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越混血儿为越南殉国,留下多部汉文著作

潘清简(1798—1867),字靖伯,淡如,号梁溪、又号梅川,越南阮朝大臣、外交官、著名历史学家、优秀诗人和文学家。其代表作品主要有《梁溪诗草》、《梁溪文草》、《药夫诗集》、《使清诗集》。嗣德帝于嗣德八年下谕:“夫修史乃太平盛世之重典。观诸中华,则汉有‘东观’,宋有‘崇文’,各朝无不视修史为有国者之大事。”任职协办大学士的潘清简出任阮朝国史馆编修官,主持监修《越史通鉴纲目》。《越史通鉴纲目》53卷,采用编年体,用汉语文言文编写,由此可见两国文化纠结之深。

这个中越混血儿为越南殉国,留下多部汉文著作

潘清简祖籍福建漳州府海澄县人,出生于越南南部永隆省定远府永平县,一说出生于大南国边和省(非侬智高大南国),其祖“义不臣清”,在大明灭亡后,不愿臣服于清庭而流亡越南,后与当地越族女子结婚生子,潘清简的父亲是典型的中越混血儿,其母亲林氏也具有中越混血血统。

潘清简天资聪颖加上自幼勤奋好学,少有文名,不光好读书,还喜欢收集各类奇书,29岁中越南举人,30岁又考取进士,是越南南部第一个进士。当时南圻较为落后,读书人更少,明命帝标榜“今天下一家,南北皆朕赤子,是以南贤用南,北贤用北,非有所偏也”,作为南部第一个进士的潘清简得到重用,历任大南国皇帝咨问官,翰林院编修官,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枢密大臣。曾钦命出使中国,在《使程日记》有一首诗《望九疑山》:“经过前川望九疑,愁凝山色望低迷。云浮芳渚南巡日,树列蒲信北拱时。琴韵曲沉松韵爽,凤声唱罢鸟声悲。在人德泽千余载,一望悠悠在远思。”,这是一首咏舜诗,《使程日记》书内封题“潘清简著”,但后人考证认为《使程日记》是一本杂抄集,记录了多名使臣的作品,并不能说这首诗就是潘清简所写,不过潘清简此人的确好诗,曾加入过阮绵审所创办的诗社。

这个中越混血儿为越南殉国,留下多部汉文著作

19世纪中叶,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入侵东方之时,当时,法国以越南迫害天主教为由,与西班牙组成联军入侵。法西联军在炮击沱灢(今越南岘港)以后,又转而进攻南圻,打败越军,占领了南圻东部沿的嘉定、边和、定祥三省及永隆省城。在法越战争期间,潘清简主张“战不如和,然必要固守而后和之”“洋人此来,原为立铺通商,今自请和,其情较为迫切,惟多占便宜,我不应轻许。况在沱灢则用意固执,在嘉定则托辞恭顺,事多龃龉,和局未必能成,请申饬沿海关要等处加心修筑,亦先事之预防也”,属于阮朝朝廷的主和派。 但却并非一味主和的投降主义者,嗣德帝任命潘清简为“议和全权正大臣”,与法国签订了第一次《西贡条约》,这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阮朝威信扫地,潘清简由此带来了骂名。在《西贡条约》中,越南割让嘉定省、定祥省、边和省三省和昆仑岛给法国,而且承诺未经法国同意不得将其领土割让给其他国家;开放土伦、巴叻、广安三港和湄公河及其支流供法国通商;保证法国人贸易自由;允许基督教教士在越南境内自由传教;越南在10年内向法国和西班牙赔款400万法郎。由于这次条约的影响,潘清简在世人心中形象大大降低,不仅百姓唾骂,连嗣德帝也开始疏远他,再后来被千夫所指的潘清简明白向侵略者委曲求全只会让越南陷入万劫不复,而嗣德帝却相信只用“仁义道德”就能击退侵略者,不愿改革,两面不是人的潘清简绝望之余更是羞愤难当,交待三省守将停止反抗,嘱咐子女绝不能服务于殖民地当局,不得学习法文,后绝食多日,饮毒自尽,年七十二。

这个中越混血儿为越南殉国,留下多部汉文著作

潘清简是越南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在其死后,嗣德帝削了潘清简职位,刮去进士碑名,嗣德君臣更是将丢失南圻的责任全部推卸到潘清简身上,直到1885年,同庆帝正式为其平反,恢复了潘清简的官爵,并亲撰祭文以告。虽然有人认为潘清简是卖国贼,欲除之而后快,但他为官刚正、清廉、体恤百姓,于阮朝功不可没,更是越南文坛的一颗明星,有越南爱国诗人为其赋诗曰:世道如斯苦闷由,风云惨淡遍鳌洲。安危六省一身责,事业三朝数行留。蝶梦未回悲北驿,鹃声怕听泣南楼。成仁取义书生志,极目苍茫不尽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