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為什麼盛行“網巾”這種東西?

歷史一書生


明代盛行的“網巾”,是指成年男子用來束髮的網子,束髮還要皇帝親自詔令,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原來,網巾正是出於治國的需要。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明代初年,朱元璋聽道士說,網巾“用以裹頭,則萬發俱齊”,這句話大大刺激了他的神經。當年如果不是對社會流傳“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有深刻印象,朱元璋未必有想當皇帝的想法。所以他相信語言拜物,“萬發俱齊”,蘊含萬事俱備、萬法一統的意思,網巾的寓意可以同“王朝保久遠,國運求永昌”的願望聯繫起來,令他茅塞頓開,一發不可收拾。

於是,朱元璋在朝廷之上,正式命令全國成年男子都戴網巾,“人無貴賤皆裹之”,使網巾成為明代最沒有社會等級區分功能的服飾,併成為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徵的巾服之一。

網巾一般多用黑絲、馬尾、棕絲等材料編織而成,萬曆年間轉變為人發、馬鬃編結。《三才圖會》載:國朝初定天下,改易胡風,乃以絲結網以束其發,名曰網巾,識者有“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語。這便是明人將網巾與統治結合起來,引申出"盡收中華”(中通鬃,華通髮)的含義,並賦予了網巾"一統天下"、"一統山河"、"一統天和"的文化寓意,這種不分貴賤,皇帝庶卒皆可佩戴的網巾,在明代男子頭上發展輝煌了三百多年,不可不說乃治國服飾文化理念的典範。





玲瓏隨筆


一個小小的知識點:

明太祖一日微行至神樂觀,有道士結網巾,問結此何用,對曰:「網巾用以裹頭,則萬發俱齊。」明日有旨命道官取網巾一十三頂,頒行天下,無貴賤,皆令裹之。

網巾是先由道士帶起的。明太祖頒行天下之後,頭戴網巾便成為了明代衣冠的特徵,在明朝極為流行。大明衣制不分貴賤都穿戴網巾,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遵從就不知道了。中國拍的關於明朝的電視劇和電影經常忽略了網巾,而在韓國人拍的關於朝鮮的歷史劇中卻每次都出現。

至於韓劇感覺過度使用網巾了。。。。

(知識點雜貨店歡迎各位大佬關注)





一家不正經的文娛店


中國人古代是束髮的,但如果只是束髮,頭髮很容易髒亂,所以一般還是要戴一個東西在頭上。一般正式場合會戴冠,但非正式場合誰都不願意戴那麼麻煩那麼重的東西,所以就有一些簡單的頭飾上場了。

唐代人喜歡戴幞頭,就是唐代官帽的那種樣式,但普通人戴的是布裹的。

宋代人喜歡戴抹額,到明清發展成了女性的飾物。

明代人就是戴網巾了。其實網巾是抹額和幞頭的變體,只不過是把布變成了網而已,更透氣。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明代的男人,在成年行冠禮時,也改用網巾,稱“加網巾”,成為明朝人生命禮俗中不可或缺之物。連皇子也不例外,《明史·禮志》記載:“皇子冠禮,初加,進網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