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流浪大師最多不過是為“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古詩做個註腳而已,你怎麼看?

電影基本法


為什麼要“用”?

他叫沈巍?他是不是大師我不知道,因為我對熱點向來避而遠之。但是我只針對這一句詩,胡說八道幾句。

學習為什麼要“用”?

如果說“學以致用”,那莊子怎麼說?接近神仙的存在,學識貫通天地,也沒見到他老人家如何濟世,如何爭霸,如何立功。

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那是老掉牙的封建好不好。

我白天撿破爛,晚上讀《純粹理論批評》不可以麼?

我白天和隔壁老王結成團伙亂搞一氣,我晚上看《唐詩三百首》不可以麼?

我白天裝成君子孔孟附體正義爆棚,我晚上下黃片看AV讀限制級小說不可以麼?

就是一個業餘愛好而已!

讀書,做學問,也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

我能從讀書中得到快樂,得到滿足,得到愉悅,甚至能產生感官上的快感,足矣!

我喜歡考據,在各種各樣的詩詞文章裡發現古人的漏洞和缺失,那種突出其來的毛孔綻放的感覺和高潮沒有任何區別。

為什麼非要用上呢?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當年的奧數都白學了吧?

黃仲則的這一句詩是自嘲,自嘲脾氣的又臭又硬,自嘲自己的清高,敏感,和裝不下的自尊心。

但絕不是判斷。

書生真的無用麼?陳平六出奇計,張良定策關中,孔明三分天下,賈詡一語定儲,還有狄仁傑砥柱中流。

如果中華文明是靠刀槍支撐下來的,那麼中華文化可以說都是靠書生延續下來的。

書生,分兩種。

一,有用,能用。

二,有用,不用。

同樣是一顆白菜,為什麼在炒的時候非要放肉呢?我就喜歡吃醋溜白菜不可以麼?

俗!


亦有所思


有人認為流浪大師最多不過是“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古詩做個註腳而已,你怎麼看?這個看法太片面,要把這個問題回答好,我們首先得了解“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詩的詩人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寫出來的。當然,相信有很多人都是聽過這句詩的,但是出自哪裡就未必知道了。這首詩出自清朝詩人黃景仁的《雜感》,詩人在那個時代是懷才不遇的。他在寒窗苦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可是卻依舊還是窮困潦倒,並沒有改變什麼。他的命運非常悲慘。可以說他比現在的“流浪大師”那是悲慘得多,但是他又是清朝著名的詩人。宋代詩人黃庭堅的後裔。我們先來看這首《雜感》的全詩。

《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也時代不同而出來的不同結果,我們現代講的是,知識改變命運,不管你是做哪行的,只要你堅持讀書,飽讀讀書,哪怕你前期如何的貧困潦倒,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而在清朝那個時代不同,黃景仁他又是生在乾隆時代,家裡又沒有背景,只會讀書,自然也是發不了家了。但他依然是著名的詩人。

流浪“大師”沈巍,他是出於理念不同,而得不到一些人的認可,但是,他對讀書非常有興趣,他堅持二十多年飽讀讀書,這也是能改變他命運的關鍵。所以,我們不能說他是一個“百無一用是書生”。

不管是在現代還是未來,讀書都會是改變命運的不變真理。如果你頭腦靈活,能夠學以致用,那對於改變你的命運就會更快一些。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他一生沒有上過軍事學校,但他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詩人,也是他堅持讀書學習得來的。我們能說他是一個書生而已嗎?我還是覺得讀書改變命運對於每一個人都是適用的。我會向每天堅持讀書的人學習。


許飛揚說茶葉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本身就不對。它的原意是指書生只會坐論道,幹不了實事。

實際上,人家沈老師上完大學,進了審計局工作。在審計局工作沒用嗎?沒用,國家設這個部門幹啥?只能說,工作總是有用的,只是用處和貢獻大小不同而已。

沈老師,只是認為垃圾分類的理念是對的,並帶頭示範付諸行動。結果被單位人們不理解,還曾送進精神病院。沈堅持不放棄,單位給人家辦了病退。並不是人家不幹,而是強制病退了。

處處不理解,老沈又無容身之地。只好一邊撿垃圾,一邊學習。書生是不幹體力活兒的。老沈愛學習,想當文化人,一有空就讀書,也可稱為老書生。但這個異類,並非無用的書生。

他向人們傳達先進理念,並示範行動,他向人們講解道理,復說學習的重要性。怎麼能學沒用呢,說無用的話的人,都沒深入思考,是一偏摡全的片面說法,是不正確的。






騎士悠然行


“百無一用是書生”,此話差矣!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原先似乎言之成理的,到如今時過境遷,幾無價值了。這句話出自清朝人的詩歌,是作者懷才不遇、抱負難展而發出的慨嘆,其實就是一句牢騷話。時至今日,已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分子成為社會的中堅,豈曰無用!現在百無一用的,恰恰是那些大字不識的文盲。當然隨著教育的普及,文盲也幾乎絕跡了。話又說回來,就算是文盲,只要他肯吃苦,也還是有用的,現在勞動力缺得很呢!所以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本身已成偽命題。

而且更重要的是,沈大師(姑且稱之)的問題,根本與“書生是否有用”這一問題八槓子打不著一撇。他以前流浪二十多年,是因為他的思想走偏了。你即是審計局幹部,拿著國家俸祿,那就必須上班幹活,這是沒有任何討論餘地的。你要搞其他什麼事,可以業餘,可以節假日。沈大師變成流浪漢,責任在其自身。

即使在他流浪的漫長歲月裡,沈大師也不是一個什麼可憐腳色悲劇人物。他每月還領著二千多元的病退工資,他是全中國最牛掰的拾荒者。他完全不用蓬頭垢面破衣爛衫,之所以是這幅尊容,我推測要麼是大師刻意為之,要麼是因為他太懶,或二者兼而有之。甚至是他故意以此對社會表示抗議。

好了,這些都不重要了,沈大師終於成了網紅,而且順勢開起直播來,他的生活已翻天覆地,看來他重操舊業的可能性極少了。他之所以能如此脫胎換骨,不正是因為他是一個讀書人嗎?據說他在流浪拾荒的孤獨歲月裡,可是讀了幾千本書啊!正是憑著這深厚的底功,他才可以妙語連珠侃侃而談口吐驚人之語,才能成為網紅,奉為大師。也還是因為如此,老沈同志才能開起直播進入一個新的行當。還是老話說的好,知識就是力量!


李家莊雜說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雖然出自清朝,但是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能找出很多印證這句話的人和事,大意就是說書生迂腐,手無縛雞之力,也沒有賺錢的營生,說白了就是窮困潦倒。那麼流浪“大師”沈先生是這句話的註腳嗎,我覺得不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大多還是存在“知識無用論”的眼紅心理。

不管你是批判沈先生也好,支持沈先生也好、欣賞沈先生也好、同情沈先生也好,但是無可否認的是,沈先生他成功了。是的,你沒有看錯,他確實成功了,雖然成功不是他的主觀意願,但是他目前的成功符合我們大多人眼中的成功標準,他再也不是那個流浪漢形象的迂腐沈先生了:

書中自有顏如玉

你們看看,有多少人有福份能美女環繞。沈先生一副世外高人的丐幫形象,很顯然,美女們是被沈先生淵博的學識給“征服”的。

你們看看,又一個“敬佩”沈先生學識的,要嫁給沈先生,說明這個社會還是尊重知識的,我甚感欣慰。

書中自有黃金屋

你沒看錯,“大師”屈服了,剪了頭髮,理了鬍子,辦了身份證,迴歸社會了。前幾天有個民辦高校年薪百萬聘請沈先生去講課,可見接下來沈先生不管做什麼,都能財源滾滾。畢竟名聲擺在那裡。


你們看,名、利、美女,“大師”都即將擁有,你們還說是百無一用的書生嗎?

說點正經的:我們還是要從大師身上看到人性的閃光點,比如熱愛讀書、心地善良、支持環保等等,批判“大師”的人,無非就是覺得你算哪門子大師,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成為“大師”並非他的意願,他是屬於躺著也中槍。但願他能為我國的環保事業作出一份貢獻,同時,也能實現他傳道授業解惑的夢想。


頭老王條


《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首歌詩的作者叫黃景仁,寫過很多的詩,在清朝他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然而,會寫詩能當飯吃嗎?我們都知道官場,那是需要打點,再說黃景仁窮困潦倒,也沒有錢去打點,自然是再有才華,那也是會被淹沒。科舉沒考上,不會做生意,不會種莊稼,所以才會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詩人非常的無奈,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又有才,卻偏偏無法出頭,不能進入到仕途,不能夠造福一方的百姓,那自然是非常的苦悶。

之所以說這麼多,是因為我覺得流浪大師沈先生和詩人黃景仁非常的相似!沈先生的文學底蘊厚不厚?我通過觀看這麼多的視頻,感覺是不一般的深厚,沒有讀過大量的書,達不到如此境界!沈先生有沒有遠大抱負?

我的判斷是:有!沈先生不愛錢財、看淡名利是事實,往往這種人更可怕,可怕什麼?怕的是他有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抱負!我認為沈先生的抱負有可能是:讓天下沒有不能物盡其用的物品(在一般人眼裡是垃圾)!馬雲的願景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不是與沈先生相同?反正我是臆斷,對與錯,還得沈先生說了算!

但是,先生目前在自己的抱負上確實無法出頭,垃圾分類的事在我國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提上日程……但是,先生網絡上爆紅,也算是為垃圾分類發出了最強音……

但是,我不同意先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註腳!先生博覽群書,記憶力超群,理解力超群,又因無慾無求,所以極大地調動了他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先生作為一名大學的教授,真正是有用得很,大用得很!

說著說著,我的話又繞出來,強烈邀請先生來我們西安民辦學院就職,講講課,分分垃圾,指不定哪一天,我們配合先生找我到某些切入點,垃圾分類可以上升為大事業,講課也上升為教育救𠆢的大事業……




陳天哲


我從來不痴迷看視頻,但流浪大師的視頻還是持續關注了一下。對於流浪大師的的總體感覺是:

1 非常佩服他的學識。

流浪大師流浪十九年,在那種環境中竟然能堅持讀書,實在令我佩服,有一位大姐評論說看流浪大師開始覺得他可憐,後來覺得自己可憐。我們都活在物質裡,精神空虛。而大師外表是乞丐,內心是富豪。

2我很同情他的遭遇。

視頻顯示,大師由於垃圾分類被單位勸退,被家人驅趕。他自爆是因為童年撿垃圾賣錢買書,形成習慣了,工作了積習難改,嚴重影響到別人了,才會導致如此現狀。我認為他是有強迫症,戀物癖之類心裡疾病,所以一身學識被疾病耽誤了,崔永元也得過抑鬱症,治好了一樣是一位文人鬥士。所以我們應該幫助他克服頑疾才能讓他迴歸正常生活!不應該冷嘲熱諷,覺得書生百無一用。


等一個知己


每個人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沈巍選擇的是長時間不必洗澡,不必理髮,不必打掃房間,不必服從社會環境的各種自己認為的無聊規定;他最快樂的是:有人追問他熟悉的知識,他有機會可以唏噓旁人無知和無聊,可以有機會推卻別人送上的金錢,以彰顯自己的高尚和清高。

因為沒有人想,這種選擇的社會學意義究竟是什麼,中國人流傳濟公的故事,史上關於濟公的傳說讓中國人自然聯想到沈巍,大師自然成了必然的稱謂。

殊不知,沈巍相信垃圾分類的說法或許說服了他自己堅持這種選擇的信心,也昇華了吃瓜公眾對骯髒外表的神秘性質,自然讓大家忽略了沈巍可能是個溫和的個性偏執狂,是個懂得優雅反抗的自我陶醉者,是個無意混淆視聽卻真實調動輿論效應的公關天才,是個喜歡宣稱自己讀書身份,實際只是文史類雜學的痴迷者,更是個生活自持的懶惰者,遵守民約鄉俗的叛逆者。

加之媒體競爭激烈,吸引眼球是唯一的生存希望,沈巍具有無盡的話題,提供給社會公眾吾等置喙宣洩,或者伸張社會新文化的真諦精髓。


山嶽51


至於沈魏是不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註腳。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回答,因為事情的本身,同時存在了可能與不可能,所以,是不可以妄加論斷的。因此!這個問題,很無奈地講:只能交給時間,通過實踐來檢驗。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個問題歸表面上粗看,是對知識的否定。也就是說,讀書既然改變不了命運,那麼讀書就叫無用,因此!讀書無用論,自然產生,並且適合讀書改變不了命運的群體。那麼,問題的實質是:讀書到底有沒有用。又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讀書有沒有用。這個問題從現實看,應持一分為二的態度,就是:讀書能改變命運(有用),讀書不能改變命運(無用)同時存在,才夠全面。這說明客觀事實,不存在絕對,只有相對存在。同時還說明:事物的存在。積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同時存在。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一個人,能否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除掌握真才實習之外,還需要客觀條件來促成。其理多端,難以一一講明。

至於沈魏是不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註腳?出對人道,知識尊重不可妄加評論。只能等待事實的證明,但願黃天不負苦心人,沈魏能有一個華麗轉身,擁有一美好的未來。


A小雅29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話到底對不對?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

我們知道在歷史上,蒙古人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元朝。滿人曾經金戈鐵馬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漢人兩度亡國,卻不滅族,最終能夠翻盤重掌政權,根本上靠的是什麼?一言以蔽之,不是別的,就是文化。別忘了,無論蒙古人還是滿人,都並非不懂得文化的重要,也並非不想同化漢人,只是由於他們自身的文化實在無法與漢人相抗衡,縱有百般不願,最終不得不接受被同化的命運。不難設想,倘若沒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孫中山的振臂一呼——“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還會有多少感召力和凝聚力,今天的中國還有多少男人留著辮子,多少女人裹著小腳。

我之所以要先談文化,是因為書生是文化的直接創造者和傳承者。古往今來,作為個體的書生,是大可指摘的。或依附於權貴,或為虎作倀,不乏其例,不乏其人。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藐視作為一個群體的書生。如果我們把書生置於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審視他們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中的貢獻,尤其是我們面對歷代先賢留下的極為豐厚的文化遺產,那麼我們無疑應該懷著最大的感激和最大的崇敬之情。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正是他們為我中華民族數千年生生不息,為我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石。

一個流浪者,無論學識如何,這麼多年來孜孜不倦,對中國傳統文化懷著如此真摯而虔誠的情感,僅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動容,令人感慨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