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人“以胖为美”?


唐代女人真“以胖为美”? 文|冀城晨光 唐人“以胖为美”的审美 唐代女人以胖为美,这种感性的认知几乎成为后人的共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这样的认识是从所有有关唐朝题材的艺术作品中感悟到的,如绘画、雕塑、陶俑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唐人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唐墓葬中的陶俑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绘画、文学作品中的杨贵妃形象,广袖短襦,长裙曳地,低胸宽背,体态雍容,在民间无疑亦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基于此,后人便对唐代女人有一种以胖为美的认知。

审美反映时代。唐人的“以胖为美”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但这种“胖”,并不就是普遍意义上的“胖”、臃肿,而是雍容华贵,丰腴之美。“丰韵”作为一种审美现象,尤其是妇女,它是唐代一种全方位的审美取向。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宫殿、造像等建筑风格中都会表现出富态而容容华贵的精神气质,体现的是一种有力量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可以说,唐人的审美显示出庄严、浑厚、开放、繁荣的唐王朝的气象。


武则天虔诚信佛,为彰显自己称帝是顺天而行,便极力推崇佛教,在各地兴建佛寺,塑造大佛像。就像蒙曼教授所说的,武则天的外貌是: 方额广颐,宽额头,丰满的下巴,就像龙门石窟奉天寺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按照她的形象塑造的。

唐人“以胖为美”的原因 因此,说唐代女人“以胖为美”正是这种时代审美的反映。审美风格是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反映,“以胖为美”的风格,是由现实因素决定的。

其一,初、盛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物产丰富,丰衣足食,百姓吃得饱,贵族妇女肴馔精美,体型日趋丰满。这是客观因素,也是根本原因,没有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就没有丰腴富足的审美依据。

或许,有人会说,当今社会也很繁荣富足,为什么人们审美却以瘦为美。诚然,每个时代都有其审美标准,当今时代确实以瘦为美,但这并不能否定社会物质基础是这种审美的前提条件。只有人们物质生活比较充足,才有可能去审美。没有比较就没有差距,回顾旧时代人们生活,才能看到我们当今时代的繁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普通大众都是比较清瘦的,在一个贫弱的社会里,人们留下的影像与唐代留下的形象有着明显差距。虽然有审美情趣的差异,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物质的决定性作用。


其二,唐朝强盛开放,兼容并包,丝绸之路畅通,充分自信就有了这种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的审美心态。胡人东来,唐朝深受胡风熏染,丰满、写实的审美观影响了唐人的文化生活和审美趋向。对于胡服、胡食、胡乐的大肆流行,我们不妨称为“胡流”,白居易的好友元稹作诗写道: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满咸洛。 西域诸国人高马大的西域人,必然会唐人审美产生影响。

可以说,唐人的“以胖为美”,是国力自信、文化自信的表现。这种审美是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向,是大唐气象的体现。说其受胡人文化影响,有一定道理,但根本因素是大唐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足的表现,胡人文化只是表现,不是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