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第一次見到燈光下扒花,就被那細小的紋理驚豔到了

第一次聽到“扒花”這個次的時候,就愣到了,這麼漂亮的東西怎麼會有這麼接地氣的名字

瞭解後才知道,“扒花”是景德鎮匠人對它的俗稱,它其實有個高大尚的名字,叫---軋道,是不是瞬間覺得高貴了不少?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下面我們來叨叨扒花(軋道)

什麼是軋道工藝

軋道工藝,是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種狀如繡針的工具撥劃出細如毫芒、宛如錦紋的鳳尾狀紋,為乾隆時期創制的新型裝飾技法。

在軋道地上繪花卉圖案,具有銅胎畫琺琅的藝術效果。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瓷器跨界 珠聯璧合

扒花工藝因其顏色豔麗,技藝精細常常與其他景德鎮技藝結合,最偉大的運用便是與景德鎮四大瓷之一的粉彩相結合(青花、玲瓏、粉彩和顏色釉是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形成珠聯璧合。

根據清宮內務府記事檔記載,稱這種新創紋軋道粉彩瓷器飾為"錦上添花",景德鎮藝人謂扒花(耙花)。

解釋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扒花不僅僅指單一扒花紋瓷,還指與粉彩工藝結合而成的作品。

其實,粉彩扒花瓷在古代是為專供皇室貴族賞玩的珍貴工藝品,具有名副其實的“貴族”血統。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大清乾隆年制 皇帝黃扒花將軍罐

它始創於乾隆早期,在督陶官唐英和景德鎮工匠不懈努力下,借鑑瓷胎畫琺琅製作工藝而創制的一釉上彩新品種。

它的燒製地點就在景德鎮御窯廠,在督陶官們的嚴密組織下,集中景德鎮和周邊地區的最好的瓷用原料、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精工細作而成。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傳統技藝 匠心製作

如此繁複的瓷器,大致要經過四次燒造方可得成品。

第一次是燒製陶瓷白胎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第二次是在白胎上刷一層釉料,再以扒花工藝扒出花紋,再進行燒製。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第三次是在燒好的瓷胎上畫出線條或圖案,填充好花鳥、山水的不同顏色,再進行燒製。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第四次是在瓷胎頂部或底部描上金粉進行裝飾,最後燒製出瓷器。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扒花是不可以打稿的,這種裝飾方法一般都是滿裝飾,紋飾細小。

對匠人而言,是一種重複、枯燥、細緻的苦活,既費眼費神,又須全神貫注,心手相應,一絲不亂。

一個細小的失誤,或重或輕一點,就有可能破壞整件器物的美觀,有可能在燒製後,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剝落。

其成本也比起普通粉彩瓷的成本高出2/3,因此粉彩扒花逐漸走向沒落之軀。

所幸,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下與文創的熱潮帶動下,許多景德鎮的匠人或是傳統文化復興者的幫助下,漸漸以新穎的視角、新奇的創新意識來重塑這樣一種傳統的器物。

此次溯芳齋聯合景德鎮手工藝匠人,為大家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粉彩軋道瓷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