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周冬雨、王鏘主演的電影《陽臺上》?

包蕊傑


電影《陽臺上》在3月15日上映,該片由王猛主演,周冬雨特別出演,在片中周冬雨扮演一位天真純潔的少女。周冬雨飾演的陸珊珊清爽的著裝和甜美的笑容,很容易就讓人勾起對初戀女友的回憶。

不少觀眾去電影院觀看電影《陽臺上》都是衝著周冬雨去的,而此次周冬雨在電影《陽臺上》的出演,也是突破自我極限,首次挑戰一個低智少女,也是難為精靈聰明的周冬雨了。

而電影最大的驚喜除了周冬雨在新片《陽臺上》亮眼的造型以外,還有一個讓觀眾意想不到的是,看電影《陽臺上》看著看著就看出了家的感覺,影片中一股股濃烈的上海口音,勾起了很多在外奮鬥的人對家鄉美好的思念之情。

其實在愚記君看來,電影《陽臺上》並非只是因為上海話的緣故才勾起了這麼多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上海話只是一方面,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電影太過真實,才讓觀眾和電影的節奏產生了共鳴。

膠片記錄真實的世界

電影《陽臺上》完全採用膠片技術拍攝,不同於攝像機拍攝,膠片成像技術更加的貼近生活,膠片上每一絲光和膠片產生的反應,都如同光線是真實的穿射進瞳孔一樣,彷彿膠片就是觀眾的眼睛,膠片的每一次成像,彷彿就如同親眼所見一樣。

拆遷、偷窺、暗戀與生活息息相關

電影《陽臺上》的故事主題比較小,小到彷彿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人,不論是否富裕,都能夠親身經歷一樣。《陽臺上》這種描繪真實世界的文藝題材片,立足於現實平反世界,然後提煉出精神層次的情感,以反應本片要傳達的社會理念。

因此作為文藝題材的《陽臺上》,並不負責滿足觀眾對其它非現實生活的幻想。正是這種貼近真實生活故事的電影才更容易與觀眾形成共鳴。

恰到好處的音樂和色彩

同樣在電影裡,音樂和色彩的搭配往往都是服務於劇情,而電影《陽臺上》中對音樂和色彩的運用幾乎到達了極致的地步。不同種類快慢的音樂用來展示人物內心情感的快速轉變和波動,劇情緊湊時,心跳加快時,用節奏快的音樂烘托人物內心的種種躁動不安。

而不同主調色彩用來襯托人物平靜時,內心的某種情感狀態。用粉紅色的主色調,來烘托偷窺和慾望,用黃色的主色調,來烘托陰謀和詭計,這一點都做得很好。

所以《陽臺上》之所以感人,是因為電影幾乎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真實世界。


愚記談娛樂


一段在電影《陽臺上》宣傳會上,觀眾質疑周冬雨“拍爛片”“圈錢”的視頻,在網絡上火了起來,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首先,拋開電影《陽臺上》製作方自己炒作的可能性,也不管是否為惡意競爭者故意詆譭周冬雨,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事實本身,也就是這次觀眾質疑的電影《陽臺上》是否為爛片。



電影《陽臺上》是由導演張猛執導,由當紅女星周冬雨特別出演,新晉小生王鏘領銜主演的文藝片。電影《陽臺上》在故事上講述得很現實,懦弱自卑的男主人公張英雄(王鏘飾)由於家中拆遷的問題,失去了自己的父親,本能的他就認為是拆遷工頭陸志強害死了自己的父親。懦弱的張英雄開始了為父報仇的計劃,他便把焦點落在了陸志強女兒陸珊珊(周冬雨飾)的身上,最後卻由於愛上了這個傻丫頭,對自己的復仇產生了懷疑。


導演張猛還是一個非常有情懷的人,在現在電影極具商業化的年代,賺錢慢慢佔據了電影的目的性,當大多數導演在票房的需求下轉型後,張猛導演任然在堅持著拍攝類似《陽臺上》反應人性和現實的文藝片。他曾說“電影的藝術價值,遠高於票房帶來的價值”。

作為年度第一部戲,而且還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擔任出品人的電影,在宣傳會上出現遭受觀眾質疑“爛片”“圈錢”的窘況,身處現場的周冬雨顯然有些不悅之色,但是作為出品人的她依然面部保持著微笑。

近來,隨著國內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觀眾們心中衡量電影質量的標杆也提高了,特別是對於小鮮肉小花旦們的演技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周冬雨作為當紅小花旦之一,自然也逃不過觀眾們的各類“評判”。



周冬雨自2010參演張藝謀導演的文藝片《山楂樹之戀》後,以她甜美俏皮的青春校園系外表,深深地抓住了觀眾們的心。從此便開始瞭如火如荼的演繹事業,除了校園班花之類的常規角色,她還嘗試過在影視劇《湘江北去》中飾演革命烈士楊開慧,電影《傾城之淚》中飾演一位骨癌少女,在古裝劇《宮鎖沉香》中飾演善良單純的福晉,甚至在徐崢導演的電影《心花怒放》飾演一位純情殺馬特。

在電影《陽臺上》中,周冬雨飾演了一位智商只有十歲的少女,由於角色的特殊性,導演要求她走路要像個智力障礙人士,但又得有一定美感,這樣才符合角色被男主人公喜歡的設定,才足以給觀眾帶來更真實的代入感。周冬雨為了演繹好角色,在開拍前一個月就開始聯繫“如何走路”,最後走出讓導演認可的步伐後,卻忘記了自己原來的走路方式。

不管外界的嘈雜聲是如何玷汙自己的名聲,周冬雨都在用自己的努力默默創造出好的作品。固然,我們要拒絕那些學歷造假和拍戲摳圖的流量明星,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那些在做出改變和一直努力的好演員。我覺得,不管是演員,還是出品人,周冬雨都在不斷嘗試,她在努力,我們應該給予認可。你們覺得呢?


買買娛海


周冬雨出道快十年了,相比許多人都已經認識了。她的起點很高,一出道就是張藝謀的電影《山楂樹之戀》的女一號,而且作為一部愛情片,票房還不錯,也因此周冬雨獲得了一些新人演員獎。2016年,她和馬思純主演的《七月與安生》更是拿獎拿到手軟,兩人都成為金馬獎影后。在電影圈,周冬雨的成績不算差。

但是,最近一部在2019年3月15日上映的電影卻在發佈會上被觀眾嗆聲,說本來很期待的,但是兩個小時看下來,完全不懂導演想要表達什麼,從頭到尾沒有完整的敘事邏輯,總結下來就是失望和爛片。對於觀眾如此直接的批評,可能一眾主創人員都沒有想到,周冬雨當時有點懵,她說只看了預告,不知道怎麼回應。張猛導演則想了想回應到,是表達弱者無力的投向另一個弱者。影片中王鏘飾演的張英雄是一個弱者,周冬雨飾演的陸珊珊智力低下,也是一位弱者。

即便導演如此回應了,但是也改變不了《陽臺上》質量不怎麼樣的事實。星妹沒有看電影,但是去看了一下原著小說。該片改編自青年作家任曉雯的中篇小說《陽臺上》,小說很短,看完後只想說真的不好看,故事和人物一點不吸引人。前面一部分是講述男主角張英雄和爸爸張肅清、媽媽封秀娟家長裡短的事情,還有他們的房子要拆遷了,關於賠償款的事情。他們的戶口少,拆遷前沒有聽到消息,沒有提前遷一些戶口到自家裡,因此拿不到多少拆遷款。然後張肅清就到處打聽消息,吃不下飯、整天灌白酒,為此把自己的身體折騰壞了,最後確定拆遷款只有45萬後不久,張肅清就患心肌梗塞去世了。

然後張英雄和媽媽藉助到舅舅家,張英雄出門找工作,也想找辦拆遷的陸志強報仇。工作找到了,陸志強的家也確認了,他卻不敢動手,整天和同事沈重混在一起,還漸漸認識了陸志強的女兒陸珊珊。陸珊珊20歲左右,只有10來歲的智商。張英雄買了個望遠鏡經常偷看陸志強家,漸漸的喜歡上陸珊珊。但兩人並沒有發生多少故事就結束了,可能到最後陸珊珊都沒有太認識張英雄這個人。

整部小說看下來,就像記流水賬一樣講述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結尾很莫名其妙。文字描述的環境感覺髒亂差,人物角色也常常汙穢不堪,有故事卻毫無吸引力,沒有緊張感,看了前面也就大概知道後面會發生什麼,看著很沉悶。小說是這樣的故事,改編成電影,想必也好不到哪裡去。

也許是出於懷舊,也許是出於營造電影當時的時代感,《陽臺上》選擇了膠片電影的方式拍攝。其實膠片電影的畫面不太好看,膠片電影在過去確實很吃香,但是現在可能只有喜歡或念舊的人會想看,而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追隨時代潮流看數字電影。

總結下來,難怪觀眾批評周冬雨主演的電影《陽臺上》是爛片,不是沒有道理的。還沒看,很多觀眾聽到別人的評價就已經不想看了。


星妹說影視


看過電影,用半個小時,讀完了任曉雯的原著。

寫得有點出乎意料。

首先與設想中的女作家情感細膩,華彩絢麗,動輒鋪陳一大堆形容詞不同,《陽臺上》的文本簡練樸實,甚少描寫心理,主體放在行動和對話上,作者評判和賣弄的金句也沒有,只把想象中的斷面冷酷地推給你看,之後便不再管。

有些傲然。

其次是,電影居然如此忠於原著,所有的劇情,大部分對白都照搬小說,只不過因為原作的內容太短,因此把一些伏筆具象化,同時加入了“東方皇帝”這個略顯魔幻的情節。

從電影中,能嗅出一絲敬畏的味道——沒有對作者不敬的意思,但在我看來,恐怕《陽臺上》算不得如何的名作,片頭的一句根據任曉雯同名小說改編也沒多少人在意,而小說的容量和文本,由於過於斷裂和高冷,太多的語焉不詳與弦外之音,壓抑下的恩仇和躁動,因此並不適合改編成大家喜聞樂見,希望在電影院裡看到的那種電影。

但是《陽臺上》真的就這麼“忠於原著”地編了——不僅是原著的橋段,甚至以上說過的那些“不適合”,一股腦地都放了進來。

對,就是小說中的那種傲然,段落間的斷裂和高冷,以及太多的語焉不詳與弦外之音,整體壓著的節奏和情感,電影都拍出來了。

主角張英雄,一個二十出頭的上海土著。

“上海”,“土著”,加上一點戲劇化的聯想,順理成章就會推導出另一個詞——拆遷。《陽臺上》也正是以此為引子,不過和大部人想象中的“一夜暴富”,“夜夜笙歌”不同,主人公張英雄家裡,就一間小房。

房子小到似乎都沒有攝像機的容身之處,人物被框定在窗框,門縫之間。觀眾們只能是遠遠的窺視,即便是在影院中,聲音也似乎斷斷續續,若隱若現的傳出來。

這使得《陽臺上》一開始,對於觀眾就不太友好。自以為能看出些門道,於是總覺得導演是在炫技,而就算沒有此種聯想,逼仄的畫面,也讓人看起來不甚舒服。

而如此的風格,就算沒有讀過小說,看這架勢也基本斷了“一夜暴富”的爽片念想,很明顯,這會是一個生澀且壓抑的展開。

說起來在如今的時代,一線城市的“土著”幾乎都被妖魔化,掌握著話語權的外鄉人在各種可以表達的地方發洩著對於戶口這種古老的隔離制度的不滿。而土著作為此類制度最大的受益人群,自然成為了被集中攻擊的對象。

一夜暴富的拆遷戶,愛吹牛遊手好閒的浪蕩子,精打細算貪便宜又排外的老大媽……幾乎已經成為了大眾對於“土著”們的刻板印象。而那些幾代都飄蕩在這片土地上的底層“幽靈”,則隱匿在大都市魔幻的背景中。

一臉精明的粉店小老闆遲疑地審視著張英雄,和他說,店裡不招上海人。而作為張英雄也很識趣地“討價還價”——主動降低自己的薪資要求,順口瞎編了一下上一次工作的履歷。

“土著”身份不僅沒有成為找工作的便利,反而成為了被盤剝的藉口。這一點對於很多在北上廣深打拼,萬事俱備,只欠戶口的中產階級,總有點為之氣結。

但是於身無所長的張英雄們同樣氣結,箇中原因卻大為不同:這層身份亮麗光鮮,自己卻並沒有榨取出其中最大價值的能力。

在這一點上,慫慫的張英雄和他那看似囂張的父親本質上並無不同。作為一個無業遊民,色厲內荏的張肅清也只有在兒子面前才有些許威嚴。而當面對“拆遷”這種千載難逢的階級躍遷機會時,“朝中無人”的張肅清所能想到和做到的不過是給窗口辦事的塞兩條煙。而看似是“人下人”的搓澡工,卻早就聽到了風聲做好了“飛昇”的準備。

老張的氣急攻心最終發作在陸志強來做思想工作之後,但病根早就深埋於他淪為無業遊民卻依然自吹自擂感覺良好的那一刻起。張英雄和他的母親卻只能把仇人和兇手的頭銜冠在陸志強身上,這既關乎客觀與認知,同時也是一種弱者的心理上的保護機制。

在承認世界險惡和自己無能之間,總是前者比較容易。

“拆遷”之於貧民區的土著,如同古老的“鯉魚跳龍門”的寓言,我們一直以來關注的都是躍過龍門的幾隻錦鯉,而忘了還有黑壓壓一片擋在龍門外的鹹魚。

像張英雄這樣的小鯉魚,能力所及,以及目光所及,只能到門衛的那個位置,更深一層已經無暇去想,況且仇恨的出口總要具象化,說到底陸志強也不算冤。

所以,敵人,就你了。

所謂的“陽臺上”,是陸志強家的,陽臺上的景色,是周冬雨飾演的陸珊珊。

“看”是貫穿全片的一個動作。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張英雄剛剛配好眼鏡,踉踉蹌蹌地走在泥路上,先是用模糊的主觀鏡頭變現其看到的世界,漸漸清晰後,鏡頭後移,出現了張英雄的後腦門,又變成了第三人稱的手持跟拍。

整段情節的敘事性不強,信息量也寥寥,但是——如此地表現配眼鏡後的世界,導演的想法和技法都值得稱道,看到這一段時,不禁想起了河瀨直美的《沙羅雙樹》開頭的兩個小孩子的追逐戲。

——然而對於很多觀眾而言,這一段無甚趣味,最大的意義就是“眼暈”。

對於“看”更為顯性的表達是張英雄對於“陽臺上”的偷窺,透過一層玻璃,望遠鏡中充滿了曖昧的粉紅色。而在張英雄萌動的幻想中,畫面又變得清晰明亮。關於“性感”的闡釋張猛確實理解獨到,擊穿我這顆直男心的,居然是周冬雨的一次抖肩。

對的,就是張英雄幻想中的那次抖肩,在我看來,算是《陽臺上》最為精華的鏡頭。

——然而,如若刻板地按照考語文做卷子的方式,來討論“這段劇情表達了什麼意義”,“承載了多少信息量”……恐怕問起來答起來,都會無趣。

《陽臺上》的電影,更像是一篇散文,結構鬆散,篇章間無處不存在著斷裂感,作為主軸的張英雄有些蒼白,相比之下,他身邊的沈重倒是很有些色彩,不過也失之單薄。而像陸珊珊,和陸志強,更只是為了激勵張英雄成長的功能性人物,幾乎沒有個人華彩的一面。

電影值得稱道的是導演張猛獨具匠心的鏡頭語言,無論是對於“看”這個動作的詮釋,還是對於少年眼中的“繆斯”形象,都令人印象深刻。

前面說了,手持跟拍讓人想起河瀨直美,而張英雄和沈重一起坐摩托車在隧道里的那場戲又讓人想起北野武的《壞孩子的天空》。當然,導演有可能是受到啟發,也有可能是殊途同歸,而我作為觀眾,只是瞎聯想和胡亂揣測。

大致如此。


王小民的吐槽


《陽臺上》是由張猛導演,周冬雨、王鏘主演的一部文藝電影,原來準備在2018年6月1日上映,但是經過影片製作方內部商議,決定延期上映。

電影《陽臺上》改編自任曉雯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海老城區拆遷改造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周冬雨飾演政府拆遷辦陸志強的女兒陸珊珊,而王鏘則飾演被拆者張肅清的兒子張英雄,張肅清因為在拆遷過程中與陸志強發生口角,突發心梗病逝。此後張英雄在一次偶然機會遇見了有智力問題的陸珊珊,張英雄通過與陸珊珊的交往,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仇人”的女兒,這種心理上變化讓張英雄不知所措,他是不是還應該去“復仇”呢?

周冬雨飾演的陸珊珊是一個智力有問題的女孩,而王鏘是初次拍電影,這部影片對於他們兩個來說都有很大的挑戰。周冬雨為了演好這部電影,經常要揣摩一個心理年齡只有10歲的女孩子的言行,王鏘則穿行在上海的老胡同裡,為的是要找到影片中人物的感覺。他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使得這部作品更加完美。

這是一部關注百姓市井生活的電影,通過一個經常會發生的故事來呈現人物的心理變化,雖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但是透過細緻入微的情節刻畫,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十分立體,彷彿就在你我的眼前。


文淵閣大學士2018


周冬雨的《陽臺上》剛上映,小編就迫不及待的去電影院看了。
先說說觀影結論:這部電影故事比較空洞、整體節奏拖沓,男主的演技撐不起故事架構,女主周冬雨長相過於精明,不適合演弱智,但是影片的視聽語言運用很到位,完美的刻畫了男主的迷茫、 怯懦、叛逆又不失善良的個性。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弱者報復弱者的故事。
整日無所事事的張英雄(王鏘飾)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溺愛下。
父親因為拆遷,與工作人員陸志強發生衝突而意外離世,張英雄決定要為父親報仇。
生性懦弱、搖擺不定的張英雄為了復仇,來到陸志強家對面的一家麵館打工,卻在不斷偷窺、跟蹤的復仇過程中,對陸志強的女兒陸珊珊(周冬雨飾)產生了複雜而衝動的感情。
在不斷偷窺的偷窺過程中,張英雄也漸漸發現這個社會並不是非黑即白,陸志強也是弱勢群體,他的女兒陸珊珊(周冬雨飾)是個弱智少女,女兒的男朋友是為了拆遷款才和女兒假結婚。
故事的最後,張英雄在猥褻了陸珊珊後,放棄了復仇的念頭,繼續了他懵懂迷茫的生活。
整部電影的臺詞很少,男主的表情也都很僵硬,要表現人物的性格以及心理特徵,全靠電影精湛的拍攝手法。
這部電影是全膠片拍攝,運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以及手持拍攝,鏡像和隔斷,和片中大量的偷窺,跟蹤戲非常契合,完美的展示了人物心理活動以及推進了劇情的發展。
電影的開篇,是用仰拍的角度,用壓抑的遠景交待了男主張英雄(王鏘飾)迷茫又叛逆的性格。在鏡頭中,70%的畫面是輪船的牆壁,在輪船上遠遠的站著男主角,男主抽著煙,面無表情的盯著遠方。
開篇的遠景拍攝以及整部電影的暗色調,一直在暗示著男主沉重、迷茫的心情。
整部電影都是以男主為獨角戲,大部分鏡頭都是圍繞男主展開的。讓我們來看看影片是如何刻畫人物性格的。
首先,從服化道可以看出男主是個入世未深的少年。
男主理了個平頭,習慣穿白色軹T恤和短褲,很像是學生裝,說明了他是一個入世未深的懵懂少年,男主會抽菸,喜歡打遊戲,每次遇到轉折點,都會出現男主在打遊戲的畫面,說明了他是一個怯懦的人,征服不了現實,只能逃避在遊戲裡。
其次,從劇情來看,男主很迷茫,很懦弱,但又不失善良。

男主本來生活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家庭裡,父親的去世使得他和母親要寄居在舅舅家裡,男主失去了依靠卻又不知道怎麼辦,於是遷怒於拆遷的工作人員陸志強,決定向陸志強尋仇,但在尋仇的過程中,他又是左右搖擺不定的,遲遲不敢動手。

電影裡有一場夢境,就是男主夢見自己在澡堂裡把陸志強捅死了,那一段長鏡頭拍得渾然天成,把夢境中心狠手辣的他和現實中懦弱的他形成了鮮明對比。

男主同時也有善良的一面,電影裡有個情節,男主的室友沈重慫恿他去偷別人錢包,雖然他被迫偷到了錢包,但是也為自己偷東西的行為所不恥。

電影裡還有一個情節,男主偷聽到陸珊珊(周冬雨飾)的男朋友是為了錢假意跟陸珊珊結婚,一時想替陸珊珊出氣,於是尾隨那個男人,在男人上車的瞬間捅了他一刀,但是捅下去的只是刀柄,男主並沒有真的敢動手傷人。

通過電影鏡頭和情節,這部電影就已經做到了能很好的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劇情發展,再加上色彩的運用,使整部電影更加立體。
比如,張英雄躲在男廁所,隔著玻璃窗偷窺陸珊珊扎頭髮的鏡頭,蒙上了窗紙的昏紅色濾鏡,代表著張英雄的慾望。
比如,夜晚跟蹤陸志強的鏡頭,是陰鬱的藍色調,照映出張英雄內心的不安與困惑。
再比如,陸珊珊洗頭和雨中撐傘的鏡頭,畫面呈現出透亮的綠色,則代表著陸珊珊的天真。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運用了大量的鏡頭語言以及色彩色調,從文藝片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是合格的,但是作為商業片,它運用了太多專業的電影手法,註定了是不被大眾所接受,畢竟大部分觀眾的觀影需求還只是停留在娛樂的層面上,只在乎劇情是否合理,演員演技是否到位。
小編來看這部電影的最大動力,其實是周冬雨。
周冬雨在片中出場的次數並不多,但是每次出場都能驚豔到我,周冬雨在這部電影裡又美出了一個新的高度。
周冬雨飾演的陸珊珊被男主角從頭到尾跟蹤偷窺,電影裡有一場偷窺周冬雨的戲,拍周冬雨的鏡頭相當直男,她的臉、胸、臀、腿彷彿逐個被攝影機愛撫,即使她平板身材而且毫不暴露,也有一種清純的性感,誘惑力十足。
總之,這部電影只推薦給喜歡張猛或者周冬雨的觀眾,畢竟影片過於文藝,不適合普通大眾觀看。

影評叫獸


電影《陽臺上》由張猛執導,周冬雨任出品人並特別出演、王鏘領銜主演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整日無所事事的張英雄)一直在父母的溺愛下成長。父親因為與拆遷工作人員陸志強發生衝突而忽然離世,張英雄決定要為父親報仇。生性懦弱、搖擺不定的他卻在不斷偷窺、跟蹤的“復仇”過程中,對陸志強的女兒陸珊珊(周冬雨飾)產生了複雜而衝動的感情......面對仇恨他會怎麼選擇。

男主張英雄,22歲生性孤僻、懦弱、善良。就在22歲生日許的願望都是“富國民強,世界和平”,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迷茫,但這也是一個善良小人物的願望!

影片中老上海人的優越感在片頭就突顯出來,直到父親因為與拆遷工作人員陸志強發生衝突而忽然離世,母子倆失去生活的依靠。搬家時音樂響起,男主抬頭仰望毫無顏色的天空,猶如他此時的內心,前方一片迷茫。

寄人籬下的生活,遊戲中麻痺自己空虛的心靈。直到陸志強的出現,他決定為父親報仇。在反覆的跟蹤、偷窺過程中,他被“仇人”的女兒(周冬雨飾演)陸珊珊深深吸引。他的生活有了一些追求,每天觀察陽臺上的陸珊珊。不惜因為餐廳同事紅毛偷窺女子,與其大打一場。男主終於鼓起勇氣再次去找陸志強報仇時,看到仇人也是生活在困境中的普通人,最終被善良拉了回來,豁然釋懷。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影中的張英雄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心存善良的小人物。善良不是沉魚落雁的容貌,不是文質彬彬的舉止,不是腰纏萬貫的財富,,更不是叱詫風雲的權勢。善良是黑暗淒冷時的一縷陽光,是乾涸枯竭時的點滴甘露,是迷茫無助時的一把攙扶,真正的善良來自心靈深處,是最應該保持的!自己感覺這也是這個電影的一個看點,以上回答只代表本人觀點。


又影視


近期上映的影片《陽臺上》,講述了拆遷社會大背景下,一個上海普通青年張英雄為死去的父親“復仇”的故事。正如一些影評者所述,這部電影的劇情簡單到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早在《陽臺上》做路演的時候就遭到了批評:“你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我認為你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完整的敘事邏輯。”看罷此片,我們會發現,《陽臺上》本不是講一個故事給你聽,自然不會有敘事的邏輯。

影片由張英雄的22歲生日切入,許願時一句“國強民富,世界和平”遭來父親的一巴掌。作為一個上學時不用功學習的孩子,文化知識沒有學到多少,思想政治觀念卻已經深入腦海。不論貧窮還是富有,你首先想到的不應當是讓自己的腰包鼓起來,而是愛國,進而是整個世界。再者,張英雄長期生活在父親的強權之下,大概也難有屬於自己的夢想,只是喜歡玩遊戲,按部就班地生活著。

“國強民富”,似乎預示著接下來的事情。便捷的輕軌、高層大樓一次次閃現於熒幕,現代化設施透露著我們國強的氣息,而人民在拆遷過程中也將拿到補貼,過上富裕的現代化的生活。

然而辦事人員陸志強卻故意少算了張英雄家的拆遷款,致使其父在憤怒中離世,母子倆暫居於張英雄舅舅家。自此,張英雄的復仇計劃就開始了。張英雄跟蹤陸志強找到他家,在陸志強家對面找了一份工作,以便觀察,他還買了望遠鏡、刀具。

影片著重刻畫的是張英雄為復仇所做的一次又一次的準備,在這個過程中,其心理變化十分明顯。當他看到陸志強為女兒過生日時,想起自己的母親,於是大半夜回去一趟只為看一眼母親。這時,生性善良的他似乎有些不忍心讓陸志強的女兒失去爸爸。他看到同事教他做壞人,做小偷,看到帶著小朋友準備回家的父親丟掉了錢包、車票,又覺得不該傷及無辜。於是,張英雄幾次跟蹤陸志強,卻最終沒能下得了手。

在張英雄的復仇之路中,他感受到了各種人間情感以及命運的捉弄。沈重在社會上混跡多年,是個不折不扣的老油條,當問及其家人時,張英雄才知道沈重的家庭並不溫馨,沈重變成如此這般也是不得已。張英雄按照沈重的指點去向陸志強的智障女兒陸珊珊下手,然而她的純真讓張英雄放棄了邪惡之心。

本片講的就是一定時代背景之下普通小人物的故事,靜坐於影院細細體味,能夠感受到一個“人”的些許變化,而我們複雜百態的社會正是由一個又一個普通人所構成的……


影視口碑榜


獨特的膠片質感,以及不乏技巧和唯美的鏡頭,雖然為《陽臺上》披上了一層乍看文藝的外衣,但作為一部聚焦社會底層小人物的作品,隨著劇情的展開,電影並沒能真正的去精煉內核,過於雜亂的表述,言之無物的空洞都使整個故事顯得越發蒼白無力。

《陽臺上》所發生的故事其實很小,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二十多歲沒有上學也沒有工作的青年張英雄,父親因拆遷意外離世,打破了他原有的生活軌跡,也讓他萌發了對拆遷工作人員陸志強復仇的念頭,然而怯弱的性格卻使他只能腦補復仇之事,後來他又發現陸志強還有一個弱智的女兒珊珊,轉而將目光放在了她的身上,在跟蹤尋找復仇機會的過程中,他卻對她產生了別樣的感情,最後這種感情也使他放下了仇恨。

在這一過程中,空有英雄之名的張英雄,他內心的數次轉變本該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但遺憾的是這部電影沒有能給予主人公以足夠細膩的情感鋪墊,這不但使張英雄失去父親後的迷茫和“為父報仇”的動機,根本不足以感染觀眾,在之後他對周冬雨飾演珊珊的情感變化也是模糊的,情感的蒼白使電影固然在色彩和鏡頭上有很多的想法和表現,但在最終看來都只是言之無物。

從內核上來看,《陽臺上》所一展的有青春的迷茫,也關乎獨自面對社會的成長,於此同時也融入了邊緣人群和拆遷的社會話題,但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卻都很難被劃歸到現實主義電影的範疇,在電影開始不久其便失去共情的可能性,而過於理想化的一切都使電影幾乎看不到矛盾和情感的爆發,當電影終了面對放下刀與仇恨的張英雄,其讓人看到的不是的釋懷,而是乏善可陳的空洞。

除了劇情和情感,電影在演員的選角上其實也存在很大的問題,作為男主的王鏘表現不出張英雄這一人物情感不斷變化的層次感,而對於周冬雨來說,這部電影更儼然變成了她的MV,其給人最為直觀的映像不是成功塑造了一個智商存在問題的邊緣女孩姍姍,只是一個形象清純,能博人同情的周冬雨。

如果單論拍攝,《陽臺上》不乏出色的鏡頭語言,但這個在迷茫中成長,關乎邊緣人群的故事,卻並沒有發揮出其本該具有的價值,陽臺之上難沐陽光。


夢裡詩書


2010年,一部《鋼的琴》讓人們一下記住了張猛這個名字。在同一部電影裡,他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愉悅的觀影體驗,而且表現出鮮明的藝術個性,難能可貴地令觀眾獲得了一種魚與熊掌兼得的快樂。

想不到,張猛再次通過大銀幕給人驚喜,已經是9年之後的現在。

過去的9年裡,他的電影要麼是沒有過審,要麼就是一些不溫不火的娛樂小品,我們幾乎就要忘了,這位導演也曾對電影的藝術性有過強烈的訴求。

終於,《陽臺上》來了。欣賞這部電影的過程,像一次與故人重逢的經歷,我們不禁會在心中感嘆:是啊,張猛還是那個張猛。他始終還呆在“電影作者”的隊列中,這個隊列裡,有婁燁、賈樟柯、刁亦男,近年來新湧現出來的,則是胡波、畢贛。

這部改編自任曉雯小說的電影,講的是一個有關復仇的故事:房子要動遷,父親因與拆遷工作人員陸志強發生衝突,猝然離世,張英雄決定為父報仇。他跟蹤陸志強,並開始監視陸志強的家。在這個過程中,他對陸志強的女兒陸珊珊發生了強烈的興趣。

我們一眼從張英雄身上辨別出的,首先是一個年輕遊蕩者的身影。這樣的遊蕩者(常常也是一個偷窺者、一個跟蹤者),我們曾在許多藝術電影中見到過:賈樟柯的《小武》、刁亦男的《制服》、基耶洛夫斯基的《愛情短片》、斯科塞斯的《出租車司機》、諾蘭的《追隨》、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所有這些影片,都傳達出強烈的疏離和孤獨的感覺,而這些感覺,與創作者的生命經驗密切相關。

如果回顧我們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會發現,在正式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以前,我們都曾有過這麼一段作為孤獨遊蕩者的經歷。在那個階段,我們似乎被完全排斥到了這個世界的外面。這個世界每一天都在正常運轉,每個人都是持守著秘密的主人公,而我們,卻像是一點也搞不清狀況的局外人。

我們無法(不知道該怎樣)與別人建立正常的關係,只能選擇在街上漫遊,而一旦當我們試圖與他人建立聯繫,卻似乎只能以一種偷窺或尾隨的方式。我們不敢亮出我們自己。這就彷彿,我們尚不具備存在於世的資格,只能鬼鬼祟祟地躲在人們的目光之外。電影中張英雄進行偷窺的衛生間,被他當成秘密基地的一艘廢棄輪船,都好像是一種專屬於幽靈的場所。

電影結束時,張英雄並未完成他的復仇計劃。但這個結局,一點也不重要。因為所謂復仇,本身只是這個故事設置的一個幌子,一個藉口,一種手段。通過這個手段,最關鍵的是要去展現這位青年的生活方式:他究竟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復仇者是孤獨遊蕩者的一個隱喻,二者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他們都必須秘密行事。對張英雄來說,他甚至可能都不理解復仇究竟意味著什麼,他的衝動,包含著一種想幹點什麼卻不知道到底該幹什麼的盲目性。

那麼,作為遊蕩者的存在狀態是正常的嗎,怎樣才能從世界的外面進入到世界的裡面,怎樣才能擁有做主人的信心,電影是否向我們提供了突破遊蕩者狀態的方式?

提供了,不過這一方式也不是一種光明正大的方式。張英雄在其打工的餐廳交到了一個朋友,沈重。二者之間的關係,說是友誼,倒不如說是一種陪伴,因為他們之間並沒有真正的交流。沈重也是一個遊蕩者(因為他的外鄉人身份),他帶著張英雄去進行了一次冒險:偷錢包。這是一次試練,因為正如沈重所說,如果連偷錢包也不敢幹,那還談什麼復仇?兩人的這次行動非常順利。

作為一部商業氣質較弱的影片,《陽臺上》並未向我們提供一個明確的人物成長曲線,不過,在這次冒險之後,我們多多少少還是感覺到,張英雄的性格發生了轉變。偷竊,本身是一種打破禁忌的行為,而打破禁忌,通常能減少我們對世界的敬畏感,能提升我們行動的勇氣。張英雄在偷竊之後,不再滿足於偷窺,而開始嘗試與陸珊珊建立交往。他不僅與她搭了話,還擁抱了她。

此外,還有一種方式幫助他建立了信心:對信息的取得,對原本不知道的秘密的掌握。以前,陸志強的家對張英雄來說就像一個充滿了秘密的堡壘,他連按一下門鈴都感到戰戰兢兢。通過尾隨陸珊珊的男朋友,張英雄得知,陸珊珊患有精神病,而這個男朋友是一個騙子,他想以結婚的方式騙取陸志強的財產。如此一來,陸志強似乎不再是一個堅不可摧的敵人,倒成了一個值得憐憫的人。而陸珊珊,也立即變得不像以前那樣高不可攀。

《陽臺上》是一部復仇片,一部青春片,一部愛情片,上述任何一個標籤都可以加到它上面,但都無法完美地定義它。更準確的說法或許是,它是一部致力於展現當代青年人生活狀態的現實主義影片。成長是這部電影的關鍵主題,但它卻並不希望我們看到主人公發生什麼明顯的轉變。這部電影裡的成長是曖昧的、隱隱約約的、難以察覺的,正如我們自己,不經意間就從充滿憂思的青少年,變成得過且過的成年人,變化什麼時候發生的,卻無跡可尋。

張猛的這部新作,既是一次對觀眾的再次現身,也是自己對自己的一次迴歸。從張英雄的身上,他也許重新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那個曾被世界排斥在外同時又充滿困惑的青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