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在美彭村同灶共餐的日子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林子容,1948年4月11日生,漳州人,1969年2月到長泰縣陳巷公社美彭大隊上山下鄉。1975年10月返城。曾在漳州三中當民師,後上大學,又回漳州三中工作,擔任中學物理高級教師,副校長等工作,一直到退休。現旅居加拿大。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知青故事:在美彭村同灶共餐的日子

林子容(左)和梁立得在上山下鄉期間的合影

上山下鄉至今,近50年過去了。當我回過頭來,搜尋在美彭村插隊落戶的那段青春記憶時,發覺當年的痛苦和無奈已經漸行漸遠了,腦海裡留下的畫面是:鬱鬱蔥蔥的大山、崎嶇的山路、螞蟥活躍的水田、清澈的小溪、綠色的池塘、破舊的房子、曬穀場、豬舍、水牛,還有那嫋嫋的炊煙和汪汪的狗叫聲。而凝結在心底的是知青之間的患難與共以及由此產生的愛情和友情。

我與梁立得都是來自漳州市的知青,我們都在美彭大隊下彭自然村插隊落戶,這個自然村有兩個生產隊,她在八隊,我在九隊。最近,梁立得與我聊起美彭村時,感慨萬千地說:“上山下鄉留給我的都是灰色的記憶,唯有你、楊麗天等人留給我的是金色的回憶。我很慶幸在美彭村結識了你,和你在一起,那些苦日子就不那麼難熬了。”聽了這句話,我幾乎淚流,這種感覺難以言表,這種友情彌足珍貴。

梁立得比我小兩歲,她有一雙美麗迷人的大眼睛、長長的睫毛、深深的酒窩,她是個身材修長的美人兒。然而貧下中農和我的審美觀不同,他們眼裡的美人兒是像我們生產隊隊長的老婆麗海的那種類型(麗海是我在養豬場勞動時的好領導):小個子、小圓臉、小眼睛、一口金燦燦的金牙齒,據說金牙是用純金薄片鑲包覆蓋了原有的白牙齒,他們認為這樣是富貴美!而美麗的梁立得因為比較瘦,居然得了一個綽號——“沒肉的”,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如此稱呼她。我常常為此憤憤不平,只要我聽見人們說“沒肉的”,我就批評指正,要求人家改稱呼“梁立得”。而梁立得本人卻不以為然,她說村民們很樸實,要是自己胖一些他們就不這麼叫了。她是個善良、隨和又通情達理的姑娘。

在美彭村我和梁立得親如姐妹,我們在生活上相互關照、吃糠咽菜、同甘共苦。她留給我的也是金色的回憶。

我們同一口灶

知青們到農村插隊落戶,除了要忍受強體力勞動以外,還要面臨三餐的做飯問題。我們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忍著飢餓收工回來,還得自己動手做飯;而當地的村民收工回家,家人早已做好飯菜恭候了。知青們的確比農民更苦更累,我們是多麼盼望民間故事裡的“田螺姑娘”出現呀!

當年,梁立得、招治、我和我弟弟林子安等4個知青組成一個“集體戶”,在同一口灶吃飯。我們做飯是燒茅草,我一直沒有掌握燒火必須把火心搗空這個要領,我做一頓飯常常要重新點火好幾次,一盒火柴轉眼間就被我消費光了。我們的蔬菜來源全靠自留地,例如地裡的高麗菜(又稱包心菜)成熟了,我們就只能天天炒高麗菜,一直吃到大家兩眼發直,一聞那味就想吐。雖然我是4個人中的大姐,說來很慚愧,做飯是我的弱項,我沒有帶領“集體戶”改善伙食的能力。

幸虧有梁立得,做飯是她的強項。下鄉不久,梁立得就擔任了生產隊的飼養員(她們八隊的養豬場就在村裡),後來她又改行在本村小學當民辦教師。不論是養豬也好、教書也好,她下班的時間都比我們早。她一下班,就直奔我們的廚房,忙前忙後地為我們做飯,梁立得就是我們的“田螺姑娘”呀!梁立得不但燒柴火得心應手,燒菜做飯樣樣能幹,她常常變著花樣為我們改善伙食。就說高麗菜吧,自留地裡的高麗菜收成後,梁立得就把這一堆菜分成三份:一部分曬乾,一部分醃製,留一部分或清炒、或做成菜飯。曬乾的高麗菜可以做湯,也可以與五花肉煮成香噴噴的乾菜肉;醃製或曬乾的高麗菜都可以長期儲存。這一切都要花費許多時間,可她就是這麼勤勞、賢慧、任勞任怨,是她讓我們苦澀的插隊生活有了家的溫暖。後來招治回城、林子安到大隊當電工去了,不論我們是4人、3人或2人,因為有梁立得,我們這個“集體戶”始終不離不棄,患難與共。

當我們這個集體戶只剩我與梁立得兩人時,我除了繼續享受吃現成飯,享受梁立得的種種花樣菜外,還享受與梁立得一起學烹飪的樂趣。有一次,農民送給我們一臉盆的牛奶,那時候沒有冰箱,兩個人怎麼喝得完呢?梁立得說:“你愛吃甜食,咱們來學做煉乳吧”。那晚,我倆借用房東烏狗大叔的大鍋學做煉乳,根據梁立得的食譜:一份白糖加兩份牛奶,用小火慢慢熬,還要不停地攪動牛奶,直到熬成粘稠狀。我們一個人燒火,一個人攪拌,我們燒呀,熬呀,牛奶老也不粘稠,一直熬到半夜,當我們這兩隻饞貓睜著通紅的眼睛,品嚐著我們的山寨煉乳時,耳邊已斷斷續續傳來了村裡公雞“喔—喔—喔”的叫聲,這一幕永遠刻在了我的美彭村記憶裡。

有了這一罈煉乳,我倆非常幸福地享受了一段時間的美味早餐——“一碗白粥里加一勺煉乳”。起先加一大勺,過了幾天看著那煉乳越來越少,就改加一小勺了,最終煉乳見底了,我還把白粥倒入壇中搖盪搖盪再倒出來吃,那是我在美彭村享用到的最後一次加了煉乳的高級早餐。

知青故事:在美彭村同灶共餐的日子

麥芽糖

有一年,隊裡發口糧搭配了一些糯米,梁立得很高興,她說:咱倆都喜歡甜食,就把糯米拿來做麥芽糖當點心吃吧。在美彭村,我常常感到肚子餓,假如有麥芽糖當點心吃,那是多麼奢侈呀!她的主意讓我兩眼發光,非常期待。梁立得見我如此興奮,就更來勁了,她興致勃勃地開始嘗試製作麥芽糖:發麥芽、澆麥芽、煮糯米飯、發酵、過濾、煮麥芽糖,整個過程用了六七天,我看得頭都痛了。可梁立得卻四處取經,一絲不苟地完成每一個步驟。一罈晶瑩剔透、美味香甜的麥芽糖終於出爐,我們成功了!從那以後,每當我們有糯米時,梁立得就樂此不疲地做麥芽糖。現在回想起來,我一生中吃過的麥芽糖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梁立得做的,她做的麥芽糖也是我吃過的最好的麥芽糖。如今,我在加拿大也常常回想起與梁立得在一起的日子,回味當年麥芽糖的甜美。我越想越嘴饞,終於忍不住打電話向梁立得詢問製作麥芽糖的過程,她已用微信發來了詳細的製作食譜,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本事單獨製作一次梁氏麥芽糖?

梁立得不是廚師的女兒,她是一個著名醫生的女兒,可她為什麼對烹飪那麼專注在行,從而讓我們苦澀的日子變得那麼滋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