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長沙、武漢、南昌組成的“中三角”地區,未來將怎樣發展?

CNy2019


中三角怎樣發展?首先是中部這三個城市要有統一認識,不抱團,只會在國家層面的競爭中被遺忘,原本中部崛起板塊的鄭州,因為相爺的支持,已經朝獨霸一方發展了,合肥更不用說,擠進長三角也享受中部的待遇。太原與中部城市八杆子打不著,只有武漢、長沙、南昌甩在了中部。

長沙一直向南看,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明朗,粵西粵北都會被吸乾,沒有油水給長沙,只有被虹吸。長沙向南,沒有出路,指望環長株潭城市群,也只是個小區塊,與成渝,與中原,與關中等群的競爭毫無優勢。
(環長株潭城市群)


南昌包括怎個江西,一直沒有明確定位,珠三角長三角海西都夠不著,往中部靠又不甘心,只有小本經營,被周邊甩開。
(環鄱陽湖城市群)


武漢是天然的中部,搬不走,想帶著中部城市做大,但長沙南昌各懷心思,中三角並無實質進展。不過,武漢也有後手,1+8也是3000萬人口的城市群,而且是環武漢,將來肯定會形成一個整體。事實上,武漢的一些產業已經向圈內中小城市轉移了,武漢的交通也是輻射連接整個城市圈的。
(武漢城市圈)

其實,成渝城市群也只是口號。成都想做西部老大,佔盡西部資源,而重慶是老牌西部老大,又是直轄市,不可能屈臣成都,相向發展很難,況且川渝也沒有第三個象樣的城市,都是些蝦兵蟹將。

中原城市群更是連上臺面的城市都沒有,只是在地圖上圈了塊欠發達地區,應該叫城鎮群,想與粵港澳、長三角叫板那是猴年馬月。

將來唯一有機會能與其它三大城市群抗衡的就是中三角,武漢、長沙、南昌各自帶著自己的城市群合圍成一個大的區域,長沙向超大城市努力,南昌向特大城市奮鬥。

中三角自古宜居宜業,人傑地靈,文化相通,民情相同,是有機會崛起的。現在缺的是統一認識,缺的是機制,不能在一個大的範圍內統一規劃產業交通等,不能整合各種資源要素。如果繼續各自為戰,長沙會被鄭州甩開,南昌很難做大,只有武漢位置獨特,帶著圈內這幫小兄弟,慢慢玩成一個大的城市大區,如果中三角失敗,那麼中部很可能會出現一個3000萬人口的大武漢都市區,這從武漢的六環(武漢城市圈環線)孝感——仙桃——洪湖段通車就能看出端倪。

相鄰的城市總是有競爭的,正象南京和杭州爭老二,成都和重慶爭老大。中三角本來是最具備條件統一規劃,協同發展的,就是認識上難統一,各懷心事,難成大事!相向而行,大事能成!


無語石1


不可能,長三角是我國改革開放橋頭堡,特別是中心城市“上海”,簡直是一枝獨秀、獨領風騷,中部所謂“中三角”毫無希望。毫不誇張的講:“上海一座城市就能媲美中部一個省”。



中部“中三角”是由湖北“武漢城市圈”,湖南“長株潭城市圈”、以及江西“環鄱陽湖城市圈”組合而成。目前三座省市都有各自小算盤,處於一盤散沙狀態,壓根就是名存實亡。

江西地理位置優越,不管是“長三角”還是“珠三角”都可以依附,本應該“近水樓臺先得月”,只因猶豫不決延誤時機,導致現在人財兩空的地步。至於湖南更是忙著依靠“珠三角”經濟轉型帶來的福利,湖北省也是轉向“一主兩副”新戰略發展目標。



就算“中三角”能夠齊心協力,經濟發展目標保持一致,也難和“長三角”地區相提並論。就目前中部地區就面臨自身轉型困難等問題,有何實力能與長三角城市圈媲美。值得關注的是安徽加入“長三角”後,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各種優惠政策接踵而至,好不讓其它省市羨慕。

就目前中部地區屬於各自為政,完全比不了上下一心、固若金湯的“長三角”城市圈。其實不管未來發展如何,都應該以“智能、人才”為中心,加快自身工業經濟改革,加強對新智能經濟的扶持力度,只有掌握新技術以及技術人才,這樣才能在未來“城市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感謝大家閱讀我的回答,喜歡可以點贊、關注


抵制抵制地域黑



以武漢為龍頭,長沙和南昌為副中心,襄陽、衡陽、岳陽、九江、宜昌為區域中心


武漢: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龍頭城市,絕對優勢領先,在交通、經濟、文化教育、金融、國際航運等方面輻射整個長江中游城市群,目前的武漢綜合實力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國家將武漢定義為中心城市之後,意味著武漢肩負的責任更大了。


長沙: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一副中心城市,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文化娛樂、工程機械、先進製造業、大數據、超級計算機等領域領先全國,2017年GDP突破萬億,人口淨流入數量名列全國前茅,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的增長極。


南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二副中心城市,鄱陽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江西省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2017年GDP突破5000億大關,經濟總量在省會城市中並不突出,缺乏國家的政策扶持,未來五年,爭取在南昌建立一個國家新區,加速南昌的經濟發展,將南昌打造成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活力之城。


蔣昊說經濟


中部的優勢在於豐富的製造業潛力,主要體現在對內交通便捷,勞動力充裕,房價是沿海地區的零頭,具有極強的成本競爭優勢,隨著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趨弱,內需成為最主要的經濟增長動力,中部地區成為國家經濟增長最重要的製造業增長區域,相應配套的商業,人流物流也會呈幾何基數的複合增長,中國有14億人口,內需經濟遠大於外貿經濟增長潛力,中部地區做好內需經濟這塊蛋糕,兼顧適當的外向型經濟,其實是無與倫比的優勢,武漢,長株潭,南昌經濟圈將製造出一個現代化程度非常高的強國,對內,輻射東南西部經濟強增長區域,對外,通江達海,尤其中歐班列的迅猛發展,其實對歐洲甚至非洲的外貿今後將更多的依賴鐵路快運,就這方面評價,地理位置也遠遠優於沿海地區。資本是聰明的,它會自己尋找回報最好的投資方式,尋找成本最低的投資區域,尋找最為接近市場的生產場地!中部地區經濟圈可能是未來最為發票強勁的經濟區,最為宜居的生活圈,經濟規律使然。剔除政治因素,中國的人口分佈絕大部分就在中原偏東南地區,逐鹿中原,成就王者,才是中國企業最佳的選擇。


信天不亂遊


南昌有什麼資格和武漢長沙並列 江西大學生流失率百分之六十多 全國最高 完全留不住人才 還想發展? 這幾年gdp全靠房地產拉動 知名實體企業沒有引進一家


泉水白白流淌


為什麼要組成中三角?都是欠發達省份!而且江西還是在中部地區落後的省份。毫無優勢。湖北,湖南為什麼要跟江西組隊?中三角意義何在?


holy32228990393


沒聽說過中三角,武漢以武漢城市群為基點帶動全湖北穩定發展就很好了,湖北這些年的變化肉眼可見,我對湖北有信心對武漢有信心。


I將上下而求索


關鍵要看國家是否給政策。如果像支持上海、雄安、粵港澳大灣那樣的力度,則肯定沒問題。


卜留克洋


各找各的出路,各發各的展。


邂逅珍珠港


為了打造所謂的中三角,硬捏一個集團,有什麼意思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