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節:為孩子講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 杜牧 (唐)

“爸爸媽媽,清明到底是個節氣還是節日呢?”當孩子問你的時候,你的腦袋除了閃現“放假"和"掃墓",還有什麼?還能告訴孩子一些什麼呢?

今年清明節:為孩子講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在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它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節,除了掃墓,你還可以給孩子講這麼一個故事…

關於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起源於古代的寒食節。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快餓死的時候,他的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者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救了他一命。

十九年後,重耳當上了皇帝,也就是晉文公。他要重賞當初陪他流亡的功臣,這時介子推卻帶著老孃去山裡隱居了。晉文公一聽急了,馬上派人上山去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想採用放火燒山的辦法把介子推給逼出來。結果火熄後,人們發現介子推已經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樹洞裡有一張血書,上面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上山祭奠介子推,發現老柳樹復活了,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今年清明節:為孩子講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關於清明節的蛻變:

1、清明節掃墓是怎麼來的

每年寒食節,晉國人都要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介子推的靈魂,這便是清明插柳條風俗的起源。

寒食節期間,人們天天吃冷飯,後來大家覺得過這個節猶如上墳,乾脆就真的開始在這個時候去掃墓祭拜。寒食節讓大家很喪氣,這樣緊隨其後的清明節人們就趁機歡呼雀躍,隨著後來寒食節的沒落和消失,清明節吸收了寒食節掃墓和插柳等習俗,才成為現在的清明節。

2、清明節特有的食物

由於寒食節期間人們沒怎麼吃,於是在清明節,人們將一種有香味的青艾,用石灰酶制後洗淨搗碎,和上米粉與糖,蒸成艾糰子,也叫青團。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這東西后來成了清明節特有的食品。

3、清明節可以說節日快樂嗎

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哀與樂並存,展現著傳統節日不斷融入現代生活,內涵在不斷延伸變化。北京民俗協會秘書長說,清明節的特點是把春天的勃勃生機充分表現出來,掃墓祭祖讓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撐,踏青、蕩秋幹、放風箏則讓人們動起來。這些東西加在一起都是讓我們快樂地度過清明節,所以清明節快樂沒問題。

總之,清明節是一個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且富於特色和活力的傳統節日。在這個清明節,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瞭解這個關於清明的典故,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今年清明節:為孩子講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讓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於清明的古詩。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翃(唐)

每天一小時,讓我們做更棒的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