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越混血兒為越南殉國,留下多部漢文著作

潘清簡(1798—1867),字靖伯,淡如,號梁溪、又號梅川,越南阮朝大臣、外交官、著名歷史學家、優秀詩人和文學家。其代表作品主要有《梁溪詩草》、《梁溪文草》、《藥夫詩集》、《使清詩集》。嗣德帝於嗣德八年下諭:“夫修史乃太平盛世之重典。觀諸中華,則漢有‘東觀’,宋有‘崇文’,各朝無不視修史為有國者之大事。”任職協辦大學士的潘清簡出任阮朝國史館編修官,主持監修《越史通鑑綱目》。《越史通鑑綱目》53卷,採用編年體,用漢語文言文編寫,由此可見兩國文化糾結之深。

這個中越混血兒為越南殉國,留下多部漢文著作

潘清簡祖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人,出生于越南南部永隆省定遠府永平縣,一說出生於大南國邊和省(非儂智高大南國),其祖“義不臣清”,在大明滅亡後,不願臣服於清庭而流亡越南,後與當地越族女子結婚生子,潘清簡的父親是典型的中越混血兒,其母親林氏也具有中越混血血統。

潘清簡天資聰穎加上自幼勤奮好學,少有文名,不光好讀書,還喜歡收集各類奇書,29歲中越南舉人,30歲又考取進士,是越南南部第一個進士。當時南圻較為落後,讀書人更少,明命帝標榜“今天下一家,南北皆朕赤子,是以南賢用南,北賢用北,非有所偏也”,作為南部第一個進士的潘清簡得到重用,歷任大南國皇帝諮問官,翰林院編修官,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樞密大臣。曾欽命出使中國,在《使程日記》有一首詩《望九疑山》:“經過前川望九疑,愁凝山色望低迷。雲浮芳渚南巡日,樹列蒲信北拱時。琴韻曲沉松韻爽,鳳聲唱罷鳥聲悲。在人德澤千餘載,一望悠悠在遠思。”,這是一首詠舜詩,《使程日記》書內封題“潘清簡著”,但後人考證認為《使程日記》是一本雜抄集,記錄了多名使臣的作品,並不能說這首詩就是潘清簡所寫,不過潘清簡此人的確好詩,曾加入過阮綿審所創辦的詩社。

這個中越混血兒為越南殉國,留下多部漢文著作

19世紀中葉,正是西方侵略勢力大舉入侵東方之時,當時,法國以越南迫害天主教為由,與西班牙組成聯軍入侵。法西聯軍在炮擊沱灢(今越南峴港)以後,又轉而進攻南圻,打敗越軍,佔領了南圻東部沿的嘉定、邊和、定祥三省及永隆省城。在法越戰爭期間,潘清簡主張“戰不如和,然必要固守而後和之”“洋人此來,原為立鋪通商,今自請和,其情較為迫切,惟多佔便宜,我不應輕許。況在沱灢則用意固執,在嘉定則託辭恭順,事多齟齬,和局未必能成,請申飭沿海關要等處加心修築,亦先事之預防也”,屬於阮朝朝廷的主和派。 但卻並非一味主和的投降主義者,嗣德帝任命潘清簡為“議和全權正大臣”,與法國簽訂了第一次《西貢條約》,這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阮朝威信掃地,潘清簡由此帶來了罵名。在《西貢條約》中,越南割讓嘉定省、定祥省、邊和省三省和崑崙島給法國,而且承諾未經法國同意不得將其領土割讓給其他國家;開放土倫、巴叻、廣安三港和湄公河及其支流供法國通商;保證法國人貿易自由;允許基督教教士在越南境內自由傳教;越南在10年內向法國和西班牙賠款400萬法郎。由於這次條約的影響,潘清簡在世人心中形象大大降低,不僅百姓唾罵,連嗣德帝也開始疏遠他,再後來被千夫所指的潘清簡明白向侵略者委曲求全只會讓越南陷入萬劫不復,而嗣德帝卻相信只用“仁義道德”就能擊退侵略者,不願改革,兩面不是人的潘清簡絕望之餘更是羞憤難當,交待三省守將停止反抗,囑咐子女絕不能服務於殖民地當局,不得學習法文,後絕食多日,飲毒自盡,年七十二。

這個中越混血兒為越南殉國,留下多部漢文著作

潘清簡是越南歷史上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在其死後,嗣德帝削了潘清簡職位,颳去進士碑名,嗣德君臣更是將丟失南圻的責任全部推卸到潘清簡身上,直到1885年,同慶帝正式為其平反,恢復了潘清簡的官爵,並親撰祭文以告。雖然有人認為潘清簡是賣國賊,欲除之而後快,但他為官剛正、清廉、體恤百姓,於阮朝功不可沒,更是越南文壇的一顆明星,有越南愛國詩人為其賦詩曰:世道如斯苦悶由,風雲慘淡遍鰲洲。安危六省一身責,事業三朝數行留。蝶夢未回悲北驛,鵑聲怕聽泣南樓。成仁取義書生志,極目蒼茫不盡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