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在農村有生存希望嗎?

ikunkun192


合作社,現在在農村可謂是遍地生花,從無到有,發展很是迅速。就拿我們鄉鎮來說,短短三四年,合作社的數量由四五個增加到現在的好幾十家。

不過,在我看來,合作社給農村發展帶來了一個新方向,但是,就現階段而言,並不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問題。



多數合作社處於空殼狀態

我們當地的好幾十家合作社,大多數建立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國家的補貼和支持,而在獲取補貼失敗之後,未對合作社註冊信息進行註銷,而是屬於空殼狀態,而未真正運營。可以這樣說,合作社一片繁榮的只是表面,是一種假象。



少數合作社也不是合作共贏

合作社成立的本意,是為了改變現在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現狀,從而達到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目的。但是,就拿少數幾家正常運營的合作社來說,當初真正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很少參與合作社的種植、養殖中來,而是由其中的一個人具體負責和操作,也基本上不會給其他的成員來分紅。



分紅的合作社是政府扶持

我們當地,參與農戶多,真正運營的,能給農戶每年都分紅的,是政府扶持力度特別大的一家合作社。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農戶參與?是離不開政府在後邊的推動的,某種程度上說,也帶有強制推行的意味,加入的大多數是貧困戶。為什麼每年還能分紅?最近兩年,國家對貧困戶、貧困村的扶持力度特別大,這些扶持資金全部入股到了合作社,所以,每年都會有錢給農戶分紅。



合作社,是未來農業農村發展的一條路子,但是,這是要建立在群眾高度認可的基礎上的,就現階段而言,群眾的認可度還沒有那麼高,主動參與的意識還沒有那麼強。要真正起到促進農村農業發展的作用,還需要好長一段時間來走。

歡迎點擊右上方紅色【關注】,【農策分析】帶您瞭解更多三農資訊、幫您解讀更多涉農政策。

農策分析


合作社在農村有生存希望嗎?


我認為其實合作社在農村還是很有生存希望的,因為現在很多農村不管是耕種還是秋收或者苞米脫粒都是機械化,這樣可以節省很多的人力,給人們帶來不少的便利,而且對於農村的合作社國家也是大力扶持的,這樣可以把農業往規模化生產這條路上發展。

既然農業要靠機械化,農民總不能自己買臺收割機養著吧,所以在秋收都是僱傭這些收割機秋收,我家這邊的機械設備都是個人的,去年的價格是九百左右一晌,基本上所有農戶都是用收割機的,這樣確實方便很多,養收割機的人家不到兩年就把收割機的錢掙回來的,而且這些人都不是以合作社名義出租的,因為你要想發到合作社的要求,首先得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行!



合作社在我們村子裡也是辦過的,是個人家達到了合作社的規模,有營業執照,政府給予適當補貼,還去北京參加過合作社有關的培訓會議,但是辦了不到三年他們家就把機器都賣了,而且還欠了很多外債,不是合作社不成功,而是人不會去經營導致賠錢,同村裡很多人不租用他的機器幹活,一是他收費不合理,二是他收費太過於斤斤計較,不收同村人的待見,合作社自然就黃了!


現在我們村裡還有兩家養這些農業機械的,但都是個人的,農忙時全村都在用,效益都很好,所以我就在想合作社模式還是有希望的,什麼人經營,怎麼經營才是重中之重,再有就是當前的實際情況還是難以適應這種模式,也就是時機還不夠成熟。

當然我說的這還是很片面,畢竟我家這的村子不能說明問題,但是合作社的興辦少不了農業方面的人才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行,如果做到了這兩點不管是種植還是養殖等農業產業都是完全復興的!

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草根小閆


公開直接這樣說吧:“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不是新時代農業的“救命稻草”。這個我在我寫的《大國農業新時代》中用了一節專門論述。關健在哪裡?是“合作社”是否能推動農業經營發展、解決經營發展中的問題,是否能成為農業、農民的真正需要!

“合作社”作為民間的經濟組織,仍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互助聯合形式。成員之間的經濟互助性決定了必須要承擔起領域內的責任,而不是搞起耍的,更不是為個人謀私利的。從初始設計上是“破冰困境抱團撞市場”,繼而有在生產規模、品牌創立、市場銷售、貯藏、加工、技術、信息上一大攬子的思路。咋一看,很好;細一想,難度大;再一想:吹牛的!

首先:農業模式最佳是“家庭農場”,就是擴大版的“農戶”。解決農村土地戶戶都有戶戶都吃不飽戶戶都無法負起責任的現象,模式上將否認這個組織的必要性。“家庭農場”將從“農戶”概念上更加完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功能,比如:計劃、市場、渠道、信息、技術等。“家庭農場”讓一部份人回鄉,其餘人留城市也就好就業的多。實現有序轉移……

第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真正需要的上述支撐和服務有些不是“民間組織”能完成的。所以我有一節內容是“基層三統一兩服務的範疇及必要性”,淡到了政府該把控的幾大點。

第三,目前我所知道的“合作社”的註冊法人在註冊那一刻起,一直都沒有一個對他要註冊的這個機構的詳細瞭解,是懵的!有沒有必要性?怎麼組建?達到什麼目的?解決什麼問題?沒有,都沒有!大部分認識可能好貸款,可能國家要補貼等等。那兩年有專家說這個形式好,好的不得了,也有基層找不到政績彙報就大勢宣傳成立多少多少“合作社”組織,一拍即合,掛了不少空殼牌。取的名稱還很好聽!

我就談這此。我們農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三農”工作沒任何捷徑可走,必須敢於顛覆過去一些奇葩觀點!

謝謝大家!

還是附在後面……

       《大國農業新時代》

第一章:新時代大國農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第一節:就業和穩定脫貧的實體經濟

    第二節:糧食和飯碗安全的基本概念

    第三節:優美環境和平和節奏的歸宿

第二章:確立農業科學模式匹配於社會發展

    第一節:適度規模經營的理由與界定

    第二節:農業經濟綜合體的概念與適用意義

    第三節:農業僱傭關係的脆弱性

第三章:社會起作用的“反哺”

    第一節:機械化該如何發揮最大效能

    第二節:鄉村振興和鄉村建沒

    第三節:基層”三統一兩服務“的範疇與必要性

第四章:調動農民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第一節:有價值的信息數據作用

    第二節:村級行政領導應從農業在崗人員中產生

    第三節:社會”反哺“農業和政府補貼的使用

    第四節:“合作社”和“農頭企頭”不是救命稻草

第五章:農教、鄉風與文化

    第一節:教育的時代意義

    第二節:科學適用的多層次教育配合

    第三節:農村文化與社會風氣

    第四節:”鄉愁“是文化之魂

第六章: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新時代大國農業唯一選擇

    第一節:全國一盤棋

    第二節:黨的領導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第三節:外交和國際地位

       



一號農民王永堯


關於現在的農村合作社,我認為有主要是有兩個認識誤區,才導致了目前的發展困局,讓合作社變成了資本的工具,而不是農民發展的新依靠。

第一個誤區是普通民眾對於合作社認識的誤區。

一提起合作社,大家第一反應就是集體化,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合作社跟集體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合作社的基本定義是: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者、同類服務的提供者自願聯合起來共同發展生產、銷售、提供服務的一種組織形式。



首先它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的,也就是說還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

其次是在銷售、購買或者是服務環節進行合作,比如共同購買農資、共同銷售,因為在買賣環節,集體的談判能力肯定要比個人的強,更能夠實現高賣低買,從而增加收入。

還有在服務環節的合作,也是能夠降低成本的,比如購買大型機械,例如收割機,目前一家一戶是無力購買的,也用不了,但是如果有100戶合作起來就可以購買一臺,這樣既能提高生產效率,也能降低成本。

第三、合作社是以自願為前提,不是強制的,你可以選擇加入,也可以不加入,而集體則是強制的。

第二個誤區是政府部門對合作社認識的誤區。

政府部門仍然把農民合作社單純當做農民致富的工具,是一種經濟組織。



如果說合作社僅僅是一種經濟組織,那麼它跟公司、合夥企業、私人企業有什麼區別?農民不是不可以成立各類企業、公司,為什麼還要成立合作社呢?

合作社的本質是弱者的聯合,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弱者的聯合仍然是弱者,甚至更弱,因為從理論上來講人多力量大,它有個假定的前提,是所有人都是方向性一致的,但是現實中怎麼可能呢?合作起來的農民利益訴求是不一樣的,因此,一旦合作起來,問題更多,組織能力更弱。

合作社本意是解決農民一家一戶“辦不好、辦不了辦起來不划算”的事情,比如如何通過集體行動獲得質優價廉的商品,如何能夠合作銷售農產品以獲得更高的價格,如何獲得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等等,這些具有公共性質的農村事物。

所以合作社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組織,而是具有服務農民的社會組織,具有公益性質。

但是,我們現在所有的考核政策都是從經濟角度去看,所有的扶持資金都是給所謂的經濟上成功的“合作社”,美其名曰“典型示範”。結果我們只能看到那些所謂的“假合作社”獲得了大量的資金扶持,而真正的農民合作社要不“成立就死亡”,要不步履維艱,生存艱難。



也就是說,作為經濟組織的合作社對於中國大部分農村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只有把合作社作為社會組織和公益組織來看,政府幫助合作社更好的服務農民,給予資金、政策支持,才有可能是農民合作社發揮真正服務農民的作用。


熱愛農村的小許


農民合作社在農村大有希望,是三農發展的有效載體,是農業實現集約化經營的有效途徑,是農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

近幾年,國家從政策上大力支持農民合作社的健康快速發展,各地規範的農民合作社逐漸成長壯大起來,從最早的比較簡單的組織形式,朝著股份化、現代化、規模化、規範化發展。山東一些農民合作社探索了新型農民合作金融試點,進行內部信用互助,解決了制約農民和作社發展中的資金瓶頸。

農民合作社的生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營方式的大提升。最初的農民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種植業上,集中在同類農產品生產上,後來全面開花,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農機服務、技術服務等等,都形成了同類產品合作經營或跨界服務經營的模式,有的地方與化肥生產企業合作,出現了“肥糧通”的合作模式。農民合作社通過集中生產經營,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農產品的產量、質量相對有了保證,可以報團闖市場、進市場,面對市場有了一定的話語權,搭起來農民+合作社+市場+農業龍頭企業+互聯網的經營鏈條,這些都是一家一戶個體經營所不能解決的。

二是集約化程度的大提升。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而集約化包括了生產經營的工廠化管理、精準化的種植和養殖、現代農業技術支撐、規模化連片生產、統一高質量標準等等。農民合作社,特別是規範化的農民合作社,基本具備了集約化經營的條件,實現了較大規模的土地連片經營,包括種子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農藥化肥統一、生產流程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土地整理統一、市場銷售統一、資金使用統一、財務管理統一、人員培訓統一等“十統一”。

三是資金使用效益大提升。農民合作社把一家一戶的分散資金,通過入股的方式集合起來,形成了一定的資金池,捆綁起來統一使用,很大程度解決了資金緊張的問題,較好的發揮了資金的聚合效應,這是一家一戶所不能解決的。同時,農村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訂單農業、農機具的抵制押、土地使用權的抵制押進行小額貸款,緩解生產經營旺盛季節資金緊張困難。在山東,推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在資金信用互助方面成效更加突出,農民合作社內部可以設立互助金,互助金對急需資金的社員優先使用,並按內部協商的市場化利率收取使用費用,同時還可通過合作社內部擔保實現小額貸款。

四是農民組織化水平大提升。在很多農村,農民合作社作為自發形成的經營組織,很好的把農民組織起來,並且農民合作社的股權紐帶、利益紐帶、服務紐帶、銷售紐帶等,使得農民聯繫的更緊密、組織得更緊密,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村兩委”的作用。特別是在鄉村振興中,首先起到了產業振興的作用,這在農村是第一位的,只有產業振興,農民收入增加,才有凝聚力、向心力、號召力。同時農民合作社的領頭人,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又會成為組織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的帶頭人。這也是很多農村農民合作社的理事長成為村支部書記、村主任的原因。

現在,全國農民合作社蓬勃發展,但也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其一就是非法集資問題,這幾年部分農民合作社打著加快發展的旗號,非法吸收社員、社會資金資金,然後放高利貸,最終資金鍊條斷裂,農民血本無歸,造成了社會不穩定。

其二就是盲目發展問題,這是不少農民合作社初始階段的“衝動症”表現,以至於缺少市場調查,發展起來的項目不能見效,投入的資金打了水漂。

其三就是管理不規範,比如資金使用不透明、成本核算不透明、分紅決算不透明,一碗水端不平,這樣幹,傷了社員的心,搞得一盤散沙,最終只能散夥。

當然,這都是農民合作社發展中的問題,隨著不斷的規範,這些問題都可以克服。

——————————————————

歡迎交流討論,結為朋友,謝謝支持,請關注公眾號。

——————————————————





老夫子話三農


合作社在農村有生存希望嗎?

在農村農民萬歲心裡,農村辦合作社,說白了就是村民合夥承包村民的土地自己種植,和初期革命時期辦合作社有具大區別,那個年代的合作社是政府牽頭,村民互相幫助,從私有制走集體道路的必經之路,逐步進入人民公社,大幹社會主義,終及目標是共產主義。

現在農村合作社,是自負盈虧,發展自己的小家庭,與經濟掛鉤,農村這幾年確確實實出現不合作社,由於物價連年上漲,農作物持續下滑,在合作社沒有利潤的情況下,合作社就成了空殼一張廢紙。更最要的是當地政府政策多變,一會讓毀地造林,一會讓毀林種莊家,為了防空氣汙然,不讓農民私自養殖;這就治約了農村合作社的發展,農村農民萬歲以為,合作社不走集體道路,那就是兔子尾巴長不了,誰也不會閑著沒事把錢往坑裡仍;這就是我本人的觀點,與其它無觀謝謝!



農村農民萬歲


合作社在農村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只不過現在是合作社剛剛開始各種不足,弊端都需要合作社去完善,為什麼說合作社在農村將來有發展趨勢,國家對合作社幫扶會越來越大,越來越精準,把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合作社會取消合作社資質,也會在合作社申請,註冊方面更加嚴格,把那些只想套國家補貼的合作社都取締,把真正農民和合作社扶持起來,隨著農村老齡化嚴重,未來會沒有人種地,這樣就需要大家把土地集中到一起,有幾個人來管理,也就是說種地不用那麼多人了,這樣就是合作社真正的意義,把沒有能力種地的老人,外出打工人,他們的土地全部納入合作社,年底分紅,這樣他們也不用擔心土地自己不種,就沒人種地了,合作社也能得到國家的補貼了,即使糧食價格便宜也能生存,合作社未來的發展一定很好,這是大勢所趨。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喜歡的加個關注。


南荒地山野菜


實事求是的評價,才能讓人心服囗服。

就當前農業發展態勢來看,再結合一下農村各種名目的專業合作社的履歷,成功的極少極少,更多的不是失敗,而是一場騙局,乾脆就是一場掩耳盜鈴的遊戲。

如果說它是農村中的"皮包公司",最貼切不過了,因為它的招牌雖然在鑼鼓聲中,鞭炮聲中,被大領導們親自授予,但從成立之曰開始,就沒看到它在展示著什麼內容。曰子一天天過去了,招牌也落滿灰塵。只聽說合作社年年接受檢查,還聽說領導們很重視,說是農村的一項新生事物,要扶持,要以點帶面。後來呢,依然那麼冷清,那塊牌子,那道圍欄,那一溜房孑,顯得很安閒,沒有一點兒生氣。

再下來,只聽說又改名xx農場了,裡邊種了些果樹,綠化樹,說是能拿到更高補貼。

這就是我身邊的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以龍頭產業自居,立爭在幾年內做大做強農產品銷售推廣,號召大家湧躍參與入股,也許自家的農產品不愁賣不上好價錢,沒準兒還能分點兒紅利呢!

但事實最能解釋功過,如果它真的向宣揚的那麼陽光,切實給老百姓帶來實惠,解除煩惱,何樂而不為呢?

我不是在全盤否定這一產業,在媒體上,也看到過很多優秀的先例,那裡的合作社成員確實在參與中得到了收益,而且有越作越大的勢頭。如果這樣的龍頭產業發生在身邊,該是有幸之福了,也不至於有那種蔑視的想法。

對此,我們只能這樣說,專業合作社本身並不錯,錯就錯在有人利用了這塊招牌在騙取民心,騙取補貼。如此意義的產業,留它何用?

如果它真能帶動你改革種植模式,發展多種經營,經濟作物與特色種植相結合,合作社負責銷售結算,誰不高興啊!

看來,它的去留,因地制宜才合乎實際需要。

大家的需求,它就有生命力,當受人唾棄之時,它不死但已是空殼一個了。



微風細雨潤柳


一哥“合作社人說合作社事”之——

合作社發展大有希望

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出臺,對2019年“三農”工作作出部署。其中有一個亮點非常重要、可以說貫穿文件始終——特別強調了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突出培養好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兩類新型經營主體。這是在過去沒有強調過的,這次是要賦予雙層經營新內涵。因此堅持以農民為主體,辦好真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大有希望的。

一、鄉村振興需要合作社

(一)、鄉村振興需要合作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辦好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新型農業主體。“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李克強作出批示,希望供銷合作社在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現代流通、服務農民生產生活中發揮更大作用。這些都充分表明了合作社建設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符合鄉村振興的實際。

(二)、合作社的體制設計與發展實踐符合鄉村振興的需要。一是可以有效地把廣大農民真正組織起來,解決一家一戶、幾家幾戶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問題。二是能夠把農業做成產業。三是合作社能夠更好地承擔黨委政府賦予的鄉村振興相關任務,是黨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靠得著的為農服務骨幹力量,承擔鄉村振興相關工作完全可以節約成本、快捷高效。

(三)、合作社能夠解決農業發展中遇到的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增產不增收、農產品賣難、食品安全等實際問題。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合作社體制上有優勢,國際上日本、以色列等國及我國的臺灣地區也都有成功的可借鑑模式。只要強化合作社在農產品需求端、供給端和流通端的功能強化與發展,一些問題便可得到較好的解決。

二、什麼樣的合作社才有希望

(一)、堅持建社的初心的合作社,中國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會就認為要使合作社變成群眾自己的組織,實行民主管理非常重要(見《薄一波文選》p96)。她的初心就是為農民社員服務。把一個個分散經營的農民、小社隊經濟組織起來,強化弱者之間的聯合,為社員、社員社服務,做大做強集體經濟,促進“三農”工作是其不二的初心。

(二)、堅持辦社的原則的合作社,合作社是農民(城鄉居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其辦社理念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經營理念是“風險共擔、市場共闖、利益共創、平臺共享”,要真正做成農民自己的“手拉手、肩並肩、心連心”的合作制企業、互助的平臺、致富的渠道、共享的團體。

(三)、堅持“三農”工作本位的合作社,緊緊圍繞“為農、務農、姓農”的總體要求,按照中央1號文件總佈署,全力整合各方資源,積極構建為農服務新格局,全面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當然,對於有名無實的“空殼合作社”、廣大農民不參與的“偽合作社”、以領補助為目的的“假合作社”、撂荒坑農的“劣合作社”要清理出局,按合作社法規範發展。

三、如何辦好合作社

(一)、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是合作社最大的政治任務。鄉村振興是黨中央、習總書記提出的重大國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合作社要發展,不能偏離鄉村振興的政治方向,只有積極參與,才可能有為、有位、有突破。

(二)、辦好辦實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是通過聯合採購降低生產成本。二是通過擴大生產規摸,加強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品質,統一包裝提升產品檔次等。三是賦予深加工產品高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四是實現農副產品品牌效益最大化。五是推進“農超對接”、“訂單對接”、“產消(費)對接”。六是實現民有民管民享,社員享受分紅、返利,加快農民脫貧致富。

(三),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方向,合作社廣泛參與鄉村振興,一要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土地託管,減少單位面積投資成本,增加規模、深加工、品牌效益。二要積極組織引領農民延展產業鍵條,向深加工產業要效益。三要因地制宜進軍第三產業,真正實現一產固本、二產興基、三產升級的融合發展。

(四),打造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新型合作社,生產是基礎,供銷是橋樑,信用是保證,生產上要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供銷上要實現從賣商品向賣服務轉型,通過“大數據”打造“農副產品產消新計劃經濟”;探索打造“產(生產)消(消費)”間信用溝通的“訂單信用”新體系。

合作社發展大有希望,合作社建設任重道遠,讓我們手拉手、肩並肩、心連心,共創合作事業發展的一片藍天熱土。





一哥於一


農民單幹事實證明這是走了回頭路。但是人民公社式的集體生產的路同樣被證明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把二者結合在一起取長補短,這就是未來農民應該選擇的一條康莊大道,農業合作化道路。單幹的好處唯一能夠發揮個人生產積極性,但是個人的力量又是有限的,土地承包以後有很多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集體幹活迎刃而解。我們設想一個村就是人民公社時期的一個生產小隊,村長就是小隊長,由於生產隊大家集體乾地裡農活,出工不出力,效率低下,生產隊長爭求大家意見後,把生產隊的土地分到各家各戶,比如每家10畝地,自己家種自己的地來養活自己,除此之外一切照舊。比如每家每戶生產的農產品過稱後由生產隊長抽調生產隊家裡斬無活幹的社員隨汽車押運農產品到城裡銷售,銷售款交相關農戶。押運社員被記錄勞務工時一天。每個農戶若需要可以通過生產隊長調人為自家地裡幹活,比如一年中請了累計人次合一人50天活,該農戶家裡閒時通過生產隊長委派到生產隊幹勞務或給別的農戶幫工,天數達50天。總之生產隊除土地承包到戶,其它一切照常運轉。我們把土地承包到戶的生產小隊擴大為土地承包到戶的村變身為合作社,村長兼合作社社長,負責整個合作社的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