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火爆年輕人酒桌的“江小白”,為何現在無人問津?

赤裸裸的浪費


江小白的成功在於營銷,擺在年輕人酒桌大部分都是啤酒,白酒市場被江小白成功奪回了一半江山,江小白靠著青春的創意把老年人喜歡的白酒變成年輕人的熱飲。不論是電視劇、平面廣告、社交媒體能看得見,如今的江小白已經不是當年單純的江小白,它變了,變得世俗了,有些人認為它是沒有靈魂的白酒,好不好喝再說吧。

江小白是清淡的高粱酒,以前我酒桌上喝過拾人飲,名字看起來就是硬氣,這是團隊建設中一大“神器”, 25° 低度數 ,口感更清淡, 4斤大容量,讓普通青年人體驗高粱酒的味道,相比濃香和醬香,江小白後味短一些,即便多喝幾杯身上也不會留下濃濃的酒氣。不漲肚也不上頭,但是價格太高了,相對來說的口感也是太清淡了,還不如好一點的進口啤酒,很多人認為高粱酒必須50度以上才好喝。東北人嘛,講究重口味的重口感。

相對於老白乾、二鍋頭的甘冽,江小白顯得很溫潤,40度的酒精度數,完全可以不用佐餐,純飲也沒有任何壓力。不論是濃香的川菜還是彪悍的燒烤,他們公司認為江小白都能完美搭配。曾經有一個題目,假如給你一瓶江小白,從幾道菜裡選一樣把酒喝完,你會選哪個? 這樣的問題當時很有挑戰性,比如說鴨脖+江小白+打氣的組合套餐。開始都覺得很好玩,後來發現不如喝點傳統的二鍋頭來得快,來得實在。東北人嘛,講究一個實在。

後來江小白髮現銳澳銷售業績也不錯啊,他們就去開發混合酒的喝法,很多網友大開腦洞,不僅用江小白混雪碧,還發明江小白混橙汁、江小白混牛奶、江小白混冰紅茶等等,在吃喝玩樂這一塊兒,沒有年輕人想不到的,也沒有他們做不到的,時尚終歸時尚,喝不慣就是喝不慣,後來就沒了後來。


大家都說江小白不是白酒公司,是一家創意廣告公司,江小白的成功是非常有創意,但是不妨套用一句古話,成也蕭何敗蕭何。


遼瀋美食


“江小白”看瓶身標籤只有三個字,乾淨利落,使人產生好感,再價格便高,使許多人產生好奇之心。

去年也是4月一個夜晚,我與兩個同事去宵夜,點了一百八十多塊錢的菜,首先點了一大瓶江小白,喝完之後沒過癮,又點了一中瓶,最後又加了幾瓶小的一算帳五百多塊錢,光酒錢三百多。“江小白”在我感覺酒一般,口感也不是那麼好,價格有一點偏高,難與一般名酒比,但價格與名酒並肩,故此使許多人與他疏遠的原因。

喝酒之人一般喝兩種酒,有錢人一般喝高檔酒,沒錢之人一般喝低檔酒。高檔酒是大酒廠經過多少生產線釀成,而低檔酒是兌對而成。高檔酒喝的是豪氣闊綽,低檔酒喝的是過癮止饞。江小白不是沒有人喝,而是沒有以前那麼被人青睞。


楓亭晚94540406


江小白從開始推向市場時就被它外面的那些文案話語擊中,對於那一個個文案簡直喜歡的不要不要的。

買過三次,前兩次是二兩裝的一次買12瓶。就是和幾個發小一起舉杯喝酒,這個喝不能用酒杯,就要那個瓶子喝。喝的其實不是酒就是一種情懷吧。

第三次在超市一斤裝,把我喝倒,後面就不再買了。價位跟百元酒(皇家窖藏或者剛開始的和順整箱優惠後)沒有區別,但是江小白稍微多些就會上頭這點和他的價格不匹配。

文案能支撐一時但這是酒,最終還是要靠品質說話。


勤勞的鉛筆


我是82年的,也就是江小白定位中的80後。

首先說江小白價格其實不算貴,幾十塊錢而已,一般白酒也基本是這個價。

但我仍不會在喝江小白。

第一次喝,是因為江小白的包裝,有創意,文案角度說,一流,甚至在現在的百元以下白酒裡,文案妥妥的第一。

但是酒就別提了,太難喝,難喝的要死。反正肯定不會再喝第二次。


馭車堂


要說"江小白"無人問津,這不正確,只是沒有原來那麼暢銷,在走下坡路而已。

就其原因,就要從"江小白"這款小酒本身說起,總結出以下特點:定位8090的低度白酒,靠文案推廣成功,價格偏高口感差,真正喜歡的喝酒的人是不會選擇的。

任何商品都有其價值和使用價值,江小白這款酒,首先是不好喝還偏貴,其價值就不高;而喝江小白的人,喝的是一種情懷,解決了極少數的需求,其使用價值也就不高。

作為商品,最重要的還是其質量,沒有好的質量,光靠包裝,是沒有市場的。

江小白的成功在於營銷,江小白的失敗在於質量。





梅蘭竹菊張三丰


作為重慶人。我從不喝江小白,並非我不屬於屌絲或80後。因為酒實在寡淡不像白酒更像酒裡面摻了水一樣的假酒。儘管我也很喜歡江小白的文案與營銷創意。

江小白是從做營銷起家的。最初自己不生產只負責包裝營銷。是個典型的代工起家的品牌。

白酒(儘管其實江小白根本不算正宗點重慶高粱酒,重慶高粱酒標配是60度而不是2-30度的不男不女)不同於高科技有技術專利壁壘的手機那樣,蘋果可以全部代工依然可以手握主動權號令整個產業鏈都為它服務,馬首是瞻。相反,遍佈川渝地區的大小作坊和酒廠何止千家都可以各自為鎮的生產純正高粱酒,任何一家的口感與品質都不會輸給江小白。這種硬傷,隨著江小白曝光率越來越高,自然會削弱它的江湖定位與聲譽。這一點,還可以從最近曝光的品牌商標被否的報道中得到應證。

其二,營銷起家的做的最好的是腦白金。即便如此,史玉柱腦白金摻和茅臺酒去做黃金酒同樣鎩羽而歸。這說明白酒市場的競爭與規律顯然是僅僅依靠營銷是不夠的,即使有成功的經驗、互聯網加持和所謂的精準人群定位也是遠遠不夠的。相比於白酒市場的頂級品牌而言,江小白顯然還是一個雛,而不是角,更談不上大牌。

其三,江小白自身定位決定了它必將退無可退。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特點不是一招鮮吃遍天。從最初的賣情懷裝逼到死在沙灘上,有可能是一夜之間的事。江小白(100G)最初市場定價不過15塊到後來的20多,屬於絕對的酒類低端市場,這本身就是在做降維打擊中,實現了夾縫與小眾市場中的突圍,隨之而起的這個分隔市場的各種品牌的湧入,對江小白形成的圍追堵截和相互內耗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以至於後來陸續開發出了250G、500G的中、大瓶裝,市場反饋其實已經並不買賬。

其四,對於任何產品而言,尤其是當下這個瞬時萬變的時代,故步自封或以昨天成功的經驗來面對市場,遲早都會遭遇被忽略、被拋棄的“滑鐵盧”。消費者在成長,興趣在轉移,口味在變化,就算是屌絲也一樣不會持之以恆的在原地等你。

而事實上,即便是今天的江小白已經成了江津工業園區的一塊招牌,也有了自己地盤和生產線,依然不能說明它就可以持續有效的贏得市場的芳心。

因為如果一個連自己都的品牌商標(江小白)、曾經的合作伙伴(江津酒廠)、地方資源(江津區ZF)都搞不定的品牌,它還有什麼實力、精力去搞定外面滿是如狼似虎的群雄逐鹿呢?

品質第一、與時俱進。

是為共勉。

但願江小白還能活過來、活下去——畢竟它還是重慶的一塊為數不多在全國叫的出名的地產酒知名品牌。


重慶典典品牌


江小白在前幾年因為瓶身上的有趣文案而被廣為傳頌,同時這種小方瓶的白酒也開始流傳市場。不少人因為江小白的品牌名字就認為這是一款定位青年人的小白酒,而其實,我也一度這麼想過。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這麼定位的。

按照我的品牌定位理解,如果江小白是專門定位於青年人群的,那麼,江小白這個品牌名稱是吻合這個定位的,青年人群,屬於剛進入社會不久的,缺乏工作經驗,屬於職業中的小白。如果這麼定位,那麼江小白品牌的傳播,應該聚焦於這麼一批人,並全方位取悅他們。

譬如,應該從各種角度來提升小白們的人格地位和社會江湖地位,別以為我什麼資歷太淺,但我學習能力強大”;小白有什麼不好?一張白紙最容易畫出美麗的畫作來”。但江小白不是聚焦於小白開展文案傳播,而是不斷從互聯網段子中尋找靈感,導致瓶身上的文案,不是專門針對小白們的,而是針對社會屌絲群的,這就形成目標消費者錯位。

其次,江小白的文案几乎沒有核心的主題,缺乏消費群體的針對性,好像那句好玩就上那句?這算什麼玩意?你以為包裝上弄幾句文案救就是時尚?缺乏針對性,缺乏正能量的文案再多又能如何?

後來,我專門做過一次調查,發現真正喝江小白的不是青年人群,恰恰是處於中年的民工人群,因為他們都為體力勞動,本來就愛喝便宜的白酒,而江小白的小瓶裝正好,同時也因為瓶子上的文案有趣,喝酒的時候有內容調侃,漸漸的就成為民工小白酒了。

其次,大部分喝了江小白酒的人都說酒的質量不怎麼好等等。當然,我是沒有喝過,就沒有發言權!我要說的是,這麼一款具有性格特徵的品牌白酒,它不好好利用互聯網電商進行大規模引爆(因為電商購物青年人居多),反而大規模進入傳統渠道,與傳統白酒競爭,這就失去了江小白自身的優勢。

要知道,傳統渠道購買白酒的,都是一些老酒仙,對白酒的口感情有獨鍾,你江小白這麼一個低質量的小白酒,怎麼能夠被老酒仙們喜歡呢?

另外,在營銷策略上,江小白顯得非常蒼白,好像除了文案,就沒有任何創新能力了。像這樣屬於流行歌曲似缺乏競爭力的品牌,必然會曇花一現。而現在江小白的市場表現越來越差,這說明,江小白白酒的口感不受人歡迎!

我一直說過,產品的質量非常重要,尤其是食品類的口感!常喝白酒的人,都特別重視口感!江小白沒有利用江湖名氣去重塑自己的產品質量,反而盲目擴張,到頭來肯定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捧你的時候,你什麼都好,殺你的時候,卻不見刀影!

現在回到你的問題,就不難看出,江小白為啥一開始火爆,到如今逐漸無人問津?戰略性錯誤、沒有把握好機會和未能及時提升產品質量,以及盲目擴張,不斷漲價等,是直接導致江小白衰老的原因!

最後說一句實話,像江小白這樣的品牌,除了文案之外,其實一點也不值得學習!如果我來策劃一個青春小白酒,用不了三年,就可以完全超越江小白,銷量可以突破10—20億!不信,儘可以試!


創新策劃沈坤


這個問題不成立,江小白儘管賣的貴,低酒精度,口感不算好,但至少沒有像題主表述那樣無人問津。江小白仍舊是一些小年輕聚會時偏愛的白酒。

銷售數據這種枯燥的數據不說也罷,只要跑到各大便利店和大小生活超市,白酒陳列區域去看看就知道了,江小白的身影可謂如影隨形。直接就說明了市場需求。

江小白的定位就是給年輕人的,尤其是給八零後,九零口兩代人準備的。這兩代人趕上了網絡大發展,高考擴招,以及全球新文化思潮!而江小白一兩句簡單的文案就能讓他們集體懷舊!

在新文化衝擊下,白酒市場後繼乏力,不喜歡喝它的太多了。江小白就是這樣,改變了白酒傳統的臉譜,用新穎的方式勾起無限情懷。無論是矯情,還是銷售手段,都激發了未來白酒市場的消費潛能,可以說是功德無量!

說真的,江小白確實不太好喝,度數低,口味單一,價錢貴,不為老酒客所愛。但這就是江小白的特點。它的初衷就是用低酒精度打開青春的市場,小曲清香,讓不會飲酒的一開始不那麼害怕,口感上能承受。

當然會喝酒的都和大麴,即頭曲,二曲根本不選擇。但江小白仍舊是白酒,當培養起來這兩代人的白酒品味後,上了年紀的他們一定會更懂白酒,也會進一步認識白酒,選擇面也會更廣。

若干年後,這一批人在欣賞更高層次的白酒時,一定不會忘記當初是江小白給他們青春的洗禮。從這一點上來說,白酒生產企業同仁應該感謝江小白公司。

江小白白酒,用文案讓白酒臉譜年輕化,讓老樹發了新芽,曾經一出山,就風靡年輕人的餐桌,給正在崛起的一代普及了祖國傳統的白酒文化,現在依然受眾眾多,在白酒文化普及上,功德無量。最後說一句,老王不是打廣告的。


樓蘭餐廳老王


“江小白”最近是因為商標的時候又被關注了一次,不過這次我們不細掰扯這個“豎排江小白商標”無效對於其有多大影響之類的事情,實在太枯燥了,我們就針對題目的問題來聊聊吧。

【曾經火爆年輕人酒桌的“江小白”,為何現在無人問津?】

其實自從這個標題來看,就能發現提問者的明顯主觀傾向。江小白從出現以來就是一個“異類”,被很多媒體用“白酒世界誤創者”、“走下神壇”之類的噱頭進行消費,其實哪有什麼神壇?當初也正是這些媒體將其捧上“神壇”賺了一波流量,現在又不遺餘力將其拉下“神壇”再賺一波流量而已。

其實在白酒的市場中,江小白一直離“神壇”遠著呢。雖然它在2017年就完成了5億銷售額,不過這個數字放在白酒行業6000多億的市場裡來看,“神壇”是真的跟它沒啥關係,咋看也輪不到它啊!江小白之所以被關注、有爭議,主要是因為它走了別人沒走的路,而且短期內來看它走的還挺順暢,這就是自然就引起一些人的非議了。

江小白在白酒市場中略顯矛盾的地位也是源自與此,我經常能看到“會喝酒的都不喝江小白”、“真正的男子漢不喝江小白”之類的觀點,好像“白酒圈”因為江小白的出現緊急形成了一個比較一致的“鄙視鏈”,誓要鎮壓這個“異類”。不過哪怕如此江小白的銷量依然在攀升,光是2018年上半年就已經達到了10億,所以江小白現在雖然好像輿論熱度退散了,但並沒有“無人問津”。

這是因為江小白的目標市場本身就不是傳統白酒行業的市場,會去買江小白來喝的人,大多本身也不是傳統白酒的消費者。所以一些多年飲酒者、傳統白酒擁躉的不看好、甚至是棄之如敝屣,對於江小白來說好像是沒有什麼影響的,至少從目前的事實數據來看是沒有影響的。比方說在深圳這個人口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年輕城市”,江小白幾乎到處都是,這無關品味,無關什麼高低貴賤,這就是不同人群的選擇、態度和生活方式而已。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江小白,其實口感挺蒼白的,不談價格,只談白酒,沒有黑江小白的意思。作為一款白酒,僅僅靠創意只能流行一時,原諒我用流行兩個字,而不能長久。白酒如果沒有"靈魂",就得不到消費群體的認可,也就不會長久。茅臺鎮的酒很多,好酒也有,但大部分茅臺鎮的醬香型白酒只有茅臺酒的"形"而沒有茅臺酒的"神",即"有形無神",這種酒就不是什麼好酒,也就不會長久。江小白如果真的在酒的品質上下足功夫,就不會像今天這樣曇花一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