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全球經濟未來的第四個增長極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和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被視為全球經濟未來的第四個增長極。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近日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稱《綱要》)是一個面向未來40年的合作規劃,把香港、澳門的優勢和廣東的優勢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發揮,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和世界級新增長極以及世界級首位城市,成為全球經濟格局和未來發展中最靚麗的一個灣區。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怎麼建?

"通過大灣區的建設,打造世界級城市群,不是簡單的9+2=11,應該說9+2>11,可以起到疊加或者乘數效應。"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規模、經濟總量背後是非常豐富的人才資源和雄厚的物質基礎,包括比較發達的交通網絡,與國內、國外經濟交往密切,互相之間有優勢互補,這為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客觀的可能。

《綱要》指出了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具體的戰略地位: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以及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說,《綱要》對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和規劃提出了具體明切的目標,其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無疑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重中之重。"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是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產業上過去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此次提到要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無疑是為大灣區未來的發展繪出了宏偉的藍圖。"

自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提出後,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諸如港澳居民居住證等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政策措施,促進大灣區內人流、物流等高效便捷流通。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門也陸續出臺措施,深化內地與香港、澳門的科技合作,將港澳納入國家創新體系。

張燕生表示,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創中心,在加大科創資金投入的同時,還要增進不同地區的科技合作,做到優勢互補。他以港、深、廣三地的研發強度舉例:"國際上慣常使用研發投入強度的指標來衡量一個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即R&D支出佔GDP的比重。目前廣州的研發強度是2.5,深圳的研發強度是4.1,而香港的研發強度只有0.76。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2.4,由此可見最具創新活力的是深圳,香港較差。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香港具有深圳和廣州不具備的優勢條件,比如基礎學科研究和一流的大學。此外,香港在科技創新融資方面可以提供多層次和類型的現代直接融資的市場工具和體系,這些都是廣州和深圳迫切需要的。"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表示,大灣區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就必須實行產學研結合。香港有4所世界排名進入前100名的大學,具有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而廣東製造業基礎雄厚,被譽為"世界工廠",可以將香港高校裡的科研成果迅速產業化。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比較好的格局就是,香港側重搞研發和金融等服務,廣東側重搞成果轉化和產品開發,從而共同形成"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產品開發"一條龍的區域科技產業協同創新體系。目前粵港雙方正在港深邊境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推進"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設,前景令人期待。

四大中心城市怎麼求同存異?

《綱要》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綱要》對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出了不同的定位和要求。其中,香港的定位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澳門的定位則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

作基地。廣州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深圳要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此外,支持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化改革創新,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

據瞭解,目前四個中心城市已經成立或計劃成立專司大灣區事務的政府機構。2017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率先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2018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提到將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由她本人出任委員會主席。澳門也緊跟其後,於2018年11月設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以統籌澳門特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短、中、長期總體設計及工作部署等任務。2019年1月10日,《深圳市機構改革方案》出爐,當中提到組建市委推進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搶抓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深圳在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作用。同一日,廣州市在機構改革方案中,也提到了組建市推進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事宜。

張燕生解讀說,《綱要》指出,四個中心城市要發揮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引擎作用。同時,它們在功能定位上又各有分工、各有側重,符合實際情況,切合了這4個城市本身具有的優勢和短板,遵循了各個城市不同的發展規律,從而避免在城市分工和產業結構發展上出現重疊。這樣一來,會產生1+1+1+1>4的協同效應,這對於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中長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粵港澳大灣區本身存在制度差異、關稅差異和法律差異,此外,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與廣深港澳,甚至互相之間的發展也存在不少的差異。"在張燕生看來,存在差異雖然決定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會面臨一些難題,但也會為未來大灣區的發展提供動力和活力,形成更好的創造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