩服“從不虧錢”李嘉誠的眼光,抄底英國這一波算是趕上了,即便是沒趕上,李嘉誠的投資還遍佈全球,以色列、美國居多,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德國、西班牙、盧森堡等國的社交、AI、VR/AR、電商領域。

正如在採訪中說的那樣,李嘉誠稱自己風險意識很強,比較保守,早些年間的資產出售也許只是想做穩賺不賠的買賣。


金十數據


關於李嘉誠早年撤離內地的爭議源於2014年李嘉誠大量出售了在香港和內地的資產,據不完全統計顯示,自2014年1月份至今,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李嘉誠通過轉讓資產或其他方式套現逾738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售的位於中國內地物業貨值總計約達129億元人民幣。然而2014-2015年是中國樓市最瘋狂的時候,不少城市房價漲幅不斷提速,李嘉誠選在此時出售,寓意幾何?

1、預知經濟週期?李嘉誠起家於香港,因此相對於沒有完全開放的內地,它能夠更好的感知到經濟的任何冷暖。都說10年一個週期,2015年的他或許無法預知到2018年的毛衣戰和資本寒冬,但他非常清楚的是,在2015年樓市瘋狂貪婪時,它選擇了恐懼。而這是一名合格投資大師最基本的素養,李嘉誠如此,巴菲特亦是如此。

2、基本面下行壓力,明哲保身。2014年和2015年是中國經濟增速的換擋期。數據顯示2014年GDP同比增速為7.3%,2015年則下滑至6.9%。

而李嘉誠在內地拋售的大多都是寫字樓和物業,非住宅。因為物業的租金受經濟景氣的影響非常敏感,再加上投資週期長,收回資金週期長,一旦遇到經濟下行,損失會非常大。作為商人的話,屬於正常的商業行為,正如李嘉誠自己所說:在你能賣的時候要迅速脫手,而不是你想賣的時候再行動,那時恐怕就砸手裡了。

3、談不上撤資,只能說以退為進。儘管這幾年經濟一直在下行,但2018年依然有6.9%的增速,遠高於其他國家,中國的投資潛力仍在。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地產2018年中報顯示,長實擁有可開發土地儲備(包括髮展商於合作發展項目之權益,但不包括農地及已完成物業)約1億1500萬平方呎,其中500萬平方呎、1億600萬平方呎及400萬平方呎分別位於香港、內地及海外。也就是說李嘉誠仍有近1000萬平方米的土地在內地,按照2017年長實計劃開發164.74萬平方米土地速度計算,這些土地仍可供李嘉誠在大陸開發5年左右。

此外,中報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長實經審核股東應占溢利為港幣247億5300萬元,較去年同期上升69%。去年度這一數據為67%。我想在如此利潤高增速,經濟基本面還沒有惡化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商人會選在這時候撤資。而李嘉誠的出售內地資產,與其說“撤資”,不如說是一種保險的做法,畢竟在經濟下滑時,手中擁有更多的現金比持有大量物業要好。

4、抄底歐洲。歐債危機影響深遠,整個經濟尚未擺脫陰影,歐元走弱,再加上英國脫歐的背景,正是“抄底歐洲”的好機會。資料顯示,2010年李嘉誠旗下公司以9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國電網公司,當年2月又收購了奧地利第三大移動通信公司、以155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網、水務、燃氣資產;目前,李家控制著英國近三成天然氣市場、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以及約5%的供水市場。

在之後的幾年,李嘉誠又先後收購了奧地利、加拿大等地的資產,雖然目前海外資產佔長實的比例並不高,但利潤貢獻卻不少,因此進軍海外也就合情合理了。


小白讀財經


近幾年大家都在言傳:“別讓李嘉誠跑了” ,而據統計,自2013年以來,李嘉誠出售國內資產套現共計1597億元。

那麼是否真如大家所言,李嘉誠跑了呢?

我覺得主要的原因還是如李嘉誠所言:商人,只是在商言商,其本質是贏利。

一、國內地產紅利下降

據統計,國內地產平均價格從2001年到現在,已經上漲了近十倍有餘,而人均收入上漲還不到五倍,人均收入與房產價格形成了嚴重的背離。房產價格的高起嚴重的影響了國民的消費水平,拖累了國民經濟的緩慢增長。而去年以來,國家政策對地產也進行了調控:一是收緊地產企業的貸款,二是提高了個人購房條件,三是上調個人住房貸款利率。這一切都說明了,國內地產的紅利在下降,風險在增加,那麼為了尋求資產的安全,只有進行資產套現。

二、投資海外能利息最大化

地產套現後,龐大的資金需尋找出路,置換成更安全的資產,那麼投資海外成了最好的選擇。

為什麼,我們可以看一下李嘉誠產業分佈圖:

2016年,集團59%的EBIT來自歐洲,英國佔到36%,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加起來才15%,不到英國的一半。

據統計,在英國李嘉誠已累計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到2016年,“長和系”已控制了該國30%的通訊、30%的電網、28%的客運鐵路、25%的天然氣、7%的供水,並因此被稱為“買下了半個英國”。而早在20來年前,他就曾創下一筆交易(出售Orange)從英國賺到1680億港元的好成績。再加上英國從08年金融危機過後,經濟漲幅較緩慢(如下圖),套現國內資產可以達到高賣低買的資產最大化。

三、為後人接班鋪路

中國的經商環境和歐美有著很大的差異,他曾經說過,他的兒子很不擅長中國的商場交際和政治關係,所以資產外移也是很必要的。


萬達:

一、降低企業負債,償還國家貸款

二、企業轉型,輕資產化實現A股上市利益最大化

三、資產轉移



歡迎關注【匯天下】,瞭解更多財經知識。投資、理財、貨款等問題可直接私信。


匯天下


大奇兄出山了!

確實李嘉誠的商業智慧真是超人,無人比肩。他對政治與經濟的關糸,拿捏相當到位。他做出人生最痛苦的決定!離開內地,離開香港!


他意識到內地經濟已開始放緩,股價下跌,包括貨幣的貶值的擔憂,他預感到政策必將會調整。他開始行動了,從2O11年連續不斷地拋售內地房地產,並且拋售他賴以生存的香港港口和零售資產。同時把集團總部也遷移到新加坡。這些行為,意味什麼?唯有他自己心裡明白!真如,某著名大報做了個標題:別了,李嘉誠!

他不甘寂寞,卻看到了歐元開始疲軟,也意識到在歐洲可以獲得更多利潤,他大舉進軍歐洲投資:英國電信,法國港口,意大利基建,英國能源等等,並獲得長期豐厚利潤。確實,他又成功了!


大奇兄


正如每個人很難買到最低點的股票一樣,手上的資產也很難在最高點出售。


李嘉誠在國內的資產相當龐大,如果等到最高點出售的話,風險就會非常大,有可能會有無人接盤的風險。資產一年出售幾個不起眼,如果集中拋售,願意出高價的買家難尋,也容易引起警惕,遭遇阻撓等等。

任何固定資產,總是在資產價格上漲的期間更容易找到買主。


不賺最後一個銅板,這是李嘉誠的商業理念,也是他一生鮮有敗績的重要原因。


趕在風險出現之前及時變現,能夠獲得十數倍的利潤,已經是極其驚人的投資收益了。


自身年事已高,既然不準備把龐大的的資產捐獻出去,就要考慮為子女修橋鋪路了。


國內做生意對於人脈的要求極高,需要相當高的政治智慧,需要搭建起復雜的關係網絡,並且能夠適應併合理運用規則獲得高收益。


李嘉誠可以,但是他的兒子不可以,也做不到。


下圍棋需要走一步看三步,李嘉誠數年前應該對於退休已經有了完整的規劃。出售大量亞洲資產,獲得高回報,然後投向歐洲國計民生更加穩定的項目,顯然是更長期安穩的投資選擇。


現在是2018年6月份,房地產的形勢已經非常明朗。未來房產資產變現的難度會越來越高,喪失流動性將是大概率事件。


僅從投資眼光來看,李嘉誠撤資可謂穩準狠,眼光和智慧均超人一等。


財智成功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俗話說得好“無商不奸”,而李嘉誠之所以能成為華人首富,做生意必有其獨到之處。

眾所周知,李嘉誠最早發家是從國內市場開始的,可為什麼在中國經濟發展持續上升的時候選擇撤走國內的市場資金,選擇大撤退呢?是李嘉誠不看好中國未來的發展嗎?

其實不然。我們先來看看李嘉誠是怎麼做生意的。

如果熟悉李嘉誠的人都知道,李嘉誠經商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其抄底的能力。其財富積累很多是來源於,低潮時期買入,高潮時期賣出。

所以當時李嘉誠選擇撤退大陸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對未來中國發展沒有信心,而是看好中國未來的發展,地產的資產經過20年的財富積累已經到達最高位的瘋狂階段。所以,李嘉誠這這個時候選擇套現大陸資產是收益最大化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李嘉誠在中國大陸的地產都是商業地產,這些商業地產職能靠租金收入,資金回籠很慢,所以李嘉誠不願意拿在手上積壓自己,選擇高位賣出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在商人的眼裡只有利益,而李嘉誠當初套現撤退大陸真可謂是高!


正商參閱


在股市中,大機構都是在上升過程中出貨的,在房地產市場同樣如此,現在看來,李嘉誠的出手恰在好處,2016年正是中國房地產黃金十年的最後一程,在牛市的頂部賣掉不是最好的麼?

對於這樣大型資產,想要出手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機會的,如果是2018年,可能要大幅折價才能夠出售,甚至還得在手裡放上好些年,所以,這個角度來哦說,不得不說非常明智;

2016年10月26日傍晚,樓市再傳大消息:李嘉誠將以200億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其擁有的上海世紀匯廣場!


以股易金


說到李嘉誠大家都不陌生,小眼鏡更凸顯了幾分商人的奸猾。要問李嘉誠為何早早撤出國內房地產那就情客觀往下看!




李嘉誠撤離國內地產行業是最早的,為什麼呢?

因為,李嘉誠在國內的地產多為商業地產,那麼商業地產為什麼要撤離呢?這就不得不說李嘉誠的眼光了,為什麼人家能當上首富呢?

商業地產都是自持的運作模式不是靠銷售,而是靠租金和廣告。大家知道,和普通的商品購房比較,商品房銷售直接可以回籠資金,而靠租金卻不能在短時間內回本。

在開發了商業項目以後,錢就投入進去了,想要繼續開發就需要將先前蓋好的商業地產抵押貸款。而貸款就需要利息,成本也會增加。所以,貸款建設,然後再貸款再建設就成為商業地產的循環模式。

隨著電商的發展,很多商場里人也逐漸減少,大家有了新的購物模式,漸漸的商業地產靠租金和廣告也沒有之前賺錢了。項目開發的越來越多了,負債也越來越好。看到這一點的李嘉誠就選擇拋售物業,另覓出路。就這樣,李嘉誠最早撤離國內地產,當時很多人罵李嘉誠傻,但是現在看來一點也不傻。人家在英國好的不要不要的。


那麼說完李嘉誠,我們再來說萬達


萬達也是商業地產,還是一樣的運作模式,2017年是萬達脫離商業地產的一年。王健林先後出售萬達旗下的多處酒店、文旅項目、萬達廣場,回籠資金數百億。完成了降低負債的工作。其實,萬達集團的負債並不算高,遠沒有達到警戒線。但王健林還是撤出了商業地產。這是為什麼?商業地產已經沒有當初那麼緊俏了。現在轉型還來得及。


所以,對於做商業地產的大佬來說,時代在變,機遇在變,模式也要跟著改變。


房產老J


歷史長河,浩浩蕩蕩,奔流而來,2019年,已經亮麗的拉開了波瀾壯闊的帷幕。

在新的一年開始,面向未來,人們都充滿了憧憬。憧憬什麼呢?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關心的事情多種多樣,但毫無疑問,作為所有人安身立命的財經情況,恐怕是每個人都關心的,都憧憬的。

新的一年經濟情況如何?新的一年房價如何?新的一年收入增加如何?

……

鯤鵬展翅三千里,若垂天之雲,扶搖直上九萬里,似彌天之蓋,眼觀六合,耳聽八荒,詮釋著高瞻才能遠矚。

鄙人不才,願帶諸君,坐鯤鵬之背,浮雲直上,從最高遠的角度,從最深刻的源頭,來詮釋關乎諸位切身利益的,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脈絡。

目前中國經濟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房地產問題,合理的解決高房價問題,是中國經濟健康長期發展的第一要務。

無論願不願意承認,談中國經濟,離不開房地產。

中國房地產總市值達到65萬億美元,約值451萬億人民幣,體量不可謂不大!而作為對比,美國、歐盟和日本房地產總市值只有60萬億美元。

首先,我們談論問題,要從全時間軸上,從過去講現在,從現在談未來。

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不說囊括環宇,也要心中有宙,歷史不是割裂的,而是連續的,談問題,離開時間,是不全面的。

我在十幾年前,就在人民網強國論壇發文,指出房地產的巨大的作用,指出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動物,也就在於建築的華麗,道路的恢弘。

也就是,沒有房地產為核心的工程建築業,是體現不出人類文明的物質輝煌的,也就是建築業是人類文明的物質載體。

毫無疑問,建築業越發達,人類文明的基礎,也就越壯闊。

當時我提出大力發展房地產的觀點的時候,還沒有人敢說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十幾年後的現在,恐怕沒有人能否認,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了。

但,時移世易,變法宜矣!

我們身處四維的空間,做出任何決定的基礎,都必須考慮時間和地點的不同。

十幾年前,我大力主張發展房地產業,是和當時的中國的情況有關的。

十幾年前,中國的城市建設和住房狀況,是遠遠的滿足不了居民的居住條件的,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和我們的大國地位是不符合的。

所以,在當時當地的中國,極力甚至有些偏激的發展建築業,是有利於中國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明什麼?

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的優勢,就慢慢的變成了劣勢,從唯物主義辯證法上講,就是主要和次要矛盾是對立統一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經過十幾年房地產的高速發展,中國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很多西方人,也感嘆中國大城市的壯闊。

人民群眾的住房狀況,得到了極大地改善。

根據調查,現在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經大幅度提高為40.8平方米,另外劍橋大學調查也顯示中國家庭的平均居住面積超過120平方米。

我國家庭平均居住住房面積,甚至已經遠遠高於荷蘭、德國、日本、愛爾蘭、英國等發達國家。

無論從國內還是國外的調查數據,都顯示中國住房的情況已經極大改善,甚至已經高於部分發達國家。

根據CHFS數據,中國家庭住房擁有率為92.8%,住房自有率為85%,位於全球前列,城鎮住房套戶比已達1.18,其中家庭自有住房套戶比為1.155。

另外,從住房的空置率上,更能看出中國住房的發展已經到了過剩的階段。

在北京發佈的《中國城鎮住房空置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家庭住房自有率超八成,中國城鎮地區有6500萬套空置住房,住房空置率達21.4%,二三線城市空置情況更為嚴峻。

數據是冰冷的,也是最客觀的。

中國人均住房面積,甚至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中國的住房空置,也是極為觸目驚心的。

這些冰冷的數字,無情的告訴我們,現在中國的房地產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再大力發展房地產,很顯然,在客觀上已經沒有必要。

在客觀上沒有必要,只是說明了,發展房地產沒有好處(對應中國人民住房需求)。

那繼續大力發展房地產,是否只是“沒有好處”這麼簡單呢?

錯!

恰恰相反,沒有好處的事情,做多了,反而會“產生壞處”。

繼續不加節制地發展房地產,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第一,不利於中國的經濟的轉型升級。

十幾年來,房地產行業的高歌猛進,創造了非常多的暴富神話,也使得地方上的經濟發展,過分的依賴房地產。

現在,甚至很多背後有炒房勢力影子的媒體,動不動,就以地方上賣地收入銳減,從而影響地方收入為由,暗示必須放開房產調控,來讓地方上賣地,增加收入。

這個東西,稍微有點良知的人,都覺得可笑。

一個泱泱大國的各大城市,不靠實業科技發展,而是靠賣地來維持收入,想想就感覺可笑,可嘆,可悲。

這些笑話般的要挾輿論,也是有基礎的,就是現在地方上收入過分的依賴房地產,這個是客觀事實。

這個客觀事實,也造成了地方上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難處。

但是,難處歸難處,還有個問題。

現在地方收入已經這麼嚴重依賴房地產了,再不改的話,地方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叢何談起?

第二,不利於實業的發展。

房地產暴富的效應,大大的吸乾了社會可投資流動資金。

本來,可以去做實業,開工廠,做科研的資金,一看房地產來錢如何快,那些什麼實業,什麼科研的想法,就立刻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長此下去,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靠單一的房地產,碰到國際上風雲變幻,技術封鎖什麼的,不堪設想。綜上所述!

毫無疑問,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不能再過分的依靠房地產,那現在的問題,就是不依靠房地產,我們經濟發展還有其他前途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想想過去。

新中國建國初期,在帝國主義封鎖下,依然錚錚鐵骨的挺立在世界之林。

現在之中國,國家團結,眾志成城,人才鼎盛,精英雲集,國際環境也大大優於建國初期,那時我們能成功,現在我們沒有理由不成功!

中國人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是經過時間考驗的。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最早在十幾年前,當時關於人民升值會損害中國出口的言論甚囂塵上,我張軍輝第一個堅定的提出人民幣升值有利中國,包括進口和出口,結果後面人民幣升值,出口也繼續增長,沒有因為人民幣升值損害中國經濟。

說明中國經濟體的韌性是很強大的。

同樣這次,長期持續性平穩的調控房地產,不但不會損害中國經濟,反而會讓中國經濟藉機平穩升級,擺脫單一產業的依賴的弊端。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中國人民創造力無限,即使不在房地產領域千萬人擠獨木橋,中華兒女的聰明才智,照樣會在其他實業領域,開拓出有利於全人類發展的璀璨文明的!


軍輝論房


比拇褐房獻慰頤椿智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