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處便是家,此話有理?

funnyapp


我們常常認為離開了家鄉,離開了祖輩、父輩,身處他鄉異地即為漂泊,認為自己很孤苦。實際上如果你的內心不安,在哪兒不是孤苦無依呢?在任何時候,只要我們的心可以安,任何地方都是我們的歸處和家鄉。

如果我們的心在極樂世界,不管身處何處都是極樂世界;如果我們的心不極樂,哪怕是在一個珠寶琉璃的世界裡,照樣象在地獄一樣煎熬。

“吾心安處即是吾鄉,吾心歸處即是極樂世界”當說這兩句話的時候大家是否已經明白在講什麼?我們人生到底修的是什麼?



我們世人常常認為離開家鄉,離開祖輩、父輩,身處他鄉異地即為漂泊、無依,很多人也認為自己很孤苦、無依。如果你的內心不能夠安,那麼,在哪兒不是孤苦無依呢?

在任何時候,只要我們的心可以安,任何的地方都是我們的歸處和家鄉。我們的心在哪裡,那裡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家是隨著我們的心走,而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環境。所以不要說自己孤獨、不要說自己無依。當我們認為自己孤獨、漂泊的時候,那是我們的心還沒有歸處,我們的在心動盪不安,所以首先要歸正的是我們的這顆心。

現在很多人都在執著於西方極樂世界,都在執著於為自己下一世通往極樂世界做積極的準備,以及在做積極的功德。實際上什麼是極樂世界呢?其實還是我們的心。只要我們的心在極樂世界,不管身處何處都是極樂世界;我們的心不極樂,哪怕是在一個珠寶琉璃的世界裡,也照樣像是在地獄裡一樣煎熬。




《天堂與地獄》寓言故事:一個人來到了地獄,他看到地獄裡面有很多人在搶著飯吃,因為他們所用的筷子竟然有三尺長,所以很難把夾到的食物放到自己的嘴裡,經常在半途中就被搶走,每個人都為了這些看得到而吃不到的食物,顯露出非常急迫與難堪的窘態。這個人心裡想:“原來地獄的人吃飯這麼痛苦,是因為他們要用三尺長的筷子來吃飯。”


後來,這個人又來到了天堂,他看到天堂裡面也有很多人熱熱鬧鬧地在吃飯,而且每個人手上也是拿著三尺長的筷子,但是他們卻都說說笑笑、很愉快地吃著飯。原來是因為每個人都把三尺長的筷子所夾到的食物,送到別人的嘴巴里。所以大家都吃到對方送來的食物,而且吃都吃不完!

這個人終於明白:“雖然天堂跟地獄裡面的人都是用三尺長的筷子在吃飯,但是前者是充滿了痛苦、後者卻是充滿了歡樂。其原因並不在於所用的三尺長的筷子,而是因為地獄裡面的人總是自私自利去滿足自己,反而計較爭取不到、導致痛苦。但天堂裡面的人則是抱著我為你好、而且要不斷地為你好,結果反而卻享受到人人都為自己好的福報!”



其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天堂和地獄皆在我們的念中,皆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心中的狀態是什麼樣,就處在什麼樣的世界裡。天天錦衣美食、豪宅豪車,天天有傭人伺候,什麼都不用操心、什麼都呈現物質社會最美好的一個景像,我們所向往的極樂世界,大概是這個樣子吧!但是如果你的心裡不極樂,你就是享受了這樣的生活也跟在地獄裡一樣。在極樂世界中,我們的心不極樂,生活在那種環境中,不就是和生活在地獄裡一樣。

生活中還有很多人過著清貧的生活,但是卻很滿足、很知足,每一天都快快樂樂的,心裡一點無塵雜念都沒有,這樣的生活每天跟在極樂世界有區別嗎?所以人活在象中,陷在框框裡,都在外求,都在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世。只要把當下做好,不就直接到達我們所向往的國度了嗎?當下都不明理、過不好,還指望以後就能好了嗎?所以要珍惜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要去提升我們心的力量。




中華民族的文化為什麼是世界的文化,是偉大的文化,是宇宙的瑰寶?就是因為中華的文化已經歸到了宇宙的智慧層次,歸到了很高維度的層次,不是在我們現在這個維度世界裡打轉轉。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突破這個維度空間;就要隨時穿梭於極樂世界中;就要時時刻刻有極大的自由;就是得從咱們中華的天道文化中去感悟。

我經常覺得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極度幸福的國度裡,因為這個國度是目前所有國家中最偉大的一個民族和國家,因為它的文化太深厚了。雖然有著深厚文化的國度很多,但是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延續這種文化的,只有我們中國了。我們守著這方寶地,但很多人還在外求,把國外的東西當寶。當把國外的東西用到最高層次時,你會發現一切都回歸到中國的《道德經》、《清靜經》。所以說道不遠求,向內求什麼都有的;向外求,求了一輩子永遠都無盡頭,一山比一山高嘛!你求啊求、找呀找,學啊學,都沒有一個盡頭,但是你懂得向內求的方法,有人給你引導向內求的思路,或者是從靈性打開的方式,一旦掌握了,自己就是財富,自己就可以創造任何的財富。


笑一個y


心安何處不是吾鄉

人世間的每一處角落,

此心若安,

何處不是吾鄉?

自問心境未變,

卻禁不住人事滄桑。

一如那條歸家的路,

以前走的是那麼歡喜,

如今卻為何是那麼惆悵?

如此刻天際飄落的雪花,

那麼軟,那麼輕,

卻依舊有一股濃濃的爽涼。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晚來風急,何嘗不是?

微風或許愜意,

疾風直如暴雨,

再無愜意可言。

這些,可是李清照的緒腸?

此心安處是吾鄉,

的確,茫茫紅塵,心安即可。

心不定,愁亦起。

心若定,何來那些悽悽慘慘慼戚?

萬里歸來顏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那迷濛的細雨,

飄然而落,無聲無息,

安眠於大地的胸膛。

這些,可是古時文人的遐想?

此刻,窗外飄著雪花,

如果說天空是它們的故鄉,

那大地便是他鄉。

它們化為大地的血脈,

潤澤一草一木,

豈不正是安之若素?

是啊,順其自然,

便無那如許的惆悵。

心安,原來安的便是一世喜樂,

心安,何處不是吾鄉?


王老師閱讀寫作


吾心安處便是家,這句話表達出不凝滯於物與境,樂觀、超逸、曠達的人生情懷和積極的生活態度。這句話化自北宋蘇軾的《定風波》詞。詞中蘇軾對好友王鞏的歌妓柔奴說:“試問嶺南應不好?”(柔奴)“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此之前,中唐詩人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別》中也說過“我生本無鄉,心安是處歸。”心安於何處?《金剛經》中佛祖對須菩提說:“應無所處而生其心。”即是心不可拘泥於、執著於一時一境一事一念之中。《五燈會元》中載神光和尚讓達摩為他安心,達摩讓他把心找來。神光說已無處找了,達摩說,我已為你安心了。禪宗五祖弘忍也是用”無所處而生其心”這句話向六祖慧能密傳心法要旨,慧能頓悟。白居易篤信佛教,蘇東坡融儒道釋於一身,他們的詩文中自然就會有這種不滯於一時一境,意志上不屈不撓而境遇中又隨欲而安的這種豁達情懷了。下面就用“此心安處是吾鄉”做首句,吟成一絕,暢敘一下我對這句話的心得:

此心安處是吾鄉,

任爾陰晴炎與涼。

畢竟劫波終有盡,

心明萬境霽霞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