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單反相機拍攝風景時,天空與景的光線反差很大,如何測光與對焦?

廣州千衛攝影


用單反相機拍攝風景時,天空與景的光線反差很大,如何測光與對焦?

這個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就是通常所說的以上了“大光比條件”。面對構圖中的元素,一部分較暗,而另一部分則很亮,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出現一部分曝光不足而“死黑”,另外的部分則過曝而“死白”,難免會顧此失彼缺少均衡,畫面難看,缺失意境,很難表作者的本意和主題,是風光攝影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一般在早晨日出和傍晚日落時分等容易遇見。

如何對付和解決這一困惑呢,通常有這麼幾種辦法和措施。

第一、正確測光和對焦。既然光線明暗形成明顯的區別,測光和對焦就得靈活處理。一般是對著主體——景色測光,而不宜對著天空測光,就是保證畫面重點——景色的測光準確,天空畢竟只是“陪體”和渲染;而對焦上也是保證景色為主,這樣拍攝起來,至少能夠充分保證主體的基本準確曝光和對焦,較好地抓住了“牛鼻子”。這一步,雖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是基礎的一步,必須充分重視。

第二、使用漸變鏡。過去,人們用漸變鏡的武器來對付大光比的拍攝條件,就是通過漸變鏡的明亮的“漸變”,反向對付場景明暗的“漸變”,達到進入鏡頭的光線相對均衡的目的。所謂反向,就是讓漸變鏡的透亮部分對著場景的較暗部分,而讓較暗部分對著場景的明亮部分,反向操作,達到相對平衡。

隨著科技的進步,這種手段現在用的很少,如果有興趣,不妨也可一試。

第三、運用“搖黑卡”手段。“搖”字很生動,就是在曝光過程中,運用黑色卡紙從鏡頭前輕輕移動,力圖擋住較亮部分的部分光線少一些進入鏡頭,從而達到相對均衡進入光線。

理論上講,這種方法自由度大,“整個世界都在你的拿捏之中”,但是實際操作起來相對繁瑣,很難掌控,一般不建議使用。如果你的探求熱情很高,那當然是要去試試的。

第四、動用HDR手段。這是重點推薦給大家使用的辦法。

所謂“HDR”模式,英文全稱“High-Dynamic Range”,翻譯過來就是高動態範圍,具體說,就是面對“大光比”、“高動態範圍”光線條件下的一種拍攝手段和過程。

實際上,HDR模式的運用有兩種,一是相機內自動完成;一是前期拍攝之後交由後期製作去完成。

第一種、相機內HDR模式。

現在的大部分相機都有這個“創意鍵”,選擇HDR模式,然後進行一系列設置,包括連拍三張、第一張減少曝光—1,第二張正常0,第三張加大曝光+1,等等,具體的加減多少、連拍幾張等都可以自己選擇調整。

當你完成設置、做好構圖、連續拍攝後,相機會連續“工作”一會兒,就會在機內完成一張HDR模式照片,完成的照片一般不會死白,也不會死黑,也有細節表現。需要注意的是,儘量讓相機固定和穩定,不然的話,效果會大打折扣的。

第二種、前後期HDR模式。這種方法需要經過3個步驟:

1、相機上三腳架。這是第一,就是說是“必須的”,也得安上快門線。

2、啟用曝光補償。以中間的0為基準,左—1,右+1,完成構圖後連拍三張,意思是說,第一張“壓高光”,第二張正常曝光,第三張提升曝光。注意的是,一般多拍幾組,或者設置成不同曝光補償數值多拍幾組。

3、將拍成的“素材”照片導入PS軟件,動用HDR合成。這種合成也有不同的途徑,自己研判之後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熟練程度做出選擇,合成之後再做常用的後期處理。

上面的推薦的相機內HDR辦法,好像結果有點怪怪的不自然,建議實際使用時兩種方法都實踐一下,留給自己做出比較。

第五、後期適當處理。這個大概說一說。不管使用上面建議的哪一種方法,都得進行一些必要的後期處理,針對“大光比”問題,可以做一些包含局部“調光”的處理等等。

如果覺得說的有道理,請給我的回答點個贊。


拍客張光林


拍攝風景時,天空和前景的光比,一直是困擾攝影人的難題,要麼天空正常而前景欠曝,要麼前景正常而天空過曝,總不能兩者兼顧。

那麼,如何讓兩者實現均衡、讓天空和前景都能達到曝光正常呢?大體的方法有四種:一是HDR,二是漸變鏡,三是搖卡,四是後期處理。

HDR

大部分的相機都有這個功能,這個功能的大體意思是,在光比較大的情況下,開啟這個功能後,相機會拍多張照片並進行內部處理合併,效果不錯使用簡單,這個大家可以試一下。

漸變鏡

漸變鏡是風光利器,特別是在以前後期處理沒目前這些強大的功能前,大光比的風景拍攝,基本全靠漸變鏡這一神器了。

漸變鏡有軟漸變、硬漸變,還有反向漸變等,使用漸變鏡在海邊等天空、地面分界比較明顯平直的時候使用效果很好。但是,如果分界線處有山、樹木等東西的時候,就難以取捨。

上圖使用了漸變鏡,前景裡的礁石提亮了,但遠處跟夕陽差不多一個水平線上的山,卻因在漸變鏡的壓暗範圍裡,使得比原來更暗。

所以漸變鏡有它的不足之處。

搖卡

搖卡現在更是很少人用了。大體用法就是拿一個不反光的黑卡紙,在曝光期間對亮部也就是天空進行遮擋,讓天空和地面的曝光趨於一致。

使用搖卡的侷限在於,一般曝光時間在5s以上才會有效果,太短根本出不來效果,所以有時候需要加ND鏡才行。再者就是搖卡很難操作,需要豐富的經驗,才不致接口處有明顯痕跡。

這張照片拍攝時使用了搖卡。但由於加了曝光時間,噪點明顯。

後期處理

後期處理跟HDR的原理是一致的。這也是我目前拍攝大光比照片經常使用的,漸變鏡閒置了,黑卡早也扔了,哈。

所謂後期處理,就是後期通過軟件合成。

前期的拍攝,可以拍兩張照片,一張以天空為準曝光,一張以地面為準曝光,後期將兩張照片疊加;也可以直接拍一張照片,在軟件裡將亮部壓暗、暗部提亮。前一種方法適合光比較大的情況,後者適於光比較小的情況(壓暗或提亮幅度大或嚴重影響畫質),

這就是兩張合成的照片:先以天空為準曝光一張照片,再以前景的礁石曝光一張照片,後期通過PS合成即可。

這一種方法有些麻煩,但效果比其它方法都好,畫質也好。

鑑於文章長度,不做詳細論述,有興趣的可以評論交流。


南方之南


對於風光攝影,最常用的還是矩陣測光。但題主提出的問題和測光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光比太大造成的:

大光比是風光攝影中的常見現象,大光比條件下如何均衡曝光是風光攝影師的基本功,一般解決思路有三個:

一、降低光比

具體又包括三個方法:

1、嘗試改變角度

如果是逆光機位拍攝,由於光線直射鏡頭,通常畫面光比會比順光大得多。我們常說的逆光剪影,就是利用逆光的大光比特性配合點測光完成的:

如果不是追求特殊畫面效果要求,儘量使用順光拍攝,可有效降低畫面光比,改善曝光均衡度:

2、使用中灰漸變鏡

中灰漸變鏡(Graduated Neutral Density Filter:GND Fillter)是風光攝影師最常用的一種濾鏡,攝影人也常簡稱為“漸變鏡”,堪稱大光比風光拍攝神器:

有圓形濾鏡,也有方形濾鏡片:

使用時將鏡片灰色部分覆蓋畫面亮部,即可起到平衡光比的作用:

注意漸變鏡有不同級數,遮蔽效果也不同,購置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3、搖黑卡

所謂搖黑卡,是指攝影師在鏡頭前用黑卡遮住畫面強光部分,通過搖動黑卡,間接減少強光部分的曝光時間,從而起到均衡畫面曝光的拍攝手法:

搖黑卡的原理和中灰鏡是類似的,都是通過遮蔽強光部分來作用的。其優點在於攝影師可以通過控制黑卡搖動頻率自由控制強光部分曝光時間,相當於一個無級變換的超級中灰鏡;但缺點就是對攝影師經驗和手法要求高,控制不當效果不佳。

二、包圍曝光

包圍曝光是應對大光比場景的有效措施,目前主流品牌相機均內置有包圍曝光功能:

以尼康D750為例,先在菜單中開啟包圍曝光功能:

然後依次選擇拍攝張數和曝光增量(EV),最後對焦拍攝即可:

【注意】:使用包圍曝光壓,固定畫面是關鍵。使用腳架+快門線是比較穩妥的方法:

三、提示與建議

1、GND和搖黑卡有一個限制,就是畫面亮部和暗部要有比較規則的分割線,比如地平線、海平線等等,否則會影響實際效果。

2、包圍曝光拍攝多張片子有一定時差,主要適用於靜止畫面。如果有風或者移動物體,可能導致合成後的畫面出現重影等現象。

3、非特殊情況,不建議使用單片拉昇(也叫單片HDR),即使相機寬容度不錯,暗部提亮後也難免有噪點產生,對畫質有較明顯的影響。


最後,對大場景風光片的對焦,一般選擇單點單次模式。如果有確定的畫面主體,對畫面主體對焦;如果沒有確定主體,對畫面中部對焦即可,關鍵要適當縮小光圈,確保景深足夠。對焦點位置與測光沒有關係,除非是選擇了點測聯動。

愛攝影、愛生活,歡迎關注“小k印像”,瞭解更多攝影常識和技巧,共同學習進步!


小k印像


攝影的時候,有時候畫面的光比太大了,不是天空死白,就是地面死黑。這個時候你該如何處理?這裡飛俠來介紹3個小妙招。

平衡畫面光比方法之一:使用中灰漸變濾鏡。特別光比是成水平分佈,且水平方向沒有比較突兀物體的時候,效果最好。比如說天際線,海平面,遠山等。舉一個例子,

飛俠拍攝的金山嶺長城。圖一是沒有使用濾鏡的,圖二是使用濾鏡,稍加後期處理(稍微增加對比度,清晰度和飽和度),效果明顯。

平衡畫面光比方法之二:包圍曝光,HDR。當畫面光比不是成水平分佈,或者水平方向有突兀物體的時,可以使用HDR。合成HDR軟件有很多,PS本身自帶的也不錯。但注意的是HDR的力度別太重,否則給人的感覺比較髒,不自然。本圖就是用PS的HDR功能合成。圖一是三張不同曝光的圖片,圖二是成片。

平衡畫面光比方法之三:“生拉硬拽” 。哈哈。 現在相機的寬容度越來越高了,比如飛思,比如尼康D800系列,可以通過後期對RAW文件提亮,壓暗的方式來實現畫面均衡曝光。當然,這種大力度操作,會對畫質造成損傷。所以我把這種方法放在最後。

飛俠的建議能在前期完成的,不留給後期。大家在拍攝前期就形成完美曝光,後期稍加調整,精彩的大片就誕生了。更適合大多數攝影愛好者。

當然,如果後期水平比較強,也可以通過後期調整來實現均衡曝光。


網際飛俠


這種情況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光比拍攝了,一般拍攝這類型的環境景色的話、我建議使用m檔!那些什麼測光點都讓它一邊涼快去,特殊情況用特殊的方法、拍到滿意的照片才是硬道理。

那我們應該怎麼操作呢?這裡我先排除加濾鏡還有後期做合成的方式,就用我們常規的拍攝方法來說。

首先不要用什麼光圈優先了,果斷撥到m檔! 有帶三腳架的話 最好把機器架上去,先調整好構圖 不要急著馬上拍出好效果、做好準備工作之後 我們可以開始嘗試調整參數組合了。

如果是在大白天拍攝、那麼光圈先往小拼命縮! f16都不會多。不要怕快門速度跟不上、有腳架 慢一點無所謂,如果你沒有帶腳架 那可以酌情增加光圈 以匹配合適的快門速度、風光片很怕抖!


然後iso果斷開到最低、一般是100 我的d810可以到64、再低就是擴展感光度了 非必要情況 不建議去使用。 使用較低的iso 可以得到更為純淨的高素質圖片、也方便我們後期進行調整!

以上兩項參數調整好之後、我們調整快門速度,有腳架可以忽略這個步奏 直接以合理曝光為主要目的就行! 沒有腳架的話 廣角頭建議手持快門速度不要低於50、合理曝光的情況下 儘量的高! 以獲得足夠穩定性!

那我們拍攝時 不測光的話 肉眼應該怎麼樣判斷曝光是否合理呢?

在天空和地面無法完美平衡的情況下、如果不想上濾鏡 不想後期做疊加堆棧,那我們儘量掌握寧欠勿過的原則! 也就是寧願地面欠一些曝光 也不要讓天空一片死白!

再一個一定要raw格式拍攝,這樣的話我們後期可以利用寬容度來拉出地面暗部細節、同時前期我們保證了天空沒有過曝 它也會有足夠的細節存在, 這樣只需要一次拍攝 不用濾鏡 不做疊加、就能夠最大限度的得到理想的畫面了。

當然想要更加完美的光比平衡的話、要麼濾鏡 要麼hdr之類的後期合成,不然相機本身是無法在高光比的情況下完美曝光的!

最後你說的對焦,這個最簡單了、拍景就對無限遠就好了嘛,自動不行就手動嘛、比起光比平衡來說 對焦不算事兒了。




光影的光陰社


天空和景光線反差很大,不管如何測光,要不就是剪影,要不就是天空死白。

那麼,就沒有解決方案了麼?

方案肯定有,可以借用一個GND漸變鏡。


我的中國行


天美,勤快,抓拍。











陳華疆


這就是個大光比的問題,通常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前期用濾鏡、黑卡,收小光圈拍照;再是通過後期拉曲線和調整光比。

我一般用偏光鏡替代灰鏡或漸變鏡,偏振鏡除了冒充一下灰鏡還可以使得雲層豐富,顯得有層次感。

當然有時候大光比會給照片帶來衝擊力,並不是大光比一定不好。我們拍照時可以利用雲層、樹梢等進行一些遮擋。











一般般369


保證拍的主題,讓無關緊要的黑就黑點吧!



靜芳攝影


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我的解決辦法是,使用三腳架,要麼使用濾鏡,壓暗高光,要麼包圍曝光,不同曝光量拍攝多張,後期堆疊合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